无菌性脑膜炎
概述
无菌性脑膜炎又称浆液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是由除细菌或真菌以外的致病因子所致的脑膜炎症,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及脑膜刺激症状。
病因
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的病毒中,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最常见,HSV-2次之,其他如腺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轮状病毒等也均有报道。
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的其他因素包括:①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支原体;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类风湿病、川崎病等;③全身性用药,如硫唑嘌呤、非甾体抗炎药和卡马西平;④鞘内注射药物,如脊髓造影剂、化疗药物及某些抗菌药物;⑤脑肿瘤与白血病;⑥重金属中毒等。
症状
本病特点是起病急、病程短。一般为突然发病,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以后出现脑膜刺激症状,体温波动较大,多数病例为低热,亦可高达40°C以上,病程中往往有双峰热型。其他症状如咽痛、肌肉酸痛、皮疹、怕光、腹泻、淋巴结肿大等,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瘫痪。无菌性脑膜炎与原发疾病病因种类有密切关系,腮腺炎病毒脑膜炎常伴发唾液腺肿痛;肠道病毒感染可伴有皮疹;如病情较重,伴淋巴结肿大或轻度肝区触痛及皮疹,应注意EB病毒感染;年长儿伴生殖器炎症则提示HSV-2感染。
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加,或淋巴细胞增多。
2.脑脊液检查
透明,细胞数增多,初为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后为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增加,糖及氯化物正常,涂片及细菌培养阴性。
3.病毒分离
取早期患者的咽漱液、血液、大便或脑脊液接种进行组织培养,可分离出病毒。
4.血清学试验
取患者的早期及恢复期血清(或脑脊液)分别作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腮腺炎病毒及单纯疱疹、柯萨奇病毒、埃柯病毒和腺病毒等补体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以作鉴别。
诊断
无菌性脑膜炎的病因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试验和病毒分离,单以临床症状很难加以区别。诊断应根据下列数点:
1.流行病学资料
肠道病毒的感染,多见于夏秋季节。腮腺炎脑膜炎、淋巴细胞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发病。以儿童为多见,青少年次之,成人亦可发病,无性别差异。
2.临床表现
多数病例突然发病,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及颈强直等症状,少数病例伴有皮疹、腹泻、腹痛、淋巴结肿大及心肌炎、肝炎等症状。
鉴别诊断
1.结核性脑膜炎
起病缓慢,有结核病史,或结核接触史,脑脊液透明,细胞数增多,常数百个,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减少,薄膜涂片、脑脊液培养或动物接种可检获结核杆菌。
2.隐球菌性脑膜炎
发病缓慢往往伴有肺及皮肤病变,患者有剧烈的头痛,颅内压明显增高,脑脊液透明或轻度浑浊,细胞数百个,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减少,氯化物正常,脑脊液用印度墨汁染色可见典型的隐球菌。
3.流行性乙型脑炎
突然发病,高热,头痛,呕吐抽搐,迅速进入昏迷状态,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及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4.布氏杆菌病脑膜炎
有牛羊接触史及不规则的波浪热、关节痛、多汗等症状,脑脊液中糖及氯化物减少,并能分离出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治疗
无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应视病因而定,如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采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剂量可按单纯疱疹性脑炎的治疗方法进行。
预后
本病病程长短不一,多数病例在数天或数周内恢复健康,一般无后遗症。部分患者恢复较慢或退热后仍有较长时间虚弱,易疲劳,甚至复发。由柯萨奇或埃柯病毒引起的脑膜炎预后良好,多在发病后5~14天主要症状消失,仅遗有轻度倦怠无力等。腮腺炎并发脑膜炎轻者一般预后良好,但近年有人报道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脑膜炎和脑炎可遗有脑积水
预防
无菌性脑膜炎病因繁多,在肠道病毒组中,因型别甚多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国内已可进行预防接种,其他如淋巴细胞脑膜炎、单纯疱疹性脑膜炎等,尚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一般在预防方面应注意:
1.早期隔离患者,其排泄物要注意消毒,防止污染;
2.注意饮食及个人卫生;
3.搞好环境卫生,防止水污染。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