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疗法
概述
针刀疗法是使用针刀刺入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通常1周左右针刀切口会愈合,一般不会留下疤痕
针刀治疗后宜饮食清淡,不宜进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根据病情需要可继续在相同或者不同部位进行针刀操作
定义
针刀疗法是在古代“九针”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应用针刀来刺入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微创手术疗法,具有针刺和局部微创手术的双重治疗作用。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可以用于治疗内科、外科、骨科等多科的疾病。
治疗效果
对于软组织粘连、挛缩、瘢痕引起的疾病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慢性疼痛类疾病。
安全性
针刀疗法是一种有创操作,必须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操作前注意针刀疗法的禁忌人群和禁忌部位,操作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无菌操作,术后遵医嘱恢复。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在我国很多地区医院的中医科或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等科室都开展了针刀疗法。针刀疗法在我国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根据不同地区、医院等级、所用耗材、施术部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刀疗法的费用会有一定的差别,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各地医保政策、就诊医院级别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各级中医院以及设有中医科的西医院一般都可以进行针刀治疗,一般可以选择西医院的中医科或者中医院的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等科室就诊。
应用范围
适宜情况
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顽固性疼痛、腰肌劳损、肩周炎、肌肉与韧带钙化等。
某些脊柱相关性内脏疾病等。
部分关节内骨折和骨折畸形愈合、瘢痕挛缩等疾病。
禁忌情况
禁忌人群
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危重病证的患者。
患有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瘢痕、局部皮肤烧伤、体表肿瘤、皮肤溃烂,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外伤骨折处。
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等不配合进行针刀治疗者。
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
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
严重糖尿病患者。
有发热症状的患者。
禁忌部位
眼睛、口唇、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以及大血管显现处等部位。
治疗前
治疗前检查
针刀疗法作为一种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日常实际应用时,根据治疗的疾病和部位的不同,可能会做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等相关检查。
治疗前准备
掌握患者的基本病情
施术者在针刀操作前应掌握患者的病情,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排除针刀疗法的禁忌证,勿在患者过饥或者过饱的情况下操作。
选择合适的针刀器具
常用针刀刀具可以分为Ⅰ型和Ⅱ型针刀。Ⅰ型针刀适用于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骨关节损伤等病证;Ⅱ型针刀适用于深层大范围软组织松解、骨折固定及骨折畸形愈合的折骨术。
选择合适的针刀场所和体位
选择空气清新、流通的室内环境,并注意保暖、避风,冬季应注意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应避免空调、风扇等直吹针刀的部位,以免受风。针刀操作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需要选择干净卫生,可以进行无菌操作的环境,如治疗室。
选择舒适、能充分暴露操作部位、施术者便于操作、患者能坚持的合适体位。
清洁消毒
施术者双手要严格消毒,操作部位要严格消毒、保持无菌。
针刀操作前要仔细检查器械,防止器械有破损、折断、生锈或者不在保质期内。
知情同意
对于初次接受针刀治疗、情绪过于紧张的患者,应进行通俗易懂的宣教,说明针刀操作的具体部位、治疗时间以及治疗目的、注意事项等,消除恐惧心理,争取患者的配合。
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
持针方式
刺入较浅部位时,术者的操作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刀柄,用中指托住针体,放在针体的中上部位,无名指和小指放在施术部位的皮肤上作为刺入时的一个支撑点。
刺入较深部位时,使用长型号针刀,基本持针方法和前相同,但要用非操作手的拇、食指捏紧刀身下部,起到控制作用,防止针刀刺入时,由于针身过长引起刺入方向偏离。
施术部位准备
对进针部位进行定位,常用的定位方法有3种,包括骨性标志定位、肌性标志定位、条索硬结定位。
骨性标志是在人体体表可以触摸到的骨性突起,以此进行体表定位;肌性标志是在人体体表可以看到和触摸的肌肉轮廓和路线;病变局部的条索、硬结、压痛点,以此进行体表定位。
在确定病变部位和掌握该处的解剖结构后,在定位处用甲紫溶液或用记号笔做一记号,充分暴露施术部位,施术者消毒双手后,对施术部位进行局部碘伏消毒后,覆盖上无菌小洞巾。
使刀口线和大血管、神经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避开神经、血管和重要脏器,将刀口压在进针点上。
进针操作
进针前先加压分离,操作手的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托住针体,其余手指可以作为支撑,压在进针点附近的皮肤,稍加压力,使得针刀不刺破皮肤,在进针点处形成一个长形凹陷,刀口线与血管、神经、肌肉纤维走向平行。
刺入后继续加压,感到坚硬感时,说明刀口下皮肤已被推挤到接近骨质,稍加压后穿透皮肤,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针刀刀法进行治疗。
常用针刀刀法
纵行疏通法
针刀刀口线与重要神经、血管走行一致,刀身以皮肤为圆心,刀刃在体内做纵向的弧形运动,运动范围根据病情而定。
进刀至剥离处组织,如果疏通阻力过大,可以沿着肌腱等病变组织的纤维走行方向再切开,然后进行纵行疏通。
横行剥离法
该法是在纵行疏通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刀刀口线与重要神经、血管走行一致,刀身以皮肤为圆心,刀刃在体内做横向的弧形运动。
可以使粘连、瘢痕等组织在纵向松解的基础上加大其松解度,运动范围根据病情而定。
提插切开剥离法
刀口线与重要神经、血管走行一致,刀刃到达病变部位以后,切开第1刀,然后将针刀提到病变组织外,再向下插入,切开第2刀,一般提插3~5刀即可。
适用于粘连面大、粘连重的病变,如韧带粘连、肌腱挛缩等。
骨面铲剥法
针刀刺到骨面,刀刃沿骨面或骨嵴切开与骨面连接的软组织。
适用于骨质表面或骨质边缘的软组织病变,如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等。
通透剥离法
将刀锋及刀身深入至粘连组织的两层之间,在两层组织之间以扇形的轨迹进行剥离的方法。
针刀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针刀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发生局部感染等不良反应。
操作前充分了解病情,排除禁忌证。
操作前和操作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做好安抚、解释工作,防止晕针和断针。
为防止晕针和断针,准确选择适应证,严格掌握禁忌证。
体质极度虚弱者或精神高度紧张者,可以在身体有所恢复、情绪缓解后再施行针刀治疗。
注意针刀术后出血的处理。
治疗时间
治疗时间根据具体病情、施术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从数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一般一次针刀治疗选择一个部位,也有部分可以选择两个或多个部位。
两次针刀操作间隔时间一般以伤口完全愈合、局部无疼痛感为衡量标准,一般间隔十几天不等。
治疗后
护理
针刀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针刀治疗为有创性操作,施行完针刀操作后应进行局部消毒,覆盖无菌敷料,不宜在切口愈合前洗澡,防止发生感染。
针刀操作后局部皮肤、肌肉会出现疼痛、酸胀,属于正常现象,注意保护局部皮肤,如发生切口愈合差、局部渗血渗液较重,应及时就医处理。
饮食宜忌
针刀治疗后适宜饮用一杯温水或者淡糖盐水,休息片刻。
针刀治疗后不宜即刻食用生冷、油腻肥甘食物。
针刀治疗后宜清淡饮食。
并发症及应对
针刀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后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仆倒等现象,应及时停止操作,缓慢出针,消毒局部,覆盖无菌敷料,使患者平卧休息,饮用温糖水等,必要时需急救处理。
针刀治疗过程中若误触血管、神经,应立即停止操作,缓慢出针,必要时进行局部止血等处理,不可继续深入操作。
恢复过程
局部切口的恢复情况
针刀治疗后局部皮肤存在创口,局部疼痛,部分也可能出现局部肿胀,需要注意伤口清洁,定期换药。局部皮肤出现的皮下瘀血点和皮下瘀斑,一般3~6天可以消退,也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疼痛的恢复情况
针刀疗法后局部疼痛一般一周左右可缓解,具体疼痛恢复情况与操作强度、个人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后续治疗
针刀治疗后症状痊愈的患者,无需继续进行针刀疗法,经过针刀治疗后缓解的患者可以遵医嘱继续选择针刀疗法,建议在不同位置进行针刀疗法,也可以配伍中药内服或外用等多种治疗方法。
针刀治疗后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者,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病情后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针刀治疗或更改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
针刀治疗后注意避风寒,防止邪气入侵。
针刀治疗后注意局部切口清洁,防止发生感染。
针刀治疗后应避免熬夜,规律作息,可以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局部疼痛一般可耐受,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若疼痛较剧烈,可以遵医嘱服用止痛类药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应用范围
治疗前
治疗过程
治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