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不良综合征
概述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因小肠营养成分消化、吸收或转运障碍引起的一组症候群
主要表现为腹泻、油状粪便、腹痛、腹胀等
主要由小肠黏膜病变、药物、全身性疾病等引起
主要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
定义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因小肠营养成分吸收不足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可出现脂肪、蛋白质、糖类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障碍,又称脂肪泻。
吸收不良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为腹泻,粪便稀薄而量多、油状粪便,伴有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
分类
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和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这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主要是原发性小肠功能障碍造成的脂肪吸收不良,常见于小肠绒毛、小肠黏膜异常等原因。
包括乳糜泻和热带口炎性乳糜泻等。
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病因
致病原因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致病原因较多,目前相关研究认为与小肠黏膜病变、药物与全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小肠黏膜病变
肠道感染:肠道感染可使肠黏膜发生广泛性炎症和损伤而导致吸收不良。
药物与全身性疾病
小肠动力障碍
如小肠假性梗阻、原发性小肠运动过缓等可使小肠动力障碍而引起吸收不良。
淋巴血液流通障碍
当某些原因导致患者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淋巴阻塞等淋巴流通障碍性疾病时,营养物质便无法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组织,影响了营养的吸收。
消化功能不足
胰酶、胆盐等消化酶都有促进人体消化的功能,一旦缺乏都可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发生。
症状
主要症状
腹泻
患者主要表现为排便量和排便次数的增加。
油状粪便
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粪便外观异常,颜色淡,多呈油状,还可呈水样、稀状、糊状等。
粪便多有恶臭味,因为粪便中含有大量脂肪。
腹痛、腹胀
主要是肠内储存的营养物质不能被消化吸收,使得肠内积气,从而出现腹痛、腹胀。
维生素及电解质缺乏
可以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脂溶性维生素及电解质缺乏。
腹泻还可能会导致体内大量水和电解质的紊乱。
伴随症状
吸收不良综合征可能还伴有体重下降、食欲下降、乏力、营养不良、低血糖等症状。
继发于其他原发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还会有原发病的表现,如多饮、多尿、多食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当患者出现腹泻、油状粪便、腹痛、腹胀、食欲下降等情况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无特殊要求,补充营养,减少活动。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泻?粪便的颜色、性质、气味是什么样的?
腹泻和进食高油脂的食物有没有关系?
是否有腹痛、腹胀?疼痛的部位、性质是什么?
是否有食欲下降、乏力?
病史清单
是否有消化道、胰腺、肝胆的疾病或手术史?
是否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是否有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粪脂测定、蛋白吸收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新霉素、氟尿嘧啶、胰酶片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消化道、胰腺、肝胆疾病或手术史。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史。
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患者有腹胀、腹泻,大便呈油状、有恶臭,也可为水样泻、糊状便。
乏力、消瘦、体重减轻、贫血、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
实验室检查
粪常规
可以了解粪便外形、量的变化,以及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等。
有助于吸收不良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判断。
粪脂测定
苏丹Ⅲ染色法:正常时粪便中不出现脂肪滴,存在吸收不良综合征时表现为>10滴/高倍视野。
粪脂定量检测和脂肪吸收试验:粪脂量>6g/24h或脂肪吸收率<95%,提示有吸收不良综合征。
蛋白吸收试验
适用于怀疑为蛋白丢失性肠病的患者。
通过测定血清和24小时收集的粪便中α1-抗胰蛋白酶浓度,来计算α1-抗胰蛋白酶清除率。当清除率>25ml/d时,考虑有肠道蛋白丢失。
影像学检查
小肠X线钡餐造影
可以辅助诊断小肠是否存在梗阻等病变。
腹部B超、CT、ERCP或MRCP检查
判断消化系统脏器有无病变。
若发现异常提示患者肝、胆、胰腺等脏器可能产生了病变,发生了肝硬化、胆道梗阻、胰腺炎等疾病。
小肠镜检查与小肠黏膜活检
通过小肠镜判断小肠是否病变并可在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普通慢性腹泻
相似点:都有排便次数增加、腹痛腹胀等症状。
不同点:普通慢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水分较多,含有黏液、未消化的食物等;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的粪便含有较多的油类物质。通过粪便检查有助于鉴别。
感染性腹泻
相似点:都可能有排便次数增加、腹痛、食欲减退、乏力等表现。
不同点:感染性腹泻的粪便检查中可见到大量白细胞,而吸收不良综合征中一般是油类物质较多。
治疗
治疗目的:治疗原发病,缓解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主要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一般治疗
饮食治疗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缓解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症状。
可以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饮食,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单糖。
当肠道吸收功能较差时,要减少淀粉类、双糖类食物的摄入。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当患者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时,要立即给予纠正。
腹泻严重难以控制时,可通过禁食,给予全静脉营养等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维生素
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缺乏。
常选择补充的维生素有维生素B、维生素D、维生素K等。
一般通过肌内注射给药。
抗生素
适用于吸收不良综合征伴有细菌感染的患者。
可能会有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止泻药
用于腹泻患者的对症治疗。
常用药物有洛哌丁胺、蒙脱石散等。
可能会有口干、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
胰酶片
主要选择胰酶片,进行补充胰酶或胰脂酶治疗。
糖皮质激素
主要用于控制炎症反应。
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可能会有恶心、呕吐、骨折等不良反应。
原发病治疗
有原发性疾病的患者,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对症治疗,有助于防止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发生。
预后
治愈情况
吸收不良综合征一般预后较好。通常针对病因治疗,去除致病因素,早期补充营养结合药物治疗,症状可有缓解。
若病情严重,没有及时治疗也可能会发生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要注意均衡饮食,防止出现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要保证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等。
建议患者多吃富含蛋白质、钙质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牛奶等。
避免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如辣椒、冷饮等。
注意戒烟戒酒。
生活管理
要注意腹部保暖。
要注意养成生良好生活习惯,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进行适当的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
心理管理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
患者要避免焦虑、精神紧张、烦躁等。
预防
注意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等。
注意作息规律,避免熬夜,积极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有原发性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围术期的病人,要谨遵医嘱,合理补充营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