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概述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性疾病
典型表现为怕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或脓血便等
由志贺菌属细菌(痢疾杆菌)感染引起
不同类型的治疗措施不同,可采取一般治疗、抗菌治疗、对症治疗等措施
定义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夏秋季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由志贺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引起的痢疾样病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特指人体感染志贺菌属细菌所引起的肠道感染性疾病,属于我国法定乙类管理传染病。
志贺菌属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俗称痢疾杆菌,属于革兰阴性杆菌,可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4群,这4群都能产生内毒素,痢疾志贺菌还可产生强烈的外毒素。
志贺菌属细菌中,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最强的是宋内志贺菌,其次是福氏志贺菌,最弱的是痢疾志贺菌。我国常见的病原菌为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
志贺菌属细菌在日光照射下30分钟、加热至60℃ 10分钟或100℃ 1分钟即死亡,但在阴暗、潮湿、冰冻条件下能生存数周,在蔬菜、瓜果及被污染的物品上可生存1~2周。
分类和分型
根据起病缓急、临床表现、病程等,细菌性痢疾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细菌性痢疾两大类。
急性细菌性痢疾
起病较急,突然发病,而后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但及时治疗病程较短。
急性普通型(典型)
有怕冷、发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或脓血便等典型症状。
急性轻型(非典型)
症状较急性普通型轻,不典型。
急性中毒型
起病急,病情严重,常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救治。
急性中毒型可分为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脑型(呼吸衰竭型)、混合型。
慢性细菌性痢疾
典型症状反复出现,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病程在2个月以上。
发病情况
不同地区、季节、年龄,发病情况不同,主要取决于水源、粪便、垃圾管理、卫生条件、人体抵抗力等因素。
地区分布
细菌性痢疾,各个地区均可发生,一般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发病较多,并常有流行。
季节分布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多流行于夏秋季节。
我国发病一般从5月开始上升,8~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下降。
人群分布
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儿童(尤其是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及老年人。
病因
致病原因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细菌性痢疾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消化道途径)传播。
志贺菌属细菌随细菌性痢疾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被污染的手、食物、水源或生活用品,或经昆虫(如苍蝇)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进入消化道,引起感染。
经食物传播
在适当温度下,志贺菌属细菌可在一些肉制品、蔬菜、瓜果、凉粉等食物上生长繁殖。当人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时,就可引起感染。
经水源传播
志贺菌属细菌能在水中生长繁殖,若水源受细菌污染,人饮用了污染(不洁)水源,就可引起感染。
经手或生活用品传播
通过接触被细菌性痢疾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污染的生活用品,或接触被污染的手进行传播,最后经口进入消化道感染。
经昆虫传播
苍蝇是常见的传播媒介,常可携带志贺菌属细菌污染生活用品、食物、水源等,传播细菌性痢疾。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卫生习惯不良的儿童、自身抵抗力低的老年人易感。
易患因素
以下情况会增加志贺菌属细菌感染的概率。
食用变质、污染的食物。
饮用生水。
不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
自身抵抗力下降,如过度劳累、感冒等。
居住在拥挤、卫生条件差的房屋里。
症状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日,一般为1~3日。病程、症状与疾病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因人而异。
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普通型细菌性痢疾
起病急,病程较短。
怕冷、发热,体温为38~39℃。
腹痛:常伴有左下腹压痛。
腹泻:每日排便数十次,量少。开始为糊状或稀水样便,1~2日后稀便转成黏液或脓血便
里急后重:有便意但排不出或排得不爽。
恶心、呕吐。
其他: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
急性轻型细菌性痢疾
起病急,但可仅有较轻的腹泻、稀便症状。
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常危及生命。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主要特征为面色苍白、皮肤花斑纹、四肢湿冷、发绀(口唇、指甲青紫)、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感染性休克症状。
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脑型(呼吸衰竭型)
主要特征为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大小改变等脑部症状,并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节律和深浅都不规则,严重时出现呼吸停止)。
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混合型
同时存在休克型、脑型两种类型的症状。
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病程在2个月以上。
反复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便或脓血便等症状。
并发症
脑水肿:多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躁动不安,常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反复呕吐等症状。
呼吸衰竭:可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吸气时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凹陷,发绀(口唇、指甲青紫),以及心悸、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
循环衰竭:可有头晕、乏力、心悸、恶心、晕厥、肢体发冷、面色苍白、血压降低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出现高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感染科
已确诊为细菌性痢疾,或与细菌性痢疾患者有明确接触史者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高热、尿量减少、剧烈呕吐、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烦躁不安、四肢湿冷等紧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进行便常规检查等,需要留取粪便。
就医前避免自行用药。
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腹痛、腹泻?一天大概几次?
什么情况下腹痛会减轻或加重?
粪便是什么样的?带血或黏液吗?
排便时有排不出或排得不爽的感觉吗?
有无心慌、头晕?近2天尿量多少?
病史清单
发病前是否曾吃过不洁净的食物,或喝过不洁净的水?
发病前是否去过外地旅行?
家人和朋友有没有类似症状?
居住地是否有细菌性痢疾流行?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粪便常规检查
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胸部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其他:山莨菪碱(654-2)、酚妥拉明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不洁饮食史,与细菌性痢疾患者或带菌者接触史。
居住地有细菌性痢疾流行。
临床表现
有怕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或脓血便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了解血细胞的种类和数量,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
急性细菌性痢疾:可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轻至中度升高等感染表现。
慢性细菌性痢疾:可见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表现,感染表现不明显。
粪便常规检查
可肉眼直接观察粪便形态,并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粪便中的菌群,有助于诊断。
直接观察为黏液或脓血便,镜检发现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或脓细胞≥15个,还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可帮助诊断。
病原学检查
粪便细菌培养、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
取粪便中黏液或脓血部分作为标本,观察细菌生长和菌落特点并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药敏试验,有助于指导治疗。
粪便细菌培养志贺菌属细菌阳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特异性核酸检测
可直接检查粪便中的志贺菌属细菌核酸,有利于早期诊断。
常采用核酸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检测粪便中志贺菌属细菌核酸阳性可确诊。
免疫学检查
可检测粪便中的细菌或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易出现假阳性。
常采用免疫荧光球菌球法、荧光抗染色体检测。
其他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在肠镜直视下取黏膜病变部位渗出物做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粪便细菌培养。
钡剂灌肠X线检查:适用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可以发现其他比较轻微、范围小的肠道病变。
诊断标准
疑似诊断
腹泻,有黏液便、腋血便、水样便或稀便,伴有里急后重症状,尚未确定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
临床诊断
符合以下所有条件,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
有不洁饮食史,或者有细菌性痢疾患者接触史。
有细菌性痢疾的症状。
粪便常规检查,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或脓细胞≥15个,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
确诊
临床诊断,且粪便培养志贺菌属细菌阳性。
鉴别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
需要与其他有类似急性腹泻、腹痛等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如急性阿米巴痢疾、其他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其他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胃肠型感冒、急性阑尾炎、肠套叠及急性坏死性肠炎等,一般可通过病史、实验室检查等鉴别。
慢性细菌性痢疾
需要与其他有类似慢性腹泻、腹痛等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如慢性阿米巴性痢疾、结直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一般可通过病史、实验室检查等鉴别。
治疗
特别提醒:所有药物都需遵医嘱应用,避免自行用药或更改剂量。
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促进疾病康复。
消化道隔离:患者应在感染科病房进行隔离治疗,不共用食具和便器。
抗菌治疗
多口服给药,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需要先静脉滴注给药,待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给药。一般5~7日为1疗程。
由于痢疾杆菌耐药严重。对于没有明确耐药危险因素的患者,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于怀疑有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的患者,在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可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或头孢克肟
喹诺酮类药物
抗菌谱广,可作为首选药物。
不能口服者,也可静脉滴注给药。
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不宜使用此类药物。
小檗碱(黄连素)
属于中成药,可减少肠道分泌。
常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其他药物
匹美西林、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等也有效,但不是首选药物,一般在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时才考虑应用。
对症治疗
补液:有腹泻、呕吐等可导致脱水的症状时,可口服或静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液量及成分视脱水情况而定。
退热:发热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持续高热不退者可应用退热药物。
镇痛:痉挛性腹痛时,给予颠茄、阿托品等镇痛药物,或者采取腹部热敷缓解疼痛。
控制惊厥:有惊厥症状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联合应用)。
改善微循环障碍:应用山莨菪碱(654-2)、酚妥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改善重要脏器血流灌注,以免发生循环衰竭。
通畅呼吸道:吸氧、应用呼吸兴奋剂等。
应用糖皮质激素:病情严重时,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治疗。
慢性细菌性痢疾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促进疾病康复。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积极治疗可能存在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或肠道寄生虫病
抗菌治疗
通常需联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足剂量、长疗程,常用药物与急性细菌性痢疾基本相同。
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可采用保留灌肠疗法,常用灌肠液有0.3%小檗碱液、5%大蒜素液或2%磺胺嘧啶银悬液等。
其他治疗
有肠道功能紊乱者,可酌情使用镇静、解痉药物。
有肠道菌群失调者,可应用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制剂等微生态制剂。
可应用自身菌苗或混合菌苗进行治疗,可增强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预后
治愈情况
急性普通型和轻型细菌性痢疾经治疗后,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患者转为慢性或带菌者。
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预后差,尤其是脑型,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腹泻控制中心报道,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病死率为8%~10%;国内报道的病死率低于国外,约为1%。其他类型的细菌性痢疾病死率较低,尚无确切数据。
预后因素
菌群:痢疾志贺菌感染多病情严重,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变为慢性。
临床类型: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情极其凶险,病死率高;慢性细菌性痢疾不易根治,易反复发作。
全身免疫状态:婴幼儿、年老体弱者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治疗情况:治疗及时、合理者,预后较好。
危害性
急性细菌性痢疾即使症状较轻,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发展为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或转变为慢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情极其凶险,不及时医治,会很快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细菌性痢疾有传染性,可能传染给他人。
日常
日常管理
消化道隔离
消化道隔离指患者的食具、便器要专人专用,严格消毒,并且要和家人分开饮食,避免相互传染。
患者的粪便要用1%漂白粉浸泡或84消毒液浸泡后(一般浸泡10~20分钟),才能冲入下水道或粪池。
饮食管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
可以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但蔬菜要做熟,带皮水果最好去皮。
禁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等食物,如生鱼片、肥肉、辣椒、葱、姜、蒜等。
避免饮酒。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戒烟。
心理支持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前、便后及时洗手,尤其是儿童。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放置时间长的食物(包括室温下过夜的熟食、冰箱冷藏超过3天的熟食等)、变质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少吃快餐和外卖食物。尽量喝开水或安全洁净的桶装水,不喝生水。
加强环境卫生:积极灭蝇、灭蛆、灭蟑。食物存放时要加罩,防止被昆虫污染。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个人抵抗力。
平时注意保护肠胃,不暴饮暴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