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
概述
发生在屈氏韧带以下肠道的出血,包括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
最常见的病因为结直肠恶性肿瘤、肠道息肉、炎症性疾病及结肠憩室等
分为一般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内镜治疗
一般对症治疗后预后较好
定义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屈氏韧带(Treitz韧带) 以下肠道的出血,包括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
下消化道出血约占消化道出血的20%~30%。
分类
按出血量的多少、速度分以下3类。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短时间内排出大量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伴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克。
常需输血治疗,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
亚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表现为持续或间歇性肉眼可见的少量血便,呈鲜红色或果酱色。
若出血部位位于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量较少,排出速度慢,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大便也可呈黑色或柏油样,常无自觉症状或仅有缺铁性贫血,一般无循环障碍。
慢性隐性出血
无肉眼血便,仅在实验室检查时发现大便潜血阳性,常因不明原因贫血就诊时被发现。
发病情况
国外研究资料显示,成人住院的下消化道出血年发病率在 (21~87)/10万,总体病死率2%~4%。
下消化道出血约占消化道出血的20%~30%。更多发生在老年人。
病因
致病原因
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很多,临床上主要以结直肠恶性肿瘤、肠道息肉、炎症性疾病及结肠憩室为主。
肠道恶性肿瘤
肠道息肉
肠道炎症性疾病
憩室
血管性疾病
外伤与医源性出血
包括腹部外伤累及肠道或肠系膜血管、肠吻合术后吻合口出血、肠镜检查或治疗术后肠腔出血等。
全身性疾病
症状
常见症状
血便
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常表现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便。右半结肠病变的出血常为暗红色,左半结肠及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为鲜红色。
黑便
空肠、回肠以及右半结肠病变引起的少量出血,可表现为沥青色的黑便。
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冷汗、黑朦或晕厥、皮肤湿冷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贫血
长期慢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出现皮肤苍白、无力、易疲倦、头晕眼花、气短等贫血表现。
其他症状
根据出血原因的不同,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伴有发热、体重减轻、腹痛、腹泻、大便习惯的改变、肛周疼痛、腹部包块等症状,以及腹胀、呕吐、不排便等肠梗阻的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大便颜色异常,如黑便、血便,建议消化内科就诊。
肛肠外科
出现便血的症状,可能为痔、肛裂出血时,可以挂肛肠外科。
急诊科
若出现便血伴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时,建议立即急诊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出现血便、黑便等症状时应立即禁食禁水,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在家属陪同下就医。
若短时间内出血量很大,出现了头晕、黑朦等症状时应及时拨打120急诊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便血的次数、量大约多少?
便血是什么颜色?
是否伴有呕吐、腹痛?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肠道肿瘤?
是否患有炎症性肠病、痔疮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小肠造影及腹部增强CT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止血药:维生素K、垂体后叶素。
抗凝药:利伐沙班、华法林钠等。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抗生素:头孢类、左氧氟沙星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结直肠肿瘤病史、家族史。
有反复少量肠道出血史。
炎症性肠病、痔疮等病史。
临床表现
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临床表现注意为便血、黑便。长期反复下消化道出血则会出现贫血的表现,急性下消化道大量出血则会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冷汗、黑朦或晕厥、皮肤湿冷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粪便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造影检查
有助于发现肠道憩室及较大的隆起或凹陷样肿瘤。造影剂外溢是消化道出血最可靠的征象。
急性消化道出血期间不宜选择该检查。
腹部CT、CT血管造影(CTA)
腹部CT对腹部包块、肠梗阻征象的病人有一定诊断价值。
CTA对于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病因、部位和出血情况的首选方法。
能够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并对出血病灶进行及时、准确的止血治疗。
小肠镜检查
是诊断小肠病变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方法,诊断阳性率在60%~70%左右。
胶囊内镜
为非侵入性检查,可发现肠道活动性出血,可准确定位出血部位(特别是小肠出血),对病因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但目前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取活检及行镜下治疗。
鉴别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点:都有便血、贫血的表现。
不同点:呕血、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表现,出血量大者常有呕血。可根据胃肠镜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通过对症治疗,缓解症状、治疗原发病。
治疗原则:急性大量出血的治疗原则是首选以补充血容量、抗休克为主,待出血停止或出血量减少后再考虑原发病的治疗。慢性出血及隐性出血则应及早进行原发病的治疗。
一般治疗
一般急救措施
对于急性大出血患者,应先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并补充血容量。
血红蛋白(Hb)低于70g/L时要紧急输血;对于大量出血患者,应维持Hb在90g/L。
若在补充血容量同时,血压仍较低,可适量静脉滴注多巴胺、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物。
严格侧卧位卧床休息、吸氧,活动性出血期间禁食水。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以及神志变化。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全身止血药物
常用药物包括垂体后叶素、蝮蛇蛇毒血凝酶、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
目前尚缺乏科学的临床研究评价药物止血的疗效。
生长抑素类药物
常用药物包括生长抑素、奥曲肽、兰瑞肽等。
可以减少内脏器官的循环血量、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及降低门静脉血压,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沙利度胺
对血管扩张引起的小肠出血有效,可能与其抑制表皮生长因子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有关。
不良反应主要有便秘、疲劳、眩晕和周围水肿等,其他还有周围神经病变、深静脉血栓等。对胎儿有严重的致畸性,禁用于妊娠期女性。
内镜下治疗
热凝固治疗
适用于血管畸形病变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采用氩离子凝固术对血管畸形病变部位进行止血治疗。
金属夹止血
适用于小肠溃疡表面裸露血管所致的活动性出血及Dieulafoy溃疡。
黏膜下注射
适用于较局限的小出血病灶,尤其是血管性病变,或者视野不清晰无法进行镜下治疗时,可经结肠镜插入注射针进行局部黏膜下注射治疗。
介入治疗
适用于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尤其是常规内科止血治疗无效者。
目前常用微小线圈、聚乙烯醇颗粒或水溶性明胶进行超选择性栓塞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不能明确病因且持续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经内镜、介入或药物治疗而无效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手术探查。
预后
治愈情况
经积极治疗后,大多数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以恢复。
长期下消化道出血症状较重者,短期内若不治疗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期暂禁食水,待止血后可按照医生指导进行饮食。
恢复期:止血后可少量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肉汤、豆浆等。流质饮食一段时间无不适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面汤、稀饭及蔬菜汤等。半流质饮食一段时间无不适后,过渡到普食。
普食期间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粗糙坚硬的食物,注意补充水分;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ml左右。
少食用油腻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生活管理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根据天气冷暖适量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尽量不要吸烟、饮酒。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根据病情慎重选择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
心理支持
接受健康教育,了解下消化道出血相关知识,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以增强安全感及治愈的信心。
出现焦虑、抑郁时可以向家人及朋友倾诉,必要时可以咨询心理医生。
预防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预防下消化道出血有一定帮助。饮食要清淡、新鲜,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蛋类、牛奶;少吃腌制的腊肉、咸菜等;少吃辛辣刺激性的大蒜、生葱、辣椒等;避免吃过硬的食物,如坚果、锅巴等。
戒烟戒酒。
避免滥用非甾体抗炎药。
当患者患有胃肠道疾病,应及时就诊、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病情进一步进展后引起下消化道出血。
患有痔疮等疾病的患者,排便时不可过度用力,以免加重腹部压力。
平时要坚持定期去做体检,特别是要在医生指导下做胃肠镜等方面的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