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血热
概述
新疆出血热(XHF)是发生在我国新疆地区是由病毒引起、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蜱媒出血热、克里米亚-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克里米亚出血热、克里木-刚果出血热。该病起病急,病死率高,临床上以发热、头痛、出血、低血压休克等为特征。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为多,发病与放牧有关。疫区人群有隐性感染、发病后第6日出现中和抗体,两周达高峰,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本病流行季节为3~6月份,4~5月份为高峰,呈散发流行。
病因
本病病原体归类于布尼亚病毒科、内罗病毒属。该病传染源主要是疫区的绵羊和塔里木兔,此外,山羊、牛、马、骆驼、野兔、狐狸及野生陆食鸟也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期患者也是传染源。亚洲玻眼蜱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传播给任何动物,病毒可经蜱卵传代,故亚洲玻眼蜱也是本病毒的储存宿主。此外,带病毒的羊血或急性期患者的血液可通过接触破损的皮肤引起人类感染,摄入病毒污染的食物也可感染本病。病毒进入机体后,经复制增殖产生病毒血症,病毒直接对血管内皮细胞、肝脏细胞、白细胞等损伤,引起一系列临床改变。
症状
潜伏期2~10日。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头痛、腰痛、全身痛、口渴、呕吐、面与胸部皮肤潮红、球结膜水肿、软腭和颊黏膜出血点、上胸、腋下、背部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有鼻出血。热程约1周。热退前后出现低血压休克、出血现象,如消化道出血、血尿、子宫出血等,病程约10~14日。无少尿期和多尿期经过。
检查
1.血象
2.病毒分离
取早期(发病前8日)患者血液可分离到病毒。
3.血清学试验
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反向被动血凝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在发病第7~9日可检测到特异性IgM与IgG,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者有诊断意义。也可用ELISA抗体捕捉法检测特异性IgM作早期诊断。今年来运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核酸,提高了病原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诊断
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有放牧或野外工作史,有与羊、兔、牛等或急性期患者接触史、蜱类叮咬史等。临床表现有急骤起病、寒战、高热、头痛、腰痛、口渴、呕吐、黏膜和皮肤有出血点,病程中有明显出血现象和(或)低血压休克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均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等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流行性出血热鉴别,流行性出血热有一定流行地区,临床上有明显的肾脏损害和临床表现,血清学试验可以区别。
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采用综合疗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减轻病情发展。发热早期患者给予静脉输液,补充足量液体和电解质,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早期抗病毒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或口服;高效价免疫血清(羊)肌注,肌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阴性者,应用治疗血清,一次肌内注射。重型患者出现休克、腔道出血、肺水肿等,可参照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