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
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主要表现有心悸、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治疗方式
预后取决于各类型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
定义
分型
按发病部位
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动脉内膜的损伤、血脂沉积等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脏中负责“心脏搏起”的结构出现了异常,导致心脏失去正常的跳动节律。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心脏功能障碍。
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自然死亡。心源性猝死表现为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 小时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指由于大脑内的动脉发生破裂,或者血栓堵塞了动脉,大脑失去正常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相关疾病。脑血管疾病又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大类。
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栓塞性脑梗死,可由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发病。常见的栓子包括心脏疾病产生的血栓、气胸产生的空气栓子、寄生虫卵、细菌栓子、肿瘤栓子、骨折及外伤产生的脂肪栓子等。
血栓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局部形成血凝块堵塞脑血管而发病。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血液病、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等因素。
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下。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发病情况
心脑血管病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在不断增长。
我国现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约2.9亿,其中仅高血压患者就有2.45亿,脑卒中患者有 1300 万,冠心病患者有1100万。
病因
致病原因
血管壁因素
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为常见。
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和钩端螺旋体等病因所致的动脉炎。
药物、毒物、恶性肿瘤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因素
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因素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凝固性增加和出血倾向,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高黏血症,应用抗凝剂(如华法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等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诱发因素
年龄
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或绝经后的女性,但目前有年轻化趋势。
遗传因素
亲属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较高。
药物或特殊治疗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或糖皮质激素或放化疗会增加诱发心脏病的风险。
不良的生活习惯
高脂、高盐、高糖饮食,缺乏运动、酗酒、吸食毒品、肥胖等会诱发代谢失衡,影响血管正常。
吸烟或吸二手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一氧化碳会损坏血管内壁。
发病机制
不同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不一样,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如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在各种原因(如动脉硬化和动脉炎等)所致的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血压的急剧波动和下降导致原来靠侧支循环维持血液供应的脑区发生的一过性缺血。
血流动力型TIA的临床症状比较一致,发作频率通常密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微栓塞主要来源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或附壁血栓的破碎脱落、瓣膜性或非瓣膜性心源性栓子及胆固醇结晶等。
微栓子阻塞小动脉常导致其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当栓子破碎移向远端或自发溶解时,血流恢复,症状缓解。微栓塞型TIA的临床症状多变,发作频率通常稀疏,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一般较长。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动脉-动脉栓塞,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上的血栓栓子发生脱落,阻塞远端的动脉。脑梗死在主干病变血管的供血区域内,一般梗死灶较小,症状较局限。
斑块内破裂出血,单纯斑块内破裂出血导致血管急性完全闭塞较少,常合并局部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或导致血管严重狭窄,在合并低灌注时出现局部脑缺血核心区梗死,或在缺血核心区发生梗死的同时出现血管交界区分水岭梗死。
低灌注,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严重血管狭窄没有明显改变,但合并低灌注导致血管交界区发生分水岭梗死。
载体动脉病变堵塞穿支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或血栓形成累及载体动脉分支开口,导致穿支动脉闭塞发生脑梗死。
高血压性脑出血
颅内动脉具有中层肌细胞和外层结缔组织少及外弹力层缺失的特点。
长期高血压可使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在此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时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的狭窄,或斑块破裂时形成血栓,最后导致冠脉发生堵塞或者严重的狭窄,引起冠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的缺血缺氧。
高血压
神经机制,各种原因使大脑皮质下神经中枢功能发生变化,各种神经递质浓度与活性异常,最终使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阻力小动脉收缩增强而导致血压增高。
肾脏机制,各种原因引起肾性水、钠潴留,增加心排血量,通过全身血流自身调节使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升高。
激素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通过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正反馈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这些作用均可使血压升高。
血管机制,年龄增长以及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影响动脉的弹性功能和结构。可以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症状
主要症状
心血管疾病
胸闷胸痛
表现为胸部的压迫感或紧缩感,好像有石块压住胸口或卡住脖子,有些患者可出现左侧牙痛、左手臂痛等状况。
心悸
表现为心慌,自己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跳动,主要是由心脏病变出现心律失常导致。
呼吸困难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功能受损后,可出现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具体表现为体力不如从前,气短,感觉空气不足,甚至需要坐着呼吸才能好转。夜晚睡觉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提示可能已经存在心力衰竭。
双下肢水肿
患者心脏功能变差后,双侧的脚踝会出现水肿,用手指按压脚踝处会出现明显凹陷,医学上称为“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提示出现心力衰竭的可能。
其他常见表现
咳嗽、头晕、头痛、咳粉红色泡沫痰等。
脑血管疾病
意识障碍
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可出现反应迟缓、昏迷等表现。发作的时候患者会突然跌倒在地,还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等。
运动障碍
常见的运动障碍包括双侧或者单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运动不灵活、站立不稳等,甚至会瘫痪在床。
感觉障碍
脑血管疾病患者可出现全身如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如痛觉缺失,表现为用尖锐的物体刺皮肤时,感觉不到疼痛。
视物模糊
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病时,可能会突然看不清周围的物体,视力出现下降,甚至会失明。
语言障碍
患者可能吐词不清,说话不利索,不能像往常一样进行交流,严重者甚至无法说话。
头痛
剧烈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现象。
三偏征
患者可能会出现卒中部位对侧身体“偏瘫”,俗称 “半身不遂”;还可出现对侧视力障碍即“偏盲”;还可表现为对侧身体对痛觉等感觉缺失即“偏身感觉障碍”。医学上把上述三种表现合称为“三偏征”。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突发严重胸痛、或持续胸痛不能缓解、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突发肢体无力及麻木、偏瘫等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出现休克、意识丧失、昏迷等,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抢救。
心血管内科
若出现心慌、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任何不适症状,建议到心血管内科及时就诊。
胸外科
部分心血管疾病仅仅予以药物不能控制病情,且无法通过心内科介入手段进行治疗,这就需要通过胸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比如血管病变较为严重的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可通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就是俗称的“搭桥手术”进行治疗。
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
部分脑血管疾病可通过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比如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通过颅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部分轻度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检查时可发现心脏彩超、CT或核磁共振的异常。
对于一些疾病发病后症状可自行消失,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诊时可能已无明显临床症状,需告知医生详细病史。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水肿、晕厥、咳嗽等症状?
发作时情况,比如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有无其他部位疼痛、疼痛持续时间、休息后疼痛是否得到缓解、服用药物后疼痛是否得到缓解等问题。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是否吸烟、大量饮酒,每餐是否大鱼大肉?
有无到其他医院或诊所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服用了什么药物,病情有无好转?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化验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凝血、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等)
超声心动图
X线检查
CT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调脂药,例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降糖药,例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
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抗凝药,例如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不同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心脏功能受损的程度和病情发展阶段。
或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或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
体征
不同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可有不同的体征,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体征如下。
视诊,可发现呼吸急促、端坐呼吸、发绀、皮肤苍白、颈静脉怒张、水肿等。
叩诊,心浊音界可有增大。
神经系统查体可有意识的改变,如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等;瞳孔的改变,瞳孔散大、针尖样瞳孔等;神经功能障碍,比如一侧肢体的偏瘫,语言功能的障碍等。
可出现脑膜刺激征,患者出现颈强、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等脑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
生化全套,作用是判断肝肾功能是否损伤,同时还可判断有无高脂血症、血糖是否升高等。
凝血,目的是观察患者凝血功能,为药物治疗提供准备。
心肌损伤标志物,作用是明确有无心脏损伤。
B型脑钠肽,作用是判断有没有出现心功能降低,或者心力衰竭。
血浆D-二聚体,目的是帮助判断有无血栓、栓塞形成。
影像学检查
胸部 X线:作用是观察心脏及大血管的大小、位置等。
超声心动图:作用是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且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的检查。
冠脉CTA检查
该作用是通过 CT扫描冠脉血管,明确是否存在冠脉病变。相对于冠脉造影,该检查具有无创伤、风险小、价格较低等优点,但准确率低于冠脉造影,
部分患者做了冠脉CTA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因此,该检查可作为疑似冠心病人群的筛查性检查手段。
冠脉造影
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医学上称为“金标准”)。作用是明确血管有无血栓形成,血管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
该检查需要通过患者手臂或者大腿的动脉血管,将造影所需的导管置入到心脏血管,然后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进行检查。因此该检查属于有创性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且价格较贵,但准确率较高,对冠心病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脑血管造影检查(DSA):作用是明确脑血管有无血栓形成,血管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脑血管造影和冠脉造影的技术原理,以及检查过程非常相似,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进行介入取栓治疗。
脑部CT检查:作用是可以及时发现有无脑出血现象,是脑卒中患者最重要的检查项目。CT和CTA检查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
脑部核磁共振检查(MRI):该检查的作用是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了脑缺血、脑梗死。
其他检查
心电图:心脏病患者多数会出现心电图改变,本检查作用是协助诊断、评估病情。
脑脊液检查,作用是通过观察脑脊液外观,测量脑脊液的压力,以及检测脑脊液中各种成分(如葡萄糖、蛋白质、细胞数量、细菌等物质)的含量来判断病情。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即排除其他疾病)具有重要价值。该检查属于有创性检查。
鉴别诊断
神经官能症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出现心慌、胸闷、偏身感觉障碍等表现,但实验室及影像学相关检查无异常,故可鉴别。
抑郁焦虑
部分抑郁、焦虑患者可能出现躯体功能障碍,表现为心慌、胸闷、行为能力减弱等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该部分患者实验室及影像学相关检查无异常,抑郁、焦虑评估异常,故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应根据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具体类型、患者的症状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在综合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关键在于预防,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降压药
作用是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如果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仍不能很好的控制血压的话,则需要考虑服用降压药物。
降糖药
作用是降低血糖。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
降脂药
作用是降低血脂,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对于高脂血症患者,需要进行降脂治疗。
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等。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冠心病、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作用是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抗凝治疗
静脉溶栓
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血流措施,rtPA和尿激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
介入治疗
作用是恢复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给。这是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手段。另外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也可进行介入取栓治疗,以便恢复大脑血供。
外科手术
对于不适于介入手术治疗的严重冠心病患者,可进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搭桥)手术。作用是恢复冠脉血流,改善患者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延长寿命。
预后
治愈情况
心脑血管疾病包含的疾病种类较多,轻重不一,预后受年龄、伴发基础疾病、是否出现合并症等多种因素影响。
心脑血管疾病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改善饮食、坚持服药、介入治疗、积极手术等方式,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展,保证生活质量,预后较好。
未经控制的心脑血管疾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肢体功能障碍、活动力减退等症状,对工作生活产生影响,长期未经控制可能出现心、脑、肾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饮食。
可以多吃绿色蔬菜及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竹笋类,根茎类;多食用新鲜水果、和含钾食物,如香蕉、菠萝等。
蛋白质摄入应以鸡肉、鱼肉、牛肉为主,少吃猪肉、海鲜、动物内脏等。
不宜过饱食,避免暴饮暴食。
减少糖类摄入,不宜食用辛辣、油腻食物、油炸类食物。
如果合并糖尿病,还需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
生活习惯管理
戒烟、戒酒。
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
肥胖人群应进行适当的和有规律的运动,科学减重。正常体重的人群也需定期运动控制体重。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避免做剧烈的运动。
心情管理
积极调整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压力过大、情绪紧张,张弛有度。
特殊管理
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压,可测量早晨起床时、中午以及睡前的血压数据并做好记录,不要擅自停药、换药。
服用降糖药物的患者需要监测血糖。在病情初期血糖波动较大时,要在早晨起床、三餐前后、睡觉前监测8次血糖;待血糖控制稳定后,可减少至每天监测3次血糖。如果血糖控制良好,最终可改为1周检测2次。当然,也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肝功能。
服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身体有无瘀斑、有无牙龈出血、有无黑便及血便等症状。
预防
对于父母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存在遗传风险,可进行定期体检,及早发现。
老年人群需要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潜在疾病或危险因素。推荐超过 35岁的人群每年进行体检,尤其是要进行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筛查。
对于已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坚持服用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低盐、低脂饮食。
戒烟、戒酒,避免吸入二手烟。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加强身体锻炼,控制体重。
减少动物脂肪、内脏的摄入。
适当放松,避免精神紧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