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颤动
概述
心室颤动是指心室快速不协调地颤动
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与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或药物等因素有关
包括急诊治疗、病因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指心室发生了快速无序的颤动,导致心室原本有效的收缩和舒张节律消失。
心室一旦发生颤动,便失去了有效的泵血功能,很快便会导致心室无排血,心脑等器官和外周组织血液灌注停止,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如抢救不及时,随时可能出现猝死。
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心律失常之一,也是人类临终前循环衰竭的常见心律。
发病情况
室扑和室颤是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约占80%以上,目前尚无准确的室颤发作情况。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有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
美国每年有32万多人在医院外发生心脏性猝死,发病率为103.2/10万,平均年龄66岁,抢救成功率为5.6%。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料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
病因
致病原因
结构性心脏病
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肌病等患者由于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化,心脏传导异常,可出现频发的室性早搏,易诱发室颤。
心肌病
可见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各种心肌病,主要是由于心肌病导致心室重构、心肌纤维化,心脏电活动紊乱,易诱发室颤。
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并发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心室长期负荷较重,心肌细胞纤维化,导致心肌异常激动,诱发室颤。
预激综合征
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预激综合征患者快速心房率可经由房室旁路传导导致快速心室率,传导能力强时易进展为心室颤动。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部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心室负荷重,易并发心力衰竭,导致心室重构,心肌纤维化,心脏电活动异常引发心室颤动。
心肌炎
尤其是爆发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肌受损严重,传导路异常,易导致心室颤动。
电解质紊乱
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使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异常,易导致频发室性早搏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如不及时纠正,可诱发心室颤动。
药物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慢心肌传导速度,诱导心室内折返,导致心室颤动。
洋地黄类药物尤其是地高辛使用过量可增加细胞内钙浓度,引起后除极和增加心室异位电活动,易诱发心室颤动。
离子通道病
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短QT综合征等,多有离子通道或调控通道的蛋白功能异常,心肌细胞除极或复极过程异常,从而延长或缩短动作电位时程而产生心室颤动。
其他
电击、雷击、低温、溺水、中毒、各类疾病的临终状态、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等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亦可能导致心室颤动。
诱发因素
反复出现、间期极短(R-on-T现象)、形态固定的室性早搏,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诱发心室颤动。
发病机制
心脏电生理和解剖结构异常,如心肌梗死、心室肥厚及各种心肌病变等,是心室颤动形成和维持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支持心室颤动的电生理机制是折返激动,折返环路的大小激动方向和部位不断改变是其电生理特点。
主要原理为心室内数个起搏点的兴奋性异常增高,先后发放激动,当一个激动进入另一个激动的“易颤期”便可触发心室颤动;室内多源性激动或激动折返,可以促进心室颤动的形成。
细胞内钙离子聚集、自主神经张力波动、代谢改变、自由基作用都可能对心肌缺血时发生的室颤有重要影响。
症状
主要症状
发生室颤前,合并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会感到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不适,而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通常无明显表现。
室颤发作时,可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
并发症
猝死
室颤会严重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节律,导致心脏失去泵血功能,心肌及外周组织灌注严重不足,若不及时解除室颤,可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
阿-斯综合征
室颤发生时,由于心脏快速无规律颤动,导致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脑器官供血严重不足,进而导致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即为阿-斯综合征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出现晕厥、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建议立即拨打120急救,或将患者送往医院急诊科就诊。
心血管内科
由于患者合并心源性疾病导致患的室颤,应在解除室颤后,及时前往心血管内科就诊,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患者有突然倒地不醒、抽搐等表现,建议立即前往医院,或拨打120急救。
拨打急救电话过程中需准确描述位置、患者目前状态等关键信息,听从急救员指挥。
对于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衰、严重心律失常、正在服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者,若出现胸痛、胸闷、恶心、腹部不适、面色苍白、肢体发软等表现建议立即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病前有哪些异常不适?有心跳不适吗?有胸闷、气短的症状吗?
发病前有出现眼前发黑吗?有晕倒过吗?
是否有意识丧失?若有意识丧失,持续了多长时间?
发病时有恶心、呕吐吗?有肢体抽动吗?
有过大小便失禁吗?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病史以及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脏病史?
既往是否有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病史?
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
既往是否有离子紊乱病史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
既往是否有脑出血、脑梗死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血常规、尿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BNP或NT-ProBNP。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头部CT和/或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冠脉CTA成像、冠状动脉造影
心电图
用药清单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鲁卡因胺
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螺内酯
洋地黄类抗心衰药物:如地高辛
降压药物:如厄贝沙坦硝苯地平
诊断
诊断依据
心室颤动发作紧急,患者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通常需要立即救治,待解除室颤后再进行相关针对室颤发生原因的检查诊断。
病史
既往有恶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病史。
既往长期服用胺碘酮、普鲁卡因胺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正在服用呋塞米等排钾类药物。
发生过中毒、电击,突然出现心悸、意识丧失、肢体抽动等表现时,需考虑心室颤动发作的可能。
临床表现
症状
患者可出现胸闷心悸等表现,随后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心跳及呼吸停止。
体征
颈动脉搏动微弱或不可触及。
脉搏细数或不可触及。
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出。
自主呼吸及胸廓运动消失。
面色及甲床苍白。
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情况。
可以为治疗做准备或排除其他疾病。
血生化
检测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液中钠离子、钾离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肌酶同型半胱氨酸等。
可以明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为治疗做准备,或排除其他疾病。
尿常规
检测尿中蛋白、葡萄糖、沉渣等。
可以为治疗做准备或排除其他疾病。
心肌损伤标志物
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cTnI)或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等。检查是否存在心肌病变,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
在发生心肌梗死以及心肌炎时会出现异常,用于确定诊断,并能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脑钠肽水平(BNP、NT-ProBNP)
是心衰诊断、患者管理、临床事件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未经治疗者若脑钠肽水平正常可基本排除心衰诊断,已接受治疗者脑钠肽水平高则提示预后差。
影像学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
可对冠心病进行明确诊断,但是需要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
可见冠脉血管狭窄或闭塞。
超声心动图
可用于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可能造成晕厥的原因。
心脏压塞、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具有诊断价值。
心电图
表现为快速且不规则、心室率超过300次/分(周长小于200次/ms),QRS波形态、联律间期和振幅明显变异。
心电图检查可对心室颤动进行明确诊断。
心脏钆增强磁共振成象(CMR)
CMR可较为准确的判断存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瘢痕的位置和数量。
还可以了解心脏的炎症情况,可判断心肌炎等疾病的心脏情况。
鉴别诊断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点:发病时会有黑矇、晕厥、意识丧失。
不同点: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会有脉搏以及心音,而室颤发作时一般没有脉搏以及心音。
心电图表现不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P波和QRS波无固定的时间关系,心室率通常在25~50次/分。室颤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不规则,频率多为250~500次/分。
癔症
相似点:突然发生、呼之不应、抽搐和意识丧失。
不同点:癔症患者通常不伴血压、心率或皮肤颜色的变化,生命体征平稳。
低血糖症
相似点:可出现大汗、意识丧失。
不同点:低血糖症发作前有饥饿感、心跳加快、紧张不安和其他交感神经刺激症状。急诊检查显示血糖低可确定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及时抢救患者生命,维持生命体征稳定,进而纠正病因,预防复发。
治疗原则
发生室颤后,需立即抢救,力争在数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否则时间过长脑缺血缺氧可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立即行电复律。并在抢救成功后,需积极治疗导致室颤的原发病,积极改善心功能。
急救治疗
心肺复苏
一旦发生室颤,评估周围环境安全后,需立即判断患者生命体征,即刻采取正确的心肺复苏术抢救病人,同时让周围人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
注意按压的位置、按压频率以及深度,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清理口鼻腔中异常分泌物,预防呕吐窒息。
需注意心肺复苏需要在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人员指导下进行,若患者存在自主心跳和呼吸,禁止行心肺复苏。
一般处置
医院或院前急救人员接诊后,需迅速给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
心脏电除颤
心脏电除颤是抢救室颤的重要措施。
室颤发作时心脏的有效机械收缩消失,血液循环处于停顿状态,必须立即实施电除颤。
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
抗休克药,主要应用于室颤及心室停搏的抢救。
升压药
严重低血压时可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升压药物维持血压。
抗心律失常药物
体外电除颤无效时可静脉应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提高电除颤的成功率。
其他药物
硫酸镁门冬氨酸钾镁等,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可一定程度上避免室颤反复发作。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一种能识别并及时终止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电子装置。
ICD通过介入手术将电极放置于心脏内,当装置检测到心脏发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时,就会及时放电,进行电除颤治疗,让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节律。
ICD是目前预防室颤可能带来的心脏性猝死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ICD还具有抗心动过缓起搏、抗心动过速起搏等不同功能,可根据患者病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对于已经既往发生过室颤并可能复发的患者、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有心衰症状合并心功能低下患者、有严重心律失常并有心脏骤停家族史的患者等猝死高风险患者可遵医嘱考虑ICD植入。
长期控制的药物治疗
对于存在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需长期使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常与ICD联用。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联合ICD使用可预防结构性心脏病室颤再发。
临床研究证明,β受体阻滞剂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效应。
常用药物有索他洛尔等。
胺碘酮
胺碘酮能够有效降低室颤及其他室性心动过速的复发。
可口服或静脉注射,长期应用有一定风险。
其他药物
包括美西律、多菲利特等,可对上述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治疗。
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及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预激综合征患者,药物治疗难以控制可进行导管消融治疗。
导管消融治疗是将消融导管电极置于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灶处,应用高能电流、激光、射频电流、细胞毒性物质、冷冻及超声等方法,使该区域心肌坏死或损坏。
导管消融可以阻断引起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消除异位兴奋灶,达到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
对于ICD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和药物治疗后仍反复发作恶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室颤的患者,可遵医嘱酌情考虑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
心脏交感神经在心律失常的启动和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和关键的作用,研究发现切除交感神经可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颤的发生。
预后
治愈情况
一旦室颤发生,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发生心脏骤停。发作时间较长,可导致脑供血严重不足,甚至猝死。
室颤经采取紧急复苏措施,基础及高级生命支持等治疗后,必要时可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室颤再次发作,预后一般较好。
危害性
室颤是临床上恶性心律失常之一,该疾病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
部分室颤无法逆转,发生后患者短时间内就会死亡。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清淡、多吃新鲜瓜果蔬菜、豆制品、谷物、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戒烟戒酒。
避免摄入咖啡、浓茶、能量饮料等饮品。
生活管理
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排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
家庭指导
指导家属掌握初级心肺复苏的方法。
告知家属患者室颤发作时不能喂食、喂水,神志清醒后不要立即坐起或站立。
指导患者遵医嘱定期复诊。
随诊复查
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应当定期去医院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
当出现心悸不适、胸闷、胸痛时,需立即去医院就诊,必要时需行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CTA或者冠脉造影等检查。
预防
对于患有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等疾病者,建议积极进行治疗,同时注意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定期随诊,做好日常管理,提高用药依从性。
室颤发作时立即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建议家属学习正确的心肺复苏流程,并接受专业培训。
服用胺碘酮、呋塞米、洋地黄等药物时,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以及复查,切勿擅自调整。
改变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戒烟戒酒,避免摄入咖啡、浓茶。
肥胖者建议及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减重、规律饮食,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
必要情况下,家庭可配备便携体外除颤仪。
注意个人安全,避免发生意外,如溺水、中毒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