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增大
概述
轻者可无症状;严重时表现为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
由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继发所引起
主要治疗原发疾病,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预后取决于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
定义
心室增大是由心室(舒张期或/和收缩期)负荷过重所引起,包括心室肥厚和心室腔的扩大,压力负荷过重者以肥厚为主,容量负荷过重者以扩大为主,负荷时间长久后,往往肥厚与扩大兼而有之。
心室增大可为单侧或双侧,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肌增粗、增长,而心肌细胞数量并不增加。
表现在心电图主要为心室除极面增大,QRS波电压增高、时间延长,继发性ST-T变化和心电轴偏移。
分型
按发病部位
左心室增大
左心室增大是左心室对于增高的动脉压的一种代偿机制,多有心脏收缩期负荷过重,即后负荷或压力负荷所致,如高血压病、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狭窄等。
右心室增大
右心室增大是指某些心脏疾病引起右心室壁增厚或右室腔扩大。
正常生理情况下,左心室壁厚度与右心室厚度比为3∶1,右心室除极产生的向前QRS向量基本被左心室除极所产生的向左后的QRS向量所抵消,即使轻度右心室增大,左、右心室厚度比例亦不会出现明显改变。
一般心电图上所出现的QRS波基本上反映的是左心室的电位,唯右心室显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其产生的除极向量不能被左心室所产生的除极向量所抵消时,心电图上才能显示出右心室增大的特征。
双侧心室增大
双侧心室增大指左心室增大和右心室增大同时存在。
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不会像单纯单侧心室增大那样典型、单纯。
双侧心室增大时每一侧增大的原因不同、增大程度不同,但所产生的电势都会受到对侧综合和抵消,不能真正反映除某侧心室增大的真实电势。
按血流动力学
收缩期负荷过重型(压力负荷过重型)左心室增大
左心室收缩期负荷过重引起的左心室增大,以向心性增大为主,主要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
心电向量图上表现QRS环体增大,不能闭合,ST向量和T向量方向与QRS环方向相反。
表现在心电图上左胸导联V5、V6以及I、aVL导联R波电压增高,ST段呈凸面向上型压低,T波倒置。这种心电学改变过去曾称为“心肌劳损型”
舒张期负荷过重型(容量负荷过重型)左心室增大
左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引起的左心室增大,以心室扩张为主,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等左心室回流血量增多为主的心脏疾病。
心电图向量图上QRS环呈狭长型或“8”字形,环的面积较小,T环与QRS环之间的关系变化不大。
表现在心电图上为左胸导联V5、V6以及I、aVL导联R波增高,并出现深而窄的q波,ST段呈凹面向上型抬高伴T波高尖。
按心电图表现
A型右心室增大
V1导联R波电压增高,V6导联S波明显增深。
A型提示重度右心室增大,见于肺动脉狭窄。
B型右心室增大
V1导联R/S比值>l,R>0.5mV。
B型右心室增大与风湿性心脏病相关。
C型右心室增大
V1导联R/S比值<1,V5、V6导联的S波明显增深。
C型右心室增大与肺源性心脏病(COPD)相关,有时亦与二尖瓣狭窄相关。
发病情况
尚无患病率统计数据。
病因
致病原因
心脏病变
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内膜炎心包积液法洛四联症等可引起心室增大。
遗传因素
一些遗传性疾病,如糖原累积症等可引起心室增大。
发病机制
心脏收缩期负荷增加,即后负荷(指心室收缩时的射血阻抗)增加,使心脏血液排出时阻力增加,增加了心脏做功和心肌耗氧量,久之心肌收缩力减低而代偿功能失调,心脏出现肥厚或扩张。
心脏舒张期负荷增加,即前负荷增加,前负荷指静脉回心血量或舒张末期心室容量。当其增加时,可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过多,前负荷过重而使心脏增大。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射血速度减慢,射血分数及心搏出量降低,久之可使相关房室增大。
心脏收缩不协调,可影响心脏的搏出量,影响前负荷和后负荷,长久存在可导致相关房室增大
心脏代偿失调,当心脏代偿功能失调,可出现心肌扩张和肥厚。
症状
临床症状
轻度心室增大,心脏代偿功能良好,可无明显症状。
重度的心室增大则影响心脏功能,出现胸痛、气喘、心悸等心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
左心室增大严重时,可出现左心衰竭表现,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重则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
右心室增大严重时,可出现右心衰竭表现,如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严重时可见胸、腹腔积液等。
体征
典型的左心室增大体征包括视诊心尖搏动向左下方移位,触诊呈明显的抬举性心尖搏动,叩诊左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浊音界呈靴形,称为主动脉型心或靴形心。
典型的右心室增大体征包括视诊胸骨左侧心绝对浊音区弥漫性搏动,右心室增大主要向左和向前,同时由于心脏顺钟向转位,叩诊心浊音界仅向左扩大,而不向左下方扩大,这是与左心室增大的不同点。
并发症
心功能不全
心脏增大会使心脏的顺应性下降,导致舒张功能降低,严重时会引起舒张功能不全。
心律失常
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早搏,阵发性的心动过速,甚至是心房纤颤
心力衰竭
心脏增大会导致心肌发生相对性的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的慢性损伤,逐渐会引起严重的心肌重构,导致心脏扩大,最终引起心力衰竭。
心脏骤停及心源性猝死
主要见于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由于流出道的梗阻,在剧烈运动或者情绪激动等状态下,会导致患者突然出现心脏骤停或者心室纤颤,导致患者猝死。
就医
就医科室
心血管内科
反复发作胸闷、心悸、乏力、气喘。
劳动耐力下降,有时轻微活动即触发以上表现。
伴双下肢水肿、颈部青筋隆起(颈静脉怒张)等。
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近期症状加重。
体检发现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结果异常。
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急诊科
突发严重心悸、呼吸困难等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急性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严重者需保持坐姿才能呼吸。
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
急性剧烈胸痛、心悸等。
极度虚弱、乏力,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昏迷情况。
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部分轻度心室增大患者,心脏代偿功能良好可无明显症状,仅在检查时可发现心电图或心脏彩超的异常。
心室增大患者,多数伴有基础疾病或心脏器质性病变,需详细与医生交流病史,方便医生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活动时胸痛、心前区不适、颈部紧缩感等症状?
是否有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是否有消化不良、双下肢水肿?
这些症状大概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医生的诊断是什么?
采用了哪些治疗措施?治疗效果怎么样?
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例如瓣膜病、心梗、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是否有高血压?多久了?血压控制得如何?
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进行过心脏手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生化(心肌酶谱、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等)
心电图(包括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
超声心动图
X线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强心药,例如地高辛儿茶酚胺类等
降压药,例如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厄贝沙坦
调脂药,例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例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吡二丙胺等
肿瘤药物,例如雌莫司汀磷酸钠多柔比星、利妥昔单抗等
抗微生物药物,例如红霉素、康唑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
诊断
疾病诊断
病史
各类心脏病病史。
高血压、肺部疾病、内分泌疾病、遗传代谢病等基础疾病史。
临床表现
轻度心室增大,心脏代偿功能良好,可无明显症状。
重度的心室增大则影响心脏功能,出现胸痛、气喘、心悸等心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
左心室增大严重时,可出现左心衰竭表现,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重则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
右心室增大严重时,可出现右心衰竭表现,如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严重时可见胸、腹腔积液等。
胸部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对判定心脏是否增大,哪个部位增大具有重要意义。
胸部X线摄片应包括后前位,侧位或左前斜位,必要时作右前斜位,这样可以从各个方向观察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是否增大,也可观察大血管的位置。
心电图检查
左心室增大心电图表现
QRS波电压增高是诊断左心室增大的主要条件。
额面电轴左偏一般0°~-30°,重度左偏V-45°是左前分支阻滞的标准。
QRS波时限轻度延长 QRS波时限轻度延长≤0.11s,≥0.12s是室内阻滞的标准。
ST-T改变 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压低,T波异常(低平、双向或倒置)。
V5或V6导联室壁激动时间(VAT)>0.05s。
右心室增大心电图表现
QRS波群电轴右偏,平均QRS波群电轴≥+100°,显著的R波,V1或V3导联的R/S≥1。
V5或V6导联R/SC≤1。
RV1>0.7mV;RV1+SV5>1.05mV或SV6>1.05mV。
V1导联呈rSR型且R波>1.0mV,或V1呈qR型。
右胸导联(V1,V2)出现继发性的ST-T改变,T波低平,双向倒置,ST段压低,称右室增大伴劳损。
双心室增大的心电图表现
大致正常心电图,由于双侧心室电压同时增高,增加的除极向量方向相反互相抵消。
单侧心室增大心电图,只表现占优势的那一侧心室增大,而另一侧心室增大的图形被掩盖。
双侧心室增大心电图,同时显示明确的左、右心室增大的心电图改变。
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对判定心脏结构、血流和功能改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清楚显示左、右房室在不同切面上的大小及室壁厚度,也可鉴别心包增厚和心包积液
心壁肥厚,可见室间隔、左室后壁心肌增厚,心脏外径稍增大,内径可以正常。并见心室流出道,主、肺动脉口狭窄等相应病变。
心腔扩大,可见心脏内径扩大,而室间隔、左室后壁心肌不增厚,甚至变薄,左室容量负荷过重者室壁活动增强,右室容量负荷过重者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呈同向运动。
磁共振成像(MRI)
采用自旋回波序列可显示心脏解剖结构,除常规获取横轴切面图像外,还可根据需要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全面显示心腔形态、大小及室壁厚度,可区别真假室壁瘤等。
鉴别诊断
引起心室增大的病因很多,故应仔细询问病史,通过认真查体,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来鉴别诊断。有时引起心脏增大的病因往往合并存在,尤其是心脏瓣膜疾病。
心室增大鉴别
左心室增大
正常左心室的位置位于心脏的左后方,且左心室壁明显厚于右心室,故正常时心室除极综合向量表现左心室占优势的特征。左心室增大时,可使左室优势的情况显得更为突出。
左心室增大多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
右心室增大
当右心室壁的厚度达到相当程度时,会使综合向量由左心室优势转向为右心室优势,并导致位于右室面导联(V1、aVR)的R波增高,而位于左室面导联(I、aVL、V5)的S波变深。
右心室增大多见于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等。
双侧心室增大
双侧心室增大的心电图表现并不是简单地把左、右心室异常表现相加,心电图可出现下列情况:
大致正常心电图:由于双侧心室电压同时增高,增加的除极向量方向相反互相抵消。
单侧心室增大心电图:只表现出一侧心室肥厚,而另一侧心室肥厚的图形被掩盖。
双侧心室增大心电图:既表现右室增大的心电图特征(如V1,导联R波为主,电轴右偏等),又存在左室增大的某些征象(如V5导联R/S>1,R波振幅增高等) [10]
治疗
治疗目的:避免心室增大进一步发展,保证生存质量。
治疗原则:寻找引起心室增大的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治疗方法
心房增大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高血压、各种心脏病等,易治疗原发病为主。
如果发现心室增大,患者应该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然后再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如果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晕厥等严重症状,要及时送往急诊科就诊,以免发生危险。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一般治疗有卧床休息、限制钠盐和液体入量等。
常用治疗药物包括沙库巴曲缬沙坦螺内酯美托洛尔、达格列净等。
主动脉瓣狭窄
一般治疗
轻度狭窄无症状,无需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
如一旦出现晕厥、心绞痛、左心功能不全等症状考虑重度狭窄,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需要介入或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人工瓣膜置换术,成人主动脉瓣狭窄主要手术方式。
直视下主动脉瓣分离术,多用于儿童和青少年非钙化先天性主动脉瓣严重狭窄患者。
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针对高龄、心力衰竭等高危患者手术方式。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传统手术风险较大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
一般治疗
凡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如洋地黄类地高辛等、β受体兴奋药如异丙肾上腺素等,以及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等使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尽量不用。
药物治疗
β受体拮抗剂如美托洛尔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如厄贝沙坦、缬沙坦、β受体拮抗剂如美托洛尔、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等用于改善心力衰竭。
胺碘酮改善房颤症状,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合并房颤应抗凝预防血栓。
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方式采用室间隔切除术。
还可采用介入手术进行酒精室间隔消融术。
预后
治愈情况
心室增大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若原发疾病病情控制平稳,则预后较好。
心室增大病因较多,症状轻重不一,预后受年龄、伴发基础疾病、是否出现合并症等多种因素影响。
部分心室增大患者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改善饮食、坚持服药、介入治疗积极手术等方式,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展,保证生活质量,预后较好。
未经控制的心室增大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活动力减退等症状,对工作生活产生影响,长期未经控制可能出现心、脑、肾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饮食。
可以多吃绿色蔬菜、新鲜水果、高钙和含钾食物,水果尽量选择糖分低、热量低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等。
同时摄入足够量的优质的蛋白,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不宜过饱食,避免暴饮暴食。
如果合并糖尿病,还需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
生活习惯管理
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
避免压力过大,张弛有度。
肥胖人群应进行适当的和有规律的运动,科学减重。正常体重的人群也需定期运动控制体重。
避免感冒、劳累。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避免做剧烈的运动。
戒烟、戒酒。
心情管理
积极调整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特殊管理
监测血压、心率等,出现明显不适需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随诊复查的重要性
定期随诊复查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复诊的时间
遵医嘱定期复诊;日常如果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建议立即就诊。
复诊时需要做的检查
血生化(心肌酶谱、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预防
积极控制好原发疾病的进展,提倡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及对健康的积极态度,对预防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