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概述
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皮疹退后皮肤脱屑等
病因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治疗方法为早期隔离、应用抗生素。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定义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民间俗称“烂喉痧”。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五种类型。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患者属于普通型,其他四型均较少见。
普通型:早期抗生素治疗容易治愈,预后良好。
脓毒型:可出现多种局部及全身并发症。
中毒型:病死率高。
外科型:通常预后良好。
产科型:通常预后良好。
发病情况
本病为传染性疾病。
传染源是猩红热患者及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带菌者。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5~15岁的儿童多见。
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夏秋季较少见。
病因
致病原因
传染源
猩红热患者、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带菌者均为传染源。
其中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因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隔离,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患者或带菌者呼吸、咳嗽、打喷嚏及说话时会产生携带细菌的飞沫,飞沫播散到空气中传播给他人。
多发生于托儿所、幼儿园及小学集体生活的地方。
密切接触
与患者或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携带者密切接触,或者接触被细菌污染的物品、食物传播。
皮肤破损
通过皮肤创口传播(外科型猩红热)。
产道传播
通过阴道等产道传播(产科型猩红热)。
发病机制
猩红热的发病机制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本身的菌体成分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侵入呼吸道,而引起一系列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
呼吸道感染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可侵袭人体任何部位,以上呼吸道最常见。
该细菌多先侵入咽部、扁桃体,引起链球菌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
皮疹
病原菌产生致热性外毒素(红疹毒素),可引起典型的猩红热皮疹,以及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
在病菌产生的蛋白酶作用下,炎症可向邻近组织扩散并引起组织坏死;可通过血液播散,引起脓毒血症。脓毒血症是一种严重情况。
心、肾、关节损害
症状
主要症状
普通型猩红热,根据疾病进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及恢复期四个时期,具体症状及特点如下。
潜伏期
潜伏期1~7天,大多数为2~4天,最长可达12天。
潜伏期过后急性发病。
前驱期
从发病到出疹为前驱期,一般不超过24小时,少数病例可达2天。主要症状如下。
突然畏寒、高热,重者体温可升为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
婴儿在起病时有烦躁或惊厥。
张嘴发出“啊”声时,可见咽部及扁桃体充血,严重者咽及软腭充血,并有点状红斑或出血点。(注意:检查者要正确戴外科口罩。)
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出疹期
多于发病后1~2天出疹,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者。皮疹部位及特点如下。
皮疹部位
皮疹首先出现在颈部、上胸部,然后迅速扩散到躯干及上肢,最后到下肢。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48小时内达高峰。
皮疹特点
皮肤呈弥漫性猩红色,其上有密集的红色点状丘疹,高出皮肤表面,压之褪色,有痒感,疹间无正常皮肤。重者可有出血疹。
用手按压,红色可暂时消退几秒钟,出现苍白手印,称为贫血性皮肤划痕。
在腋窝、肘弯和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成线,压之不褪色,称为帕氏线。
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呈现口周苍白区。
恢复期
皮疹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发热等全身症状及局部炎症也很快消退,此期约1周。
退疹后1周左右开始按出疹的先后顺序脱屑,持续2~4周。
躯干多脱糠状细屑;手、足部呈大片脱皮,类似手套及袜套状。
严重者可有暂时性脱发。
其他症状
少数病情严重者,会在典型症状基础上,出现更严重的症状或并发症。
脓毒型猩红热
咽峡炎明显,咽部红肿,渗出物多,可形成溃疡,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而形成大片假膜。
皮疹多,可为出血性皮疹,或带脓头的粟粒疹。
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
中毒型猩红热
全身中毒症状重,高热(体温可达40℃或以上)、头痛、恶心、呕吐严重。
可出现萎靡、嗜睡或烦躁,重者意识不清、惊厥甚至昏迷。
皮疹可为出血性,咽峡炎不明显。
外科型及产科型猩红热
病原菌通过咽外途径如创口、产道侵入,皮疹先出现于局部,然后蔓延至全身。
并发症
化脓性中耳炎:可出现耳痛、耳道异常分泌物等症状。
鼻窦炎:可出现面部疼痛等症状。
感染性休克:可出现皮肤湿冷、反应迟钝、血压下降等表现。
中毒性心肌炎:可出现心悸、胸痛等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科
出现发热、咽喉肿痛、点状充血性皮疹、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症状时,特别是周围有类似症状者,或与猩红热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建议及时就诊。
儿科
儿童如出现以上症状,也可以去儿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高热、惊厥、烦躁不安等紧急情况时,特别是婴幼儿,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常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建议穿着容易穿脱衣服。
就医前避免接触周围人群,戴好口罩、手套,打喷嚏时掩住口鼻,乘坐非公共交通工具。
就医前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或抗生素,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发热患者,可先采取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咽喉肿痛?
是否有皮疹?出现的顺序是怎么样的?皮疹是否伴有脱皮现象?
起病以来舌头有没有外观变化?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有接触过猩红热患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青霉素G、头孢曲松。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发病前有与猩红热或咽峡炎患者接触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典型表现为急性起病,有头痛、咽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之后出现典型的弥漫性红色皮疹。
体征
皮肤弥漫性发红,有密集的红色点状皮疹,高出皮肤表面,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重者可有出血疹。
有贫血性皮肤划痕、“帕氏线”“杨梅舌”、口周苍白区等特征性体征。
咽部、扁桃体甚至软腭充血,有点状红斑或出血点,溃疡形成时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而形成大片假膜。
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了解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
白细胞计数升高,为(10~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为80%以上。严重者白细胞中可出现中毒颗粒。
多价红疹毒素试验
在发病早期呈阳性,恢复期呈阴性。
尿常规
注意事项:检查时应留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液,然后用尿杯接尿,再排完剩余尿。
细菌培养
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可分离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其他病原学检查
快速抗原检测。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诊断。
用免疫荧光法或乳胶凝集法,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检测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可确诊。
鉴别诊断
风疹
相同点:皮疹、发热。
不同点:风疹起病第1天即出现皮疹,皮疹与猩红热皮疹相似,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疹退时无脱屑。无咽部炎症。可出现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技术减少、风疹病毒特异抗体效价上升,以及当地流行情况可供鉴别。
麻疹
相同点:发热、皮疹。
不同点:麻疹初起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第3~4天出疹。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也有发疹,发病早期颊黏膜可出现麻疹黏膜斑。疹退后有色素沉着。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不高或降低。麻疹流行情况、疫苗接种史等有助于鉴别。
药物疹
相同点:皮疹。
幼儿急疹
相同点:发热、皮疹。
不同点:幼儿急诊多见于2岁以内幼儿。表现为突然高热,3~4天后热退疹出,为红色斑丘疹。皮疹先出现于头面部及躯干,后渐及四肢,1日内出齐。出疹后1~2天即可消退,无脱屑,无色素沉着。白细胞计数下降,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可助鉴别。
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相同点:发热、皮疹。
不同点: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类似猩红热样皮疹,但中毒症状更为明显。主要依靠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血培养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确诊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早期使用抗生素。如已经出现并发症,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对已经化脓的病灶,必要时需要切开引流。
一般治疗
隔离
普通型猩红热一般在家隔离治疗即可,如出现并发症需要住院隔离治疗。
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发热、咽痛期间,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保持口腔清洁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较大儿童可用温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含润喉含片
咽痛明显的较大儿童或成人可以含润喉含片。
避免抓挠皮疹
出疹期应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皮疹。
物理降温
发热时,使用温水擦浴等方法物理降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期间应按照医生指导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加药、减药、换药。
抗生素治疗
青霉素类抗生素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能迅速消灭链球菌,预防和治疗脓毒并发症。
目前常用的有青霉素V钾片、青霉素注射液、阿莫西林等。
至少应用10天,症状严重者要加大剂量或与其他抗生素同时应用。
必须足量、足疗程用药,彻底治愈,以防复发及发生变态反应等并发症。
其他抗生素
医生会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一般疗程为7~10天。
解热镇痛药物治疗
发热严重、咽喉肿痛剧烈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物。
成中药治疗
以清热、解毒、利咽为治疗原则。
中药治疗可以缓解咽喉肿痛、溃烂等症状。
手术治疗
对已经化脓的病灶,必要时需要切开引流。
中医治疗
中医多采取针灸治疗,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
取穴:风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
针刺,用泻法,1日1次。
具体治疗应由专业中医医生进行,避免自行操作造成感染等严重情况。
并发症治疗
对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应给予相应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及早发现和治疗,绝大多数均能很快治愈。
全身症状恢复较快,一般在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后24小时左右即可退热;在治疗7~10天后,皮疹消退,其他症状也会消失或缓解。
皮疹消退后,脱屑还将持续2~4周。
整个病程为1~2个月。
危害性
治疗期间须隔离,可能会影响学习、工作等。
极少数患者未及时、规范治疗,会出现并发症。
中耳炎未及时治疗可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风湿性心脏病可造成心瓣膜损害,风湿性关节炎可造成关节变形甚至残疾。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日常
日常管理
严格隔离
本病具有传染性,需要隔离治疗,请家属配合医生。
环境管理
保持环境舒适、安静,经常开窗通风,避免香烟等刺激性气体。
作息管理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病情好转后可适当下床活动,避免劳累。
饮食管理
急性期需摄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稀粥、蛋汤、果蔬汁等,多饮水。
病情好转后,适量食用碳水化合物及优质蛋白饮食,如馒头、面条、鸡蛋、鸡胸肉、豆制品等。
避免食用油腻食物(油条、薯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蒜等)。
皮肤护理
对于儿童,要剪短指甲,避免抓挠皮肤,以免感染。
口腔护理
可用淡盐水漱口或含漱。
规范用药
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足量、足疗程用药,不要自行减药、停药、换药,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用药反应。
随诊复查
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猩红热疫苗。主要通过以下方式预防。
避免或减少接触
避免与已经确诊的猩红热、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触。
本病流行期间,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儿童。
外出时戴口罩;打喷嚏和咳嗽时用手肘掩住口鼻(不要用手遮挡);不要用脏手触摸口鼻;勤洗手。
注意饮食卫生,不要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
室内勤通风。
增强体质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均衡饮食,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的摄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