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斑块
概述
动脉管壁增厚、变硬,脂质沉积隆起、突向管腔
动脉斑块可无症状,或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肢体无力、下肢间歇性跛行、心绞痛等
动脉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等多种因素有关
动脉斑块无症状者采用药物治疗,有症状者可选择手术治疗
定义
动脉斑块多由胆固醇结晶和钙质沉淀构成,沉积于动脉管壁,从而使厚度增加、局部隆起,突向管腔。动脉斑块容易出现斑块破裂、阻塞远端血管,从而造成病变部位的动脉梗塞,出现急性血管缺血事件。
动脉斑块多见于超声、磁共振等检查结果,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
动脉斑块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建议定期体检,发现动脉斑块及时找医生诊治,尽早进行相应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发生机制
动脉斑块的形成有多种学说。
脂质浸润学说
动脉斑块是动脉壁对从血浆侵入的脂质的反应。血浆中增高的脂质侵入动脉壁内皮细胞进到中膜后,引起平滑肌细胞增生,平滑肌细胞和来自血液的单核细胞吞噬大量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刺激纤维组织增生。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就形成粥样斑块。
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
前者认为本病开始于局部凝血机制亢进,动脉内膜表面血栓形成,以后血栓被增生的内皮细胞所覆盖而并入动脉壁,血栓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崩解释出脂质和其他活性物质,逐渐形成粥样斑块。
后者认为本病开始于动脉内膜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增多,血小板在该处黏附继而聚集,随后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微血栓。这些物质使单核细胞聚集于内膜,发展成为泡沫细胞,促使平滑肌细胞增生,有利于粥样斑块的形成。
损伤-应答反应学说
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的反应。动脉内膜损伤可表现为内膜功能紊乱,表面容易形成血栓,也可表现为内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这些都有利于脂质的沉积和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各种活性物质,进而形成动脉斑块。
单克隆学说
认为动脉斑块的每一个病灶都来源于一个单一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这个细胞是以后增生成许多细胞的始祖。加之病毒的作用不断增殖并吞噬脂质,类似于良性肿瘤,逐渐形成动脉粥样斑块。
其他
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动脉壁基质内酸性蛋白多糖质和量的改变,动脉壁酶活动降低,进而影响血管运动、脂质代谢、血管壁的合成代谢等,促成动脉斑块的形成。
类型
根据动脉斑块的危害情况分类
早期(隐匿性)动脉斑块:隐匿危害、随着病程逐渐进展,往往发展缓慢。
中期(缺血期)动脉斑块:部分堵塞或破裂导致血管闭塞,出现相应组织器官缺血改变。
中晚期(坏死期)动脉斑块:完全堵塞动脉血管,导致相应器官组织坏死。
晚期(纤维期)动脉斑块:血管纤维化闭塞、供血器官可出现坏疽
动脉斑块的复合性损害:斑块出血、破裂,血栓形成、动脉溃疡形成。
根据斑块受累动脉部位分类
大动脉斑块: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
中动脉斑块:颈动脉、肠系膜动脉、脑动脉、肾动脉、锁骨下动脉、股腘动脉和冠状动脉。
小动脉斑块:膝下动脉、尺桡动脉。
微小动脉斑块:眼动脉。
根据动脉斑块的稳定与否分类
稳定性斑块:脂质池较小,炎细胞含量也比较少,但纤维帽较厚,通常称为硬斑块。
不稳定性斑块:脂质核心达斑块体积的40%以上,临床称为软斑块,更易发生糜烂、破裂出血导致急性血栓事件。因此不稳定性斑块应积极治疗。
根据动脉斑块有无症状分类
有症状性动脉斑块。
无症状性动脉斑块。
根据斑块形态学分类
不规则动脉斑块:包括溃疡性动脉斑块。
规则动脉斑块。
根据斑块超声检查分类
均质性回声斑块。
不均质性回声斑块。
表现
动脉斑块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症状与斑块的部位、性质与血管堵塞程度有关。
症状特征
轻度动脉斑块
轻度的动脉斑块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特殊症状。通常在常规检查时发现,比如检查眼底时可见眼底动脉硬化,或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时可见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症状性动脉斑块
从动脉形成斑块起,就存在狭窄了,只是随着动脉狭窄加重,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症状
多是颈动脉或颅内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时出现的症状。
头痛。
眩晕: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发生旋转,或感到站立不稳。
晕厥。
记忆力减退。
智力下降。
行为和性格异常。
偏瘫。
昏迷。
冠状动脉狭窄症状
冠状动脉狭窄达50%以上的患者,可引起以下症状。
胸痛。
多为胸口压榨性疼痛(感觉有重物压在胸口)。
有些胸痛可发生在活动后,休息后缓解;有些与活动无关。
可伴有左上臂、背部、下颌、上腹部疼痛,左上肢麻木。
胸闷。
心悸:表现为感到心跳过快、心跳节律不整齐、漏跳感等。
主动脉狭窄症状
多在主动脉发生闭塞或狭窄时出现的症状。表现为收缩压异常增高。
肾动脉狭窄症状
多是肾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引起肾功能减退时出现的症状。表现为血压升高;一过性肺水肿,表现为夜间胸闷憋气不适。还可发生肾功能衰竭、顽固性高血压,出现尿量增多、尿量减少、血尿、尿蛋白、血压超过140/90mmHg,甚至更高等表现。
四肢动脉狭窄症状
多是肢体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引起外周动脉栓塞时出现的症状。表现为:
间歇性跛行:行走过程中感到下肢疼痛,出现跛行(一瘸一拐),休息后疼痛可缓解或消失。再次行走时再次出现下肢疼痛和跛行。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肠系膜动脉狭窄症状
腹痛:多发生在进食后10分钟左右,可逐渐加重,约1小时后缓解。
厌食。
消瘦。
恶心。
腹胀。
腹泻。
便秘。
伴随症状
昏迷、休克、猝死
冠状动脉出现斑块导致的血管堵塞或斑块破裂栓塞可以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昏迷甚至猝死。
主动脉斑块脱落可引起主动脉溃疡,进展至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严重者会出现大出血,患者表现为皮肤湿冷、反应迟钝、皮肤苍白、意识不清或昏迷,死亡。
消化道症状
肠系膜动脉斑块严重者可以引起肠梗阻肠梗死等,出现无排气、无排便或血便、严重呕吐、剧烈腹痛等,可危及生命。
肌肉萎缩、皮肤破溃
肢体动脉斑块狭窄导致长期缺血,还可引起肌肉萎缩,出现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变小、四肢变细、皮肤破溃等症状。
眼部症状
颅内动脉斑块、眼底动脉斑块均可引起视力下降,眼睛水肿、干涩以及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原因
动脉斑块主要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不明原因的炎症等引起,高脂饮食、药物等非疾病因素也会导致。
疾病因素
常见疾病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是动脉斑块形成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中脂肪量过高较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造成动脉狭窄。
高血压: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血压不控制,心肌梗死发生率约提高2~3倍,脑卒中约为4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脂蛋白)会产生变性,在运送过程中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
肥胖:肥胖或体重过重的人,心脏负荷加重,血脂肪不正常的概率也较高,因而增加粥状动脉硬化形成动脉斑块风险。肥胖,易促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胰岛素抵抗症候群。
其他
不明原因的炎症,或疾病引起的炎症,如关节炎、狼疮、银屑病或炎性肠病也可引起动脉斑块。
非疾病因素
饮食
过度油腻饮食会导致脂质沉积,造成动脉硬化形成斑块。
年龄
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到了40岁以后都会出现动脉斑块。而女性因雌激素的保护作用,通常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病较男性晚。
抽烟及被动吸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吸烟产生的一氧化碳等会损伤动脉内壁,受伤的动脉内壁引起血小板堆积,形成脂质斑块。同时,抽烟也会引起动脉收缩痉挛,减少血流量,并可致"好"血脂HDL下降。
缺少运动
运动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帮助身体把多余胆固醇从胆道与肠道排出体外,避免过剩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壁。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消耗过剩热量,使身体脂肪比重减少,肌肉比重增加,而减轻体重。
因此缺乏运动的人很容易动脉斑块。
药物
肿瘤病人常常需要化疗、免疫治疗,而这些药物很多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脂质代谢而导致动脉斑块。
帕博利珠单抗、伊匹木单抗等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环磷酰胺可引起冠状动脉内皮损伤。
来曲唑能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分泌,而通常认为雌激素对动脉血管有保护作用,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等,可以导致血脂升高,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形成动脉斑块。
精神心理因素
平时容易紧张、情绪容易波动、工作压力大的人会因为压力而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于是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伤害动脉血管内壁。
其他
遗传因素是指一级直系亲属如果患有动脉斑块,尤其是早发的,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阳性的,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孩子更容易出现动脉斑块造成血管堵塞。
就医
如果体检发现动脉斑块,需要积极就诊心血管内科等相关科室,医生常通过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判断严重程度。
就医指征
如果超声、磁共振等检查结果报告有动脉斑块,需要及时就医。
尽管轻度的动脉斑块通常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也需积极预防,控制危险因素。
中度或重度动脉斑块引起动脉变窄或堵塞,导致器官和组织供血不足,出现胸痛、胸闷、头晕、肢体麻木、视力改变、行走时腿痛(跛行)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提高警惕,早期规范诊治。
以下情况必要时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胸部疼痛或压迫感(心绞痛)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
手臂或腿部突然麻木或无力、说话困难或言语不清、单眼视力暂时丧失或面部肌肉下垂等。
黑矇或晕厥。
血压持续升高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背部疼痛。
一侧腿持续疼痛不缓解。
就诊科室
当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失眠、肢体无力、失语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
出现血压升高、胸闷、胸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心血管内科。
如果发现颈动脉斑块,建议前往神经内科就诊。
当出现突发剧烈胸痛、严重心悸、意识丧失、呼吸及心跳停止情况,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同时前往急诊科就诊。
当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时,建议前往眼科就诊。
当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时,建议前往血管外科就诊。
当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时,建议前往消化内科就诊。
当出现全身浮肿、恶性高血压等症状,建议前往肾内科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胸闷、胸痛何时出现的?每次持续多久?如何缓解?
头晕、头痛多久了?合并有其他症状吗?
是否有肢体麻木、言语不利?
是否有疼痛、麻木、手臂肿胀感?手臂有发凉或皮温升高吗?
近期有小腿肌肉麻、疼痛、痉挛吗?休息之后是否可以缓解?
是否有全身浮肿、夜尿增多、腰痛、血尿?
是否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黑影?
病史清单
描述动脉斑块何时发现的,如何发现的,当时的具体检查结果是什么?
是否有吸烟史?
平日是否熬夜和体育锻炼?
有无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是否长期服药?服用何种药物?
是否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
是否有动脉斑块和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进行哪些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身体检查
不同部位的动脉斑块进行不同的检查。
观察:肢体皮肤颜色、是否有溃疡、水肿等。
触诊:可发现下肢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腹部压痛等。
听诊:可发现心率增快。
特殊检查:下肢皮肤感觉减退等。
常规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脂:血总胆固醇增高,LDL胆固醇增高,HDL胆固醇降低,血甘油三酯增高,血β脂蛋白增高,载脂蛋白B增高,载脂蛋白A降低,脂蛋白(α)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
血糖、电解质检查:有血糖异常及电解质紊乱等。
血液流变学检查:血黏滞度增高,血小板活性可增高。
心电图
对部分心脏缺血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且简便易行,价格便宜。
多普勒超声检查
以颈动脉超声最为常见,可观察血管内膜厚度,以及斑块大小、稳定情况等。还用于判断四肢动脉等周围血管血流情况。
其他检查
X线检查、CT三维血管重建和磁共振三维血管重建
胸CTA可以提示主动脉的斑块,腹部CTA可以提示腹主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冠脉CTA可以提示冠状动脉斑块堵塞程度。
DSA
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四肢动脉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狭窄病变程度。
眼底镜
可观察眼底动脉硬化及其程度。
缓解与治疗
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到了40岁以后都会出现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但对于单纯轻微的动脉硬化,由于是一种生理现象,故不需要进行治疗。
病理性动脉硬化斑块考虑可能与高血压、高脂血症、抽烟、肥胖、糖尿病、运动不足、紧张状态、家族病史、脾气暴躁等有关。针对病理性动脉斑块,需要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干预和治疗。
缓解措施
饮食
减少饮酒。
应少食"饱和脂肪酸"占有量较多的煎炸食物及"高胆固醇"食物,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
注意避免高糖饮食,因为高糖饮食同样会引起脂肪代谢紊乱。
应多吃豆制品,蔬菜,水果及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
不可暴饮暴食。
生活习惯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或按照医生要求选择运动项目,如跳绳、保健体操、太极拳、骑车、步行等。
避免久坐。
控制体重。通过改善饮食、改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等方式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
舒缓压力
避免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注意劳逸结合,要合理安排时间。
专业治疗
药物治疗
调节血脂
目的:通过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调节血脂,延缓病情进展。
常用药物:包括他汀类(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贝特类(如非诺贝特)、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等。
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胃肠不适等。
注意事项:用药前和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抗血小板治疗
目的:可以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不良反应:胃肠不适、消化道出血
抗凝和溶栓治疗
目的:可以防治血栓、溶解血栓。用于动脉内已有血栓形成,出现管腔狭窄或阻塞的情况。
常用药物:抗凝药有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溶栓药有链激酶尿激酶、阿替普酶。
不良反应:易出血等。
缓解心绞痛
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绞痛的症状或预防发作。
常用的药物有血管扩张剂(如硝酸异山梨酯)、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注意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改善心脏重构和预后
通过改善心肌的修复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延缓病情进展。
常用的药物类型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常用的ACEI药物有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卡托普利等;常用的ARB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等。不良反应包括刺激性干咳、味觉异常和过敏等。
中成药
中成药以活血化瘀为主,可以改善症状。
常用药物有血脂康胶囊地奥心血康胶囊绞股蓝总苷片等。具体药物应按照医生要求使用,避免自行使用导致病情加重。
扩血管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可用前列地尔静脉注射。
心血管硬化斑块可用硝酸甘油丹参滴丸。
脑血管硬化斑块可使用血塞通、银杏叶等。
眼底动脉硬化可口服羟苯磺酸钙片。
降糖药物
主要有二甲双胍、恩格列净艾塞那肽西格列汀等。
降压
降压的主要药物包括硝苯地平、氯沙坦、卡托普利、美托洛尔、氢氯噻嗪等。
降压药能预防动脉硬化,对延缓血管老化有一定的作用。
介入及外科手术
如果动脉斑块引起血管狭窄比较严重,造成供血部位的器官和组织缺血,可以考虑介入或外科手术干预,如支架植入、内膜剥脱手术或旁路移植术,都是针对斑块狭窄严重的治疗方法。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