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疼痛
概述
肚脐或脐周腹痛的症状
偶有肚脐疼痛,疼痛不剧烈,能很快缓解,可观察处理,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疼痛剧烈,或呈游走性,需要及时就医
疼痛较轻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生理盐水清理肚脐、清淡饮食等缓解症状,若症状无明显缓解需及时就医
不同病因所致肚脐疼的预后不同,如脐炎、胃肠炎等预后良好,但如果是肠梗阻、阑尾炎等急腹症,预后需根据治疗时机及疾病严重程度判断
定义
肚脐疼痛是指因肚脐或肚脐后腹内脏器病变时出现的疼痛症状。
发生机制
肚脐凹陷比较深,清洗不足使局部细菌滋生,导致肚脐局部及周围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发炎,表现为肚脐眼痛。
腹腔内脏器的疾病如急性胃肠炎、肠梗阻蛔虫病、宫外孕等可引起腹痛。腹痛可分为内脏痛、牵涉痛躯体痛。前两种的定位不明确,因此,腹部其他部位的疼痛也可出现肚脐疼痛。
类型
肚脐疼痛按病变位置可分为两类。
腹腔脏器疾病所致
如阑尾炎、肠易激综合征、蛔虫病、炎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夹层、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等。
脐或脐周腹壁病变所致
脐炎脐疝、脐部带状疱疹等。
表现
肚脐疼痛的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病因所导致的疼痛性质、程度、伴随症状、是否游走性疼痛等各不相同,也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症状特征
性质
针扎样疼痛、绞痛、钝痛、刀割样等疼痛的性质不同与不同的病因相关。
如绞痛常见于肠梗阻,刀割样疼痛常见于腹主动脉夹层。
频率
肚脐疼痛出现的频率一般因病变的严重而增加。
病情较轻时仅偶尔出现疼痛。
病情较重时则会频发疼痛,甚至出现持续性疼痛,无法缓解。
持续时间
根据肚脐疼痛的持续时间,可分为阵发性痛、持续性疼痛。
有无游走性疼痛
如果肚脐疼痛部位经常变化,需要警惕肠道及内脏病变。
如游走至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或反麦氏点(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需要注意急性阑尾炎。
伴随症状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异味、渗液、腹泻、放射痛、局部肿块。
异味、渗液
肚脐卫生条件较差造成的脐炎常会合并难闻的异味。
严重时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腹泻
急性胃肠炎、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时可出现腹泻。
放射痛
主动脉夹层破裂时出现腹部剧烈疼痛。
疼痛可呈撕裂样、刀割样或搏动样。
同时也可出现其他部位的疼痛,如前胸部及肩胛区。
局部肿块
小儿及成人出现脐疝时由于局部压力较大可出现肚脐疼痛。
此时在肚脐处可见一突出质软肿块。
原因
疾病因素
肚脐疼痛的原因按病变位置分为腹腔疾病所致及脐或脐周腹壁病变所致。
腹腔疾病
肠梗阻
肠管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导致肠道内容物不能正常的通行。
会有大量的肠内容物、气体、液体聚集在梗阻处的上端,导致肠管扩张引起的神经性的疼痛。
此外部分肠内容物、细菌,以及炎性渗出,可形成腹腔内的感染,造成腹膜的炎症。
腹膜有广泛的神经纤维组织,所以会表现为全腹逐渐加重的绞痛,包括脐周疼痛。
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急性炎症,会造成腹部疼痛。
当开始出现疼痛时,往往疼痛不固定,呈游走性、逐渐加重。
也可能会出现肚脐疼痛。
肠易激综合征
发生肠易激综合征时肠道痉挛、动力障碍所致腹痛。
如果累及肚脐后肠段,则可能出现肚脐疼痛。
常表现为阵发性疼痛。
蛔虫病
感染蛔虫所致的腹痛一般属于上腹部疼痛
但也可能累及肚脐后肠段,引起肚脐疼痛。
其疼痛具有阵发性的特点,可以突然缓解,也可以突然发生。
炎性肠病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多数可见肠道溃疡。
可导致腹痛、腹泻,部分患者可有发热。
肠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侵犯了肠黏膜,会出现肠黏膜脱落,从而形成溃疡以及肠黏膜下层大量结核肉芽肿和纤维组织增生,是引起腹痛的主要因素。
肠结核严重时可并发肠梗阻肠外瘘、腹腔局限脓肿等,加重腹痛。
腹主动脉病变
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夹层破裂时,腹部会出现剧烈的疼痛,无法缓解。
常常可出现胸部、肩胛区的放射痛。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由于栓子堵塞了肠系膜上动脉,引起肠缺血坏死的一种急性病变。
可有腹痛,进食后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如急性盆腔炎、黄体突然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女性宫外孕破裂等,也可突然出现小腹部和肚脐眼周围的疼痛不适。
脐或脐周腹壁病变
脐炎
脐炎是由于脐、脐周组织细菌滋生造成的感染。
从而导致肚脐发红、疼痛。
脐疝
多种因素导致脐部薄弱或腹压增高,使得疝囊通过脐环突出。
一般无痛,如出现疝嵌顿甚至绞窄,可出现剧烈疼痛伴呕吐。
带状疱疹
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易出现带状疱疹
若累及脐部皮肤,则可引起肚脐剧烈疼痛。
非疾病因素
因为饮食因素导致的肚脐附近的肠段出现肠道蠕动增快等,也会造成肚脐疼痛,这种情况下可以用热毛巾热敷缓解。
此外,肚脐内有意或无意置入的异物如小石子、小弹珠等,刺激肚脐皮肤,也会造成肚脐疼痛。
心理状态不佳,如抑郁剂焦虑状态、强迫状态等,也可能产生躯体症状,这种疼痛一般不剧烈,且疼痛位置不定。
就医
根据疼痛性质、持续时间、频率、伴随症状及疼痛程度可自行大致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就医指征
肚脐疼痛的频率低、程度轻、持续时间短,可先自行观察有无减轻趋势。
若局部红肿、渗出、疼痛明显,合并伴随症状如转移痛、放射痛、局部肿块、腹泻等,并表现剧烈疼痛,需要及时就医,切勿耽误治疗时机。
就诊科室
肚脐及脐周红肿、渗出明显,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普外科。
肚脐及脐周皮疹疱疹,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皮肤科。
脐周阵发绞痛,伴腹泻、腹胀等,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消化内科。后续根据医生的建议,可就诊于普外科。
儿童患者建议就诊于儿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肚脐疼痛什么时候开始的?有明确的诱因吗?是突然起病还是逐渐加重?
肚脐疼痛是针扎样疼痛、绞痛、钝痛、刀割样吗?疼痛位置有变化吗?
疼痛可以自行缓解吗?有什么可以导致疼痛加重或减轻吗?
是否伴有异味、腹泻、局部肿块、皮疹等情况?
病史清单
有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月经是否规律?有无不良妊娠史?
是否有不洁饮食史等?
是否有剧烈运动病史?
是否有血栓、肠梗阻、肠炎、消化道溃疡等病史?
是否有便秘等排便习惯改变?
家里其他成员有无相关病史?
相关检查
通常医生为患者进行视诊明确有无局部皮肤发红、皮损、肿块、脓液渗出等,然后会进行触诊,明确有无腹部包块、压痛、反跳痛等,必要时行实验室检查、腹部超声、腹部X线正位片肠镜等,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身体检查
观察:首先医生会观察肚脐及腹部有无皮肤或腹壁病变,如红肿、发热,有无分泌物.
腹部触诊:医生可能会用手触诊腹部,主要是查看是否存在腹部的压痛、反跳痛,以及触及腹腔内肿物等,如有脐疝,触诊时可明确其质地及压力大小,并初步判断有无坏死、嵌顿等。
腹部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听肠鸣音等情况。
常规检查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
肛周脓肿或直肠炎症等炎性病变时,血液中白细胞及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会上升,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
腹部超声
探查有无肿大的阑尾、肝脾大、脓腔、卵巢破裂等。
可诊断急性阑尾炎、腹膜炎、卵巢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疾病。
腹部X线正位片
可判断有无肠梗阻等。
必要时可进一步行消化道造影,明确肠道是否存在引起肚脐疼痛的病变。
其他检查
电子肠镜
当消化道造影难以判断肠内情况时,电子肠镜(包括胶囊镜)可以更直观的显示肠内炎症、溃疡、息肉等,进一步明确病因。
病原学检查
如果有肚脐部有分泌物,可送检病原学,明确感染菌种,针对性治疗。
粪便检查
可以寻找有无细菌、寄生虫感染证据。
结核杆菌检查
若怀疑肠结核,可能行外周血的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
缓解与治疗
如果仅是脐炎引起的肚脐疼痛,且疼痛不剧烈,局部轻微红肿,可自行缓解。
但肚脐疼痛的原因多种多样,若疼痛无缓解,或病情加重,特别是出现剧烈疼痛或累及全腹部,需要立即就医。
缓解措施
可在医生指导下用生理氯化钠溶液、过氧化氢溶液局部冲洗肚脐,将肚脐内的分泌物清除干净,用碘酊消毒,需要多次消毒杀菌。
密切观察局部肚脐皮肤变化,如果出现局部红肿,有脓性分泌物,及时就医。
若肚脐疼痛前有不洁饮食史,近期需注意清淡饮食,可使用抗生素(如莫匹罗星等)治疗。
如因情绪变化而出现肠易激综合征,可向家人朋友寻求帮助,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治疗,消除紧张、增强信心。
饮食上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冷饮、油腻食物等。
专业治疗
根据病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急腹症
阑尾炎、肠梗阻、腹主动脉夹层、宫外孕破裂等急腹症,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但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早期等不严重的情况,如患者不接受手术,经禁食、补液,抗生素等药物治疗,部分人可恢复正常,但是也有病情加重的可能,此时需要手术治疗。
炎性肠病
氨基水杨酸类(如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类(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巯嘌呤)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式。
如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大出血、肠穿孔及中毒性巨结肠),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可能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也会导致肚脐眼周围疼痛,还会引起腹泻。
需要配合医生应用抗生素(如头孢美唑)等药物治疗,若病变严重导致急性腹膜炎,可能需要静脉应用抗生素,甚至手术治疗。
脐疝
小儿脐疝往往可以自行恢复。
但如果有嵌顿、绞窄等不能自行恢复,或有明确诱因(如门脉高压、腹水等)的,需要及时手术还纳。
脐炎
脐炎多数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
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可局部涂抹碘伏、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等。
若出现全身感染症状需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
日常生活中保持脐部卫生。
规律、适量饮食。
适当进行锻炼,增强自身体质。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