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
概述
一种病因未明的可累及多系统的结缔组织病,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类
表现为皮肤肿胀、变厚发硬、萎缩,肌痛,乏力,气短,干咳,活动耐力下降
可能与遗传、感染、药物、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
本病不能根治,目前只能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对症治疗
定义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局限性或者弥漫性的炎性、变性、增厚以及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
部分患者也可以出现内脏器官(如肺、心脏、肾、消化道等)的病变。
分型
局限性硬皮病
病变主要累及皮肤,一般无内脏受累,依据皮损可分为点滴状、斑块状、线状和泛发性等。
系统性硬皮病
病变不仅侵犯皮肤,同时可累及内脏多器官。
临床上分为肢端型和弥漫型两型,肢端型约占系统性硬皮病的95%;弥漫型仅占5%。
CREST综合征是肢端型系统性硬皮病的亚型,临床表现包括皮肤钙化、雷诺现象、食管功能异常、肢端硬化和毛细血管扩张。
肢端型病情进展缓慢,皮肤硬化区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弥漫型总体预后较差。
发病情况
发病率
每100万人中有50~300人可以发生本病,是死亡率最高的结缔组织病之一。
性别分布
相比男性,本病更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为约为1:5。
年龄分布
本病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
病因
致病原因
目前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硬皮病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及亲兄弟姐妹)发生本病的概率为1.6%,远高于一般人群的0.026%。
感染因素
部分硬皮病发病前都曾出现咽峡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因此感染可能与本病有关。
药物因素
动物实验显示,博来霉素等与小鼠皮肤和肺纤维化有关,因此部分药物可能是导致硬皮病潜在的因素。
环境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矽尘与硬皮病密不可分,因此可推断环境因素,特别是职业暴露也可能是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免疫因素
硬皮病患者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因此本病与机体免疫异常也存在一定关系。
发病机制
可能与成纤维细胞异常激活,合成过多胶原,导致皮肤和内脏器官的纤维化有关。
也可能与免疫异常、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成纤维细胞过度活化有紧密联系。
症状
局限性硬皮病
局限性硬皮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的硬化,一般无内脏受损。
主要症状
皮肤损害按病程分为肿胀期、硬化期和萎缩期。
肿胀期 
皮损常表现为一个或数个淡红或紫红色水肿性斑片,呈椭圆或不规则形。
绝大多数皮肤硬化从手开始,水肿范围可达前臂,继而面部、颈部受累。手指可出现“腊肠指”样表现。
硬化期
经数周或数月,皮损逐渐扩大至直径1~10厘米或更大,中央逐渐出现稍凹陷且呈淡黄或象牙色。
皮损表面光滑干燥,局部无汗,无毛发,周围绕以轻度紫红色晕。
硬化期皮肤逐渐变厚变硬,表现为变紧、变硬、皮革样改变,同时伴有光泽,皮纹不清或消失等。
特征表现:面部皮肤受累可表现为面部皱纹消失、鼻端变尖、口唇变薄、张口受限以及面部无表情等,即面具样面容
萎缩期
皮损硬度减轻,萎缩变薄,中央色素脱失。指端及关节处出现瘢痕,并易发生顽固性溃疡。
局限性硬皮病不同类型特点
斑块状硬皮病
又称硬斑病,皮损多发时称泛发性硬斑病。
皮损在躯干部多见,也可以发生在身体其他地方。
本型病变较表浅,一般不影响肢体功能。
线状硬皮病
好发于青少年,一般10岁以内发病。
条状皮损常沿单侧肢体或肋间神经呈线状分布。
皮损变化常进展迅速。
点滴状硬皮病和泛发性硬皮病
少见,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感觉功能减退。
系统性硬皮病
又称系统性硬化症,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病变不仅侵犯皮肤,同时可累及内脏多器官,故病情常较重。
早期症状
雷诺现象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同时可有不规则发热(体温升降不定)、关节疼痛、食欲下降以及体重降低等症状。
雷诺现象
大多在硬皮病其他症状出现之前发生,有些甚至在皮肤出现典型的硬皮病表现前的十几年即有雷诺现象。
指尖、趾尖等部位出现遇冷或情绪变化时皮肤苍白、青紫、皮温下降,然后潮红回暖的系列变化。
寒冷、振动、情绪激动等可以诱发,常同时伴有麻木、疼痛。在温暖的环境中症状会减轻。
进展症状
皮肤
相比局限性硬皮病,系统性硬皮病的皮损症状相似。
运动系统(骨骼肌肉系统)
骨骼系统
大小关节均可出现僵硬、肿胀,手指关节受累时可出现畸形。
牙槽骨吸收可致牙齿松动脱落。
肌肉系统:表现为无力、肌肉疼痛,甚至出现肌肉萎缩。
内脏系统
消化道病变
早期出现吞咽困难,胃肠道动力下降可以出现反流性食管炎
累及肠道表现为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和穿孔。
肺间质纤维化
指肺组织之间纤维组织过度的增生,导致肺脏变硬,肺功能障碍。
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胸闷憋喘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呼吸困难、头晕、胸痛及咯血肺动脉高压的症状。
心脏受累:较常见,可出现心肌、瓣膜、心包病变。可以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相关症状。
肾脏受累
多数可缓慢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少数病情急进性发展,可以迅速发展成为恶性高血压和肾功能衰竭,称之为硬皮病肾危象。
血管系统
可出现血管损伤,自身的缺血可导致溃疡。
其他症状
硬皮病还可伴随以下症状。
神经受损,表现为认知障碍、周围神经炎等。
伴有咽干和(或)口干症状。
部分还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
男性还可出现阳痿等。
就医
就医科室
风湿免疫科
如果出现皮肤肿胀、变厚发硬,肌肉萎缩、疼痛,气短,干咳,关节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用药,以免掩盖病情。
可记录病情发展变化、诱因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时应放松心情,注意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局部受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出现了哪些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皮肤是否出现肿胀、硬化性斑片或斑块?
在受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后,会出现四肢末端皮肤苍白、青紫,继之皮肤发红等表现吗?
是否存在关节疼痛、变形、活动受限等情况?
是否伴有气短、干咳、腹胀、腹泻等症状?
病史清单
家里有没有人患过硬皮病?
是否患有咽峡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免疫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
其他:肺功能检查、病理检查、肌电图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物: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
其他: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秋水仙碱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硬皮病家族史。
可能患有咽峡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可能有职业暴露史。
临床表现
皮肤肿胀、变厚、发硬、萎缩。
可出现雷诺现象,即指尖、趾尖等部位出现遇冷或情绪变化时皮肤苍白、青紫、皮温下降,然后潮红回暖。
出现肌肉骨骼疼痛,乏力、气短、干咳、活动耐量下降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及红细胞沉降率
硬皮病可出现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增多等,可通过血常规观察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的各项数据辅助判断。
还可通过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结果辅助诊断本病。
尿常规
尿常规可出现尿蛋白阳性或镜下血尿、管型尿等,也可辅助诊断本病。
免疫学检查
硬化病可能重要的致病机制为自身免疫,因此抗体的检测对于诊断本病很重要。
抗核抗体(ANA)
血清抗核抗体阳性率可达90%以上,核型为斑点型、核仁型和抗着丝点型。
核仁型抗体对本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抗Scl-70抗体
系统性硬皮病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15%~20%。
此抗体阳性与皮肤硬化、肺部纤维化、远端骨质溶解以及关节畸形等症状有关。
抗着丝点抗体
阳性率为15%~20%,是肢端型系统性硬皮病亚型CREST综合征较特异的抗体。
常与雷诺现象、指端缺血等症状有关。
其他:抗Ⅰ/Ⅳ型胶原抗体、抗RNA聚合酶Ⅰ/Ⅲ抗体等其他自身抗体也有助于诊断本病,还可以判断预后。
影像学检查
手部X线检查如果发现皮下钙化、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吸收等特征表现,可辅助诊断硬皮病。
食管钡餐可发现食管运动异常,可因食管累及而逆向诊断硬皮病。
X线、CT检查可示肺间质纤维化样影像学变化,从而为诊断本病增加依据。
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临床诊断本病,和评估肺脏损伤严重性的主要方法之一。
病理检查
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并判断皮肤及内脏损害的程度等。
甲皱襞毛细血管显微镜检查
甲皱襞毛细血管显微镜检查具有无创、快捷方便等特点。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于硬皮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
其他检查
肌电图异常可说明肌力减弱,可以辅助诊断硬皮病。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包肥厚或积液、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可辅助医生判断硬皮病是否存在心肌损伤等情况。
鉴别诊断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
局限性硬皮病需要与其进行鉴别诊断。
后期都可出现皮肤萎缩、发硬,以及溃疡样皮损和凹陷的瘢痕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多见于女性外阴,偶可见于男性阴茎周围皮肤;而局限性硬皮病一般见于双手和面部。
可通过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血清抗体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皮肌炎
系统性硬皮病需要与其进行鉴别诊断。
两者同属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可出现多脏器的损害,且普遍多见于女性。
皮肌炎可出现血清肌酶增高,而系统性硬皮病则不会,可依此进行鉴别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硬皮病需要与其进行鉴别诊断。
两者都可出现皮肤以及多脏器的损害,且血清学检查中都可以检测出自身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出现脱发、持续的口腔溃疡、面部红斑以及对光过敏等。系统性硬皮病没有这些症状。
通过特征症状可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硬皮病目前只能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对症治疗方法,防止病情继续恶化。
本病并不能根治,治疗目的主要是抗炎与免疫调节、治疗血管痉挛、抗硬化、控制肾危象以及减轻消化道症状等。
一般治疗
局限性硬皮病
线状硬皮病特别是髋关节损害者,需要注意关节活动保护,配合各种理疗预防关节挛缩及活动受限。
系统性硬皮病
生活注意事项
雷诺现象的一线治疗为行为治疗。
治疗期间注意保暖、戒烟,避免手脚末端受到寒冷刺激。
注意情绪管理,避免情绪过度激动。
去除病因
去除体内慢性感染病灶。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限性硬皮病
早期外用或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系统性硬皮病
抗炎与免疫调节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
治疗目的:该药可缓解关节痛和肌痛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糖皮质激素
治疗目的:该药可改善早期硬皮病关节痛、肌痛、皮肤水肿及硬化等症状,对肺间质纤维化等并发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药物:泼尼松。
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与系统性硬皮病肾危象风险成正相关,所以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密切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免疫抑制剂
治疗目的: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可用于改善系统性硬皮病所引起的皮肤硬化
常用药物:环孢素环磷酰胺以及甲氨蝶呤等。
血管痉挛治疗
治疗目的:减少因血管痉挛造成的肺和肾的损伤。
常用药物
抗血小板凝固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双嘧达莫等。
血管扩张药物:乌拉地尔地巴唑以及硝酸酯类药物等。
增强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尿激酶链激酶等。
抗血管痉挛药物:前列腺环素、硝苯地平以及哌唑嗪等。
抗硬化治疗:一般起效较慢,需要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服。
秋水仙碱:本药除治疗痛风外,还可干扰细胞分泌胶原,并刺激胶原酶活性,促进胶原分解。
青霉胺:本药是青霉素的代谢产物,能抑制胶原的合成,进而起到抗硬化治疗的目的。
积雪苷: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性,软化结缔组织。
控制肾危象
肾危象是系统性硬皮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主要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控制高血压。
抑制胃酸分泌
治疗目的
系统性硬皮病可引起管反流性疾病、食管溃疡和狭窄等,需要应用药物抑制胃酸分泌。
目的在于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艾普拉唑等。
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促进胃肠蠕动
治疗目的:改善系统性硬皮病会引起胃和小肠动力失调,比如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饱腹感、假性梗阻等。
常用药物: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注意事项:需要在餐前服用。可能会出现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预后
治愈情况
目前针对硬皮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与病情严重度有关。
局限性硬皮病可密切关注病情发展情况,部分可自发缓解。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大多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高于80%。
系统性硬皮病弥漫性者预后不良,可因继发严重肺部感染或心、肾衰竭等疾病而死亡。
危害性
硬皮病会影响正常生活、外形美观,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影响正常生活
关节痛、吞咽困难、活动后气短、呼吸困难、心慌等症状都会干扰正常活动,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等。
影响外貌和心理
面容改变,前额等部位部分皮肤颜色加深,部分皮肤肿胀、变厚、发硬,颜色变浅,皮肤变薄,弹性变差都会影响美观。
可能会影响人际交往,同时带来自卑、焦虑等心理。
严重并发症
系统性硬皮病累及多个脏器,可导致肺间质病变、心肌病肺动脉高压及肾脏受损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忌油腻、生冷以及刺激性食物,少喝浓茶和咖啡。
避免饮酒。
生活管理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避免饭后直接就寝。
避免皮肤直接接触肥皂和家用化学药品,清水清洗后可以适当涂抹化学添加物少的护肤品,如甘油等。
避免雷诺现象发作
避免使用过热或过冷的水清洗皮肤。
注意手脚保暖,如戴手套等,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冷空气。
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
严格戒烟。
预防
硬皮病病因未明,致病机制复杂,因此目前无法进行有效的预防。
但可以通过定期体检等早期发现疾病,进而可以早诊断、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