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
概述
早期复极综合征指心电图表现早期复极且伴有伴有与其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者
可出现头晕、心悸、黑矇、晕厥、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对于合适的患者植入ICD可以有效降低猝死风险
本病目前无法治愈
定义
早期复极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定义为12导联心电图下出现连续两个或更多导联(下壁或侧壁)J点抬高大于等于1mm。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早期复极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表现,直到2008年研究发现早期复极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相关,早期复极的病理意义逐渐被临床重视。
由此,医学上专门提出了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概念,早期复极综合征是指在心电图检测出早期复极的基础上曾发生过心搏骤停或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患者,目前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有极高的猝死风险。
对于没有症状,仅有心电图出现早期复极的表现称为早期复极模式,早期复极模式与早期复极综合征并不是同一概念,早期复极模式发生猝死的风险较低,但有限的证据表明猝死风险还是高于正常人群。
发病情况
目前对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病率尚无准确数据。
早期复极在人群中的出现率波动在1%~24%,尤其以男性和年轻运动员多见,在黑人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白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发生率亦高于当地白人。
病因
致病原因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人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受到心脏电活动的控制,而心肌电活动包括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可以通俗理解为充电和放电的过程),顾名思义,早期复极就是心肌提前发生了复极化,这可能由左心室壁跨膜电压梯度的增加所导致。
有研究表明16%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有家族史,部分病例报告也发现了部分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包括编码K-ATP通道和L型钙通道的基因。
此外,交感迷走神经张力的平衡、激素水平、代谢以及药物因素的变化、低体温、高钙血症等因素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电图形态,而且影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也可能引发早期复极综合征。
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有公认的发病机制,一种假说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心肌离子通道出现异常,导致复极化异常,进而导致左室下壁和侧壁心肌异常的短激活-恢复间隔及复极离散度增加,进而出现连续室性早搏及室速或室颤。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原因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可能和心肌、交感神经兴奋性、先天性和遗传有关。
1.心肌:如果前壁心外膜下心肌在整个心室除极尚未结束,却提早复极,可见心电图中V2~V4导联ST段显著移位从而引起早期复极综合征。
2.交感神经兴奋性:早期复极综合征多见于健康青壮年运动员,这部分健康青壮年运动员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迷走神经的影响减弱时,可在睡眠时发现ST段升高更为明显,因此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3.先天性和遗传性:有实验研究报道,如果家族中数名成员患有早期复极综合征,则认为先天性和遗传性是引起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早期复极综合征一般属于良性病变,预后较好,但是如果发生室颤危险性较高,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患者应配合医生完善检查,并积极治疗。
症状
主要症状
早期复极本身没有症状,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症状往往与出现心律失常相关。
主要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
患者可出现突然意识丧失、晕厥、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心跳停止。
并发症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部分直接猝死,部分室速、室颤的幸存者可能会出现器官缺血,如脑供血不足出现脑梗死,甚至呈植物人状态,肾脏缺血可能会导致急性肾衰竭等,严重程度根据恶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发病时间和治疗是否及时有效有关。
就医
就医科室
心血管内科
如果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提示早期复极,建议及时于心血管内科就医。
急诊科
如果突发头晕、心悸、黑矇、晕厥、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建议及时于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果突发头晕、心悸、黑矇、晕厥、抽搐、大小便失禁等表现,建议立即前往医院,或拨打120急救。
拨打急救电话过程中需准确描述位置、患者目前状态等关键信息,听从急救员指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有头晕,心悸黑矇,晕厥的症状吗?出现过几次?第一次出现是何时?持续多久?
夜间睡眠后是否加重?
病史清单
是否有此疾病家属史,家里是否有一级亲属猝死?
发生过晕厥吗?如发生过晕厥前有什么特殊症状吗?
还患有哪些疾病,接受过什么治疗,效果如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携带近期的心电图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
数年前体检的心电图资料也有参考意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猝死或早期复极模式家族史者。
临床表现
症状
头晕、心悸、黑矇、晕厥、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体征
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可无异常体征。
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可能会出现心率过快及血压降低。
实验室检查
此类疾病无特殊实验室检查异常,但可完善相关检查用于鉴别诊断。
心肌损伤标志物
检查是否存在心肌损伤,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
在发生心肌梗死时会出现异常,用于确定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血生化
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
通常用于判断患者基础情况和全身情况。
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是此类疾病用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重要依据之一。
可以检查心脏是否存在J波异常,以及J波和ST段的形态。
可以明确心律、是否存在缺血、梗死等情况。
动态心电图
可以检查心电异常与日常生活、时间的关系,也可以检出心肌缺血,一般至少监测24小时。
可能会出现异常。
注意事项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贴敷电极片、携带仪器。
检查期间如电极片脱落应及时按照医生要求贴好,活动时避免磕碰仪器造成损坏。如电极片无法再贴敷,或仪器出现故障,应及时前往医院由医生调试。
检查期间进行日常生活必须活动即可,避免特意增加运动或增加不活动的时间,避免洗澡。
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前往医院终止检查。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检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
可以辅助排除及判断是否存在其他心脏疾病。
冠脉CT血管成像(CTA)
通过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情况。
可以辅助排除其他疾病,如冠心病等。
鉴别诊断
变异型心绞痛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如伴胸痛,易误诊为变异型心绞痛。但变异型心绞痛呈一过性ST段凸面向上抬高,ST段抬高随胸痛发作而出现,缓解而消失。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ST段抬高,需进行鉴别,急性心梗患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超过30分钟的胸痛,心电图复合心肌梗死动态演变过程,心肌损伤标志物复合心肌梗死变化,根据这些特点进行鉴别。
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和早期复极综合征统称为J波综合征,其也表现为J波异常,但是其异常J波见于V1-V3导联,而早期复极综合征异常J波见于左室下壁或侧壁导联,此外,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室晚电位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
治疗
治疗目的:避免猝死事件发生。
治疗原则:明确诊断后,进行危险分层,预防猝死。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并不是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药物疗效尚不确定,药物治疗主要通过纠正异常心律,防止心室颤动发作来发挥作用。
可使用药物包括奎尼丁异丙肾上腺素苄普地尔、地诺帕明和西洛他唑等。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ICD)
对于发生过猝死患者、或出现晕厥、抽搐等排除其他疾病原因后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是一种能识别并及时终止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电子装置。
ICD通过介入手术将电极放置于心脏内,当装置检测到心脏发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时,就会及时放电,进行电除颤治疗,让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节律。
ICD是目前预防室颤可能带来的心脏性猝死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ICD还具有抗心动过缓起搏、抗心动过速起搏等不同功能,可根据患者病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预后
治愈情况
本病目前无法治愈,对于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植入ICD可以降低猝死风险。
药物治疗目前疗效尚不确定,通常用于ICD植入后的维持治疗。
预后因素
对于已经发生过恶性心律失常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来说,没有明确的预后因素。而对于未发生过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呈早期复极模式的患者来说J波明显,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抬高,一级亲属有早发猝死病史者预后较差。
危害性
患者存在猝死风险。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避免过度劳累,切忌过度高强度运动,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
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
饮食管理
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食多餐,食物尽量软烂易消化。
尽量减少摄入高盐高脂食物,如咸菜、肥肉、油炸食品等。
尽量避免摄入咖啡,浓茶、酒等刺激性饮品。
情绪管理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向上面对生活。
预防
目前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主要与基因异常有关,无法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对于有早期复极综合征家族史的患者来说,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平时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