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食管炎
概述
真菌性食管炎的病原菌以念珠菌最为多见,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和克鲁斯念珠菌。其他少见的有放线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曲霉菌、隐球菌以及一些植物真菌等,这些菌是从外环境中获得的,其所引起的原发性食管感染仅见于严重免疫低下的病人。
病因
念珠菌存在于正常人体的皮肤和黏膜,当机体全身和局部抵抗力降低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使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时,念珠菌便会大量生长而致病。因此,念珠菌食管炎多见于:
2.长期接受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治疗者。
3.糖尿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等。
4.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黏膜有明显糜烂或溃疡者。
5.艾滋病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
症状
主要症状为咽疼、吞咽疼和咽下困难。其症状的轻重与炎症发生的缓急和程度有关。可有厌食甚至呕血。婴儿常伴发鹅口疮,成年念珠菌性食管炎可以在没有念珠菌性口炎的情况下发生。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常可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2)血清学试验测定已感染病人血清凝集滴度有2/3高于1∶160;用放免法和酶联法检测血清中甘露聚糖抗原(念珠菌细胞壁上的多糖);用琼脂凝胶扩散和反向免疫电泳检测念珠菌抗体;在已感染者血清中抗原及其抗体滴度有1/3迅速升高。
2.其他辅助检查
(1)食管X线钡剂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主要病变在食管的下2/3,可表现为蠕动减弱或弥漫性痉挛。但食管X线钡剂造影正常并不能排除食管念珠菌病存在。
(2)食管镜检查是确诊该病的惟一方法,镜下食管黏膜呈现水肿、充血、糜烂、溃疡,触之易出血。黏膜表面覆盖白色斑点或假膜。进行活检及细胞刷涂片和培养。若培养阳性尚不足以诊断,因念珠菌是胃肠道一种共生菌,必须涂片见有真菌菌丝,活检组织见有菌丝侵入上皮方可确诊。
诊断
鉴别诊断
1.食管静脉曲张
2.食管癌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有进行性吞咽困难、消瘦、贫血等。通过纤维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确诊。
3.其他类型食管疾病
化脓性食管炎;疱疹性食管炎;食管结核:多数食管结核病人年龄轻,造影所见食管扩张性好,即使有狭窄通过亦较顺利,纤维内镜下食管黏膜本身为炎症浸润和溃疡,活检病理可发现干酪样肉芽肿,抗酸染色可找到抗酸杆菌。
并发症
治疗
抗真菌素有多种,但国内外以制霉菌素应用最广,其有抑菌和杀菌的作用,制霉菌素肠道吸收很少,不会引起菌群失调。还有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和咪唑衍生物如克霉唑也可治疗念珠菌感染。常规治疗,一般持续10天,若症状未完全消失尚可延长,通常治疗后症状可迅速改善,X线及内镜下改变1周左右即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如有全身性真菌感染,可选用两性霉素B静注,其副作用大,注意毒性反应。在治疗上尚应积极设法消除诱因,特别是合理应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
预后
1.正规抗真菌治疗常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对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的同时继发的真菌感染,临床颇难处理,治疗效果也常不佳。故应合理地应用抗生素和类固醇激素治疗。
2.因真菌感染所致的食管严重狭窄,外科处理时需慎重考虑。
真菌性食管炎的治愈率是多少
真菌性食管炎的治愈率是多少目前尚无确切数据,真菌性食管炎需及时治疗。
临床上治疗真菌性食管炎常用药物,如使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药物等。药物治疗无效者还需要手术治疗。但没有具体的真菌性食管炎治愈率,真菌性食管炎治愈率受疾病程度、患者体质、患者是否配合治疗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用药需由医生指导。
真菌性食管炎主要是真菌感染侵入到食管黏膜而引起的病变,还与身体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调、饮食、滥用抗生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发现真菌性食管炎要及时规范治疗,控制病情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建议发现身体存在真菌性食管炎症状时,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预防
正确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是预防真菌性食管炎最有效的方法。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预后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