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物沉积病
概述
致密物沉积病(dense deposit disease,DDD)是C3沉积病的特殊类型,其特征为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致密层可见均匀的飘带样电子致密物沉积,肾小管基底膜和肾小囊基底膜也有类似电子沉积物,传统上将本病划为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Ⅱ型。本病多见于儿童,也可见于成年人。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病因
DDD病因不明。50%的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其中21%~45%的患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SO)滴度升高,推测DDD可能与A组链球菌感染有关,但有争议。
基因的检查报告显示由于旁路补体激活调节的H因子(CHF)的基因异常。
有认为自身免疫、感染、抗H因子抗体和H因子基因突变可能改变H因子的功能或减少H因子,导致C3转换酶等暴露,由此诱导C3肾炎因子产生,进一步活化C3转换酶,持续活化补体替代途径,破坏肾小球基底膜使致密物沉积,造成组织损伤形成DDD。
症状
临床表现特征与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非常相似。肾病综合征是DDD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占12%~55%;16%~38%的患者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病程中,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大量蛋白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高血压、血清肌酐升高也较普遍。
肉眼血尿多见于病程后期,少数患者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镜下血尿可见于起病时或疾病全程。有时可见无菌性脓尿
疾病初期或发展过程中高血压常见,起初多为一过性高血压,而后逐渐发展成为持续性高血压,血清肌酐升高的发生率为18.2%。
DDD患者可伴有部分脂质代谢障碍及视网膜黄斑变性。约10%DDD患者出现脉络膜小疣。这些淡黄色沉积物分布于视网膜的Bruch膜内,随病程延长,患者可能出现视敏度下降。
检查
1.血液检查
可有贫血,血清补体水平降低是DDD的重要特征,几乎所有患者恒定出现低补体血症。其中80%的患者为持续性补体C3降低,血清中早期补体C1q、C4、C5及终末补体成分水平多正常,而H因子和P因子水平降低。绝大多数患者可检出C3NeF,由于其也见于少数Ⅰ型MPGN、狼疮性肾炎等,因而C3NeF不能作为DDD的特异性标记物。
2.尿常规
可见蛋白尿、镜下血尿,尿红细胞呈多种形态,可伴红细胞管型。
3. 病理检查
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内致密沉积物多为弥漫性分布,呈连续条带状,质地均匀,密度极高。亦可节段性不连续分布,或稀疏散在分布,为“腊肠串”或“纺锤形”,沉积物之间的基膜节段正常。部分病例致密沉积物更易沉积于系膜区邻近的毛细血管壁基膜内,膜内电子致密沉积物沉积致使基膜明显增厚。
诊断
临床上如果发现C3下降而C4正常,合并视网膜黄斑变性或获得性部分脂肪营养不良,高度提示DDD可能。最终确诊需要肾活检病理检查,具有典型的形态学表现,可通过光镜和免疫荧光镜作出诊断,但需依靠电镜检查确诊。
治疗
H因子基因突变患者,可采用血浆输注或血浆置换疗法,补充H因子,纠正补体缺陷。
临床非特异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治疗高脂血症、减少蛋白尿、延缓疾病进展。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
一线降压药物为ACEI、ARB。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纠正内皮细胞功能异常,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还可应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聚集药及保肾对症等治疗。
应用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可能对C3NeF阳性、无H因子基因突变和C3过度消耗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口服或注射舒洛地尔可特异性降低患者体内乙酰肝素酶,减轻损伤。此外,舒洛地尔还具有干扰白细胞黏合及GAG替代作用,并可激活循环中和血管壁的纤溶系统而具有抗血栓作用。可用抗C5单克隆抗体Eculizumab拮抗C5a介导的肾脏损伤
预后
预后较差,10年50%-70%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