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
概述
因面神经损伤导致面部肌肉无力或瘫痪
常表现为口角歪斜、不能闭眼、讲话漏风
发病与炎症免疫、感染、外伤、肿瘤等因素有关
药物治疗为主,特殊情况下需手术治疗
定义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受到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面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是大众通常概念中的“面瘫”。
面神经受损部位在面神经核或面神经核以下。
面神经的作用
支配面部肌肉运动,完成面部活动。
控制面部腺体活动,分泌泪液、唾液。
传递舌头前部2/3的味觉以及外耳道和耳廓的感觉。
发病情况
我国目前尚无权威的周围性面瘫发病数据。
周围性面瘫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以单侧发病为主。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占周围性面瘫的60%~70%,每年每10万人新发病15~30人。
男女性别比无差异,妊娠女性发病率较普通女性高。
病因
致病原因
炎症免疫性疾病:特发性周围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
感染性疾病:亨特综合征、莱姆病脑炎、中耳炎、乳突炎迷路炎腮腺炎等。
肿瘤:脑干肿瘤、面神经鞘瘤听神经瘤脑膜瘤、脑桥小脑角肿瘤等。
代谢性疾病:最常见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外伤: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医源性损伤、新生儿产伤等。
诱发因素
寒冷及凉风刺激、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诱发特发性周围性面瘫。
易患因素
周围性面瘫,更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妇(尤其是孕晚期)。
发病机制
在颅骨里有个管道,名为面神经管,面神经在这个管道里。
正常情况下,面神经仅占管径的25%~50%,管道还很宽敞。
如果面神经受到损伤(如炎症刺激、缺血),出现水肿,这个管道就会显得很窄,挤压水肿的面神经,从而出现功能障碍。
症状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很多人表现为起床时发现一侧嘴歪了、说话漏风、刷牙漏水等。
主要表现
眼裂变大。
鼻唇沟、额纹(抬头纹)均变浅。
口角歪斜(嘴歪)。
讲话漏风。
流口水。
不能顺利完成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
严重者不能做哭、笑等表情。
进食时食物残渣总是残留在齿颊间隙。
少数可出现口唇与脸颊不适。
患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用力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眼白(即“贝尔现象”)。
其他症状
不同病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常出现肢体、感觉、听力等其他系统的症状表现。
颅内肿瘤:可出现肢体瘫痪、感觉异常等。
亨特综合征:常伴听觉过敏,外耳道、鼓膜上出现疱疹,耳郭、外耳道感觉迟钝,味觉减退。
吉兰-巴雷综合征:常有双侧面瘫、四肢瘫痪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常伴有四肢袜套感(感觉像戴了手套或穿了袜子一样)、蚁行感(感觉有蚂蚁在皮肤上爬)、麻木、发凉、触电样等感觉异常。
后遗症
面肌痉挛:一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痉挛或抽搐。
面肌挛缩:一侧面部肌肉不同程度地挛缩,出现眼裂缩小,鼻唇沟加深。
联带运动:损伤面神经再生时,支配眼轮匝肌的纤维与支配降口角肌的纤维错误连接,出现口眼联带运动(眨眼时不自主地噘嘴或歪嘴)。
鳄鱼泪:支配唾液腺分泌的纤维与支配泪腺分泌的纤维错误连接,出现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果出现嘴歪、说话漏风、刷牙漏水、不能眨眼、闭眼费力、面部表情丧失、流口水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其他科室
患者急性期过后可至康复科、中医科就诊,进行康复理疗、针灸等治疗。
如因颅内肿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可至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如保守治疗效果欠佳,遗留后遗症时,可至神经外科、整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发病时间、持续时间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保持面部清洁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之前有没有风吹、着凉、感冒?
症状有没有过好转?
吃饭、喝水、说话是否受到影响?
听力怎么样,有没有耳鸣?
病史清单
是否有糖尿病、慢性中耳炎吉兰-巴雷综合征、颅内肿瘤等病史?
是否有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医源性损伤、新生儿产伤史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
其他检查:面神经电图、面肌肌电图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糖皮质激素类:地塞米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
抗病毒、抗感染类:阿昔洛韦多西环素、阿莫西林
神经营养药:维生素B1、甲钴胺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感冒、面部受凉史。
有糖尿病、慢性中耳炎带状疱疹颅内肿瘤等病史。
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医源性损伤、新生儿产伤等。
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嘴歪、说话漏风、刷牙漏水、不能眨眼、闭眼费力、面部表情丧失、流涎等症状。
神经系统专科检查
通过蹙额、皱眉、闭眼、鼓腮动作的完成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出现面肌瘫痪
检查外耳道、耳廓部位有无疱疹、腮腺是否有包块。
通过患者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判断四肢肌肉情况。
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患者反馈的情况,评估是否出现面部、四肢感觉障碍
实验室检查
进行病毒学、血清学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医生查找周围性面瘫的原因。
如怀疑存在HIV、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进行HIV抗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等监测。
如果怀疑面瘫是由莱姆病引起的,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测。感染后4~6周,血清学检测对莱姆病的诊断非常敏感且具有特异性。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或CT扫描,能够观察是否存在颅内肿瘤、颅骨骨折等可能导致面瘫的疾病,帮助确定面瘫的原因。
如果存在颅内肿瘤,磁共振或CT上可看见异常信号存在。
如果由颅骨骨折引起,在CT上看见颅骨不连续影像表现。
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主要用来评估面神经受损的严重程度,有利于医生判断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可能性,以及是否有必要施行面神经减压术。
包括面神经电图(ENoG)和面肌肌电图(EMG)。
通常用于症状严重或恢复欠佳的患者。
分级
常用House-Brackmann量表,将周围性面瘫从轻到重分为六级。
Ⅰ级:正常:各区面肌运动正常。
Ⅱ级:轻度异常
大体观:轻度的面肌无力,可有非常轻的联带运动。
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
运动:皱额正常,稍用力闭眼完全,嘴角轻度不对称。
Ⅲ级:中度异常
大体观:明显的面肌无力,但无面部变形,可有联带运动、面肌挛缩或面肌痉挛
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
运动:皱额减弱,用力后闭眼完全,嘴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
Ⅳ级:中重度异常
大体观:明显的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
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
运动: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嘴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
Ⅴ级:重度异常
大体观:仅有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
静止状态:面部不对称。
运动: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嘴角轻微运动。
Ⅵ级:完全麻痹,无运动。
鉴别诊断
多种疾病可以引起面肌瘫痪,需要对引起周围神经面瘫的原因、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进行鉴别。
疾病吉兰-巴雷综合征莱姆病\n中耳炎\n亨特综合征艾滋病\n脑卒中\n
病因自身免疫反应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细菌或病毒性病原体带状疱疹病毒\n人类免疫缺陷病毒\n(HIV)感染脑缺血、脑出血\n
鉴别要点\n双侧发病更常见蜱暴露史,皮疹或关节痛,曾前往莱姆病流行地区逐渐起病\n耳痛、发热、传导性听力障碍\n前驱疼痛症状,耳道或咽部水疱皮疹\n其他免疫抑制症状或体征\n多数额部不受累\n常同时有肢体瘫痪\n意识丧失\n逐渐起病\n精神状态改变
治疗
治疗目的: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防后遗症的发生。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为主,特殊情况下需手术治疗。
急重症治疗
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疾病在出现周围性面瘫的同时出现严重的呼吸肌无力。
对呼吸功能明显受损者,需进行心电、呼吸道监测管理,给予营养支持,早期使用免疫调节剂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进行神经功能康复。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所有治疗药物,都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急性期
发病1~2周内可视为急性期。此阶段主要是控制组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神经受压。常用药物如下:
糖皮质激素
为基础治疗药物,在急性期使用,能使神经功能尽早恢复,可改善病情,促进康复进程。
可选用地塞米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
抗病毒药物
一般不单用,常与糖皮质激素联用,效果最佳。
与病毒感染有关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改善病情,常选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
神经营养药物
为促进神经髓鞘修复。
常使用维生素B1、甲钴胺等药物。
抗感染药物
如果是由莱姆病或因其他细菌、真菌感染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可根据敏感菌和具体情况选用抗感染药物治疗。
常用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红霉素、青霉素类等药物。
恢复期
发病6个月内为恢复期。
此期治疗目的主要是尽快使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和加强肌肉收缩。
主要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如维生素B1、甲钴胺。还可使用烟酸地巴唑改善局部供血,缓解外周周围性面瘫症状。
后遗症期
6个月后面神经功能仍不能恢复者,可尝试手术治疗,具体见手术治疗部分。
康复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
急性期:采用红外线、超短波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周围血液循环。
恢复期:采用电刺激的方法,可以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面部对称性、面部肌肉的自主控制,并抑制异常的联带运动(口眼联带运动)。
面肌按摩
用手掌根部从患侧嘴角向上螺旋式按揉。
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用力要柔软适度。
面部动作训练
练习进食、饮水,并尽力保持眼睛睁开。
面对镜子以不同的速度和动作幅度,做抬眉、眨眼、微笑、噘嘴、露齿、鼓腮的动作,每日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
手术治疗
适用于6个月后面神经功能仍不能恢复者,和永久性周围性面瘫者。
神经吻合术
神经遭受外伤或因手术需要或在术中误伤时,均应立即行神经断端直接吻合术。
神经吻合术适用于神经无缺损或缺损不大,直接缝合后无明显张力者。
神经游离移植术
适用于损伤或手术造成面神经部分缺损者。
新型移植手术
近年来国外相继报道了一些面神经已完全变性的神经移植的新方法,如面神经横跨移植技术、面神经横跨移植及带血管神经的股薄肌移植技术,以治疗面神经损伤晚期病例。
整形手术
对于无法进行神经吻合和神经移植者,或者采用上述手术失败者,可采用筋膜悬吊法、下唇轮匝肌转移术等整形手术,以达到动力矫正的目的。
中医治疗
常用通经活络、祛风散寒、补血行气、解痉镇痛的中药,改善面部微循环及新陈代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还常采用针灸的方法,来治疗周围性面瘫。
具体治疗方法要咨询专业医师,不要听信“偏方”“土方”。
后遗症治疗
面肌痉挛、联带运动以及鳄泪征: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肌及腺体靶点注射。
溢泪:泪管再通术。
预后
治愈情况
周围性面瘫患者大多数可以痊愈。
大部分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
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仍有70%可在发病6个月后完全恢复。
约有9%的特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会出现后遗症。
4%~14%的患者会复发。
影响预后的因素
年龄:小于30岁者恢复不完全的可能性仅有10%~15%,大于60岁者恢复不完全的可能性为60%。
面瘫程度严重:面瘫程度轻者恢复得更快更好,而程度重者恢复相对较慢。
伴随感觉异常:起病时已经有患侧味觉减退、唾液分泌减少者,恢复较困难缓慢。
病因与预后的关系:特发性面瘫的恢复率最高,其次为亨特综合征、中耳炎等,颅内肿瘤所致周围性面瘫常因发现晚、治疗不及时导致预后较差。
危害性
周围性面瘫可出现外貌受损、角膜炎、流涎、咀嚼力弱等危害。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清淡饮食,食物应以细软、易消化为主,如烂粥、面糊,再逐步过渡到蛋羹、鱼泥粥、面片汤等。
忌辛辣、油腻、坚硬的食物,如生蒜、辣椒、咖喱、炸鸡、油条、肥肉等。
肉类推荐优选鱼禽类,并做成肉泥或肉圆。
蔬菜、水果等可切碎后烹饪或榨汁饮用,必要时用吸管辅助进食。
适量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胡萝卜、西兰花等。
食物易存留于面瘫的一侧,应注意口腔卫生。
戒酒。
眼部护理
眼睛不能完全闭上的患者,泪液产生减少,角膜发生干燥、擦伤的风险增加,需进行眼部护理,保持角膜表面的湿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人工泪液滴眼,含防腐剂的每天建议使用4次,不含防腐剂的可以频繁使用。
涂眼药膏,但用药后容易出现模糊视力,可以在临睡前使用。
使用眼罩,注意不要让眼罩直接接触角膜,不然会损伤角膜。
如果在治疗中出现眼痛、眼痒、畏光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到眼科就诊。
生活管理
注意面部的保暖,外出时可戴口罩。
不要用冷水洗脸,避免直吹冷风。
可用热毛巾敷患侧面部,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家属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多关心、体贴、照顾患者。
病情监测
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照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
每日对镜观察面瘫恢复情况,根据医生要求复诊。
预防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避免面部长期接受冷风刺激。
加强锻炼,提供免疫力。
日常饮食要健康、均衡。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性神经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