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囊肿
概述
脑脊液在蛛网膜内局限性积聚而形成囊肿
可出现颈部、腰背部、四肢疼痛,肢体乏力或瘫痪等
发病与先天性、外伤性、感染性因素有关
出现症状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蛛网膜囊肿是什么?
定义
蛛网膜囊肿是由于脑脊液的局限性积聚,可发生于脑或脊髓处。
表现为蛛网膜出现充满脑脊液样液体的囊性占位性病变。
分型
按囊腔内细胞种类分型
单纯型:囊腔内覆盖的细胞主要为上皮细胞,可分泌脑脊液。
复合型:囊腔内覆盖的细胞有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等。
按是否引起临床症状分型
静止型:囊肿大小不变,无症状。
进展型:囊肿逐渐增大,症状逐渐加重。
按是否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分型
非交通性:真性蛛网膜囊肿,多为原发性。
交通性:蛛网膜下囊肿,多为继发性。
按发生原因分型
原发性蛛网膜囊肿:蛛网膜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小儿多见。
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因外伤、感染、手术、脑肿瘤所致。
发病情况
蛛网膜囊肿占颅内占位性疾病的比例约为1%。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青年人多见,但原发性蛛网膜囊肿多发生在小儿。
男女患病的比例约为4∶1。
左侧多于右侧。
蛛网膜囊肿会引起瘫痪吗?
蛛网膜囊肿有可能造成瘫痪。
蛛网膜囊肿是否造成瘫痪与囊肿大小、位置有关。
一般囊肿较小时可无明显症状;囊肿较大时可出现多种症状。
囊肿位置不同,症状存在差异,常见症状有:头痛、肢体感觉减退、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大小便障碍以及肢体瘫痪。
肢体瘫痪为严重时表现之一,可表现为一个肢体、一侧肢体或四肢瘫痪
蛛网膜囊肿可以自愈吗?
蛛网膜囊肿不能自愈。
蛛网膜囊肿可分为静止型和进展型。
静止型的囊肿大小不变,可长期无症状,偶尔在体检时发现。但不会自动萎缩或消失,不能自愈。
进展型的囊肿会逐渐增大,出现占位性效应,引起抽搐、瘫痪、视力障碍等症状。
囊肿还可能发生破裂出血,引起脑、脊髓病变,产生严重损害,危及生命。
蛛网膜囊肿会癌变吗?
蛛网膜囊肿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属于良性病变,可通过手术治疗,通常预后较好。
原发性蛛网膜囊肿主要与蛛网膜发育异常有关。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常见于脑肿瘤、感染、外伤、手术等因素。
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当囊肿体积较大可出现头痛、呕吐、癫痫、认知障碍、肢体瘫痪、步态异常、视力减退等症状。
病因
致病原因
先天性因素
胚胎时期发育异常。
后天性因素
外伤
产伤、脊髓损伤等。
感染
颅内或椎管内感染。
发病机制
囊肿阻塞蛛网膜下腔、脑室,或压迫脑、脊髓等组织,导致脑组织功能出现异常,引起相应的症状。
症状
囊肿较小时可无明显症状;囊肿较大时可出现以下症状。
颈部、腰背部、四肢疼痛。
肢体乏力。
感觉障碍:可出现感觉减退、感觉异常等。左右感觉障碍的程度不一样。
抽搐:全身不自主的抖动,同时伴有肌肉僵硬、意识丧失等表现。
恶心、呕吐:呕吐可表现为喷射状。
视物障碍:看不清物体。
儿童生长迟缓:身高、体重等低于同龄人或低于正常水平。
儿童性早熟:男孩9岁前、女孩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如出现阴毛、腋毛,男孩出现喉结、胡须、声音变粗,女孩出现乳房发育、声音变尖细等。
眼外观改变:眼睛外观如木偶样。
颅骨隆起。
肢体瘫痪:为严重时表现之一,可表现为一个肢体、一侧肢体或四肢瘫痪
大小便障碍:也是严重表现之一,可表现为大小便失禁。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外科
如出现颈部、腰背部、四肢疼痛,肢体乏力、抽搐,恶心、呕吐,儿童生长迟缓、性早熟,眼外观改变,颅骨隆起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儿科
小儿如伴有以上症状,同时出现生长迟缓、性早熟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
如出现肢体瘫痪、抽搐、剧烈头痛、剧烈呕吐、感觉障碍、视物障碍、大小便障碍,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特别提示:建议家属陪同就医,以防患者摔伤或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颈部、腰背部、四肢疼痛?疼痛程度如何?
是否出现过全身抽搐的情况?
看东西清楚吗?
肢体活动是否有障碍?
病史清单
是否有产伤、脊髓损伤等外伤经历?
是否有颅内或脊髓感染、颅内肿瘤、椎管内出血等疾病?
是否经历过开颅手术、椎管内手术、腰穿等手术或操作?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产伤、脊髓损伤等外伤经历。
有颅内或脊髓感染、颅内肿瘤、椎管内出血等疾病。
经历过开颅手术、椎管内手术、腰穿等手术或操作。
临床表现
可有抽搐、头痛、恶心、呕吐、视物障碍、颅骨隆起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
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C-反应蛋白等。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细菌等病原体感染。
发生蛛网膜囊肿时多无明显异常。
注意事项:检查前无须空腹。
血生化
检查转氨酶、肌酐、白蛋白等。明确是否存在肝功能、肾功能等异常。
发生蛛网膜检查多无明显异常。
注意事项:检查前须保持空腹,即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
影像学检查
头部CT等
可以检查脑部结构,明确是否存在病变。
CT可表现为脑实质或脊髓之外的非钙化囊性病灶,边缘光滑,如在脑部可见颅骨隆起、脑室扩大、脑积水等表现。
头部磁共振成像(MRI)
可以检查脑部结构,明确是否存在病变。
磁共振成像可见囊肿内的脑脊液,用于区分囊肿或其他肿瘤。是本病主要的检查方法。
注意事项:
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
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鉴别诊断
脑和脊髓蛛网膜实质肿瘤
相似点:无症状或头痛、恶心、呕吐、感觉障碍、活动障碍等。
不同点:实质肿瘤无囊性结构。可通过头部CT、磁共振检查等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
无症状时无须治疗,定期复查了解囊肿变化情况。
出现症状后及时进行治疗,去除病变部位,改善症状。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无占位效应和症状
儿童定期复查直到成年。
成人偶然发现的蛛网膜囊肿,每6~8个月复查一次。
具体复查时间应按照医生要求。
有症状
有症状时按照症状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抽搐:
发生抽搐时,应由家人或他人缓慢放于地上,避免摔倒。
抽搐过程中可在头下方软垫,并去除身边坚硬的物体,如桌椅等,避免磕伤。
抽搐过程中避免往嘴里塞任何物品,以免引起窒息或口腔损伤。
抽搐停止后,可将头部偏向一侧或侧卧,避免口腔分泌物引起窒息。
待抽搐缓解后应及时就医,或抽搐持续不缓解应立即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呕吐:发生呕吐时应保证身体前倾,如为卧位应将头偏向一侧或侧卧,避免呕吐物导致窒息。
肢体瘫痪:出现下肢瘫痪时,应避免走动,或由他人搀扶、使用轮椅。避免摔倒。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出现囊肿内或硬膜下出血,需要尽早进行手术。
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视力障碍、反复发作的抽搐需要尽早进行手术。
颅内压短期内突然增高,需要进行急诊手术。
手术方式
蛛网膜囊肿穿刺术
操作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
手术后复发率高。
开颅或内镜下囊肿壁切除术
能够尽可能多地切除囊壁,在手术过程中可直接观察囊肿病变的情况,手术后复发率较低。
手术恢复慢,容易发生积血,手术部位易形成瘢痕。开颅手术风险较高。
有些时候须配合分流术。
囊肿分流术
用于开颅手术效果不佳的幼儿、大部分成人。
可将囊肿内的脑脊液引流到血管或腹腔内。
手术风险较低,手术后复发率较低,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和出现异物排斥反应等。可能出现分流管依赖,从而需要终生携带分流管。
目前已经较少采用,除非有明确的指征。
脑室镜下囊肿造瘘或切除术
用于切除鞍上(颅骨内结构)的囊肿。
存在复发的可能性。
因为不需要携带分流管,目前有成为首选治疗的趋势。
预后
治愈情况
出现症状和占位性病变,及时治疗可以治愈。但存在复发的可能性。
危害性
囊肿较大或产生占位性病变,会引起抽搐、瘫痪、视力障碍等神经系统病变,还会产生后遗症。
囊肿发生破裂出血,或引起脑、脊髓等严重病变,会产生严重情况,可能会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进行手术后
饮食管理
术后饮食应根据身体恢复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建议如下:
细嚼慢咽,少量多餐。
一般进食流质或半流质,如温牛奶、粥、面片汤等。禁食固体食物。可将食材切碎做成泥糊状,但不可过稠过硬。
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食物不可过冷或过热,温度适宜(手腕试温无烫的感觉)。
取侧卧位或半坐卧位,从健侧进食,以利于吞咽。
禁止使用吸管等,婴幼儿禁止使用奶瓶等,以防发生呛咳等不良事件。
饭后刷牙或漱口,必要时用汤匙掏净口中残留食物,预防口腔溃疡。
如果存在吞咽障碍的情况,必要时用鼻管喂饲或静脉营养保证营养供给。
活动
手术后如清醒,按照医生要求卧床休息,避免使引流管脱落。
如可活动,按照医生要求在床上或病房进行活动,避免活动过度。
出院后可逐渐增加活动的量,循序渐进。可选择快走、慢跑等活动方式。
未进行手术
饮食管理
合理饮食,推荐易消化的食物,禁食刺激辛辣食物或饮料,如辣椒、咖啡等。
营养均衡,食物种类多样化,多食蔬菜、水果、全谷物,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如油炸食品、含糖饮料、腌制食物等。
运动管理
进行适量运动。
可选择慢跑、快走、游泳等。
作息管理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避免外伤
出行注意安全,注意保护发生囊肿的部位。
随诊复查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定期复查。
不适及时就诊
手术后如出现手术伤口出血、手术伤口红肿、剧烈头痛、剧烈呕吐、视物不清、意识不清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如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母亲在孕期最好孕期检查,按照医生指导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避免产伤。
积极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如颅内感染、椎管内感染、颅内肿瘤、椎管内出血等。
日常生活注意安全,避免外伤。
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