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
概述
因颌骨受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累及范围常包括骨膜、骨皮质以及骨髓组织,常见的有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婴幼儿骨髓炎以及放射性骨髓炎。颌骨骨髓炎可分为化脓性、特异性、放射性等几种。临床上以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为多见。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即牙源性、损伤性及血源性。
病因
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即牙源性、损伤性及血源性。血源性颌骨骨髓炎较少见,主要发生于小儿。牙源性颌骨骨髓炎多见,我国由于医药条件的改善,牙源性颌骨骨髓炎发病率已大为下降。牙源性颌骨骨髓炎与下颌骨皮层骨骨质致密、周围有肥厚肌肉及致密筋膜附着,髓腔脓液积聚不易穿破引流等因素有关。
症状
1.急性颌骨骨髓炎
发病急剧,全身症状明显。局部先感病源牙疼痛,迅速延及邻牙,导致整个患侧疼痛并放散至颞部。面部相应部位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患区多个牙齿松动。常有脓液自牙周溢出。下颌骨骨髓炎,因咀嚼肌受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下牙槽神经受累时,可有患侧下唇麻木。上颌骨骨髓炎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感染来源常为血源性。其局部表现为眶下部明显红肿,并常延至眼周致眼睑肿胀。后期可在内眦、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脓。
2.慢性颌骨骨髓炎
急性颌骨骨髓炎如未能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常见的原因是单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脓液自行穿破,引流不畅。慢性颌骨骨髓炎期间,急性症状大部消退,全身症状已不明显,疼痛显著减轻。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肿胀、发硬。瘘管经常溢脓,甚至排出小块死骨。病变区多个牙松动,龈袋溢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引流不畅时,可急性发作。
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局部检查,可行X线片检查明确诊断。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比例增大。已形成脓肿时,从脓肿中心穿刺可抽出脓液。
诊断
颌骨骨髓炎除早期外一般诊断并不困难。诊断除依靠全身及局部的症状外,X线的检查也很重要。但其在炎症早期并没有诊断价值。一般在发病后10天左右,X线片上可显出骨质有斑点状,蜂窝状的透光区。晚期X线片上可见有显著的骨质损坏,大块死骨形成或多数游离的碎小死骨块出现。病程较长的年轻患者在死骨周围常可见到有新骨形成,此种现象一般称为“包壳”。
鉴别诊断
慢性期的X线诊断在上颌骨应注意与上颌窦癌,在下颌骨应与中心性癌相鉴别,骨质增生型的边缘性骨髓炎应与骨肉瘤骨化性纤维瘤等相鉴别,必要时应作活体组织检查。
并发症
后期可在内眦、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脓。如拖延日久,可致消瘦、贫血、身体衰弱。
治疗
及时治疗冠周炎、尖周炎等牙源性感染,对预防发生颌骨骨髓炎有积极意义。如已形成骨髓炎,在急性期应予彻底治疗以免转为慢性。
急性颌骨骨髓炎的全身治疗与颌周蜂窝织炎相同,主要为增强机体抵抗力、药物控制感染(甲硝唑螺旋霉素)。局部治疗重点在于及时切开引流,拔除病源牙。
慢性颌骨骨髓炎时应努力改善机体状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拔除病源牙,彻底清除病灶、刮治或摘除死骨。
颌骨骨髓炎ct怎么看
颌骨骨髓炎早期CT无明显异常,后期其CT示颌骨组织吸收,呈低密度暗影,具体表现根据分型不同有所区别。
颌骨骨髓炎主要是受牙源性、损伤性或血源性的感染而发生的颌骨病变;主要分中央型和边缘型颌骨骨髓炎。
早期颌骨骨髓炎CT示无明显表现;发病约两周到一个月时,颌骨组织的异常病变会在CT上有所显示,边缘型的CT显示皮质骨增生、增厚;中央型则显示骨髓腔大面积阴影。
颌骨骨髓炎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对症治疗,防止出现症状加重,对颌骨组织造成更大的损伤。
怎么确定拔牙后引起颌骨骨髓炎了
拔牙后拔牙窝出现组织不愈合、软组织化脓、伴有放射性疼痛、瘘管形成等症状可以判断颌骨骨髓炎症状出现的可能。
1.拔牙窝凝血块脱落,拔牙窝空虚,食物残渣滞留于拔牙窝内引起局部组织感染刺激骨壁形成炎症。
2.拔牙后牙槽窝周软组织长期不愈合,伴有红肿、化脓、触及疼痛明显等症状。
3.拔牙窝伴有放射性疼痛,局部牙齿疼痛,迅速延及邻牙,导致整个患侧疼痛并放散至颞部。
4.骨髓炎长期破坏骨头引起局部脓液形成,局部牙龈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肿胀、发硬。一侧牙龈瘘管经常溢脓,甚至排出小块死骨。病变区相邻牙松动,牙龈袋溢脓。
如出现以上问题,请及时医院就医检查并及时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