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腺炎
概述
概述
颌下腺炎是指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导致的颌下腺逆行性感染,多呈慢性,也可急性发作。临床主要表现为颌下腺肿大、疼痛,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口腔科、耳鼻喉科
临床症状
慢性者常有颌下区不适或胀痛,有咸味分泌物自导管口排出。颌下腺肿大,质稍硬,压痛。急性者发热,颌下、口底区明显肿胀,颌下腺疼痛,导管口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危害
颌下腺组织可因长期炎症损害,出现退行性病变,甚至纤维化。
检查
血常规、X线片等检查。
诊断
根据病史,颌下、口底区明显肿胀,导管口发红,有脓性分泌物排出;颌下区不适或胀痛,挤压颌下腺导管口有咸味或脓性分泌物排出;手诊或影像学检查有结石,可诊断急、慢性颌下腺炎。
治疗原则
治疗原发病,并对症治疗。
治愈性
手术去除结石后一般可达到较好疗效。
饮食建议
术后进流食或半流食,食物不宜过硬或过热,戒烟酒。
重要提醒
本病常与涎石并发,因此预防的关键是注意口腔卫生,多饮水,防止涎石形成。
病因
病因
不同原因导致的颌下腺导管阻塞或狭窄,如涎石、导管异物、损伤后的瘢痕挛缩等致涎液排泄不畅,口腔细菌逆行感染造成。
流行病学
成年人发病率高。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急性者发热,脉搏、呼吸增快,颌下、口底区明显肿胀,舌下皱襞红肿,颌下腺疼痛,导管口发红,有脓性分泌物排出。慢性者常有颌下区不适或胀痛,有咸味分泌物自导管口排出,导管阻塞时,颌下腺肿大,胀痛,进食酸性食物后尤其明显。颌下腺肿大,质稍硬,压痛。挤压颌下腺时,导管口有咸味或脓性分泌物排出。
诊断依据
病史,全身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颌下区红肿、疼痛,挤压颌下腺导管口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双手口内外触诊有结石或口底咬合片显示导管结石等为诊断依据。
治疗
治疗方针
治疗原发病(去除涎石、导管扩大术),辅以抗炎及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早期轻型病例以口服抗生素和其他辅助治疗为主,重型病例静脉用药,防止并发症,慢性病例采用病因治疗、抗炎治疗、支持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
慢性颌下腺炎,若反复发作,疗效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为去除涎石、导管扩大术,重症者可手术摘除颌下腺。
其他治疗
物理康复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用药原则
预后情况
去除涎石或扩大导管后可达到较好疗效,预后良好。
颌下腺炎吃什么药好
颌下腺炎多指下颌下腺炎,一般不采用药物治疗,因为药物治疗疗效不佳。下颌下腺炎多是因为下颌下腺结石引起,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保守治疗:很小的下颌下腺结石可用保守治疗,嘱患者多含酸性物质,促使唾液分泌,有望自行排出。
2.取石术:取石术适用于无下颌下腺反复感染史,腺体尚未纤维化。
3.下颌下腺切除术:适用于无法取出的唾液腺结石,以及下颌下腺腺体萎缩,已失去摄取及分泌功能者。
如果确诊为颌下腺炎,建议及早进行规范治疗,以减少疾病不良影响。
颌下腺炎吃什么消炎药
颌下腺炎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青霉素类消炎药、头孢菌素类消炎药、喹诺酮类消炎药等。
1. 青霉素类消炎药:如青霉素V钾片、阿莫西林胶囊、氨苄西林胶囊、甲氧西林片等。
2. 头孢菌素类消炎药:如头孢克肟胶囊、头孢拉定胶囊、头孢呋辛酯片、头孢克洛缓释片、头孢地尼胶囊等。
3. 喹诺酮类消炎药:如盐酸环丙沙星片、诺氟沙星胶囊、左氧氟沙星片、氟罗沙星片等。
以上用药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若颌下腺炎症状不见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原因后给予针对性治疗。
护理
日常护理
1.术后取平卧位或半坐卧位,以便于分泌物引流,减轻局部肿胀、充血。2.术后当日勿剧烈活动,勿吸吮伤口,不刷牙、漱口,以免刺激伤口引起出血。3.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4.注意口腔卫生,必要时行口腔冲洗。5.避免用手、舌接触或压迫患处。
饮食调理
术后进食清淡、营养丰富的流食或半流食,食物不宜过硬或过热,戒烟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