颊癌
概述
原发于颊黏膜的癌
可表现为颊黏膜白斑、溃疡,可伴有颊部疼痛、张口受限、牙痛、牙松动等
病因不完全明确,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的综合治疗措施
定义
颊癌是原发于颊黏膜的癌。
颊癌是口腔癌的一种,也是口腔癌较为常见的类型。
颊癌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流行病学
根据部分地区统计,颊癌占口腔癌的20.85%。
根据中国部分地区统计,口腔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7%,占头颈部肿瘤的8.8%,相对少见。
口腔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有2/3发生在50~80岁。
男性口腔癌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
解剖结构
颊是口腔的侧壁,与上唇以鼻唇沟为界,从外向内由皮肤、颊肌、颊脂体和口腔黏膜构成。
疾病类型
大体分型
单发癌:可发生于颊黏膜任何位置,最常见于上下颌牙齿咬合线偏后部位。
多灶中心癌:可伴发于其他部位的口腔癌,也可呈红白斑表现形式。呈红白斑的多灶中心癌好发于口角部。
疣状癌:好发于唇内侧黏膜及接近下龈颊沟的唇颊黏膜,常在以往白斑的基础上转化而来。
组织学分型
腺细胞癌。
病因
致病因素
颊癌是口腔癌的一种,致病因素与口腔癌相近,其病因还没有完全明确,可能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导致的,部分因素可促进其发生。
吸烟
吸烟是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重度吸烟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5~6倍。
即使是无烟雾产生的吸烟,比如嚼烟叶等,也会提高颊癌的发病风险。
吸烟时间越长、量越大,发病风险也越高。
饮酒
酗酒者的口腔癌发病风险较高。
同时吸烟、饮酒者,口腔癌发病风险更高。
咀嚼槟榔
长期咀嚼槟榔容易诱发口腔癌。
在有进食槟榔和咀嚼槟榔习惯的地区,口腔癌发病率明显升高。
遗传因素
特定的基因改变,会明显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
纺织工业中的纤维刺激、电离辐射、大气污染等环境刺激也可增加口腔癌风险。
其他因素
缺乏维生素及蛋白质,比如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肉类、豆类等摄入过少。
口腔卫生差。
牙齿尖锐的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的刺激。
年龄:约2/3的口腔癌发生于50~90岁的人群。
感染:梅毒感染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增高。
发病机制
颊癌与口腔癌发病机制相近。
烟草、槟榔中的化学物质,以及酒中的乙醇等,可以刺激口腔黏膜,导致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
吸烟者的口腔黏膜可出现黏膜白斑,是口腔癌的癌前病变。
乙醇可以造成口腔黏膜烧伤,促进癌变。
槟榔中的成分可以形成亚硝基物质,亚硝基物质是明确的致癌物。槟榔质地较硬,咀嚼过程中可能会划伤黏膜,如果长期使用,黏膜无法正常修复,并会有慢性炎症刺激。此外,槟榔还可能与熟石灰等同嚼,这也可能会损伤口腔黏膜。
危险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但不代表一定发病。免疫状态、疾病等也可能会影响身体对危险因素的耐受程度,进而影响发病。
在危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正常细胞内的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也有些基因突变与遗传有关,两者共同作用下,最终细胞发生恶变,形成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细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而且由于不再是正常的细胞,原有的细胞间连接变得不再稳固,可能会脱落,通过各种途径发生转移。
症状
早期症状
颊黏膜斑块
常在早期出现。
呈白色或红色,可在此基础上发生糜烂,形成溃疡。
久治不愈的口腔溃疡
是常见的早期症状,最初发生时多不伴有疼痛,容易被忽视。
可能会发生在硬结或肿块表面的黏膜上。
最开始可能是糜烂形成溃疡,表面呈红色,中间有少许白色斑点,位置浅表,没有坏死,偶尔可因外界刺激感到疼痛。
溃疡中间可形成坏死,边缘隆起呈堤状或花瓣状外翻;也可能没有明显坏死,而呈菜花样增殖。
口腔中颊黏膜咬合线、舌缘接近下颌磨牙的一侧、上下牙龈磨牙区是好发部位。
进展期症状
早期病变逐渐发展,侵犯肌肉等深部结构时,可出现明显疼痛,并有张口受限,严重者可牙关紧闭。
影响牙周组织时,可出现牙痛、牙松动。
溃疡合并感染时,可发生局部出血,疼痛加重。
颊癌容易发生转移,可发现下颌下淋巴结肿大。
就医
就医科室
口腔科
头颈外科
若已经确诊为颊癌,也可前往肿瘤专科医院的头颈外科进行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颊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所以有口腔癌家族史者,应做好定期防癌体检。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口腔黏膜白色或红色斑块?
有没有久治不愈的口腔溃疡?
有无发现口腔肿块?
是否有不明原因牙痛、牙松动?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口腔癌?
平时是否吸烟喝酒,或嚼槟榔?
是否有过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肿瘤标志物、活检病理。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CT、磁共振(MRI)。
诊断
疾病诊断
病史
可能有长期吸烟、酗酒、嚼槟榔等习惯。
家人中可能有人患有口腔癌。
临床表现
症状
有口腔黏膜斑块、溃疡、疼痛、张口困难、牙痛、牙松动等表现。
体征
直接观察口周及口腔内部,可在口腔内看到斑块、溃疡等改变。
触诊溃疡部,表面粗糙、边缘稍硬韧有棱缘感。
颈部触诊可了解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淋巴结大小、数目、活动度及硬度等。
甲苯胺蓝溃疡染色
在用清水漱口、清洁溃疡面及周围组织后,用1%甲苯胺蓝涂抹全部病变及周围黏膜。
约1分钟后,用冰醋酸清洗涂抹部位并漱口以除去余色。
病变区不能除去颜色,呈深蓝色则为阳性。
甲苯胺蓝单纯阳性结果不能明确诊断,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片
X线片可以较好地显示骨性结构情况。
常用来了解癌肿对上、下颌骨及鼻腔鼻旁窦的侵犯情况。
检查有放射性。
CT、PET-CT
CT可以明确肿瘤位置,了解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的情况,发现肿大的淋巴结。
对于有可能发生转移者,可能需要做PET-CT了解转移情况。
根据肿瘤侵犯、转移情况,可以确定临床分期。
检查有放射性,检查中需要保持固定姿势。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在显示软组织改变上有优势。
常用来了解癌肿对软组织的侵犯情况。
检查没有放射性,但检查时身上和体内不能携带金属物品。
其他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等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使用,帮助明确病情。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检查
血常规能反应血液系统情况,血生化可以了解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情况。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化疗者,都需要接受这两项检查,确定对治疗可能的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接受化疗者在化疗期间及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也需要定期检查,明确肝功能、造血功能恢复情况等。
需要抽静脉血检查,血常规不要求空腹,血生化需要空腹检查。
肿瘤标志物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可能会更多地产生特定物质,其血液内水平可能会升高,检查相关物质在血液内的水平,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发生肿瘤的可能。
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不能说明一定有肿瘤,但如果已经有症状、影像学结果等提示可能有肿瘤,则水平异常升高有肯定意义。
大多需要检查多个肿瘤标志物,进行综合判断。
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需要先取活体组织或脱落细胞等,经过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是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金标准”。
脱落细胞检查适用于病变浅表的无症状的癌前病变或病变范围不清的早期鳞癌,适用于筛选检查。然后对阳性及可疑病例还需要再进一步作活检确诊。也可以通过直接切取、手术、细针穿刺等方式获得组织样本。
常规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报告上可有鳞状细胞癌等表述,并可说明癌细胞的形态特点、分化程度等,一般来说分化程度越低,恶性度越高,越容易发生侵犯和转移。
可以对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等处理,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的肿瘤细胞表面可能会有特殊的大分子物质,可能具有诊断或治疗的价值,如果发现,则可以帮助确诊或调整治疗方案。
分期
肿瘤分期
颊癌与口腔癌分期一致,口腔癌的分期采用TNM分期系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常选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和国际抗癌协会(UICC)制定的相关标准。
T是描述原发部位的肿瘤情况,即原发肿瘤大小、侵犯情况等。
N描述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
M是指有无远处转移。
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不能评估。
Tis:原位癌。
T1:肿瘤最大直径≤2厘米,侵袭深度(DOI)≤5毫米。
T2:肿瘤最大直径≤2厘米,侵袭深度>5毫米;或肿瘤最大直径>2厘米且≤4厘米,侵袭深度≤10毫米。
T3:肿瘤最大直径>2厘米且≤4厘米,侵袭深度>10毫米;或肿瘤最大直径>4厘米,侵袭深度≤10毫米。
T4a:中晚期局部疾病
肿瘤最大直径>4厘米,侵袭深度>10毫米;或肿瘤只侵犯邻近结构(如突破下颌骨或上颌骨的皮质骨或累及上颌窦或面部皮肤)。
注:牙龈原发肿瘤对骨/齿窝的表面侵蚀(单独)不足以将肿瘤分类为T4。
T4b:极晚期局部疾病
肿瘤侵入咀嚼肌间隙,翼板,或颅底和(或)包裹颈内动脉。
N:区域淋巴结
Nx:不能评估有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N0: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N1: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厘米,淋巴结外扩展被膜外侵犯(ENE)阴性。
N2: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厘米,但≤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阴性;或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但其中最大径≤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阴性;或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阴性。
N2a: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直径>3厘米,但≤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阴性。
N2b: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阴性。
N2c: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阴性。
N3: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ENE)阴性;或任意淋巴结转移,临床存在明显淋巴结被膜外侵犯扩展阳性证据。
N3a: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6厘米,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外扩展(ENE)阴性。
N3b:任意淋巴结转移,临床淋巴结被膜外侵犯扩展阳性。
M:远处转移
M0:为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临床分期
分期 | T | N | M |
---|---|---|---|
0 | Tis | N0 | M0 |
Ⅰ | T1 | N0 | M0 |
Ⅱ | T2 | N0 | M0 |
Ⅲ | T3 | N0 | M0 |
Ⅲ | T1,T2,T3 | N1 | M0 |
ⅣA | T4a | N0, N1 | M0 |
ⅣA | T1,T2,T3,T4a | N2 | M0 |
ⅣB | 任意T | N3 | M0 |
ⅣB | T4b | 任意N | M0 |
ⅣC | 任意T | 任意N | M1 |
鉴别诊断
颊癌需要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口腔溃疡、口腔良性肿瘤等进行鉴别诊断。
其他原因导致的口腔溃疡
相同点:都可表现为口腔溃疡,并伴有疼痛等不适。
不同点:其他原因导致的口腔溃疡经过治疗多在1周内痊愈,组织病理学检查为炎症改变,无恶性肿瘤细胞。
口腔良性肿瘤
相同点:都可表现为口腔硬结或肿物,可出现疼痛、麻木、牙齿松动等表现。
不同点:口腔良性肿物一般不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排除恶性,有助于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包括根治性切除术、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术等,需要根据肿瘤的侵犯情况、患病者的耐受程度等决定手术方案。
根治性切除术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根治性切除术是指对原发灶进行广泛切除,连同其周围的淋巴结转移区域的整块组织切除,尽可能地达到“根治”的目的。
手术方式需要根据肿瘤及其侵犯部位选择,如侵犯下颌骨进行下颌骨切除术,侵犯上颌骨等可行上颌骨切除术等。
对于早期颊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甚至实现临床治愈。
如果口腔癌处于中晚期,则需要扩大手术范围,并结合区域淋巴结清扫、修复重建术等,尽可能切除肿瘤,同时修复缺损、重建口腔功能。
颊癌手术治疗的原则和要点如下。
足够的深度:即使病变处于早期,也必须使切除深度达黏膜下脂肪层、筋膜层。
足够的边界:在癌肿可判断的临床边界外2厘米的正常组织做切除。
颈淋巴结清扫:只要临床出现颈淋巴结(包括下颌下淋巴结)肿大,原发灶在T3以上,鳞癌Ⅱ级以上;或颊癌生长快,位于颊后部者,都需要常规进行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修复重建术
口腔的功能十分重要,包括发音、咀嚼、吞咽、呼吸等,同时也是组成颜面部外观的重要结构。
根治性手术可能需要切除舌、下颌骨、颊等重要器官,严重影响上述功能,因此需要对缺损的组织进行修复,对破坏的功能进行重建。
自体其他部位的皮肤、肌肉、骨骼可以成为修复的材料,比如带蒂胸大肌皮瓣、颏下岛状瓣、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游离腓骨瓣等。
化学治疗
颊癌可进行术前化疗(诱导化疗),是颊癌综合治疗方案中最常用且效果最肯定的治疗措施。
术前化疗可以缩小病灶,争取手术机会,提高手术成功率。
化学治疗需要根据肿瘤具体分期和患者全身情况等决定,可采用单药化疗和联合化疗,联合化疗是化疗的整体趋势,常用的方案有PF(顺铂+氟尿嘧啶),TPF(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顺铂+博莱霉素等。
可通过静脉注射全身用药,也可经颈外动脉分支进行动脉灌注给药。
放射治疗
颊癌可以根据情况采用术前或术后放射治疗。
一般在4周内照射40~50Gy的剂量。
术前放疗在放射结束后通常需要休息4~6周,无特殊情况即可接受手术治疗。
术前放疗可以减小肿瘤体积,让手术能尽可能地切除肿瘤,降低手术中肿瘤残余的风险。
术后放疗适合手术不能切除,手术后发现边缘阳性或局部有转移灶(包括淋巴结转移)者。
常用的放疗方案有近距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
头颈部放射治疗前,应拔除口内病灶牙及肿瘤邻近的牙,拆除金属套冠及牙桥。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针对癌症相关基因的治疗,因此需要先进行相关基因检测。
常用的是西妥昔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具有高度亲和性,可以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适合中晚期、复发、转移、放疗不敏感、化疗耐药者。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作用于免疫系统,针对免疫检查点发挥作用。
适合中晚期、复发、转移、放疗不敏感、化疗耐药或失败者。
常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颊癌必须由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
部分中药有抗肿瘤效果,方剂、中成药等可以配合放疗、化疗等使用,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其他治疗
如果出现疼痛,需要根据疼痛程度采取癌性疼痛三阶梯镇痛,减轻痛苦。
预后
预后因素
颊癌的预后主要与肿瘤分期有关,分期越早,5年生存率相对越高。
患者的全身状况、年龄、治疗方法是否规范、治疗效果等,也可能影响预后。
生存率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年后再次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整体而言,颊癌的3年生存率为66.73%,5年生存率为62.2%,10年生存率为51.5%。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等统计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复发与转移
颊癌可呈浸润性生长,局部复发率高。
颊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日常
治疗相关护理
手术后护理
手术后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早期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
根据医生的要求,从流食开始逐步恢复进食。
如果进食功能受到影响,可以通过留置胃管、肠外营养等方式保证营养。
如果可经口进食,应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遵医嘱采用流食,并逐步过渡为半流食、软食等。
避免生冷硬烫的食物,避免辛辣、酸性食物等对黏膜的刺激。
保持手术部位清洁,由医生定期换药,如果有疼痛、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向医生反馈。
放疗后护理
放疗后可能会出现皮肤、口腔黏膜、涎腺、全身等不适反应,需要对应处理。
皮肤反应
皮肤反应可表现为皮肤变红、变黑,之后脱屑,甚至发生脱毛、皮炎、溃疡等反应。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局部摩擦、日晒、热敷、敷贴橡皮膏或刺激性药物等。
如果出现瘙痒,要避免搔抓,可以冷敷或用乙醇擦拭,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发生皮炎时需要保持皮肤干燥,不要用手接触皮肤,防止感染。
口腔黏膜反应
可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白色假膜、出血等。
炎症可使用1.5%过氧化氢液含漱,以保持口腔卫生,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如果出现剧烈疼痛,可加用表面麻醉剂,如利多卡因等。
涎腺损伤
表现为口干。
针灸、药物等可以增加唾液量。
饮食应以清淡、汁水足、易消化为主,如蒸蛋羹、氽肉丸、馄饨、面条卧鸡蛋、鱼汤、豆腐汤等。
食欲不振时可适当加少许盐促进食欲,但应避免腌制、烧烤、油炸食物的摄入。
水果应选择酸味轻的,如梨、桃子、西瓜等,可榨汁食用。
减少过甜的食物摄入,如甜点、含糖饮料等,食用完毕应及时漱口,清理口腔。
全身反应
具体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昏、乏力,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
可以使用针刺穴位,如足三里、曲池、内关及中脘等,以及大剂量维生素B4(腺嘌呤)、B6及止吐剂控制恶心、呕吐。
白细胞和血小板过低时,医生可能会考虑调整放疗方案。
化疗后护理
化疗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
骨髓抑制
利可君(利血生)、维生素B4、维生素B6、鲨肝醇、泼尼松、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可以防止白细胞下降。
提高血小板的药物有酚磺乙胺等。
白细胞严重减少时,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和丙种球蛋白提高机体抵抗力,可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细胞治疗。
注意隔离防护,最好能在消毒隔离室中治疗和生活。
严重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时,医生可能会考虑停药。
消化道反应
表现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或腹痛等,严重者可有血性腹泻、口腔炎或肝损伤等。
以清淡少油的浓流质或半流食为主,如稠粥、面片汤、牛奶冲藕粉等。多食用易咀嚼的新鲜蔬果,如葡萄、西瓜、西红柿等,补充维生素。
应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可通过适当调味促进食欲。
少食多餐、避免油炸、腌制、熏制食物摄入。
严重者需要通过输液等方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
口腔炎可以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局部涂抹,注意口腔卫生。
生活管理
心理疏导
颊癌确诊后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治疗后可能会影响容貌,发音、咀嚼、吞咽等功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情绪更加敏感,容易发怒。
家人、朋友等需要理解其情绪变化,并经常关注、陪伴,通过交流减轻其心理负担,鼓励其勇敢、乐观地面对疾病,努力康复。
患者接受确诊结果需要一定时间,期间需要多加安抚。
文体活动、康复训练等可以帮助转移注意力,从而缓解不良情绪。
生活起居
居住环境保持清洁,充分换气,阳光充足,温室度适宜。定期房间消毒,避免感染。
保持良好的卫生清洁,防止身体意外损伤。
易出血者避免活动过度及外伤。
饮食调节
均衡膳食,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丰富。
应避免吃腌制、油煎、油炸、坚硬的食物,以免损伤或刺激口腔。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西蓝花、西红柿、芹菜、莴笋、猕猴桃、苹果、香蕉等。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休息与运动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或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减轻体力消耗,促进恢复。
病情改善后,可先从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复查随访
颊癌治疗结束后的前3个月,需要重视随诊,每个月复查1次,直至治疗结束后6个月。
治疗结束6个月后,可以每2个月复查一次。
复诊时,医生会检查手术部位,以及颈部淋巴结等。
通过肿瘤标志物、CT等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有无复发;如果接受放疗或化疗,还需要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
预防
一级预防
戒除不良习惯:戒烟戒酒,不嚼槟榔。
调整饮食习惯:增加饮食多样性,补充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饮食应避免过烫、高盐、辛辣的食物,避免黏膜受刺激。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食用后应及时漱口,预防龋齿。
维持口腔健康:选择合适硬度的牙刷刷牙,选择正规的口腔科纠正口腔卫生问题,处理锐利的牙尖、残根以及不良修复体。
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时注意防护,防止梅毒感染。
积极治疗疾病:扁平苔藓、范可尼贫血等疾病与口腔癌有关,应当积极治疗。
二级预防
重视口腔检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特别是有修复体、牙齿残根、残冠者,可以在疾病早期发现异常。
治疗可疑病变:如果发现黏膜白斑等及时诊断和治疗。
三级预防
积极接受治疗,定期复诊,预防和早发现复发和转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