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红斑
概述
口腔黏膜上出现鲜红色斑片,天鹅绒样,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
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斑块或斑片,边界清楚,多无自觉症状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与烟、酒、槟榔及摄入过程中发生的遗传学改变相关
通常进行根治性切除术,也可以采用光动力治疗等方法治疗
定义
口腔红斑是指在口腔黏膜上出现鲜红色斑片,呈天鹅绒样,边界清晰,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
口腔红斑为一种癌前病变。本病由奎来特(Queyrat)首先提出,故又称为奎来特红斑。
分类
口腔红斑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均质型红斑:天鹅绒样鲜红色表面,光滑发亮。
间杂型红斑:红斑病损区内有散在的白色斑点,红白相间。
颗粒型红斑:红斑病损区内有颗粒样微小的结节似桑葚状或颗粒肉芽状。
发病情况
口腔红斑病少见。根据来自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有限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结果显示。
男女性患病率相近,在中老年尤其是60~70岁人群中更常见。
有咀嚼烟草、槟榔或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的人群中患病率更高。
恶变率为14.3%~66.7%,平均为44.9%。
病因
致病原因
口腔红斑病因不明。
目前认为与吸烟、喝酒、嚼槟榔,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遗传学改变有关。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牙周炎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口腔红斑发病与烟、酒、槟榔摄入过程中发生遗传学改变,包含了原癌基因激活及抑癌基因、DNA损伤修复基因的受损或缺失。
这些突变削弱了基因组对细胞正常分裂的监控能力,随着突变逐渐发生,上皮细胞最终发生癌变。
症状
主要症状
口腔黏膜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斑块或斑片。可发生于口腔和口咽部黏膜的任何部位。
红斑的边界清楚,表面或光滑,可在红斑基础上有白色斑点或颗粒增生。
口腔黏膜烧灼感或疼痛。
尚未发生癌变的红斑较少见,发现时多表现为原位癌。
不同类型口腔红斑的表现
均质型红斑
红斑部位较软,为天鹅绒样鲜红色表面,光滑、发亮,感觉似“上皮缺失”。
病损边缘清楚,约为0.5~2厘米大小,微隆起。有时可看到正常的黏膜。
间杂型红斑
红斑部位有散在的白色斑点,红白相间。
颗粒型红斑
红斑部位有颗粒样微小的红色或白色结节,稍高于黏膜。有时外周可见散在的点状或斑块状白色角化区。
此型可能为原位癌或早期鳞癌。
其他症状
口腔红斑通常无明显自觉症状。
部分患者有轻微的患处刺痛,易忽视而延误治疗。
并发症
红斑病易癌变。
就医
就医科室
口腔内科
口腔和口咽部黏膜出现鲜红色斑片,呈天鹅绒样,边界清楚,表面或光滑,或在红斑基础上有白色斑点或颗粒样增生,建议及时就医。
口腔颌面外科
诊断为红斑癌变倾向大或已癌变时,建议及时至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请认真刷牙,保持口腔清洁。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口内是否出现天鹅绒样鲜红色斑片,是否伴有疼痛?
症状持续多久了,是否有加重?
病史清单
是否有吸烟、喝酒的习惯?
是否有咀嚼烟草、槟榔的习惯?
是否有亲属患口腔癌?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血糖检查
口腔病理学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吸烟、饮酒、嚼槟榔习惯。
亲属中有口腔癌患者。
口腔检查
病损为无明确原因引起的红斑。
无创伤因素、无局部或全身感染引起的炎症、无其他任何可引起黏膜发红的疾病。
红斑界限较清楚。
自觉症状不明显,或无自觉症状。
常规抗感染、抗炎治疗无效。
组织活检
可使用甲苯胺蓝对黏膜染色,阳性区域可同时取组织样本送活检。
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表层角化不全或混合角化。结缔组织中有炎性细胞浸润。多数可见上皮异常增生,或已经进展为原位癌或浸润癌。
诊断标准
口腔红斑的诊断需要依靠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表现,最终诊断必须有组织病理学支持。通常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均质型红斑
表面光滑,柔软,似“上皮缺失”。
病损边界清楚,直径为0.5~2厘米。
红斑区内有时可见外观正常的黏膜。
间杂型红斑
红斑中间间杂白色颗粒样角化病变,红白相间,易与扁平苔癣混淆。
颗粒型红斑
红斑表面有红色颗粒,稍高出黏膜表面。
可发生于口腔黏膜各个部位。
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
鉴别诊断
糜烂型扁平苔藓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红白病损,可伴有糜烂。
不同点:糜烂型扁平苔藓在中年女性多见,病损对称分布。黏膜充血糜烂的病损周围可见珠光白色网纹或斑块。白色病损稍高出黏膜表面,充血、糜烂病损经常发生变化。病理可见上皮角化不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可与口腔红斑鉴别。
义齿性口炎
相似点:均质型红斑与义齿性口炎均可在口腔黏膜出现红斑。
不同点:义齿性口炎为念珠菌感染引起,可出现黏膜红肿、烧灼感,一般见于上颌活动性义齿承托区域,组织面常可找到念珠菌菌丝,抗真菌治疗有效可进行鉴别。
口腔结核
相似点:颗粒型红斑与口腔结核均可出现口腔黏膜的颗粒增生病变。
不同点:口腔结核可表现为黏膜的溃疡,继发性口腔结核可能存在全身的结核表现,如午后低热、乏力、盗汗等。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核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去除病变,防止癌变。
治疗原则:去除口腔内刺激因素,明确诊断后以手术或物理治疗去除病变,不宜保守治疗。
一般治疗
去除口腔内的刺激因素,包括:
戒除烟酒和嚼槟榔习惯。
积极治疗牙周炎。
去除金属冠、银汞合金充填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对临床出现的红斑首先给予1~2周局部抗感染和抗炎治疗,若无好转则应取活检明确诊断。
常用药物包括抗感染药物如制霉素、糖皮质激素等。
保守治疗时应密切观察,以防癌变。
手术或物理治疗
如确诊为尚未发生癌变的红斑,通常会进行光动力治疗、手术切除等治疗。
因红斑癌变倾向较大,不宜保守治疗。
手术切除
光动力治疗
光动力治疗可完全缓解大部分口腔红斑病,但有一定的复发可能。
预后
治愈情况
主要通过根治性切除术进行手术治疗,可去除病变,多数可痊愈。
部分口腔红斑治疗后有复发可能,并有发展为口腔癌的风险。
预后因素
病变类型:口腔红斑病为癌前病损,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
预后与上皮异常增生程度有关。
危害性
自觉症状不明显,易忽视而延误治疗。
红斑可能会发展成为口腔癌。
根治性切除术后可能会有瘢痕,甚至造成局部缺损或畸形。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不食用油腻、辛辣、腌制、烧烤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主,同时有规律地进餐。
尽量避免食用过烫食物和硬性食物(膨化、油炸食品),防止其对黏膜造成创伤。
多食用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多摄入蛋白质,如鱼肉、鸡蛋、奶制品等。
局部用药后不要立即进食。
其他日常管理
避免会对口腔产生刺激的行为,吸烟、喝酒、嚼槟榔等。
保持口腔卫生:早晚认真刷牙,餐后漱口。使用中华口腔医学会推荐的水平颤动刷牙法。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病情监测
每次就诊后可自行观察红斑边界、是否变大。
手术后应密切关注是否出现红斑复发。
随诊复查
遵医嘱到医院复查。通常首次就诊后约1~2周复诊,若抗感染抗炎治疗无效则进行活检。
手术根治后应每3~6个月定期复诊,注意复发。
预防
避免对口腔产生刺激的行为,如吸烟、喝酒、嚼槟榔等。
定期检查口腔黏膜,一旦发现红色斑片,应及时尽早就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