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肿瘤
概述
腮腺肿瘤是发生在腮腺部位的肿瘤
典型表现为耳屏前或耳垂下肿块,可能伴有面部表情运动障碍
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精神、免疫、内分泌以及遗传等
一般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部分恶性肿瘤需要结合放化疗
定义
腮腺肿瘤是发生在腮腺部位的肿瘤性疾病,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腮腺是人体最大的唾液腺,位于耳廓的前下方,左右对称。当腮腺腺泡细胞、导管细胞或其他间质细胞等发生不受控性增殖和分化、凋亡失调时,可发生腮腺肿瘤。
分类
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良性与恶性肿瘤两大类。
腮腺良性肿瘤
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有以下几种类型:
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肿瘤,由肿瘤性上皮组织和黏液样或软骨样间质组成。
沃辛瘤:又名腺淋巴瘤或乳头状淋巴囊腺瘤,为淋巴组织中迷走的腮腺组织发生肿瘤变而形成。
腮腺恶性肿瘤
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有以下几种类型:
黏液表皮样癌:是唾液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黏液细胞、中间细胞、表皮样细胞构成,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两类。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的表现及预后大不一样。
腺样囊性癌:由导管细胞即腔面细胞和非腔面肌上皮细胞组成,是一种类基底细胞样肿瘤。
发病情况
腮腺肿瘤是发病率最高的唾液腺肿瘤,约占80%。
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大多数(约75%),其中最常见的为多形性腺瘤。
腮腺肿瘤80%位于腮腺浅叶。
多形性腺瘤以30~50岁人群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沃辛瘤好发于40~70岁中老年,多见于有吸烟史的男性,好发于腮腺后下极。
黏液表皮样癌女性多于男性,中年及中年以上为发病高峰。
腺样囊性癌好发于40~60岁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
病因
致病原因
腮腺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精神、免疫,以及遗传因素等。
物理性因素
X线及其他放射性物质均可成为腮腺肿瘤的诱发因素。
化学因素
吸烟、饮酒等长期与致癌物质接触的行为,可增加腮腺肿瘤的发病概率。
生物性因素
研究表明,腮腺肿瘤的发病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如人乳头瘤病毒(HPV)等。
精神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失衡造成的人体功能失调,可能是肿瘤发生的因素之一。
机体免疫状态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腮腺肿瘤。
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
肿瘤患者可有家族史,腮腺肿瘤发病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
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相互制约,原癌基因的激活以及抑癌基因的灭活,导致了腮腺肿瘤的形成。
症状
主要症状
腮腺肿瘤主要表现为腮腺区肿块,部分人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
腮腺区肿块
可表现为耳屏前、耳垂周围或耳垂下方的膨隆肿块,膨隆明显时可出现面部左右不对称。
麻木或疼痛感
部分患者可出现患侧皮肤的麻木或针刺样疼痛等感觉。
面部表情运动异常
恶性肿瘤侵犯到面神经时,有可能导致面部表情运动功能障碍,出现面部表情肌无力和面瘫。
不同类型腮腺肿瘤的症状
腮腺良性肿瘤
腮腺良性肿瘤多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常系无意中发现,活动,无粘连,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患者可表现为耳屏前、耳垂周围或耳垂下方的膨隆肿块和不对称(单侧发生时)。
多形性腺瘤常为单发,质地中等,若多次复发者肿块可不活动。
腮腺沃辛瘤的肿块质地较软,可呈多发性或双侧同时发病。
腮腺恶性肿瘤
腮腺恶性肿瘤的肿块生长较快,可与周围组织有粘连而不易活动,界限不清,伴有压疼和自发性疼痛,甚至浸润神经组织并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有些低度恶性肿瘤在早期也可呈良性表现,且病程较长,易与良性肿瘤相混淆。
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的表现有时与多形性腺瘤相似,呈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
腺样囊性癌易沿神经扩散,常伴有疼痛、麻木、面瘫等神经功能障碍。
腺样囊性癌除实性型以外,一般生长缓慢。
其他症状
腮腺深叶的肿瘤体积较大时,可引起咽部异物感
肿瘤发生于副腮腺者,表现为颧弓或颧突下方的肿块。
多形性腺瘤发生恶变,表现为生长加快并伴有疼痛、面神经麻痹,出现这些表现时要提高警惕。
部分恶性肿瘤,如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可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腺样囊性癌易出现血行性转移,转移部位以肺最为常见,一般无自觉症状,侵犯胸膜时可出现胸水。
并发症
良性肿瘤除引起面部畸形、影响外观外,一般不引起功能障碍。
恶性肿瘤可侵犯周围组织,若侵犯皮肤可引起皮肤溃烂;侵犯皮神经时可出现皮肤感觉麻木;侵犯面神经可出现面瘫;侵犯咬肌时可出现张口困难
就医
就医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发现颌面部腮腺区异常肿块,无法完全消退,可随时间逐渐长大。
腮腺区肿块伴有明显疼痛,还可伴有面部皮肤麻木、溃烂,面瘫,张口困难等症状。
以前生长缓慢的肿块生长速度加快,并伴有疼痛等症状。
以前接受过腮腺肿瘤手术治疗,在手术或附近区域又出现了肿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避免反复揉捏、刺激肿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肿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刚开始多大,是否有变大或变小?
肿块的生长速度如何,最近有没有突然生长加快、活动度变差?
有伴随疼痛、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闭眼不全等症状吗?
有没有伴随面部皮肤溃烂、感觉麻木、张口困难等症状?
病史清单
家族中有腮腺肿瘤患者吗?
以前做过腮腺手术吗?
既往有无吸烟史?
是否曾经受到过放射线照射?
是否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B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
病理检查:若既往有腮腺肿瘤手术史,可携带病理检查报告单。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发现腮腺区异常肿块,可随时间长大。
既往有腮腺肿瘤手术史,手术区域再次出现肿块。
有吸烟史。
临床表现
单侧或双侧腮腺区肿块。
腮腺肿块伴有疼痛麻木等。
肿块表面出现皮肤溃烂。
有面瘫,张口困难
颈部淋巴结肿大,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体格检查
检查肿块大小、质地、硬度、边界是否清晰、活动度及是否有压痛。
是否伴有肌肉无力、面瘫、张口困难,有无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烂等。
影像学检查
B超
价格相对便宜,无放射性。
良性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光滑,内部回声均匀;恶性肿瘤多呈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内部回声高度不均匀。
CT
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位置、范围、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等。
特别是对腮腺深叶肿瘤与咽旁间隙肿瘤的鉴别、腮腺肿瘤与颈鞘的关系等,可提供提供重要信息。
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于CT。
多用于观察肿瘤的范围、肿瘤与腮腺和周围其他解剖结构的关系。
PET-CT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用于肿瘤手术或放射治疗后、组织结构改变大、有无肿瘤复发难以确定时的检查。
利用不同组织对葡萄糖的代谢差异(恶性肿瘤的代谢较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活跃),确定肿块的性质。
99mTc核素显像
对于沃辛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表现为肿瘤区99mTc浓聚,即所谓“热结节”。
病理检查
腮腺肿瘤一般不采用术前组织活检确诊,以避免活检术导致的肿瘤细胞种植转移,通常于术中切除肿块后行病理学检查确诊。
鉴别诊断
腮腺炎症
相似点:均可出现腮腺区局部肿大。
不同点:急性腮腺炎病程短,发病突然,通常伴有腮腺区表面皮肤发红,腮腺导管口红肿溢脓,可伴有全身发热,血中白细胞计数增多;慢性腮腺炎常有反复发作病史,伴有腮腺酸胀感,进食时加重,挤压腮腺时导管口可有少量黏稠咸味液体流出。一般通过临床表现、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鉴别。
腮腺良性肥大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腮腺区肿大。
不同点:腮腺良性肥大多发生于双侧腮腺,触之较柔软,肿大腮腺呈弥漫性。通过影像学检查查看腮腺区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可鉴别。
咽旁肿瘤
相似点:与腮腺深叶肿瘤临床症状相似,均可表现为咽侧膨隆,可伴有咽部异物感
不同点:咽旁肿瘤发生于咽部间隙,与腮腺肿瘤的部位不一致。CT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通过切除肿瘤组织治愈疾病。
治疗原则:腮腺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某些恶性肿瘤需结合术后放化疗。
手术治疗
常见的术式有以下几种:
部分腮腺切除术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体积较小者,可在包膜外正常组织处作部分腮腺切除术
沃辛瘤常位于腮腺后下极,可作连同肿瘤以及周围0.5厘米以上正常腮腺切除的部分腮腺切除术,同时切除腮腺后下部及其周围淋巴结。
此术式不主动解剖面神经,术后面瘫常不明显,同时可保留腮腺导管及大部分腮腺的功能。
腮腺浅叶切除术
位于腮腺浅叶的体积较大的良性肿瘤,或体积较小且与面神经无密切关系的腮腺浅叶低度恶性肿瘤,可视情况行腮腺浅叶切除。
此术式需要主动分离面神经,术后可能发生面瘫,术中一般需要结扎腮腺导管,术后可能发生涎瘘
术中应尽量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可减少术后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概率。
腮腺切除术
若肿瘤位于腮腺深叶,通常作腮腺的全部切除。
发生在腮腺的恶性肿瘤,及恶变的多形性腺瘤,也应视情况行腮腺全切术。
腮腺肿瘤除高度恶性肿瘤以外,如果肿瘤与面神经无粘连,应尽可能保留面神经,并尽量减少机械性损伤。如果与面神经有轻度粘连,但尚可分离,也应尽量保留。
如果术前已有面瘫,或手术中发现面神经穿过瘤体,或为高度恶性肿瘤,应牺牲面神经,然后作面神经修复。
术后患侧腮腺功能完全丧失,与对侧相比,面部可形成凹陷。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对低度恶性肿瘤,当临床上出现肿大淋巴结,并怀疑有淋巴结转移者,才选择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否则原则上不做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对高度恶性肿瘤患者应考虑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术后并发症
面神经损伤
腮腺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面神经损伤。多数情况下这种损伤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恢复。
特殊情况是肿瘤已包围或侵入面神经,可能必须连同肿瘤一起切除该神经。应视具体情况行面神经或面肌功能重建术进行补救。
其他并发症
创面感染。
涎瘘(唾液从切口处漏出)。
味觉出汗综合征(进食时患侧术区出现皮肤发热、潮红、流汗等表现)。
耳周皮肤麻木等。
放射治疗
唾液腺恶性肿瘤对放射线不敏感,单纯放疗很难达到根治效果。
对某些病例,放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这些病例包括:
其他高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不彻底、有肿瘤残存者。
肿瘤与面神经紧贴、分离后保留面神经者。
放射治疗的方式可以是外照射,也可以用125I 组织内照射。
化学药物治疗
唾液腺恶性肿瘤有可能发生远处转移,特别是腺样囊性癌及唾液腺导管癌,远处转移率在40%左右。因此,术后有时还需配合化学药物治疗等,但目前尚未发现非常有效的化疗药物。
预后
治愈情况
多数腮腺良性肿瘤及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
部分类型(如多形性腺瘤)易复发。
高度恶性肿瘤如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较高,且可出现血行转移,预后较差。
腺样囊性癌虽然颈淋巴结转移率低,但易侵入血管,浸润性极强,易沿神经扩散,因此手术不易切净,但腺样囊性癌除实性型以外,一般生长缓慢,肺部转移灶也进展缓慢,患者可以长期带瘤生存。
危害
肿瘤体积较大时引起面部畸形,影响外观。
肿瘤可能侵犯面神经,引起面瘫,影响生活质量。
恶性肿瘤可能侵犯皮肤,引起疼痛、皮肤溃烂和感觉麻木。侵犯咬肌时可引起张口困难,影响进食与生活,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若不积极治疗,肿瘤会继续发展,部分良性肿瘤可能发生恶变甚至转移,则预后较差。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出现面神经瘫痪症状时,可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多摄入优质蛋白,均衡饮食,提高免疫力。
尽量避免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如发霉、烧焦及腌制食物等。
术后早期应避免食用辛辣、酸味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刺激唾液分泌,影响伤口愈合。
生活管理
日常适当锻炼身体,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增强体质。
尽量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如烟、酒、放射线及某些化学致癌物等,做好职业防护。
保持口腔清洁。
心理支持
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腮腺肿瘤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治愈的信心。
病情监测
术后注意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是否有液体渗出,是否有新发肿物,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复诊。
术后通常需要使用绷带和纱布对手术区域进行加压包扎1~2周,应遵医嘱拆除,切勿自行拆除,以免过早拆除引起涎瘘,影响伤口愈合。
随诊复查
定期复查。不同类型肿瘤复查要求不一样,具体应遵医嘱。
必要时需做CT或MRI确认是否复发或转移。
预防
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
避免过度劳累,劳逸结合。
戒烟限酒,减少致癌物质的接触,做好职业防护。
发现腮腺区异常肿块及时就诊。
筛查
建议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及时发现腮腺区的异常病变,并尽早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