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症
概述
多因儿童时期肌肉筋膜纤维挛缩引起髋关节畸形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功能障碍和骨盆倾斜
大多与药物注射有关,也可能与免疫、遗传、损伤等因素相关
主要采取手术治疗
定义
臀肌挛缩症是儿童时期的臀部肌肉及筋膜发生挛缩引起的病症,可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严重者出现髋关节屈曲障碍。
臀肌属髂肌后群,分为三层,是维持人体直立和后伸髋关节的重要肌肉,浅层有臀大肌与阔筋膜张肌,中层由上而下依次是臀中肌、梨状肌、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和股方肌,深层有臀小肌和闭孔外肌。
臀肌挛缩导致髋关节内收内旋障碍,形成特有的步态。
分型
根据内收角度分型
根据屈髋90°、屈膝90°时髋关节内收角度将臀肌挛缩症分为以下4型,临床症状随分型逐级加重,手术难度逐级增加,松解效果也逐级变差。
I型:髋关节内收-5°~-20°。
Ⅱ型:髋关节内收-20°~-40°。
Ⅲ型:髋关节内收-40°~-60°。
Ⅳ型:髋关节内收>-60°。
根据病变组织范围不同分型
A型:髂胫束挛缩。表现为双下肢屈髋时有弹响及条索状物滑动,但能并膝蹲起。
A1型:挛缩较轻,屈髋弹响后可交叉重叠双下肢;
A2型:挛缩较重,屈髋弹响仍不能交叉重叠双下肢;
B型:髂胫束、臀大肌前部纤维和腱板及浅深筋膜有两种以上挛缩。
B1型:屈髋所需外展角度小于10°;
B2型:同时有浅筋膜挛缩,屈髋外展角度在10°~30°之间;
B3型:在B2型的基础上同时有臀大肌浅深两层深筋膜挛缩,屈髋外展角度大于30°。
C型:同时出现深层组织挛缩(如臀中肌、梨状肌纤维等)。双下肢必须外展位才能屈髋成下蹲,且无论屈髋于何位均不能并拢双膝。
C1型:挛缩组织之间粘连较轻;
C2型:挛缩组织之间粘连严重,屈髋无滑动及弹响,臀部呈板块状凹陷,术中分离较困难。
发病情况
好发于亚洲人群,在欧美人群中较为少见,且大多发病始于儿童。
据国内一项对某地区4~17岁儿童臀肌挛缩症的发病率发现,该地区儿童总体发病率为25.74%。
病因
致病原因
臀肌挛缩症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相关。
注射因素
臀肌挛缩症大多有反复多次臀部注射药物有关。
反复药物刺激加上药物吸收缓慢,药物反应性炎性水肿导致臀部肌间隙压力增高,肌肉及软组织压迫性缺血和长期炎症刺激,最终导致局部纤维化增生。
免疫因素
研究发现有少部分臀肌挛缩症患者没有明显的注射史,现认为臀肌挛缩症的发病与转化生长因子β-1 ( TGFβ-1) 、转化生长因子β-3 ( TGFβ-3) 、热休克蛋白47(HSP47)表达阳性相关。
遗传因素
研究认为本病与遗传性因素有较大关系。
目前发现先天性均一性Ⅰ型肌纤维肌病与 GMC 有关。
损伤因素
研究发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臀部软组织感染、瘢痕形成等臀部周围损伤亦可引起臀肌挛缩症。
易患因素
具有以下情况者,在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较高。
不规范的臀部肌肉注射:注射用药的剂量越大、接受注射次数越多、注射间隔越短,该病的发病率越高。
瘢痕体质:瘢痕体质人群在臀部周围损伤后以形成严重瘢痕,从而诱发该病。
家族史:该病与遗传性因素有较大关系,故父母、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有该病病史的人群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症状
臀肌挛缩症多为双侧发病,也可以单侧发病。单侧发病者表现为双下肢不等长,骨盆倾斜,代偿性脊柱侧凸等。
主要症状
尖臀畸形
臀部外侧萎缩,缺少正常臀部的圆滑。
患儿下蹲后表现为“尖臀畸形”,臀的两侧扁平,甚至凹陷,内侧是膨隆的尖顶。
臀部外侧索条状物
臀部外侧可摸到硬索条物,严重时皮下粘连成板状硬化块,缺少臀部肌肉的正常弹性。
髋内收、内旋时,臀外侧的纤维索条更加坚韧、明显,无压痛。
关节弹响
髋部弹响也较为常见。
在髋关节屈曲、内收或内旋时,挛缩的臀大肌瘢痕条索在大转子表面滑动引起弹响,可以摸到或听到。
有时可以表现为膝关节的不适,甚至疼痛。
畸形
站立位,双下肢并拢费力,严重时两个脚尖无法触到一起。
骨盆两侧不对称。行走时呈现“外八字”脚。用力抬高足趾来代偿髋屈曲受限。
患侧下肢缩短,双下肢不等长。
严重时患儿自己穿裤子或袜子困难,需坐在枕头或被子上才能自己穿裤子或袜子。
如骨盆向患侧或病变严重侧倾斜,可出现髋臼底凸向盆腔,形成Otto骨盆。
活动受限
患儿难以并膝下蹲,难以翘二郎腿。
走路时出现跛行。迈步前进时,膝关节指向前外侧,患儿无法将膝关节提向正前方,表现出绕圈步态,跑步时更加明显。
并发症
臀肌挛缩症可能会导致以下并发症。
无菌性炎症
臀肌挛缩症可诱发大转子滑囊、臀部肌筋膜、腰背部肌筋膜等部位的无菌性炎症
可出现大转子处、臀部、腰背部运动后疼痛、酸胀等表现。
关节磨损
臀肌挛缩症可导致患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出现磨损。
可出现患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活动后头痛、活动受限、关节摩擦音等表现。
假性畸形
臀肌挛缩症可导致脊柱、骨盆、下肢等部位出现假性畸形。
可出现脊柱侧弯凸向足底平面低的下肢侧、骨盆向足底平面低的下肢侧倾斜、下肢不等长等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若出现髋关节活动不利,臀部凹陷和骨盆倾斜变形时,建议及时就诊骨科。
小儿外科
若患者年龄小于14周岁时,建议就诊小儿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建议穿着宽松衣物,以方便医生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髋关节内旋、内收活动受限?如站立位时下肢外旋位,双膝关节不能完全靠拢,行走常呈“外八字”?
走路时是否有摇摆步态,快步走时呈跳跃状态?
是否有患侧下肢缩短,双下肢不等长,走路时出现跛行等表现?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有明确原因?
病史清单
是否有臀部肌肉注射史?注射时的年龄多大?
有无大剂量注射、接受多次注射等情况?
是否是瘢痕体质
父母、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有无臀肌挛缩病史?
是否不慎跌倒或臀部受过外伤?治疗情况如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髋部超声、X线、CT及MRI。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接受臀肌注射年龄较小。
注射用药的剂量大,或反复臀肌注射。
父母、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有臀肌挛缩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髋关节内旋、内收活动受限,站立位时下肢外旋位,双膝关节不能完全靠拢,行走常呈“外八字”、摇摆步态,快步走时呈跳跃状态。
臀部出现“尖臀畸形”,凹陷最深处失去肌肉弹性,按之僵硬。
不能翘二郎腿及并膝下蹲。
患侧下肢缩短,双下肢不等长,走路时出现跛行,如骨盆向病变侧倾斜,可出现髋臼底凸向盆腔,形成Otto骨盆。
臀部外侧凹陷,可摸到条索状物。
体征
医生会进行以下检查,如阳性有助于诊断臀肌挛缩症。
“划圈征”阳性:双膝在下蹲过程中,当髋关节屈曲时由于内收受限,髋关节需外旋、外展一定角度后才能进行屈髋动作,此时呈现的是双膝向外划一弧线,然后再向中间靠拢,继而双膝才能完全蹲下。
病变严重者双膝下蹲时双髋呈外旋和外展位,如同蛙的姿势,称为"蛙式腿"。当髋关节屈伸时,股骨大转子表面有一可触及的挛缩带滑过并产生弹响。
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仰卧,两掌用力对挤和分撑患者两髂嵴时出现疼痛。
Ober征阳性:被检查者侧卧,患侧在上,屈髋屈膝,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患肢踝部,膝关节屈曲90°,使髋关节屈曲-外展-伸直。此时使患肢自然下落,如不能落下(或落在健侧肢体前方),则为阳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平片可见髋臼指数增加,颈干角和前倾角增大;臀肌挛缩严重者继发髋关节半脱位。
骨盆倾斜也有助于臀肌挛缩的诊断。
CT检查
主要表现臀肌萎缩变小, 注射点可见坏死、钙化、条索状挛缩带等。
CT对于软组织分辨率差,征象不一定能完全显示。
髋部CT/核磁共振(MRI)
目的:了解髋关节情况,明确受累的肌肉及程度。
意义:可出现臀部肌肉萎缩变小,注射点坏死、钙化等表现。
注意事项:检查前需提前去除身上的皮带、手表等金属物品,体内含有带有磁性等心脏起搏器、内固定物等物品者不能进行MRI检查。
超声
表现为肌腹变薄, 纤维肌束内出现强回声条带。
超声对于臀肌挛缩症的术前诊断意义重要, 能显示臀肌挛缩的部位、程度和范围, 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鉴别诊断
臀肌挛缩症可引起臀肌纤维化、髋关节畸形及活动不便,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骨盆骨折
相似点:均可出现髋部畸形及功能障碍。
不同点:骨盆骨折多由外伤引起,完善影像学检查后可见骨盆出现骨折线,与臀肌挛缩不同。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髋关节脱位
相似点:均可出现髋部畸形及功能障碍。
不同点:髋关节脱位时完善影像学检查可见股骨头脱离髋,与臀肌挛缩不符。根据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急性肌萎缩
常见疾病如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酒精中毒、周围神经炎等。
急性肌萎缩表现为肌萎缩先发生, 瘫痪后发生, 以瘫痪为主。该类疾病发病速度与神经损害速度及程度相关。臀肌挛缩症以肌肉萎缩和活动障碍为主,不会发生瘫痪。神经电生理、磁共振检查等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松解挛缩的臀肌、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发生。
治疗原则:主要采取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的ⅠA病人,可暂行保守治疗,给予并膝屈髋、走一字步或交叉步等功能锻炼,多数病人可明显改善症状。
对于ⅠB度,Ⅱ度及Ⅲ度病人,需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适应证
对于无明显手术禁忌的臀肌挛缩患者均建议早期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开放性手术
包括臀肌挛缩带切断术、臀肌挛缩带“Z”形延长术、臀肌挛缩带切除术、臀大肌起点下移术或止点松解术、臀肌松解联合臀大肌止点上移术等。
优点:操作简单。
缺点:创伤较大;易导致形成瘢痕较大的不美观切口;易损伤重要神经或血管;臀肌松解过度或松解不彻底,从而影响髋关节稳定性等。
微创手术
优点:创伤小、瘢痕小、术后疼痛轻及并发症少等。
缺点:因关节镜下视野狭小、挛缩组织较大、易损伤周围血管神经等原因,常无法进行彻底松解。
禁忌证
存在严重的心力衰竭肝衰竭、肾衰竭的急性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免疫抑制等基础疾病。
存在尚未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病。
存在其他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的情况。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24小时仰卧位时可保持双下肢内收交腿位,抱膝运动。
术后3天可下地练习走 “一字步”,术后3周练习双膝并拢下蹲。
预后
治愈情况
大多数患者在及时接受治疗后预后良好。
重症患者及治疗不及时者可能会遗留髋部外展、外旋肌力减弱或下肢不等长等情况,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预后欠佳。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无特殊饮食禁忌。
生活管理
加强锻炼,避免久坐、久站。定期活动肢体。
手术后,早期可在床上做下肢交叉运动,如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练习床上坐起。
术后2~3天下床进行“一字步”训练,纠正“八字”步态。2周拆线后可练习跑步,坚持锻炼3~6个月。锻炼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伤口出血。
病情监测
术后检测是否有出血、血肿、脓性分泌物等,是否有局部肿胀加重、皮纹增高、疼痛严重等情况。如果出现上述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时间需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
复诊检查项目一般包括体格检查、髋部CT/MRI等。
预防
避免接受不规范的臀部肌肉注射。
日常活动尽量避免外伤及不慎跌倒。如果受到外伤需要及时治疗。
如果有臀肌的相关疾病,建议及时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