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石
概述
牙石是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矿物盐沉积在菌斑及牙垢中形成的钙化斑块
主要表现为牙垢、牙龈出血、牙龈肿胀、口臭等
主要通过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等方法治疗
无自愈性,牙石形成后不能通过刷牙去除
牙石是什么?
定义
牙石是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矿物盐沉积在菌斑及牙垢中,在牙面上形成的钙化斑块,又称“牙结石”。
牙菌斑是附着在牙齿表面的一层膜状物,其内含有大量细菌。
牙石含70%~80%无机盐,其余的为有机成分和水。
牙石一旦形成,刷牙不能去除,需要通过专业设备去除。
分类
根据牙石沉积部位分类
龈上牙石:又称唾液性结石,指位于龈缘的冠方牙面上,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的牙石。
龈下牙石:又称血清性牙石,指位于龈缘的根方牙根面上,肉眼不能看到,需要医生用牙科探针才能检查到的牙石。
发病情况
根据2018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在35~44岁人群中,牙石检出率达到96.7%,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在55~64岁人群中,牙石检出率为96.4%;青少年牙石检出率为73.6%。
牙石自己能去掉吗?
牙石自己不能完全去掉。
牙石是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矿物盐沉积在菌斑及牙垢中形成的钙化斑块,根据沉积部位可分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
牙石较为顽固,日常刷牙不能将彻底去除。对于龈上、龈下的牙石,可分别采用超声波洗牙、龈下刮治的方式彻底清除。
建议牙周健康人群每年进行1~2次牙周洁治,患有牙周疾病的人群适当缩短时间。
牙垢和牙石怎么去掉?
牙垢通常是指牙菌斑、软垢和牙石。
牙菌斑是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性生物膜,无法用水冲洗去除,需使用牙刷、牙线等机械方法去除。
软垢是食物碎屑和细菌组成软而黏的沉积物,附在牙颈部、牙齿邻面等不易清洁的部位,通过刷牙、漱口等方法去除。
菌斑、软垢堆积、逐渐钙化形成牙石,牢固附着在牙齿表面,需采用洗牙或刮治去除。
牙石脱落了怎么办?
牙石附着在牙齿表面,非常顽固难以去除干净。当其脱落时,说明牙齿上已经有很多牙石。为了避免未脱落的牙石继续刺激牙龈、引起牙龈疾病,应及时到专业的口腔医疗机构就诊,采用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来彻底清除。
日常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牙周洁治。
洗牙结石后有什么影响吗?
洗牙一般不会对牙齿造成损害。但洗牙后,牙齿可在短期内出现酸痛或对冷、热刺激的敏感,所以应进食温度适宜的食物和饮料,也可使用抗敏或脱敏牙膏。这种不适感会通常会在一周左右消失。
洗牙可以彻底清除牙齿菌斑和牙石,早期发现不易被觉察的牙病,使牙周组织保持健康,有效防治牙周疾病。
病因
致病原因
一般因素
唾液及龈沟液成分:无机盐浓度较高。
口腔卫生习惯:口腔卫生不良,牙面菌斑软垢堆积、逐渐钙化,形成牙石。
饮食习惯:喜食软黏食物。
局部因素
牙面粗糙。
牙齿排列不齐:导致食物残渣不容易清理,易形成牙菌斑
食物嵌塞:食物嵌塞后如果不及时清理,容易导致细菌滞留。
医源性因素:不良修复体、充填体、正畸托槽等容易形成牙菌斑的滞留。
吸烟或长期喝浓茶。
发病机制
牙石形成包括3个基本步骤,即获得性膜形成、菌斑成熟和矿化。
获得性膜形成:获得性膜是牙面上沉积的唾液蛋白或糖蛋白薄膜,可以在清洁后的牙面上迅速形成,并在数小时内达到稳定的状态;获得性膜形成后,细菌便陆续黏附定植其上。
菌斑成熟:黏附到牙面的细菌经过共聚连接、繁殖,同时吸聚其他细菌,一般12小时菌斑便可被菌斑显示剂着色,早期菌斑增长较快,9天便形成各种细菌的复杂群落,10~30天成为成熟的菌斑。
矿化:在菌斑形成后1~14天内即开始矿化,逐渐形成牙石。唾液与龈沟液中钙、磷等矿物盐呈过饱和状态,是牙石中无机盐的主要来源。矿化过程的始动假说有两种:
二氧化碳理论:唾液刚刚流出导管口时,钙、磷等矿物离子呈过饱和状态,CO2张力较高;进入口腔后CO2张力降低约1/2,使唾液pH升高,矿物离子即可析出而沉积。
氨生成理论:细菌代谢(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氨可使唾液或龈沟液的pH升高,矿物离子即可析出而沉积。
症状
主要症状
牙垢:牙颈(牙冠与牙根交界的地方)、牙龈上下可发现黄白色、黄色、棕色、褐色或黑色牙垢。
牙龈肿胀。
牙龈出血:刷牙或食用坚硬食物会出现牙龈出血。
口臭:细菌的代谢产物,可使口腔出现异味。
并发症
牙菌斑、牙石是牙龈炎、牙周炎发生的直接原因。
牙龈炎:牙龈充血水肿,色鲜红或暗红,刷牙出血。
牙周炎
牙龈炎症:牙龈呈鲜红或暗红色,牙龈水肿,质地松软,刺激后出血。
牙周袋形成:牙周袋是龈沟的病理性加深,牙龈沟底与牙根面的附着位置向根方移位。
牙齿松动甚则脱落:慢性炎症会造成牙槽骨因细菌的作用而不断吸收破坏,随之牙齿出现松动,松动程度与牙槽骨吸收程度成正比。牙齿松动后可导致咀嚼无力或疼痛。重度牙槽骨吸收牙齿最终会脱落。
牙龈退缩:随着龈沟底牙龈结合上皮的不断根向移位,牙龈缘也随之向牙根方向退缩,使部分牙根外露。
就医
就医科室
口腔科
常规体检时发现牙石,建议尽快就医。
如有牙垢、牙龈出血、牙龈萎缩、牙齿松动、口臭等症状,建议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洁治术(洗牙)治疗。
就医前保持口腔卫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口臭?
刷牙或食用坚硬食物时是否出现牙龈出血?
进食时是否出现牙龈肿胀?
病史清单
平时刷牙的频率怎样?口腔卫生保持的如何?
是否有吸烟或喝浓茶的习惯?
是否有牙龈炎、牙周炎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X线牙片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不良口腔卫生习惯。
牙齿排列不齐。
口腔有正畸矫治器或不良修复体。
长期吸烟或饮浓茶史。
不规范口腔治疗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有牙垢、牙龈出血、牙龈肿胀、口臭等。
体征
视诊可见黄白色、黄色、褐色、黑褐色牙石。
探诊用于检查龈下牙石情况,可探及坚硬牙石。
X线检查(牙片)
X线检查可查看牙邻面、牙根面有无牙石及牙槽骨吸收情况,有助于了解病变程度。
鉴别诊断
软垢
软垢由食物碎屑和细菌组成,多附着在牙颈部,呈白色、浅黄色,质软且易在刷牙、漱口时被去除。
氟斑牙
氟斑牙是牙齿发育期饮用水含氟量过高导致。主要表现为牙釉质上白垩色或黄褐色的斑块,着色区不突出牙齿表面,可伴有牙体缺损
治疗
龈上洁治术
龈上洁治术是用龈上洁治器去除龈上及龈沟内与龈上石相连的浅在龈下牙石、菌斑、牙面沉积的色素,并磨光牙面,减少菌斑和牙石再沉积。
常用超声洁治术,使用超声洁牙机清除龈上的牙石,具有省力、高效的特点。在洁治术后进行抛光处理(牙面抛光术),使牙面光洁,牙石不易堆积。
龈下刮治术
龈下刮治术是用龈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内牙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
龈下刮治术的具体操作与龈上洁治术大致相同,但使用器具不同;因为龈下牙石不能直接看到,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会不断用探针探查牙齿根面,以确定牙石是否清除干净。
注意事项
术前
凝血功能异常的血液病患者,禁做洁治。因为牙龈炎症的存在,洁治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牙龈出血,如患有血友病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有出血倾向。
放置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宜用超声洁治,以免因电磁辐射的干扰造成眩晕及心悸等症状。
术后
术后不要反复吸吮术区或吐唾液,以免增加口内负压引起出血。
进食温凉软食,不宜进食过热、过硬食物,防止出血。
术后短期内可出现不同程度冷热敏感反应,应进食温度适宜的食物和饮料;随时间的延长,牙齿敏感反应会好转,也可使用脱敏牙膏。
预后
治愈情况
清除牙结石后,单纯的牙龈炎即可治愈。
牙周炎中的牙龈炎症可得到改善。
牙槽骨的吸收、牙周附着的丧失是不可逆的,只能控制和延缓牙周炎的进展。因此牙周炎的预防意义重大。
治疗后如不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牙石会重新沉积;所以牙周治疗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定期维护和治疗。
危害性
牙石不仅影响美观,还可刺激牙周组织,引起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牙石中含有大量细菌,容易释放毒素,破坏牙周软硬组织的健康;且牙石坚硬、粗糙,本身就会刺激损伤牙周组织。
牙石与牙周病的发病关系密切。牙石形成后又为菌斑附着、细菌滋生提供了温床,还可妨碍对口腔的清洁,加速了牙龈炎、牙周炎的发生。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建立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选择合适的牙刷和牙膏,并配合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提高牙菌斑清除效率。建议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至少3分钟。每3个月更换1次牙刷。
巴氏刷牙法:可有效清除牙菌斑。
手持牙刷柄,刷毛指向牙根方向,与牙长轴大约呈45°,轻微加压,使刷毛部分进入牙龈沟内,部分置于牙龈上,然后将牙刷向牙冠方向转动。
刷上前牙舌面时,将刷头竖放在牙面上,使前部刷毛接触龈缘,自上而下拂刷。刷下前牙舌面时,自下而上拂刷。
刷咬合面时,刷毛指向咬合面,稍用力做前后短距离来回刷。
遵医嘱定期进行洁治术。
戒烟,适当控制每日吸烟量,并逐渐减少,直到戒烟。
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情。
运动管理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饮食管理
减少食用较软黏性的食物。
积极治疗系统病
如糖尿病血糖控制理想有利于牙周炎的改善。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复诊时需要携带个人病历和检查报告单等。
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复诊时医生会做口腔检查、进行口腔卫生宣教等。
预防
增强口腔卫生意识。
早晚刷牙(每次至少3分钟)、进食后漱口,能有效预防牙结石的沉积。
对不易去除的食物残渣、软垢及菌斑,用牙线或间隙刷进行清洁。
定期洁治(一般为6个月至1年),可预防和治疗牙周疾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