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性舌炎
概述
游走性舌炎是发生在舌黏膜浅层的慢性、非感染性、边缘剥脱性炎症
主要症状为舌背黏膜红色剥脱,周围有略凸起的黄白色边界,不固定,间歇缓解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免疫、精神、内分泌、营养、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
无特殊治疗方法,一般不需治疗
定义
游走性舌炎是发生在舌黏膜浅层的慢性、非感染性、边缘剥脱性炎症。
病损位置多变,不固定,因具有游走的特点而得名。
因其损害有边界,且蜿蜒迂曲而像地图,又被称为“地图舌”。
发病情况
总体情况:游走性舌炎在人群中发病率为0.15%~12.78%。
高发人群:儿童多发,以6个月到3岁的幼儿最多见,也可发生于中青年,女性较男性多见。
病因
致病原因
游走性舌炎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激素、遗传、免疫、精神神经、营养、全身性疾病、口腔因素、个人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激素
成人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考虑可能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有关。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有遗传倾向,父母和兄弟姐妹中患游走性舌炎的人群发病率高。
免疫因素
有研究发现,游走性舌炎多见于过敏体质人群,这些人可同时患有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精神神经因素
精神紧张、心理压力、情绪波动、失眠、熬夜、疲劳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病损变化。
儿童多发,可能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情绪波动有关。
口腔因素
如乳牙萌出、龋齿等。
体质因素
体质较弱,免疫力低下。
营养因素
如维生素B族缺乏、缺锌、缺铁等,可见于偏食、消化不良的儿童。
全身性疾病
如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病等。
部分银屑病患者早期可出现地图舌和裂纹舌。
症状
主要症状
主要表现为舌背部出现单个或多个红色剥脱样病损,周围有略凸起的黄白色边界。
病损与周围正常黏膜间形成地图样分界线。
具有游走性及间歇性缓解的特点。
部位
病变主要发生于舌背部,也可发生于舌尖和舌侧缘。
形态
中央区:丝状乳头萎缩,形成红色剥脱样病损,表面光滑,呈圆形、椭圆形、环形或不规则形状,略凹陷。
周围区:周围丝状乳头增厚,形成黄白色条带状或弧线状。
地图样分界线:病损可扩大、融合,与正常黏膜之间形成地图样不规则分界线,边界清晰。
大小
损害形状大小不一。
数量
可单独或多个存在,可相互融合,遍及整个舌背。
游走性
丝状乳头边剥脱、边修复,病损的形态、位置也随之经常变化,似在“游走”。
可突然出现,持续多天或几周而无改变,也可一昼夜即发生变化。
间歇缓解
有间歇缓解期,舌黏膜表面有时能完全恢复正常。
无痛
一般无明显的疼痛等自觉症状。
较大的病损区,食用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时,可能出现烧灼感或刺痒感。
其他症状
裂纹舌
有部分人群会合并裂纹舌,在舌背上形成较深而弯曲的沟。
口腔念珠菌病
并发症
游走性舌炎本身不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但是如果有舌黏膜破损、口腔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疼痛、溃疡,严重时可出现舌下间隙感染。
就医
就医科室
口腔科
如果舌背部出现单个或多个红色剥脱样病损,周围有略凸起的黄白色边界,需要及时就医。
儿科
若儿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保持口腔清洁。
小儿年龄较小,无法准确表达,家长可注意观察并记录患儿症状,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舌背黏膜是否有红色剥脱,周围有略凸起的黄白色边界?
是否有疼痛或烧灼感?
是否与进食食物有关?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游走性舌炎?
是否有过敏的药物或食物?
近期是否有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情况?
是否有胃肠道功能紊乱、缺铁性贫血、龋病等疾病?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局部用药:3%碳酸氢钠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
抗感染药物:伊曲康唑、制霉菌素
镇痛药:布洛芬
诊断
诊断依据
依据病损的典型形态,以及游走性等特点即可做出诊断。
病史
部分患者可有游走性舌炎的家族史。
可能有胃肠道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病、缺铁性贫血、龋齿等相关病史。
临床表现
皮损形态
典型皮损为舌背一个或多个红色及白色斑块。
红色斑块舌乳头缺失,黏膜萎缩;白色区域舌乳头正常或增生。
斑块性状不规则,界限分明,宛如地图。
游走性
斑块的形状与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即有“游走”史。
间歇缓解
有间歇缓解期,愈合后没有瘢痕。
无痛
一般无疼痛,或有与饮食相关的烧灼感、刺痒感。
实验室检查
一般不需要实验室检查或其他辅助检查。
如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可通过病原体培养的方法确定。
鉴别诊断
舌扁平苔藓
相似点:舌部均出现病变,舌乳头萎缩,病变边缘为白色。
不同点:舌扁平苔藓主要表现为舌乳头萎缩区有珠光白色角化斑纹,病损不具有游走性,多同时伴有口腔黏膜其他部位病损。
口腔念珠菌病
相似点:舌部均出现萎缩,有白色病损出现。
不同点: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多有多有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用药史,病损部位常出现白色凝乳状斑膜,基底黏膜充血明显,周边无明显隆起。有时口腔念珠菌感染可与游走性舌炎伴发。
治疗
治疗原则
游走性舌炎无特效治疗方法,且无明显不适症状,可自行缓解,一般不需治疗,注意观察即可。
必要时可针对具体情况对症治疗。
反复发作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时纠正。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心理疏导
医生会告知患者,该疾病属于良性病变,从而缓解其焦虑情绪,消除其可能存在的恐癌心理。
调整生活
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放松心情,避免精神紧张。
饮食调理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素摄入充足,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给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
如果孩子出现挑食、偏食,要加以纠正。
保持口腔卫生
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刷牙时适当轻刷舌面。
药物治疗
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有明显不适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一些含漱液或对症治疗药物,缓解症状。
溶液含漱
可用弱碱性溶液含漱治疗,如3%碳酸氢钠溶液。
疼痛严重时,可用西吡氯铵漱口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缓解疼痛症状。
抗感染药物
如合并念珠菌感染,可口含制霉菌素,或者用其混悬液外涂于患处。
如果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
止痛剂
如果疼痛严重难以忍受,可以服用一些非处方止痛药,如布洛芬等。
其他
其他治疗
消除口腔病灶
医生会仔细检查是否有龋齿、舌黏膜或颊黏膜感染等口腔病灶,如果发现应及时治疗。
消除紧张情绪
消除紧张情绪,过度紧张焦虑时,可使用抗焦虑药物。
纠正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者,应及时补充营养素及微量元素。
维生素缺乏者,可适当口服复合维生素B。
缺铁性贫血者,可适当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
缺锌儿童需要补充锌剂,如口服硫酸锌。
治疗胃肠道疾病
调节肠胃功能,治疗肠道寄生虫病等。
消除过敏因素
有过敏性疾病者,尽量寻找过敏原,脱离过敏环境,必要时可使用一些抗过敏药物,或者尝试脱敏治疗。
调节月经周期
女性月经不调者,应积极查找原因,并予以纠正。
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
中医多采用益气健脾、养阴和胃、清热利湿等法治。
常用方药
常用补中益气汤、沙参麦门冬汤等加减。
病损发红充血者,可用导赤丹合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物
注意事项
具体需要请专业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辨证施治。
预后
治愈情况
游走性舌炎具有自限性,也就是发作一段时间后即可自行缓解,舌黏膜恢复正常,间歇期过后又会再次复发。
愈合后通常无瘢痕遗留。
危害性
饮食相关疼痛
一般无明显不适,但食用刺激性食物时,或者合并感染时,可能会有烧灼样或刺激性疼痛。
可复发
本病可反复发作,间歇性缓解。
遗传性
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患者可能会遗传给子女。
并发症
舌黏膜破损,口腔卫生不良时,有可能继发细菌感染。
日常
日常管理
保持口腔卫生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有效刷牙,可用软毛牙刷轻刷舌面。饭后可用淡盐水漱口。
保证休息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紧张、劳累。
合理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的摄入。
适当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提高免疫力。
尽量避免食用对局部有刺激性的食物,如辛辣(辣椒、芥末、大蒜)、过热、过酸、干硬的食物。
避免食用煎炸、油腻食物,以及甜食,如奶油蛋糕等。
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纠正其偏食、挑食习惯,防止发生营养不良等。
注意饮食卫生,饭前洗手。
适度锻炼
多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调节情绪
注意调节情绪,避免长期精神紧张,放松心情。
本病属于良性疾病,一般不会癌变,可消除恐癌心理。
特殊注意事项
口腔牙源性或非牙源性感染病源需要及时处理与治疗。
预防
调节情绪与生活,避免过度紧张、劳累。
积极治疗胃肠功能紊乱、贫血等全身性疾病及口腔内病灶。
女性月经紊乱者,要及时调节纠正。
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的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防营养不良。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
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寄生虫病。
过敏体质者,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如鱼、虾、蟹等),避免使用可引起过敏的药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