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鼻出血
概述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同时伴有鼻腔出血的症状
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也见于血液系统疾病等
当发热时间长,或不明原因发热,全身症状明显,鼻出血量大时应及时就诊
对症退热及止血;查明病因后对因治疗
定义
发热鼻出血是一组复合症状,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同时,伴有鼻腔出血的症状。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鼻出血是指鼻腔及周围组织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向前经鼻孔流出或向后流入口咽部。
发生机制
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期间,体温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导致血管扩张,呼吸速度通常会加快,这样有可能会导致鼻黏膜受损,或是鼻黏膜有感染,本身存在糜烂时,更易导致鼻腔血管破裂、出血。
表现
不同原因引起的发热鼻出血,发热的类型、鼻出血量以及持续时间都会有所不同。
症状特征
发热持续时间
急性发热(热程小于2周):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急性传染病,积极对症及针对病因治疗后体温可较快稳定。
慢性发热(热程超过2周):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可出现反复的发热,难以控制。
出血量
鼻出血的部位
鼻出血通常为单侧居多,如鼻创伤感染、鼻异物感染等;少数情况下亦可出现双侧鼻出血,如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出血。
伴随症状
发热鼻出血的同时还可伴发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咳痰、淋巴结肿大、紫癜、肝脾肿大等,不同疾病伴发症状不同。
头痛
各种原因导致颅内头痛敏感结构的损害而引起的症状,引起头痛的原因众多,急性的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严重贫血也可引起头痛。
鼻塞流涕
患者出现鼻腔通气不畅,鼻腔内有过多分泌物流出的症状,如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鼻黏膜损伤感染,以及部分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等。
咽痛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咽部黏膜血管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多;急性鼻炎、鼻窦炎引起的分泌物倒流刺激咽喉部,均可以引起咽痛症状。常见于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鼻黏膜损伤感染,以及部分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等。
咳嗽咳痰
咳嗽是人体的反射性防御动作之一,当呼吸道黏膜被异物、病毒、真菌等刺激后,便会激活位于延髓的咳嗽中枢,进而引发咳嗽。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为人体的免疫器官,感染时可出现淋巴结内细胞快速增殖,淋巴结体积增大。白血病时的淋巴结肿大常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浸润淋巴结所致。常见疾病有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等。
紫癜
紫癜是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脆性改变后,皮肤薄弱的地点出现皮下出血,呈紫红色,稍高出皮肤表面,压之不退色。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肝脾肿大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和脾脏增大的一种体征,常见于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原因
引起发热鼻出血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于鼻部疾病、急性传染病、血液疾病所致。
医生在充分了解症状发生的特点后,结合专科检查和特殊检查,一般可以明确导致症状产生的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
导致发热鼻出血的原因主要为疾病因素,非疾病因素导致发热鼻出血尚不常见,多为造成相关疾病的诱因。
疾病因素
鼻部疾病
最常见于鼻部疾病,如: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鼻损伤感染等。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会产生代谢产物及毒素,作用在白细胞后会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可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
发热期间体温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导致血管扩张,呼吸速度通常会加快,这样有可能会导致鼻黏膜受损,或是鼻黏膜本身有感染,存在糜烂等的情况,更易导致鼻腔血管破裂、出血。
如果发热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导致,并且感染比较严重,有可能会引发鼻腔出现急性炎症,使鼻腔黏膜的脆性增加,并且发热期间身体水分大量流失,导致鼻腔黏膜干燥,容易引发流鼻血的情况。
急性鼻炎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黏膜的急性炎性疾病,前驱期鼻内有干燥、灼热感或异物感,痒感,卡他期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涕、鼻出血,同时还有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急性鼻窦炎
为鼻窦黏膜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细菌与病毒感染可同时并发,全身症状包括畏寒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局部症状包括鼻阻塞、脓涕、鼻出血、头痛、嗅觉下降等。
鼻损伤感染
常见的鼻损伤原因:机械性创伤:比如外伤、挖鼻等;气压性损伤:在高空飞行、潜水过程中。鼻损伤后常有鼻部血管破裂出血,治疗不当或者治疗不及时会引起感染,此时常出现发热症状。
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
汉坦病毒进入机体直接损伤已感染的细胞,诱发免疫应答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损伤多种器官功能。主要表现发热、出血、休克、肾损害等。
登革热
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可刺激机体引起机体发热,为肿瘤热;同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容易继发感染从而引起发热。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巨核细胞减少,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凝血因子消耗,纤维蛋白原下降,以及抗凝物质的增多,凝血功能的异常也会引起出血。
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以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常见。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会明显减少,患者免疫力明显下降,容易并发感染,皮肤黏膜血流丰富的地方,容易出现皮肤黏膜的自发性出血。
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感染常表现为高热,且常合并败血症;出血集中在皮肤、牙龈、鼻腔。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机体产生了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此时会过多的破坏血小板,血小板明显减少,表现主要是皮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鼻腔、牙龈可活动性出血;若合并病原体感染,可同时出现发热等症状。
非疾病因素
非疾病性因素造成发热和鼻出血同时存在的较为罕见,常见环境因素和饮食因素等多为造成疾病发生的诱因。
就医
若发热鼻出血病因明确,发热能很快下降,鼻出血表现为涕中带血丝,可在家观察。
若发热物理降温后可控制,鲜血自鼻孔滴下但速度不快、不连续,稍加压迫或不处理自行停止,可暂在家观察,仍有反复时再就诊。
若发热持续不下降或反复发作者,宜及时就医。全身症状重、鼻出血量大或反复鼻出血时,甚至有休克表现者,以及伴随某些传染病的相关症状者,如处于传染性疾病高发时期或存在社会面传染播时,宜及时就医诊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若发热物理降温后可控制,鼻出血稍加压迫或不处理自行停止,可暂在家观察,仍有反复时再就诊。
若发热持续不下降或反复发作者,宜及时就医。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全身症状重、鼻出血量大或反复鼻出血时,甚至有休克表现者,需要积极就医。
当伴随某些传染病的相关症状者,如处于传染性疾病高发时期或存在社会面传染播时,宜及时就医诊治。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出现不适症状,宜积极就医。
就诊科室
出现发热鼻出血,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呼吸内科。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流行区域,出现发热、鼻出血,伴有咽痛等,可就诊于感染科。
如鼻部症状突出,其它全身症状不明显时也可就诊耳鼻喉科。
鼻出血量大难以止住,有休克表现时,需要就诊于急诊科。
如明确病因为血液系统疾病,可直接血液内科就诊。
小儿患者可就诊于儿科。
由于导致发热鼻出血的原因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发热鼻出血,是同时发生还是有先后顺序?
发热持续时间、发热频率?
体温突然上升还是逐渐上升?
发热的最高体温?
鼻出血的量多少,能否很快止住?
是否伴随畏寒、寒战、全身肌肉酸痛、食欲不佳、皮疹等?
是否有头晕、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咳痰等?
是否有面色苍白、乏力、出血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疫区旅游史、丛林接触史、接触禽类史、进食未熟肉类及海鲜等?
是否受凉、进食不洁或辛辣食物、劳累、接触过敏原等?
是否有鼻外伤、挖鼻等动作?
是否有其它全身系统疾病?
就诊前的药物使用情况及其治疗效果?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询问病史后,首先将选择体格检查,并判断是否需要后续辅助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咽拭子培养及药敏试验、纤维(电子)鼻咽喉镜、影像学检查(咽喉部或鼻窦CT和磁共振等)、肝脏脾脏彩超、骨髓穿刺等。
身体检查
用压舌板按压舌背,并借助间接鼻咽镜及间接喉镜对鼻咽、口咽、喉咽进行初步观察,了解各区域组织结构和黏膜特征,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
常规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检查,有助于大致区分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增高多与细菌感染相关。
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一般不高,淋巴细胞增高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提示贫血。
白血病血常规常有白细胞明显增多、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等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有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率增高。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血小板及时低于正常值。
病原学检查
通过取咽部分泌物,并进行病原学检查,可了解呼吸道感染疾病相关的病原体种类,为感染相关的病因治疗提供依据。
纤维(电子)鼻咽喉镜检查
可对鼻腔、鼻咽部观察,了解鼻出血的位置,如有无黏膜破损、红肿、溃疡及新生物,以及可能存在的异物等。
影像学检查
咽喉部或鼻窦CT、磁共振等,以了解咽喉、鼻窦是否存在病变及其范围,以及与周围正常组织关系,同时对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和范围作出客观显示,利于制定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肝、脾彩超
主要检查肝脾的结构是否正常;观察有无肝脾肿大,是否有脂肪肝、结石、占位性疾病等。
骨髓穿刺
用穿刺针进入骨髓腔抽取部分骨髓进行细胞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病理检查、免疫学检查、基因检测等检查的技术,以辅助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指导临床治疗。
缓解与治疗
未看医生时,不建议自行盲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后,医生会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在明确诊断和病因的基础上,选择对因及对症治疗。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患者在家中如测得体温低于38.5℃,一般可先用物理退热的方式暂时控制发热症状,常用的方法包括温水擦浴、乙醇擦拭、冷水擦浴、冷敷等。
如有急性鼻出血,可用清洁棉球填塞出血侧鼻腔,鼻翼处按压,以及出血侧颈部和前额用冰袋冷敷,以起到简单止血的作用。
宜保持环境清洁、湿润,避免持续暴露于污浊、干热条件下,生活和工作过程应做好个人防护。
避免用力擤鼻和过度饮食寒冷食物,同时将下咽的血液吐出,避免造成胃肠道不适症状。
心理护理
对紧张、恐惧的患者,家属应进行安慰,使之镇静,以免患者因心理因素引起血压上升、治疗不配合、鼻出血加重等。
专业治疗
可分为两种情况:直接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明确病因后的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退热
止血
根据出血的轻重缓急、出血部位、出血量及病因,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
指压法:出血少量且出血在鼻腔前部的患者,患者可自行指压法。
烧灼法:常用的有化学药物烧灼和物理烧灼(包括电烧灼、激光烧灼和微波烧灼等)。
鼻孔填塞术:鼻腔活动性出血剧烈或出血部位不明确时可应用。
经鼻内镜止血法:对鼻腔各部,尤其是前鼻镜不易观察的上部、后部及鼻咽部等深在、狭窄区域明视下止血。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一些差异,以下面疾病为例:
急性鼻炎:是一种自愈性疾病,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如退热药物、中成药类感冒药、减充血剂喷鼻剂等。
急性鼻窦炎:采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足量、足疗程使用,可以局部或全身运用激素,鼻负压置换治疗,药物控制不理想或出现并发症时可手术治疗。
流感:及时口服抗流感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针对发病机制治疗主要是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针对症状同时预防感染、避免出血、纠正贫血等。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