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肌筋膜炎
概述
各种原因导致的背部筋膜及肌肉的损伤、粘连或变性,引起的背部不适
多表现为背部疼痛、肌肉痉挛、皮肤麻木和运动障碍等
与慢性劳损或外伤、寒冷、潮湿等因素有关
以保守治疗为主,如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中医治疗等
定义
背肌筋膜炎是指因慢性劳损或寒冷、潮湿等原因,导致背部筋膜及肌肉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致的无菌性炎症。
发病情况
背部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有研究资料显示其发病率约为15%。
本病多发生于体力劳动者和长时间坐位工作的青壮年人群。
病因
致病原因
劳损和外伤:长期伏案工作、肩背重物,或受到外伤,均可引起胸背肌筋膜的慢性损伤。背部肌肉、筋膜受损后发生纤维化,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从而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产生炎症反应,刺激毛细血管产生白细胞趋化作用,及末梢神经出现疼痛。
环境因素:寒冷、潮湿可使腰背部肌肉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最终形成纤维织炎。
症状
主要症状
疼痛
背部疼痛,以酸痛、钝痛、胀痛为主,轻重不等。少数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背部可有重物压迫感。严重时颈项部也有上述表现。
压痛明显,可触及疼痛结节或条索状物。
休息时疼痛明显,活动后反而减轻。疼痛可在阴雨天或受凉后加重。
麻木
有时有麻木的表现,向小腿或臀部放射。
肌肉痉挛
通常可在晨起时感觉腰背部肌肉发紧,活动或按摩后可稍缓解。
疼痛严重时肌肉痉挛明显,按压皮肤紧绷。颈部及背部可能有活动受限。
皮肤改变
可见背部皮肤苍白或充血。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出现背部疼痛,可到骨科就诊。
中医科
如出现背部疼痛,明确诊断为背肌筋膜炎后,可到中医科就诊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保持良好的睡眠,尽量不要服止痛药物或贴膏药掩盖疼痛症状。
就医时要尽量详细、准确地描述病史、症状、用药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背部疼痛?是酸痛、钝痛、锐痛还是胀痛?
疼痛时是否有重物压迫背部的感觉?
是否有背部活动障碍?
在阴雨天或受凉后疼痛症状是否加重?
是否有背部的肌肉痉挛、肌肉紧绷?
是否有背部皮肤麻木?
是否有四肢麻木无力,行走时双下肢疼痛?
病史清单
是否有长期坐位工作史?
是否有长期受寒、受潮的经历?
是否经常单上肢运动或肩背重物?
是否有过急性腰扭伤的病史?
是否存在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情况?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抗溶血性链球菌素O、红细胞沉降率、人体白细胞抗原-B27。
影像学检查:背部CT、核磁共振、超声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等。
中枢性肌肉松弛药物:乙哌立松。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急性腰扭伤,或长期伏案工作史、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或经常单上肢运动、肩背重物的生活经历。
临床表现
可有背部疼痛,伴有重物压迫感。以阴雨天或受凉后症状明显的症状。
背部皮肤苍白或充血,肌肉痉挛,压痛明显,可触及疼痛结节或条索状物。
影像学检查
X线或CT检查
意义:本病X线或CT检查通常无异常表现,如有其他异常表现,可进行鉴别诊断。
注意事项:检查具有一定辐射,孕妇检查应遵医嘱。
磁共振(MRI)
目的:通过MRI检查明确腰背肌是否有病变,以明确诊断。
意义:可表现为肌肉体积萎缩,肌肉边缘轮廓模糊和凹陷,信号呈现出不均质改变。肌肉之间可以出现脂肪化改变。
注意事项:MRI检查时不要携带手机和金属物品,检查时机器会发出“嗡嗡”的响声,不要紧张。
超声检查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明确背肌是否有病变,以明确诊断。
意义:可见肌肉内致密影。肌肉起止点出现炎症改变。
注意事项:超声检查时应穿宽松衣裤,保持放松状态,避免肌肉紧张。
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点:均有腰背部疼痛的临床表现。
腰椎结核
相似点:均有腰背部疼痛的临床表现。
不同点:腰椎结核有夜间痛和静息痛,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血沉加快,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骨质破坏或椎旁脓肿。背肌筋膜炎有背部酸胀不适,但是一般不伴有低热、盗汗的表现。可通过结核菌素试验、影像学检查鉴别。
急性腰扭伤
相似点:有腰背部疼痛的临床表现。
不同点:急性腰扭伤急性起病,有明显的扭伤病史,患者伤后立即出现腰部疼痛,呈持续性剧痛,次日腰痛更为严重,屈伸受限。平卧休息可以缓解。背肌筋膜炎表现为背部酸胀疼痛,压迫感强。在背部可摸到结节、条索状硬块。根据查体、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强直性脊柱炎
相似点:有背部酸痛的临床表现。
不同点:强直性脊柱炎多在休息后腰骶部疼痛加重,脊柱外形改变,抬头困难,伴有活动受限、晨僵(晨起后关节僵硬,活动困难)。HLA-B27强阳性率达95%,活动期血沉增快,骶髂关节CT、MRI(磁共振)有阳性表现。通过免疫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风湿性多肌痛
相似点:有背部疼痛的临床表现。
不同点: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多伴有全身症状,如疲倦、低热、体重减轻等,以近端关节和肌肉的疼痛及晨僵为特征,以肩关节、颈以及骨盆带肌肉最为突出,实验室检查血沉显著升高。
未分化脊柱骨关节病
相似点:有背部疼痛的临床表现。
其他疾病
如肺癌、冠心病、胆囊和胃肠疾病、乳腺病变等。
相似点:有背部疼痛的临床表现。
不同点:其他疾病可能会有牵涉后背疼痛的表现,但同时有其他的临床表现,如肺癌可有咳嗽、咳痰症状;冠心病可有心绞痛症状;胆囊和胃肠疾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乳腺疾病可有乳房胀痛、包块等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较容易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以保守治疗为主,如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封闭治疗等。
一般治疗
休息:日常应注意休息,伏案工作时,应定时起来活动;尽量避免背重物,使肌肉得到放松和休息。
注意保暖,局部热敷,防止受凉。
腰背肌拉伸:主要包括颈部、胸背部、腰部的拉伸,每天3组,每组20分钟。充分拉伸能缓解肌肉疼痛,并有助于炎性物质的吸收。
肌肉主动锻炼:包括引体向上、俯卧撑、平板支撑、臀桥、小燕飞等。
物理治疗
常用的物理疗法包括TDP照射(特定电磁波谱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超短波疗法等。
TDP照射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炎性物质的排出与吸收。
体外冲击波疗法可通过冲击波直接作用于疼痛处,松解肌肉及软组织粘连,缓解疼痛。
超短波穿透性强,可在软组织层产生热作用,是治疗背肌筋膜炎的常用手段。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妊娠、哺乳期妇女需慎用下列药物,用药谨遵医嘱。
非甾体抗炎药物
药物作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物具有消炎、解热、镇痛作用,可缓解疼痛,消除无菌性炎症。
中枢性肌肉松弛剂
常用药物:乙哌立松。
药物作用:乙哌立松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血管平滑肌,能缓解骨骼肌紧张,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可缓解肌紧张状态,达到解痉止痛的目的。
注意事项:可能有头晕、乏力、恶心、腹胀等不良反应。
外用膏药
药物作用:膏药会降低炎症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消炎、改善血液循环。
优点:方便易行、止痛作用快。
注意事项:贴上膏药后出现皮肤发痒、灼热、刺痛时应立刻揭掉;过敏体质者不宜贴膏药;敷贴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4小时;皮肤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贴,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传统中医疗法
从中医角度出发,人体组织器官、四肢骨骼均是由经络系统联成,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经气活动,可实现机体各个部位机能的调节,促进机体气血运行、协调阴阳、更好地协调机体,促使机体保持均衡。
药熨法
于胸背部采用药熨,将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
药熨时温度以患者适应为宜,避免烫伤;所用药物尽量选择对皮肤刺激小的,敷后如局部皮肤有红点、出现过敏反应者,需停用本法。
针刺法
选用阿是穴、大椎穴、肺俞、膏肓、厥阴俞、天宗等穴,可配合电针治疗,每天1次,每次30分钟,10天一个疗程,休息1天,再行第二个疗程。
患者行针刺治疗留针期间可辅以微波治疗仪照射。
推拿法
运用推、拿、按、摩、揉、摇、牵、拍等手法,理筋活络。
手法治疗时以使局部出现酸、胀、重感为佳。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敏感程度,手法由轻到重,弹拨与点压相结合,注意勿施用强刺激手法追求得气感而致发生意外。
拔罐法
如肌肉粘连严重者可结合刺络放血拔罐或走罐疗法。
针刀松解法
有明确的肌结节压痛点及皮神经卡压征者,是施行针刀疗法的适应证。
针刀疗法在背部操作时,应定位在胸椎椎板上或肋骨面上,避免误伤。
中药
药物作用:背肌筋膜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病因病机为风寒湿邪侵袭机体,气血痹阻,脉络不通,治当祛风通络、活血补肾。
注意事项:痹证之属湿热实证者忌用独活寄生汤;独一味可有消化系统反应如胃脘不适、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口干等。
封闭疗法
常用药物有泼尼松、醋酸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
局部封闭时用量不要太大,每隔5~7天封闭1次,3~4次为一程,最多不超过两个疗程;由于药物反应,局部可出现肿胀疼痛,一般48小时后可缓解。
预后
治愈情况
未治疗
背肌筋膜炎如果不治疗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病情进展,长期姿势不良可能会造成脊柱变形(如侧弯)。
严重者可能会加快脊柱退变,引起或加重脊柱病变。
治疗后
经过积极治疗后本病大多可以治愈或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是本病有一定复发概率。
预后因素
背部筋膜炎的预后与患者是否积极治疗、早期处理方式是否得当、后续康复治疗是否科学相关。经积极规范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
良好的核心力量对背部肌肉起到保护作用,有助于改善预后。
危害性
本病若不积极治疗,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病若迁延不愈,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造成脊柱变形,加快脊柱退变,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疾病进展。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饮食营养均衡,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用腌制、富含添加剂的食物。
运动管理
日常应注意避免久坐,伏案工作者应定期起来活动,如做扩胸运动等。
日常锻炼时应注意加强腰背肌肉的锻炼,可练习“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第五式至第十式和第十八式之一,进行功能锻炼。如第五式屈颈双肩松胛式:正立,低头屈颈,放松,双手下垂,抖、摇动双肩带胛;抖动肩胛以松解粘连,改善肩部血运,恢复力量。
必要时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筋膜放松训练及肌肉训练,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适度进行体育运动,加强自身体质,注意在活动或运动前进行热身,避免拉伤。
生活环境管理
生活和工作中尽量避免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
如不可避免处于潮湿和寒冷环境,应注意穿防潮、防寒的衣服,注意背部保暖。
寒冷季节来临时,适当增加衣服,避免背部受凉。
夏季尽量避免直吹空调。
随诊复查
随诊的重要性:定期随诊可了解病情恢复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处理。
随诊时间:出现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诊,或根据医嘱定期随诊。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医生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背部肌肉超声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
预防
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注意保暖。
出汗后应及时擦干,避免吹冷风;夏季避免空调直吹背部。
避免久站、久坐,长期伏案工作后应适当运动,放松肌肉。
尽量避免经常单上肢运动,减少肩背重物的劳动。如果必须进行相关活动,需要及时拉伸放松背部。
背部受伤后需要积极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