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力
概述
乏力是指体力或精神或两者兼具的疲惫感,这种感觉经充分的休息和放松仍不能消除
可由一些急慢性躯体疾病、精神心理疾病、药物使用引起
当乏力持续时间长,进行性加重并影响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
查明病因后予对因治疗是治愈关键
定义
乏力是一种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可用于表述难以开始活动或活动维持能力减弱,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和情绪稳定性差,体力或精神或两者兼具的强烈的劳累感或疲惫感,或难以控制的睡意等,而这种疲惫感经充分的休息和放松仍不能消除。这些症状可单独发生,也可能伴有局部症状。
需要指出的是,乏力应与肌无力区分。乏力更多的指一种劳累疲倦感,而不是无法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肌无力患者通常主诉他们不能完成特定的任务,如不能梳头、举重物超过头部、蹲下起立不能、足下垂等,这通常提示神经系统、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病变,更应及时就诊。
发生机制
乏力是一种主观感觉,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当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或者转化能量的速度跟不上消耗速度,造成供能不足,便会产生乏力感觉。
乏力的机制因病因的不同而异。
躯体疾病伴随的乏力与疾病所致损伤、内环境紊乱和体力、精力消耗有关。
心因性疾病或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睡眠,或者导致激素分泌或作用异常,继而引起乏力。
药物还可以通过诱导贫血、白细胞减少等而导致乏力。
感染的微生物释放毒素可直接引起乏力,感染也可引起血液系统异常,继而导致机体疲乏无力。
内分泌疾病因为激素分泌或作用异常而伴发乏力。
一些系统性疾病则可以通过其他机制引起乏力。
类型
根据产生原因大致可分为生理性、药物性、心因性、躯体疾病相关及特发性。
生理性:在过强劳动、长时间工作、睡眠不足、饥饿、妊娠时均可感到乏力,但休息或进食后很快恢复,此类型一般不需要治疗。
中毒:药物、重金属、一氧化氮、杀虫剂、有机溶剂等。
心因性: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躁狂症、神经性厌食/贪食综合征、张力性头痛等均可产生乏力。
特发性:病因不明,不可归属于以上任一种的称为特发性乏力。
表现
乏力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自觉劳累、疲劳、体力不支、肢体软弱无力等不适感,或实质性的活动能力减退,或两者兼有。根据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根据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此外,根据病因不同,乏力还可能伴随多种症状。
症状特征
乏力持续时间不同
急性乏力
急性乏力最常由急性躯体疾病引起,常可根据该疾病的相关临床表现诊断。如流感患者会诉乏力伴发热和呼吸系统症状等。
还可能是近期生活应激所致。例如,患者开始通过饮酒来应对家庭或工作中的压力时,也可能出现乏力。
亚急性及慢性乏力
亚急性和慢性乏力很可能与潜在的慢性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药物毒性或物质使用相关。
乏力程度不同
轻度:表现为精神不振,常有疲乏感,可进行体力劳动,休息后疲乏的症状可减轻,但是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中度:表现为精神疲乏、无力,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坚持,轻体力劳动就会非常疲乏,长时间休息也不会恢复正常状态。
重度:表现为精神极度疲乏,不能进行正常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可感觉到疲乏,少言语。
伴随症状
乏力的伴随症状因产生机制不同而多种多样,以下仅举例说明。
乏力伴发热,提示感染性疾病。
乏力伴口渴、消瘦、多食、多尿等症状,提示糖尿病。
乏力伴频繁呕吐、腹泻,提示急性胃肠炎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乏力伴面色、眼睑苍白,活动后气短,心悸者,提示贫血。
乏力伴心慌、气短、发绀,提示心肺疾病。
原因
疾病因素
以下仅枚举出可能导致乏力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
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甲亢、甲减、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呼吸系统相关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泌尿系统疾病: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肌劳损、重症肌无力;
恶性肿瘤:可见于各种肿瘤;
非疾病因素
生活因素
工作强度过高,身体得不到休息,通常可产生乏力感;
缺乏体育运动或运动过量;
睡眠不足可使人感到乏力,神经衰弱者如长期服用安眠药,也会感到软弱无力;
飞行后时差反应;
嗜好饮酒者常有疲倦感;
饥饿的人因缺乏蛋白质和缺钾也感乏力。
精神心理因素
抑郁、焦虑障碍或躯体化障碍均会产生乏力。
使用过的药物
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抑郁药、肌肉松弛药、第一代抗组胺药、β受体阻断剂或阿片类药物,酒精、大麻、阿片类物质、可卡因/其他兴奋剂等均会导致乏力。
就医
由劳累过度导致的乏力可能无需特殊处理,休息即可好转,但持续几周或伴发其他症状,尤其是严重程度影响到正常生活,常常需要就医进行处置。有研究显示持续的、严重的疲劳可会增加死亡率,则更需要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拨打120或当地紧急电话
如果乏力与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并且症状还包括:
担心可能伤害他人;
伤害自己或者自杀想法。
如果乏力伴有以下任何情况,应立即就医
胸痛;
呼吸急促;
心跳不规则或过快;
感觉随时会晕倒;
严重的腹部、骨盆或者背部疼痛。
如果乏力伴随以下情况,请找人带患者去急诊室或立即就医
异常出血,包括便血或者吐血;
严重头痛。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安排时间至医院就诊
如果疲劳持续了两周或两周以上,尽管努力休息,减轻压力,加强营养,补足水分,但仍不能缓解。
就诊科室
乏力通常为非特异性症状,可以首先就诊全科医学科,或者根据其伴发症状确定就诊科室。
如伴发发热、胸闷、气喘、咳嗽、咳痰或低热、盗汗、消瘦等,可能需就诊于呼吸内科;
如伴发黄疸、厌油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可能需要就诊于消化内科;
如伴发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下肢水肿等,可能需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如伴发皮疹、关节痛、脱发、口腔溃疡、肌肉痛等,可能需要就诊于风湿免疫科;
如伴发消瘦、多汗、心悸、畏热、嗜睡、行动迟缓等,可能需要就诊于内分泌科;
如伴发颜面水肿、泡沫尿、血尿、高血压等,可能需要就诊于肾脏内科;
如伴发贫血、紫癜、淋巴结肿大等,可能要就诊于血液内科;
如伴发情绪低落、悲观、焦虑、失眠、惊恐等,可能需要就诊于精神心理科;
如伴发上睑下垂,晨轻暮重、一侧肢体无力等,可能需要就诊于神经内科;
由于导致乏力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乏力什么时候开始的?是突然起病还是缓慢起病?是否持续加重?
乏力的程度如何?对日常生活如刷牙、洗澡、梳头及职业活动有无影响?
乏力加重与缓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是否与高温、饮食、休息和重复使用某肌肉有关?
单独的乏力主诉通常无法带给医生有效的信息,因此通常需要患者判断有无下列症状以帮助医生诊断:
呼吸系统:有无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低热、盗汗等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等。
循环系统:有无心悸、气短、咯血、发绀,心前区痛、晕厥、水肿及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疾病病史等。
血液系统:有无头晕、乏力,皮肤或黏膜瘀点、紫癜、血肿,反复鼻出血,牙龈出血,骨骼痛,化学药品、工业毒物、放射性物质接触史等。
神经精神系统:有无头痛、失眠或嗜睡、意识障碍、晕厥、痉挛、瘫痪、视力障碍、感觉及运动异常、性格改变、记忆力和智能减退等。
肌肉骨骼系统:有无关节肿痛、运动障碍、肢体麻木、痉挛、萎缩、瘫痪史等。
病史清单
近期饮食、睡眠、工作强度、生活习惯是否有改变?
近期是否遭遇突发或渐发的变故?
是否有甲状腺、肝脏、肾脏或肾上腺、心血管等疾病病史?
是否有长期吸烟、饮酒、肿瘤家族史等癌症等危险因素?
是否妊娠或者处于绝经期?
是否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
近期服用过哪些药物?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
身体检查
医生通常需要详细的体格检查来判断乏力的可能原因。
一般状态:医生会测量下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血压、呼吸频率;观察下全身的皮肤是否有黄染、皮下出血等;触摸下锁骨上淋巴结等浅表淋巴结是否有肿大;双下肢是否有水肿。
头颈部:医生会观察下眼睑有无水肿,睑结膜有无苍白,口唇有无发绀,鼻窦有无压痛,扁桃体、甲状腺有无肿大,颈静脉有无充盈。
胸部:医生会按压胸骨判断是否有压痛,观察呼吸频率,听诊双肺及心脏,必要时还有可能进行胸部叩诊。
腹部:医生会听诊肠鸣音的频率,按压腹部以判断是否有压痛、包块,触诊肝脾,并对腹部进行叩诊。
四肢关节:医生评估下四肢的肌力,各个关节的活动度,是否有关节压痛等。
神经系统:医生会评估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深浅感觉、步态及反射等,可能会棉签划下脚底等。
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评估看尿中是否有蛋白、红细胞、管型等,判断是否存在肾脏疾病。
粪常规检查:评估大便中是否有红白细胞,潜血是否阳性,判断有无消化道出血等
肝肾功检查:评估是否有肝功能及肾功能异常,为后续诊疗及用药提供依据。
电解质、血糖检查:评估是否有低钾、低钙、低血糖等。
甲功检查:评估是否存在甲亢或甲减。
病原检查:评估是否存在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慢性感染。
肌酶检查:当存在皮疹、肌肉疼痛、肌肉无力时需要检查此项,排查有无肌炎。
妊娠试验:尿液妊娠试验,评估是否妊娠。
肺功能:测定各项肺活量指标,评估肺功能。
如果老年患者伴有体重持续的下降、肿瘤家族史等,可能需要进行肿瘤筛查。
肿瘤筛查
由于恶性肿瘤危害性大,当乏力明显而无明确病因提示时,应当进行隐匿性肿瘤筛查:
胸部CT检查:长期吸烟的老年患者(55~74岁)应行胸部CT扫描以排查肺部占位性病变。
胃肠镜:≥50岁的患者若在过去5年内未通过结肠镜或其他可行方法筛查结肠癌及胃癌,应进行此项筛查;
X线钼靶摄影:>40岁女性若在过去1~2年内未接受乳腺X线钼靶摄影筛查乳腺癌,应行此项筛查。
骨髓穿刺:当存在明显血液系统病变时,如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血小板明显下降等需要检查此项,排查是否有血液系统肿瘤。
缓解与治疗
轻微的、短暂的或过度劳累引起的乏力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仅需注意休息,适当补充能量即可。
如乏力持续时间长,或逐渐加重,则应引起注意,特别是影响到日常生活,应更为谨慎,及时向医生求助获取专业建议。
在不明确发生原因的情况下,请不要自行用药。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劳累,规律作息。
饮食方面:规律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及能量摄入。
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情,应注意避免情绪较大波动。
专业治疗
乏力的治疗首先要明确其病因,然后针对性治疗原发病,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
如果患者的乏力是由于过度劳累等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休息后即可缓解。
健康饮食和定期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睡眠并减轻疲劳。
避免饮酒以及咖啡因,保证睡眠。
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乏力的不同疾病,医生会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若原发病得到控制,乏力也会得到相应缓解。
对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应给予特异性治疗,如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对于内分泌缺陷患者,给予激素替代治疗。
对于慢性病患者,应加强器官功能的干预或纠正其伴发的代谢紊乱。
对于药物引起的乏力,用其他药物替代。
若是由于严重的颈椎病或腰椎病引起的乏力,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能会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