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
概述
一般指发生在肝外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
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重,上腹部胀痛不适,食欲下降和消瘦等
病因不清,与胆道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相关
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还可以进行放疗或化疗
定义
胆管癌,一般是指发生在肝外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即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恶性肿瘤。
肿瘤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是预后比较差。
提示
广义的胆管癌是一种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肝胆系统的恶性肿瘤,包括肝内胆管癌与肝外胆管癌。但肝内胆管癌一般又被认为是肝癌的一个分型。
本篇特指肝外胆管癌。
疾病类型
按部位分型
上段胆管癌:又称肝门(部)胆管癌,位于左、右肝管至胆囊管开口以上部位,占50%~75%。
中段胆管癌:位于胆囊管开口至十二指肠上缘,占10%~25%。
下段胆管癌:位于十二指肠上缘至十二指肠乳头,占10%~20%。
肝门部胆管癌的Bismuth-Corlette分型
Ⅰ型:肿瘤位于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通畅。
Ⅱ型:肿瘤侵及左右肝管汇合部,累及左右肝管开口。
Ⅲ型:肿瘤侵及肝内一侧的一、二级肝管。
累及右肝管者为Ⅲa型。
累及左肝管者为Ⅲb型。
Ⅳ型:肿瘤侵及左右一级肝管。
按大体形态分型
胆管癌按大体形态分成三个亚型:乳头状癌、结节状癌和弥漫性癌。
乳头状癌:好发于胆管下段,呈息肉样突入腔内,有时为多发且有大量的黏液分泌物。
结节状癌
肿瘤小而且局限,可表现为硬化型或结节型。
硬化型多在胆管上段。
结节型多在胆管中段向管腔内突出。
弥漫性癌:胆管壁广泛增厚、管腔狭窄,向肝十二指肠韧带浸润,与硬化性胆管炎难以鉴别。
组织学分类
组织学类型95%以上为腺癌,其中主要是高分化腺癌,低分化、未分化癌较少见且多发生在上段胆管。
肿瘤的组织形态和功能类似某种正常组织,则称为高分化(分化好);与正常组织相似性小,则称为低分化(分化差);分化极差,以致无法判断其分化方向的肿瘤,称为未分化。
高分化是胆管癌组织学分级中最好的一种形态,中、低分化是分级中等的形态,未分化分级较差、恶性程度较高。
其他尚有鳞状上皮癌、腺鳞癌、类癌等。
发病情况
发病率:胆管癌较少见,占全身肿瘤发病率的1%以下,约占所有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3%。
地域特点
胆管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胆管癌的发病率较低。
肝吸虫感染多发地区如泰国、中国和韩国发病率明显高,印度北部和日本亦高发。
好发人群:胆管癌多发于50~70岁人群,男女比例约为1.4:1。
病因
致病原因
胆管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危险因素有关。
胆管相关疾病
胆管结石
约1/3的胆管癌患者合并胆管结石,而5%~10%的胆管结石患者将会发生胆管癌。
胆管长时间受结石刺激,上皮发生增生性改变,可能与胆管癌发生有关。
胆管囊性扩张症
少数胆管囊性扩张症会发生癌变(转化成恶性肿瘤)。
囊肿内结石形成、细菌感染,特别是由于汇合部发育异常导致胰液反流,可能是导致癌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胆管癌癌前病变:胆管上皮内瘤变、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胆管微小错构瘤等。
其他胆管疾病:胆管腺瘤、胆管囊腺瘤、胆管乳头状瘤病等。
华支睾吸虫感染
因其主要寄生在肝胆管,又称肝吸虫。
在东南亚,吃生鱼感染肝吸虫者导致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管周围纤维化和胆管增生,是导致胆管癌发生的因素之一。
肝脏相关疾病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是胆管癌高危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
化学毒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素,如二氧化钍、氡、亚硝胺、二𫫇英和石棉等,也可能是胆管癌的高危因素。
发病机制
胆管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是内外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分子遗传学方面,胆管癌的分子紊乱与其他消化道癌症相似,通常涉及ras、myc、p53和erbB2致癌基因的突变。
有研究发现,胆管癌中普遍存在myc基因突变,而50%~60%的胆管癌病例中可检测出p53基因的突变。
高危因素
以下疾病或异常,是胆管癌的可能危险因素。
胆结石。
胆胰管汇合异常。
硬化性胆管炎。
胆管寄生虫感染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溃疡性结肠炎。
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
症状
胆管癌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进展期出现黄疸、腹胀、中上腹隐痛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胆管癌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
常见症状
黄疸
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黄疸,即巩膜(眼白)、皮肤、黏膜黄染,进行性加重,伴瘙痒和体重减轻。
大便可呈灰白或白陶土色,尿色深黄,如浓茶。
上腹部胀痛不适
患者表现为上腹部腹胀、疼痛,有时伴发热、腹部包块。
若合并胆道感染,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寒战高热,甚至出现低血压休克等症状。
其他症状
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消瘦。
可出现腹水或双下肢水肿。
可发生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表现为牙龈出血或鼻出血。
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与贫血。
晚期患者可出现尿少、无尿。
转移症状
胆管癌晚期出现转移时,转移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
转移到肺可以出现咳嗽、咳痰咯血(气道出血从口咳出)等。
转移到骨可以出现骨骼疼痛。
转移到肝可以出现右上腹疼痛。
转移到腹腔可以出现腹部包块。
就医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当影像学检查发现胆管占位时,应该及时前往普通外科、肝胆外科等科室就诊。
消化内科
当出现皮肤发黄、大便颜色改变、尿色不正常、腹痛、恶心、食欲下降、乏力等症状,建议尽快前往消化内科就医,初步确定疾病性质。
有胆道结石疾病的人群,一旦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肿瘤科
如果是确诊为本病的患者,需要进行药物等内科治疗,建议前往肿瘤科或肿瘤内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医生一般会进行体格检查,建议选择宽松适宜的衣服,以便更好地完成检查。
40岁以上者,要定期体检,B超检查发现有胆囊炎、胆结石或息肉等,更应该定期追踪检查,发现病情有变化时及早进行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巩膜(眼白)、皮肤、黏膜黄染?
是否有上腹部腹胀、疼痛或腹部包块,有时伴发热?
近期是否有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下降及乏力等情形?
病史清单
平时是否饮酒?日均饮酒量是多少?
是否有肝癌等恶性肿瘤家族史?
是否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是否伴有胆道结石、胆管上皮内瘤变、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肿瘤标志物报告。
影像检查:腹部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检查报告。
常规检查:血常规报告、生化检查报告等。
其他检查:PET-CT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有以下疾病史。
胆结石。
胆胰管汇合异常。
硬化性胆管炎。
胆管寄生虫感染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
症状
胆管癌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进展期出现黄疸、腹胀、中上腹隐痛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晚期出现转移时可有咳嗽、咳痰咯血等肺转移症状,或骨骼疼痛等骨转移症状。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医生对患者进行的身体检查,目的是初步了解病情,为进一步检查及诊断做准备。医生会对患者的腹部进行触诊,观察是否存在肝脏、胆囊的肿大,有助于诊断。
中下段胆管癌患者可触及肿大胆囊,但可能没有触痛。
部分患者出现肝大,肝脏质地较硬,有触痛或叩击痛;晚期可在上腹部触及肿块,还会有腹水和下肢水肿。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胆管癌的诊断,了解有无转移灶及评估肿瘤可否切除。
肝脏超声
可见胆管内异常回声,提示有胆管肿物。
肿瘤病灶以上肝内外胆管扩张,可有胆囊充盈增大,提示合并胆道梗阻
对判断胆道梗阻位置具有定位价值,无法对肿瘤良恶性作出有效的定性诊断。
腹部CT
腹部增强CT,可进一步评价肿瘤的局部浸润情况和有无转移,为判断肿瘤分期及手术选择提供依据。
腹部CT增强扫描,肿瘤部位可见胆管壁强化或占位表现。
可以提供如肿瘤位置与大小、胆管梗阻水平与范围、血管侵犯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等的信息。
在评价肝动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胰腺组织、十二指肠等胆管周围组织受侵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纵轴面成像可了解胆管腔内肿瘤侵犯长度和深度。
腹部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诊断胆管癌的最佳方法,其能显示肝和胆管的解剖结构和肿瘤范围以及是否有肝脏转移等。尤其是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可以对胆道显像,对临床上了解胆道系统具有较高价值。
可以详尽地显示肝内胆管树的全貌、肿瘤阻塞部位和范围、有无肝实质的侵犯或肝转移,是目前肝门部胆管癌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可较好地显示胆道分支,可对胆管受侵范围和程度作出精确判断,且具有无创、无需注射造影剂、不受胆管分隔影响等优点。
MRCP在评价浸润型胆管癌纵向生长程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可了解胆管内病变部位、程度和范围。
可以穿刺抽取胆汁做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胆汁细胞学检查,也可以直接穿刺进行肿瘤活检。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
对下段胆管癌诊断有帮助,或放置内支架引流,用于术前准备。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由于胆管癌的生物学特性及病理特点,正常大小的淋巴结可能已有转移。可以借助PET-CT诊断淋巴结是否有肿瘤转移。
PET-CT对于诊断远处器官是否转移也有价值。
一般不常规用于早、中期胆管癌的检查。
内镜检查
超声内镜检查
超声内镜对远端胆管癌与胰头癌壶腹癌的鉴别诊断价值大。对明确肿瘤是否合并胆道结石、胆管囊状扩张等具有诊断价值。
超声内镜引导下组织穿刺活检,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明确诊断并确定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对区域内的肿大淋巴结,超声内镜具有影像学诊断价值,并具有引导定位进行细针穿刺、病理活检的技术优势。
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评价门静脉等周围血管是否受肿瘤侵犯。
十二指肠镜检查
可直视壶腹部的远端胆管癌,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活检。
胆道母子镜检查
与ERCP相比,胆道母子镜检查在鉴别胆道良性或恶性狭窄方面更具有价值。
借助胆道母子镜,可进行准确的活组织检查。
实验室检查
常规化验
血常规:随着疾病的进展,血红蛋白水平可随之下降。
凝血功能:胆道梗阻导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肝合成凝血因子受阻。胆管癌患者的凝血功能下降,可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肝功能:观察是否存在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可帮助诊断。
肿瘤标志物检测
胆管癌目前尚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检测血中的糖链抗原19-9(CA19-9)、癌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是否升高,对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CA19-9:约85%的胆管癌患者伴有CA19-9升高,但胰腺、胃恶性肿瘤及严重肝损伤均可伴有CA19-9升高。
CA125:约65%的胆管癌患者伴有CA125升高。
CEA:约30%的胆管癌患者伴有CEA升高。但肠道炎症、胆道良性梗阻、胃肠道肿瘤及严重的肝损伤时CEA也可升高。
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和(或)细胞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胆管癌,检查结果也可以指导化疗或放疗等治疗。
这两项检查是取少许病变组织,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查。
肿瘤分期
肿瘤分期是对恶性肿瘤的生长范围和播散程度进行评估。
肿瘤分期的方案,一般使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定的TNM分期。
对胆管癌进行分期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地评价疗效,判断预后。
TNM分期
胆管癌TNM分期,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数字越大,一般表示越严重。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对临近组织侵犯的程度。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即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
总体分期
根据不同的TNM组合,可以确定出患者的总体分期,用罗马字母Ⅰ、Ⅱ、Ⅲ和Ⅳ期表示。
根据胆管癌患者TNM三个指标的组合,可把不同部位的胆管癌分为以下各期:
肝门部胆管癌分期
总体分期TNM
0TisN0M0
T1N0M0
T2a~bN0M0
ⅢAT3N0M0
ⅢBT4N0M0
ⅢC任何TN1M0
ⅣA任何TN2M0
ⅣB任何T任何 NM1
远端胆管癌分期
总体分期TNM
0TisN0M0
T1N0M0
ⅡAT1N1M0
ⅡAT2N0M0
ⅡBT2N1M0
ⅡBT3N0M0
ⅡBT3N1M0
ⅢAT1N2M0
ⅢAT2N2M0
ⅢAT3N2M0
ⅢBT4N0M0
ⅢBT4N1M0
ⅢBT4N2M0
任何T任何NM1
鉴别诊断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相似点:都可出现发热、上腹部不适等类似胆管癌的表现。
不同点
大部分胆管癌的病变通常局限于胆道系统的某一部分,但PSC的病变通常弥漫分布于整个胆道系统。
PSC患者新发胆管癌,影像检查可检测出肿块,组织活检可帮助诊断。
良性炎性肿瘤
良性炎性肿瘤也称为肝脏炎性假瘤、良性纤维化性疾病和肝门处假恶性瘤等。
相似点:都会出现黄疸等相似表现。
不同点
良性炎性肿瘤增长缓慢,抗炎治疗可能有效。
如果不能确定诊断,可在术中对病变处直接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胆石症和胆总管结石病
相似点:都可出现黄疸,发热和胆绞痛也比较常见。
不同点:胆管癌在增强CT中图像会增强,而结石不会增强。
胆管腺瘤
相似点:都可表现为黄疸或胆绞痛。
不同点:如果怀疑为腺瘤,可选择局部胆道切除术。最终鉴别需要病理诊断。
胆囊癌
相似点:都可出现无痛性或相对无痛性黄疸等类似胆管癌的表现。
不同点
在胆囊检测到胆石,或者胆囊壁增厚(有时呈离心性肥厚,也就是胆囊壁的增厚比较弥散)伴有胆管中段狭窄,可怀疑为胆囊癌
肿瘤侵及胆囊床(胆囊附着肝脏部位)附近的肝脏也可增加胆囊癌的可疑性。
胆道神经内分泌肿瘤
相似点:都可有黄疸等类似胆管癌的表现。
不同点:胆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小型肿块可呈现超声造影动脉相增强。通常只需实施肿瘤和胆管的局部切除术。最终鉴别需要病理诊断。
治疗
任何治疗方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也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在决定治疗方案之前,要与医生充分沟通,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最好的结果,同时对最终治疗结果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治疗原则
早期患者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配合放疗及化疗,可以巩固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对于不能切除肿瘤的患者,需要进行胆道引流手术,以控制胆道感染,改善肝脏功能,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胆管癌的首选方法。
对不能切除者,新辅助化疗方案(实施手术治疗前的全身化疗)有可能使肿瘤降期,增加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
手术效果主要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肿瘤浸润胆管的程度、手术切缘是否阴性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手术治疗患者长期存活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如下。
约5%的患者胆管癌是多病灶。
50%的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
10%~20%的患者有腹膜和远处转移。
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
临床上会根据患者情况、胆管癌的部位和TNM分期确定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会根据Bismuth-Corlet分型进一步决定手术切除的方式。
上段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
Bismuth-CorlettⅠ型、部分Ⅱ型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胆囊和肝外胆管即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重建胆道。
部分Ⅱ型、Ⅰa型或Ⅱb型,除了行胆囊和肝外胆管切除外,需根据不同情况做小范围中央肝切除,或同侧半肝切除,附加或不加肝尾叶切除。
多数Ⅳ型肝门部胆管癌不能手术切除,如可切除,通常需要做半肝或扩大的半肝切除等。
手术不能切除,但肿瘤相对局限,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患者条件许可,可考虑肝脏移植手术。
中段胆管癌
根治性切除术:切除肿瘤及距肿瘤边缘0.5厘米以上的胆管,将肝十二指肠韧带“脉络化”( 即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将淋巴结、脂肪、结缔组织和神经等除血管以外的所有软组织整块切除),可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合胆管下切缘阳性;累及胰腺者。
下段胆管癌
一般需要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姑息性治疗
一般适用于不能切除的胆管癌,目的在于解除黄疸和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
减黄手术治疗
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TCD)或放置内支架,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或放置内支架,目的是引流胆汁,减轻黄疸。
PTCD操作失败,可能需要开腹行左肝部分切除的Longmire手术,经圆韧带入路行左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中下段胆管癌可行肝总管空肠吻合术等。胆汁内引流比置管外引流的患者生活质量为高。
胃空肠吻合术
因肿瘤侵犯或压迫十二指肠造成消化道梗阻,可行胃空肠吻合术,恢复消化道通畅,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肝移植
肝内胆管癌和上段胆管癌进行肝移植的病例,但其结果不乐观,需要慎重考虑。
化学治疗
胆管癌对化疗不敏感,但可能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化疗可降低胆管癌根治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对不能切除的晚期和局部复发的病例,也可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
复发性胆管癌通常为局灶性,这提示辅助性化疗和/或放射疗法可能有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缺乏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
常用辅助化疗方案
主要推荐他滨类抗肿瘤药(卡培他滨/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抗肿瘤药(奥沙利铂/顺铂)的化疗方案。
化疗特别提醒
药物治疗,尤其是化疗为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案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放射治疗
肿瘤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局部治疗手段,可用于消灭和根治局部原发肿瘤或转移病灶,可以单独治疗肿瘤。
放疗可改善患者症状,延长总体寿命,还有可能使肿瘤缩小,增加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
其他治疗
光动力学疗法
光动力学治疗需静脉注射光敏剂,光敏剂优先聚集于癌细胞。
可通过内镜光源激活光敏剂杀死癌细胞,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为姑息治疗带来希望。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利用分子靶向药物阻断肿瘤特异性的生物学功能,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清除肿瘤的治疗方法。
靶向药物以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分子为靶点,可以有选择性地从分子水平进行治疗。
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有可能在现有标准治疗基础上,给患者带来更多好的结果。
鉴于目前标准药物治疗疗效仍存在不少局限,患者可在自愿的前提下参加与其病情相符的临床试验。
目前,已有多种靶向阻断胆管癌发病机制主要信号通路的药物获批用于临床试验。
常用靶向药物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西妥昔单抗、厄洛替尼、吉非替尼。
Raf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
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抑制剂: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索拉非尼、贝伐单抗等。
治疗相关护理
胆管癌术后护理
术后饮食护理
胆管癌手术内容包括病变胆管切除、胆管空肠吻合等,会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尤其是脂类的消化。因此患者术后饮食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建议患者秉持少食多餐的原则,每日进食5~6次,每次进食量为正常饮食量的1/3。
以低脂肪、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术后运动护理
胆管癌术后患者建议及早下地活动,一般术后1~2周后便可以进行轻微的床旁活动,切忌剧烈运动,运动过程中要避免腹部碰撞。术后及早下床活动有以下好处。
尽早活动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伤口的愈合有好处。
可以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对术后胃肠功能、心肺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影响。
可增加进食,对提高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状态有意义。
术后病情监测
胆管癌术后要时刻注意患者症状变化,如出现发热、腹痛、黄疸退而复现等表现,应及时就医,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术后护理还需要注意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等。
化疗不良反应的应对
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时,患者会更容易发生感染。化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着凉,减少与人群的密切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厌食、恶心呕吐
少食多餐,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服用止吐的药物。
发热
低于38℃的发热,可不用退热药物,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
体温超过38℃,并有明显头痛或全身不适,应及时去医院复诊。
全身乏力
这种乏力往往和贫血有关,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并且加强营养,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增强体质。必要时,可以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纠正贫血。
脱发
化疗时患者可能会有脱发,治疗结束后,头发还会再长出来,不用过于担心。
放疗不良反应的应对
放疗时会出现皮肤干燥、发痒,要注意照射部位的皮肤应减少摩擦和刺激。
皮肤出现蜕皮和结痂时,不要用手撕剥。
预后
胆管癌起病隐匿,通常发现较晚,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总体预后不良。
早期诊断,争取根治性或联合切除的扩大根治术,是改善胆管癌患者预后的最佳方法。
生存率
胆管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其是指肿瘤患者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
5年后再次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生存状况
未经治疗的胆管癌出现临床症状后,平均生存期为3~4个月。
胆管癌的疗效很差,文献报道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5%。
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后,患者5年生存率为20%~40%。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等统计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胆管癌患者的存活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肿瘤的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治疗情况和个人体质等有关。
恶性程度:肿瘤恶性程度低的患者,预后较肿瘤恶性程度高的患者好。
肿瘤分期:临床早期的患者比临床中晚期的患者预后好。
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预后比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好。
治疗情况:及时正规治疗的患者,比晚治疗的患者预后好;治疗效果好的患者,比治疗效果差的患者预后好。
身体素质:个人身体情况好的患者,较身体差的患者预后好。
复发与转移
复发
影响胆管癌复发的因素有:治疗的时机、胆管癌的临床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彻底切除等。
一般来说,晚期胆管癌、患者的身体状况差时、手术不能彻底切除的容易复发。
手术切除后显微镜下显示没有肿瘤残留的患者,复发率高达70%。
转移
胆管癌转移方式以局部扩散、淋巴转移、腹腔种植为主。
局部扩散:局部扩散主要是沿胆管壁向上、向下以及横向侵犯周围组织、肝、血管、神经束膜(包裹在神经外的结缔组织)等。
淋巴转移:癌细胞沿肝动脉周围淋巴结可扩散至肝总动脉、腹腔动脉、胰腺上缘、十二指肠后及腹膜后淋巴结。
腹腔种植:胆管癌转移会对肝脏及其周围的淋巴结,对腹腔范围内组织造成破坏。
日常
生活管理
胆管癌治疗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和减轻身心不适。
心态调整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忌酒,保持适度饮水量。
避免熬夜,不要过度劳累或着凉,克服不良生活习惯。
身体情况允许时,保持适当的运动,帮助恢复身体功能,预防器官功能的衰退。
日常饮食管理
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热量供应,也可以保护肝脏。在日常饮食方面,建议胆管癌患者注意以下事项。
尽量减少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的食用量,不要吃肥肉等油腻的食物,尽可能地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制作食品时尽量用蒸、煮、炖、烩的方法,不宜吃炒、炸、烧、烤、熏、腌制等方式制作的食品。
可以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瘦肉、豆制品等。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以提供身体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
复查随诊
目前胆管癌没有标准的随诊计划,下列复查随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随诊请遵医嘱。
胆管癌患者需及时复查,对于已经进行手术、伴有CA19-9升高的患者,术后可检测CA19-9水平。
每2~3个月做1次影像学评估,持续2年。
2~5年期间每6个月复查1次。
5年后复查时间可以延长至每年一次。
预防
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劳逸结合。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吃辛辣、油腻、变质的食品。注意食物安全,尽量减少水产食物生食,最好做熟后食用,避免肝吸虫感染。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不熬夜。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要防止病从口入。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
40岁以上者,要定期体检,B超检查发现有胆囊炎、胆结石或息肉等,更应该定期追踪检查,发现病情有变化时及早进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