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宁颗粒
概述
药物成分
太子参、黄连、半夏(制)、陈皮、茯苓大黄丹参牛膝、红花、甘草
性状特征
肾衰宁颗粒为深棕色的颗粒;气微香,味甜、微苦。
制剂规格
颗粒剂,每袋装5克。
功效作用
用途
益气健脾、活血化瘀、通腑泄浊。用于脾失运化,瘀浊阻滞,升降失调所引起的腰痛疲倦,面色萎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大便粘滞及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见上述证候者。
治疗病证
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浊瘀内阻、升降失调而致的关格。缓解恶心、呕吐、食欲不佳、腰痛、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面色萎黄、小便不利、大便黏滞等症状。
也可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
肾衰宁颗粒和尿毒清哪个治疗效果更好
尿毒清颗粒和肾衰宁颗粒成分不同,功效不同,不存在哪个效果更好一说。
尿毒清颗粒是一种中成药制剂,由大黄,黄芪,白术,川芎,丹参等药物组成,具有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等功效。尿毒清颗粒一般不建议长期服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对肝造成损害。此外,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肾衰宁颗粒适用于肾虚的患者,主要有效成分包括丹参,黄连,太子参,半夏,牛膝,甘草,陈皮等,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通腑泄浊,在临床上常常用于肾虚所引起的面色发黄,食欲不振,小便难解,大便粘滞的情况。
肾衰宁颗粒服用后可能有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注意孕妇禁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尿毒清和肾衰宁颗粒成分不同,功效也有所不同,应在专业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肾衰宁颗粒能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吗
肾衰宁颗粒可以治疗脾失运化,升降失调(气机上下运行的功能异常)等所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
肾衰宁颗粒,由太子参、黄连、半夏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通腑泄浊的功效。用于脾失运化,瘀浊阻滞,升降失调所引起的腰痛疲倦,面色萎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小便不顺畅),大便粘滞及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见上述证候者。
应注意,孕妇禁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小儿必须在成人监护下服用或遵医嘱;由于处方中含半夏,根据中医十九畏十八反,慎与乌头碱类药物合用或遵医嘱。
中药或中成药需要在中医生辨证指导下使用,个人切勿盲目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肾衰宁颗粒用于降肌酐效果好吗
目前尚不明确肾衰宁颗粒是否可以降肌酐。
肾衰宁颗粒由太子参、黄连、半夏(制)、陈皮、茯苓、大黄、丹参等组成。用于脾失运化,瘀浊阻滞,升降失调(气机上下运行的功能异常)所引起的腰痛疲倦,面色萎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小便不顺畅)等。
肾衰宁颗粒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大便次数增加、皮疹、瘙痒等。孕妇禁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若检查结果肌酐偏高,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若服用肾衰宁颗粒,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服用时间:一般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的不良反应。
服用方法:按照说明书,开水冲服。
服用剂量:一次1袋,一日3~4次。
温馨提示
儿童一定要在成年人的监护下服用。
肾衰宁颗粒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肾衰宁颗粒建议在饭后1个小时吃或者饭前半个小时服用。
肾衰宁颗粒的主要成分为大黄、丹参、太子参、红花、黄连、牛膝、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等中药。
肾衰宁颗粒具有活血化瘀(促进血液运行,消除体内瘀血)、益气健脾(调理脾胃气机)、通腑泄浊的作用。
用于治疗脾失运化、升降失调(气机上下运行的功能异常)、瘀浊阻滞所引起的面色萎黄(面色黄而无光泽)、腰痛疲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粘滞、小便不利(小便不顺畅)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衰竭见上述症候者。
肾衰宁颗粒不良反应可能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大便次数增加、皮疹、瘙痒等。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另外,肾衰宁颗粒的应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用药。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肾衰宁片为处方药,需凭医师开具的处方购买、使用。
孕妇禁用。
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对本品或其成分过敏者禁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肾衰宁颗粒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大便次数增加、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服用肾衰宁颗粒,可引起头晕、乏力、心悸等不良反应。
用药注意
服药期间,慎用植物蛋白类食物,如豆类等相关食品。
服药期大便一日2~3次为宜,超过4次者需减量服用,并请咨询医生或药师。
服药期间禁止饮酒,饮酒有可能使病情加重或病情迁延反复。
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慎与乌头碱类药物合用或遵医嘱。不建议与其他含大黄制剂同用。
请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若需长期连续服用,请务必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服用肾衰宁颗粒3天后,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服用药物期间出现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及时去医院就诊。
温馨提示
不要自行根据症状盲目加量、减量使用,也不可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长期使用。
如果出现新的不适或不适加重,建议到医院就诊。
不要仅依据广告宣传使用中成药。
不要随意把所用中成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药物应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密封保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功效作用
用法用量
用药禁忌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