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症
概述
可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厌油脂食物等
致病具体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胆囊内压力升高、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
一般无须治疗,有症状及胆囊癌相关风险者可进行药物及手术治疗
多数为良性,极少数为恶性,大多预后良好
胆囊腺肌症是什么?
定义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的胆囊良性疾病,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退行性改变。
超声检查表现为胆囊壁增厚,黏膜过度增生,伴罗-阿窦数目增多扩张呈囊状并逐渐深入至肌层。
分型
根据累及范围,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局限型:最常见,胆囊基底部呈帽状增厚,常出现脐凹征。
节段型:胆囊壁的一段环形狭窄,大多出现在体部或体颈交界处。
弥漫型:最少见,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壁内面不光滑。
发病情况
患病率为2.8%~5%。
女性多于男性,以40~55岁者多见。
胆囊腺肌症需摘除胆囊吗?
胆囊腺肌病是否需要切除胆囊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没有出现症状时,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即可。
症状严重、有恶变可能、胆囊壁大于1cm、出现胆囊结石等合并症时,则需要考虑手术切除胆囊。
胆囊腺肌症不建议吃什么食物?
患有胆囊腺肌症时,不建议吃辣椒、花椒、胡椒、柠檬等辛辣和酸性食物。还有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如炸鸡、动物脂肪、动物肝脏、猪血、蛋黄等。
这些食物会增加胆囊的负担,从而使病情加重。另外也不建议喝酒和喝浓茶。
胆囊腺肌症可以自愈吗?
胆囊腺肌症一般不能自愈。 胆囊腺肌症是原因不明的胆囊良性增生性疾病,无症状时可观察。
出现右上腹疼痛等症状,或出现胆结石或胆囊壁明显增厚时,为了避免恶性病变,可选择手术切除。
病因
致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胆囊内压力增高
胆管远端狭窄、神经源性功能障碍、壁内神经结构异常增生等,都可使胆囊动力异常,使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使黏膜陷入肌层从而形成憩室及特征性的罗-阿窦。
炎症刺激
胆囊结石胆囊炎等长期刺激,使胆囊壁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并深入肌层形成罗-阿窦。
罗-阿窦内的结石或细菌可引发炎症,可刺激窦上皮的增生和周边平滑肌纤维的异常增生。
其他因素
可能与胆囊囊肿、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等因素有关。
症状
主要症状
一般病程进展缓慢,主要症状与胆囊结石胆囊炎相似;少数患者可无症状而仅在体检时发现。
腹痛:多表现为上腹饱胀、右上腹隐痛,可引起右肩部放射痛。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厌油等。
其他症状
黄疸: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眼白)等发黄,尿液颜色加深。
发热:部分罕见病例以不明原因的发热为唯一症状。
胆绞痛:中腹或右上腹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痛,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可自行缓解。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如出现上腹隐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普通外科
如常规体检时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异常,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注意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可记录腹部疼痛性质、周期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腹痛具体部位在哪里?持续时间有多久?
腹痛的性质如何?疼痛是否会放射到肩背部?
有无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腹痛与进食或饥饿有关系吗?
病史清单
以前是否患有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物(口服):双氯芬酸、酮洛芬、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利胆药物(口服):去氢胆酸片、熊去氧胆酸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多数无既往病史,部分患者可能有疑似胆囊炎发作、胆囊结石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史。
临床表现
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上腹隐痛,恶心呕吐,厌食油腻食物等。
查体可能有剑突下和右上腹深压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通过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可以判断是否有急性细菌感染,辅助鉴别诊断。
尿常规及便常规
可能出现尿中胆红素升高,尿胆原降低或消失;大便中尿胆原减少或消失。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全面探查病变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毗邻关系。
检查可见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节段性改变或局限性改变,壁内常见大小不一的无回声暗区(罗-阿氏窦),可伴胆固醇沉积回声增高区,胆囊结石者可伴相关高回声。
注意事项
检查前3天禁食牛奶、豆制品、糖类等易发酵产气的食物。
检查前1天宜清淡饮食,以保证胆囊内胆汁充盈。
检查当天需空腹,禁食、禁饮,以减少检查中胃肠道气体的干扰。
CT检查
有助于了解胆囊壁病变情况等。
检查可见胆囊壁呈弥漫性、节段性或局限性增厚,胆囊壁内见多发小憩室,可与胆囊腔相通。
注意事项:腹部CT检查前需要空腹,检查前一晚晚饭后需要暂时禁止饮食与饮水,检查时遵医嘱调整体位即可。
MRI检查
MRI较超声及CT具有更高的组织密度分辨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等优势。
在T2WI、STIR序列中,罗-阿窦表现为增厚的胆囊壁及壁内点状或小囊状高信号,为MRI特征性表现。
注意事项:检查前须取下戒指、耳环、钥匙、手表等一切金属物品。
鉴别诊断
胆囊腺肌症与胆囊结石、胆囊炎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影像学检查结果又与胆囊癌类似,临床上会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各种影像学检查等来进行疾病鉴别。
胆囊结石
多由于肥胖、高脂饮食、服用避孕药等因素引起,腹痛常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精神紧张时出现,可伴轻度寒战、发热。
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内有高回声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后有声影。
胆囊炎
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痛,可伴轻度寒战、发热。
超声检查常见胆囊壁体积增大,胆囊壁水肿,胆囊壁增厚,急性期可伴发热及血象异常等。
胆囊癌
通常无特异性症状,晚期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
病理检查为诊断胆囊癌的金标准,病理组织类型以腺癌为主。
治疗
对于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多无需特殊治疗,但应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以免延误治疗时机。有症状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或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适应证
对于病程较长、症状明显、反复发作、囊壁不规则增厚等存在胆囊癌高风险患者,为排除胆囊癌的可能,多建议行手术切除。
手术方法
手术中会进行病理检查,如明确诊断为胆囊腺肌症则无需后续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不宜用于患有心脏病、心肺功能欠佳者。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饮食先由无脂流质食物开始,依患者能忍受的程度,逐渐进展至低脂普食,少量多餐。
术后应及早下床,进行康复锻炼,促进患者胃肠道蠕动,避免便秘及长期卧床导致的肠粘连、肢体功能障碍。
注意伤口周围有无红肿,覆盖伤口的纱布有无大量渗血,如果存在上述情况,或有其他不舒服,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术后有引流管的患者,应防止翻身、活动时牵拉造成管道脱出、扭曲、折叠、受压。
应该避免重体力劳动,尤其可能引起腹压增加或腹肌紧张的劳动,如拎重物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镇痛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酮洛芬或吲哚美辛,对胆绞痛有镇痛作用。
解痉类药物:一般使用山莨菪碱。一般不使用吗啡,以免可加重胆绞痛。
利胆药物
去氢胆酸片或熊去氧胆酸片,以促进胆汁排出、控制炎症。
预后
治愈情况
仅少数存在恶变风险,经及时积极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危害性
可有上腹饱胀、右上腹隐痛等不适症状,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定时定量用餐,尤其是按时吃早餐。
避免油腻、高热量、高胆固醇饮食,例如动物内脏、海鲜类、蛋黄、油腻煎炸类的食物等。
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及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
避免饮酒。
生活管理
进行手术治疗者应根据术后注意事项做好日常护理。
适当锻炼,控制体重。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
病情监测
手术后应注意引流管引出的液体量、颜色和性状,如有异常应及时就诊。
如果治疗后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随诊复查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诊,并携带好个人病历和检查报告等。
复诊时可能会做体格检查、血常规、超声检查等。
预防
胆囊腺肌症病因尚不明确,生活中注意以下方面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积极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
保持良好的饮食方式和规律的饮食、生活习惯。
定期体检,如有异常应及时就诊。
适当运动,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内,避免超重或肥胖。超重或肥胖者积极减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