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肛瘘
概述
指外括约肌深部以下肛周出现的感染性通道
常有流脓、红肿、疼痛、瘙痒等表现
常由肛周脓肿、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肛周外伤感染等引起
主要为手术治疗,可辅以非手术治疗等
定义
低位肛瘘是一种由肛周脓肿等原因引发肛管周围感染,导致外括约肌深部以下的肛管周围出现的感染性通道。
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
分型和分类
按瘘管的数量分类
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按瘘管的形状分类
直瘘:瘘管较直,内外口相对,几乎可成一条直线。
弯曲瘘:瘘管管径弯曲,内外口不相对。
后位马蹄形瘘:瘘管管径弯曲,呈马蹄状,在肛门后位,内口一般在后方正中处。
前位马蹄形瘘:瘘管管径弯曲,呈马蹄状,在肛门前方。
环形瘘:瘘管环绕肛管或直肠。
按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肛管括约肌间型: 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瘘管内口在齿状线附近。
经肛管括约肌型: 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
发病情况
低位肛瘘的发病资料较少,以下阐述肛瘘的发病情况。
本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层和不同性别,以青壮年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小儿也是发病率较高的群体。
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痔疮。
肛瘘每年的发病率约为1/10000。
中国肛瘘发病率占肛肠病的1.67%~3.6%,国外为8%~25%。
病因
致病原因
一般认为低位肛瘘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
肛隐窝感染、肛周脓肿
肛隐窝感染可诱发肛周脓肿
患有肛周脓肿,脓肿自行破溃后或切开引流形成低位肛瘘。
肛周局部损伤
在肛周局部损伤的基础上,如果免疫功能缺陷或感染位置较深,不能通畅引流,可形成肛瘘并反复发作。
慢性炎症
炎症迁延不愈,形成瘘管样肉芽组织,而瘘管内的细菌可能导致反复感染,进而形成肛瘘。
免疫功能低下
一些疾病使免疫功能低下,可以诱发慢性炎症,引发或加重肛瘘。
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如肠道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特异性炎症,肛管外伤感染、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脓肿切开后引流不充分
脓肿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后,因引流不充分导致炎症迁延不愈,进而形成肛瘘。
易患因素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低位肠瘘的危险因素者,为低位肠瘘的易患人群。
长期便秘或腹泻
个人卫生习惯差:平时不注重肛门清洁,尤其便后。
发病机制
低位肛瘘大多是由肛周脓肿引起,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肛周皮肤上形成外口。
外口可发生假性愈合(外口愈合但内部仍有脓肿),因此脓肿容易反复发作而形成多个瘘管,这种情况下单纯性低位肛瘘变为复杂性低位肛瘘。
一般肛瘘内壁由非特异性肉芽组织构成,后期肛瘘的腔壁发生上皮化,壁外层有大量纤维组织。
症状
主要症状
流脓
肛周皮肤上有一个或多个外口,外口反复地、淋漓不断地流出脓性或黏性甚至血性分泌物,这是低位肛瘘的主要症状。
分泌物的量与瘘管长短、多少密切相关,新生瘘管流脓较多。
瘙痒
当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会产生瘙痒感。
红肿、疼痛
外口阻塞或假性愈合时,瘘管内脓液积聚,局部发红、肿胀、疼痛,甚至引起发热,直至瘘口破溃,疼痛方才减退。
排便不畅
低位肛瘘反复发作或瘘管包围肛管形成半环形瘢痕或条索,影响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容易出现排便不畅的症状。
并发症
肛门失禁(大便失禁)
低位肛瘘未及时治疗或肛瘘反复发作会影响肛门括约肌功能,从而导致肛门失禁
主要表现为失去对气体、粪便的控制能力,粪便不受控的自主流出肛门外并污染内衣裤,会阴部受粪水刺激,肛周皮肤可发生瘙痒、糜烂及疼痛。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当低位肛瘘未得到有效治疗,会反复发作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可表现为患处持续性跳动性疼痛,排便时疼痛加重,排便不尽感,会阴、直肠坠胀,有深压痛和波动感。
也可有持续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肛瘘癌变
当低位肛瘘未得到有效治疗或肛瘘反复发作,瘘口长期流脓刺激肛周皮肤可引发癌变。
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僵硬、排便习惯改变,排便里急后重感,癌肿破溃出血等。
就医
就医科室
肛肠科
当出现肛周疼痛、脓性甚至血性分泌物流出,肛周瘙痒感明显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普外科
当出现上述症状,也可以就诊于普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放松心情,清洁肛周。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肛周皮肤是否有瘙痒感,疼痛,红肿?
是否有脓性、黏液性甚至血性分泌物淋漓不断地流出?
是否有排便不畅感?
病史清单
是否有肛周脓肿、肛周外伤、肛瘘病史?
是否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结核等疾病?
是否长期便秘、腹泻?
是否有卫生状况差等坏习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潜血试验
影像学检查:瘘管造影、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经肛门腔内超声检査
内镜检查肛门镜检查、结肠镜检查
其他检查:亚甲蓝染色、探针检査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头孢呋辛头孢丙烯
坐浴药:硝矾洗剂、高锰酸钾
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肛周脓肿、肛周外伤、肛瘘病史。
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结核等疾病。
有长期便秘、腹泻。
有卫生状况差等不良习惯。
临床表现
肛周皮肤红肿、疼痛,有脓性、黏性甚至血性分泌物从瘘管淋漓不断地流出,且以上症状反复出现。
医生行直肠指诊时,可摸到条索或硬结,有压痛,按压后见脓液排出。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如果结果显示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贫血。
检查前无需空腹。
便常规+潜血试验
如果结果显示有便潜血阳性,提示可能存在出血。
影像学检查
瘘管造影
可显示瘘管的部位、走向及分布。
常用造影剂:30%~40%的碘甘油或复方泛影葡胺
目前准确率不高,需要瘘管和外口通畅。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是目前诊断肛瘘最为理想的手段之一。
可在术前明确肛瘘类型,提高手术成功率并有效监测复杂性肛瘘
检查前应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装有心脏起搏器需要提前向医生说明。
经肛门腔内超声检査
可明确肛瘘分类、内口位置、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
也可检查出较小的括约肌间脓肿。
是十分方便、准确的检查方法。
内镜检查
肛门镜检查
可发现疑似瘘管内口,肛窦有无充血、凹陷或排脓。
结肠镜检查
可以排除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明确病因。
其他检查
亚甲蓝染色
在肛管直肠内放入白纱布,自外口缓慢注入亚甲蓝溶液1~2ml,拉出纱布。
若纱布有染色可证明内口的存在,可以判断内口位置。
探针检査
可用探针探査瘘管的行径、方向和深浅,一般用于肛门镜检查
鉴别诊断
低位肛瘘一般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痔疮
相似点:两者均有肛门肿痛、瘙痒、流血等表现。
不同点
痔疮长在肛门缘,与肛门紧紧相接。
一般无分泌物,只有当内痔严重脱出时才会出现稀薄分泌物。
肿痛多由内痔嵌顿或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引起,手还纳肛后疼痛多可缓解。
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肛周化脓性汗腺炎
相似点:两者均有肛周皮肤肿胀、疼痛及分泌黏液等表现。
不同点
肛周化脓性汗腺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引起。
主要为皮内和皮下的炎症、脓肿及复杂性窦道和瘘管。
窦道与肛门、直肠无明显关系,无内口。
切除组织活检有助于确诊。
肛管直肠癌
相同点:两者均有疼痛、脓性分泌物等表现。
不同点
肛管直肠癌肿块坚硬,肛周皮肤呈菜花样溃疡,有脓血样分泌物及恶臭味。
病理学检查是肛管直肠癌确诊的金标准,有助于鉴别。
肛门周围毛囊炎
相同点:均有肛周红肿、瘙痒、流脓与分泌物等症状。
不同点
肛门周围毛囊炎起初仅为红色硬结,中心可见毛发贯穿,随后化脓形成脓栓,软化破溃后结痂,痂脱后多不留痕迹。
只有在严重感染扩散时形成瘘管,但仅限于浅表,不与肛门直肠相通。
骶尾部骨结核
相同点:两者均有瘘道,均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不同点
骶尾部骨结核瘘道一般是久不收口,流出清稀脓液。
可有食欲减退、午后低热、咳嗽咳痰的症状。
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基础疾病,去除瘘管,控制病情发展,避免复发。
治疗原则:主要为手术治疗,辅以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堵塞法
常用于单纯性肛瘘
用0.5%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瘘管后,自外口注入生物蛋白胶或生物栓。
该方法无创伤无痛苦,但治愈率较低。
手术治疗
瘘管切开术
将瘘管全程切开,显露管腔,通过肉芽组织的生长促使创面愈合。
术后24小时内需要卧床休息,静养、减少活动。
该手术不会出现术后肛门失禁,是低位肛瘘最常用的方法。
挂线疗法
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
适用于距肛门3~5cm,有内外口的低位单纯性肛瘘,或作为复杂性低位肛瘘切开、切除的辅助治疗。
操作简单、出血少、换药痛苦相对较小,不会造成严重肛门失禁。
大部分低位肛瘘不建议采取挂线方法。
肛瘘切除术
适用于瘘管较细,瘘管闭塞不通的单纯性低位肛瘘。
将瘘管及管壁全部切除,形成敞开的创面,止血后填入碘仿纱条或凡士林纱布。
损伤相对较大,愈合时间较长,有一定的肛门失禁率。
瘘管切除一期缝合术
适用于单纯性或复杂性低位肛瘘。
可以减少手术出血,减轻术后疼痛,并降低术后愈合时间。
术前需作肠道准备(口服导泻药或灌肠)。
术后控制不排便5~7天,手术前、后使用抗菌药物。
围术期治疗
补液
可因麻醉、肠道准备影响,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需适量补液。
应用抗生素
单纯性低位肛瘘术后无需应用抗生素,但创伤较大、复杂性肛瘘或行瘘管切除缝合者,需应用。
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呋辛头孢丙烯等。
严格遵医嘱用药,用药前需明确用药史、过敏史,以免过敏。
坐浴
适用于脓肿初期以及术前、术后的治疗,可促进肛周血液循环,消毒杀菌,缓解肛周皮肤的瘙痒、疼痛。
常用药物:硝矾洗剂、高锰酸钾
需每日坐浴及便后坐浴使局部清洁,直至伤口完全愈合。
肛瘘切除缝合者术后7~10天内不可坐浴。
一般水温在37~42℃为宜,每次坐浴时间在10~20分钟。
避免烫伤和受凉,女性月经期间禁止坐浴。
换药
术后每天换药1~2次,至药线脱落后1周。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克罗恩病、肠道结核、肠道恶性肿瘤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未治疗一般无法自愈。
单纯性低位肛瘘一般可愈合,复发少。
复杂性低位肛瘘,复发率高,容易产生并发症。
预后因素
低位肛瘘的预后情况与感染控制及患者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有关。
感染
术后抗感染十分必要,以免肛周反复感染而难以愈合,导致预后差。
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肠道恶性肿瘤等未治疗或控制,会影响愈合,导致预后差。
危害性
低位肛瘘反复发作可诱发肛门失禁、肛周癌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工作、生活。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术后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以控制排便。
稳定恢复期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如牛肉、鸡肉、萝卜、冬瓜。
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粗粮。
禁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
戒烟、酒。
生活管理
及时清洁肛门及肛周皮肤,养成每日清洁的习惯。
保持心情愉快及规律的生活起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每日适当运动,必要时揉腹,加快肠蠕动,促进排便。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每日更换内裤,尽量选择全棉内裤,减少摩擦,增加舒适感。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切口恢复情况:红肿有无消退、有无渗血,疼痛是否缓解。
注意切口护理,按时换药,避免假性愈合。
随诊复查
康复期间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等。
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一般情况下应于出院后第7天、第15天及第30天复诊。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血常规、便常规+潜血试验、瘘管造影、经肛门腔内超声或MRI检查等。
预防
低位肛瘘多继发于肛周脓肿或基础疾病,采取以下措施可减少发生低位肛瘘。
每日适当运动或揉腹,加快肠蠕动,预防便秘。
注意保暖,预防腹泻。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肛周脓肿。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时清洁私处,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