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脂肪瘤
概述
多发性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瘤体较小,数个至上百个
皮下脂肪瘤为质软的局限性肿块,一般无不适,或偶感疼痛;深部者症状不特异
多发性脂肪瘤的病因尚不明确
无症状的多发性脂肪瘤一般不需治疗,若为改善美观或功能,可选择手术治疗
定义
多发性脂肪瘤是一种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瘤体数目为数个至上百个,瘤体常较小,常见于脂肪瘤病或多系统综合征。
分类
按发生部位
多发性脂肪瘤多位于体表,为多发性皮下脂肪瘤。
多发性十二指肠脂肪瘤等深部的多发性脂肪瘤,较罕见。
按临床表现特点
脂肪瘤病:泛发性脂肪瘤病、家族性多发性脂肪瘤病、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多发性疼痛性脂肪瘤等,表现为广泛的脂肪沉积。
发病情况
多发性脂肪瘤占脂肪瘤发病的5%~8%。
多发性脂肪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50岁成年人。
病因
致病原因
多发性脂肪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如家族性多发性脂肪瘤病患者,有明确的遗传因素参与发病。
有报道称,脂肪瘤在超重、糖尿病、血清胆固醇升高患者中发生率增加,提示内分泌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症状
主要症状
体表的多发性脂肪瘤表现为皮下肿块。
局限性肿块,边界清楚,质软,直径1~2厘米,多对称分布。有数个至上百个。
常发生于背部、肩部、上肢和下肢的伸侧。
可无自觉症状,或偶伴有疼痛。
深部的多发性脂肪瘤,较少见,无特异性症状。如发生在胃肠,可有腹胀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
不同类型的症状特点
泛发性脂肪瘤病
最常发生在大腿,常在30岁之前发病,但罕见先天发病。
家族性多发性脂肪瘤病
好发于前臂、大腿,肿块散在、可移动。
同一家族中多个成员可发生,又称家族性多发性脂肪瘤、遗传性多发性脂肪瘤、散发性脂肪瘤病。
多发性疼痛性脂肪瘤
常累及绝经后身体虚弱和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女性,可出现间歇性疼痛。
伴系统综合征的多发性脂肪瘤
Bannayan-Zonana综合征:除了多发性脂肪瘤,可伴有血管瘤、大头畸形。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躯干和四肢出现皮下肿块,建议及时就医。
普外科
身体表面出现多发的皮下肿块,也可就诊于普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反复按压、摩擦皮肤肿块区域,以免引起皮肤充血、肿胀,影响医生评估。
如果家族中其他人也有类似症状,建议一同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肤肿块的?
肿块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
肿块近期是否有迅速变大、变硬,影响肢体活动?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家族中其他人是否有类似情况?
是否有食物、药物及其他物质过敏史?
是否为瘢痕体质?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及凝血功能
皮肤肿块浅表组织彩超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止痛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多发性脂肪瘤家族史。
临床表现
背部、肩部和上肢伸侧多发性局限性肿块,边界清楚,质软,可无自觉症状,或偶伴有疼痛。
腹部CT
腹腔内多发性脂肪瘤,腹部CT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影。
病理检查
多发性脂肪瘤一般不需要做病理检查。若脂肪瘤生长迅速,怀疑恶变时,需要切除瘤体做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脂肪肉瘤
脂肪肉瘤位置常比较深,肿块边界不清,很少有压痛或疼痛。
常发生于大腿及腹膜后,亦可见于臀部胭窝其他部位的软组织。
治疗
小的多发性脂肪瘤,若无症状可不治疗。若影响美观或脂肪瘤数量比较多,可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可采用手术切除、脂肪抽吸术等。
脂肪抽吸术可用于治疗浅表脂肪瘤,术后无明显瘢痕,但若手术过程中瘤体包膜或残余瘤体组织吸除不完全,易导致脂肪瘤原位复发。
目前多采用微创手术切除联合脂肪瘤吸除术进行治疗,不仅可以达到美容效果,还可彻底清除瘤体,避免复发。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多发性疼痛性脂肪瘤的疼痛主要由脂肪瘤压迫邻近神经引起,需要采取止痛治疗,如布洛芬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无症状的多发性脂肪瘤一般无需治疗,极少恶变。
若为改善美观或功能,及时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复发率较低。
危害性
身体暴露部位的多发性脂肪瘤影响美观,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日常
日常管理
多发性脂肪瘤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和生活管理。如进行手术治疗,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饮食管理
手术后需要加强营养,以有利于刀口愈合。
建议以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为主,多食鱼、虾、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类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增强抵抗力。
皮肤护理
若切口部位出现瘙痒或其他不适,可咨询医生处理,切勿搔抓。
治疗后保持创面清洁,以免感染。
预防
多发性脂肪瘤病因尚不清楚,无有效预防措施。研究显示与超重、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相关性,建议注意以下事项。
建议均衡饮食,避免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适量运动,科学保持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
如果出现肥胖、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及时就医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