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肝和胃丸
功效作用
适应证
舒肝和胃丸的功效为疏肝解郁、和胃止痛,主要用于治疗肝胃不和,两胁胀满,胃脘疼痛,呃逆呕吐,食欲不振,大便失调。
药物联用
目前舒肝和胃丸的药物联用尚无权威资料,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舒肝健胃丸与舒肝和胃丸的区别是什么?
舒肝健胃丸与舒肝和胃丸同为理气舒肝剂,但两者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均有区别。
舒肝和胃丸的主要成分为柴胡、醋香附、佛手、郁金、木香、乌药、陈皮、焦槟榔、莱菔子、白芍、炒白术、广藿香、炙甘草。
舒肝健胃丸具有疏肝开郁、导滞和中的功效,可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胀痛,胸胁满闷,呕吐吞酸,腹胀便秘。
舒肝和胃丸具有疏肝解郁、和胃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肝胃不和,两胁胀满,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呃逆呕吐,大便失调。
舒肝健胃丸除了可以治疗胃痛,还可以治疗痞满、吞酸。而舒肝和胃丸主要治疗胃痛、胁痛。
舒肝和胃丸和柴胡舒肝丸的区别是什么?
舒肝和胃丸和柴胡舒肝丸同为理气舒肝剂,但两者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均有区别。
舒肝和胃丸的主要成分为柴胡、醋香附、佛手、郁金、木香、乌药、陈皮、焦槟榔、莱菔子、白芍、炒白术、广藿香、炙甘草。
柴胡舒肝丸的主要成分为茯苓、麸炒枳壳、豆蔻、酒白芍、甘草、醋香附、陈皮、桔梗、姜厚朴、炒山楂、防风、六神曲(炒)、柴胡、黄芩、薄荷、紫苏梗、木香、槟榔(炒)、三棱(醋炙)、大黄(酒炒)、青皮(炒)、当归、姜半夏、乌药、醋莪术。
舒肝和胃丸具有疏肝解郁、和胃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胃不和,两胁胀满,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呃逆呕吐,大便失调。而柴胡舒肝丸具有舒肝理气、消胀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肝气不舒,胸胁痞闷,食滞不清,呕吐酸水。
用药禁忌
禁用情况
对舒肝和胃丸中任一成分过敏者,禁止服用。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者慎用。
肝胃郁火导致的胃痛、胁痛者慎用。
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月经期女性慎用。
孕妇慎用。
哺乳期女性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慎用。本品所含活血药物较多,孕妇需谨慎使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哺乳期女性慎用。本品所含活血药物较多,哺乳期女性需谨慎使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且服药时必须有成人监护,以免出现吞咽意外。
年老体弱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配伍禁忌
舒肝和胃丸所含白芍与藜芦存在配伍禁忌,因此本品不宜与藜芦及其制剂同用。
舒肝和胃丸所含郁金与丁香存在配伍禁忌,因此本品不宜与丁香及其制剂同用。
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物,用药前请咨询医生,并告知医生患者的既往病史、现病史以及目前正在接受的治疗方案。
用法用量
舒肝和胃丸的剂型规格较多,不同剂型的服用剂量不一样,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剂型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6g。
小蜜丸:每100丸重20g。
水蜜丸:每100丸重20g。
水丸:每袋装6g。
具体用法
用法
大蜜丸:可咀嚼后服用,或掰碎后服用,不可整丸吞服。
小蜜丸、水蜜丸、水丸:用温水送服,可分份吞服。
用量
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次。
小蜜丸:一次12g(60丸),一日2次。
水蜜丸:一次9g,一日2次。
水丸:一次6g,一日2次。
药物漏用
舒肝和胃丸一般每日用药2次,如果出现漏服,想起忘记服药的时候,距离下次服药时间已经不足标准用药时间间隔的一半,就不要再补服了,下次按时、按量服药即可。绝对不可以一次服用双倍药量。
例如:患者每天服药2次,早晚8点各一次,如果患者早8点忘记服药,在下午2点前想起,则可以补服,如果在2点之后想起,则无需补服,在晚上8点正常服用即可。
药物过量
目前尚无关于舒肝和胃丸过量服用的权威资料。如果不慎服用过量,应立即停药,并多喝水促进药物代谢与排出,同时密切观察,如果身体出现任何不适,还需及时就医。
药物停用
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停药并就医。
服药3天后症状无缓解,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用药期间症状加重或者出现新的症状,均应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用药后出现较为严重的恶心、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时,应暂停用药,并去医院就诊。
用药期间出现皮疹、瘙痒或者任何过敏症状时。
除此之外,遵医嘱足疗程用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可在医生指导下停止用药。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症状
服用舒肝和胃丸可能会出现恶心、腹泻、腹痛、头晕、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
处理方法
出现轻度的恶心、腹泻、腹痛等消化道不良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注意清淡饮食,以免加重胃肠不适,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加重,应立即就医,遵医嘱进行止泻、止痛等治疗。
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反应时,应避免搔抓,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对症治疗,必要时进行抗过敏治疗。
药物贮存
密封保存。
放于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
其他
用药期间应避免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注意保持心情舒畅。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用药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饮酒及食用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胃痛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功效作用
用药禁忌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