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概述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又称腹腔筋膜室综合征、腹腔间隙综合征,是由于不同因素导致腹腔内压非生理性、进行性、急剧升高,引起腹腔内器官和相关的腹外器官系统功能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但在某些病理状态下,腹内压会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人体各器官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持续一定时间后,影响多个器官血流及功能,可发生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最终发展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病因
1.腹壁顺应性降低
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伴有胸内压升高时,一期腹部筋膜闭合手术后,腹壁严重创伤,中心性肥胖,各种诱因引起腹壁缺血、水肿等均可使腹壁顺应性降低。
2.胃肠道内容物剧增
胃动力障碍导致胃重度扩张,麻痹性肠梗阻导致大量液体、气体潴留在肠内等。
3.腹腔内容物增加
4.腹膜后容量增加
5.大量补液
各种病因需要复苏的患者过快、过量补液,尤其是含超量晶体时,可引起腹内压急剧增加进而引起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症状
1.症状
高度腹胀、腹痛,或伴恶心、呕吐,并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少尿或无尿。
2.体征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氧分压降低、中心静脉压和毛细血管楔压升高等。
2.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提示腹水、膈上移。
(2)B超:提示腹水、肠内大量积液。
(3)CT:①腹腔大量积液,腹腔前后径/横径≥0.8;②肠壁水肿增厚;③腹腔器官间隙闭合;④肾受压或移位,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压狭窄;⑤肠腔积液。
诊断
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要有诱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明确病因,在腹内压≥2.66kPa(20mmHg)的同时并存在下列一项或几项时可做出诊断。
1.临床出现少尿或无尿。
3.吸气压大于3.92kPa(40cmH2O)。
4.低血压、心率快。
5.腹内压降低后症状有所缓解。
6.X线、B型超声及CT等辅助检查发现膈上移、腹水等征象。
治疗
1.一般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营养支持,积极补充有效循环量,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必要时予以镇静、止痛药物治疗。
2.积极治疗原发病
3.胃肠减压
灌肠和内镜减压是治疗轻、中度腹内压增高简单可靠方法,持续胃肠减压,保持引流通畅,同时可行肛管排气。此外,还可胃管注入胃肠动力药,硫酸镁、乳果糖等导泻剂,有助于排空肠内容物,减轻肠道水肿,降低肠道内压;注入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减少内毒素产生。
4.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解决危及患者生命的问题,降低腹腔内压。对于腹腔和腹膜后明显液体积聚者可行微创引流或开腹减压术;对于腹内压>3.33kPa(25mmHg),并出现生理指标异常,如少尿、气道压力增加者,可行开腹减压术;对于腹内压>4.66kPa(35mmHg)者,应行紧急开腹减压术。
5.其他治疗
(1)血液滤过:在保证容量充足的前提下通过超滤减轻组织间隙水肿;清除炎症介质,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2)腹腔穿刺方法简单、创伤小,但减压效果欠佳。
预防
由于减压治疗后仍有一定的病死率,故应加强对本病的预防。首先要提高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认识,对于存在腹内压增高危险因素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应放置并保留导尿管监测腹内压。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以减少病死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