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概述
主要表现为足纵弓变高、足部疼痛,常伴爪形趾畸形
可由神经肌肉性疾病、创伤因素等导致
可通过康复、支具矫正和手术进行治疗
预后与原发病因、疾病进展和积极治疗有关
定义
高弓足是指以足纵弓异常增高为主要改变的足部畸形。
足弓是由足部骨骼、韧带、肌腱等共同组成的凸向上方的弓形结构。
高弓足常合并其他一个或多个部位的复合畸形,如爪形趾,前足的旋转、内收,中足的跖屈、背侧骨性隆起,后足的内翻或轻度外翻,伴或不伴马蹄足等。
分类
按照病因分类
神经肌肉性高弓足:大多数高弓足源于神经肌肉疾病,其中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最常见,其他包括脊髓灰质炎、脊髓小脑束变性、大脑麻痹、脊髓性肌萎缩、脊髓脊膜突出等。
先天性高弓足:出生时即有高弓足。
获得性高弓足:因为创伤因素(如足踝骨折)或其他疾病(如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矫正不当所导致的高弓足,即为获得性高弓足。
特发性高弓足:原因不明的高弓足。
按照畸形节段分类
足前段畸形性高弓足。
足后段畸形性高弓足。
足前后段联合畸形性高弓足。
根据不同表现分类
趾爪形高足弓:内侧纵弓抬高,外侧纵弓正常,可见到第1跖骨下垂。
马蹄高弓足:高弓伴有跟腱挛缩。
仰趾高弓足:高弓伴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麻痹。
其他类型的高弓足
足长度变短。
足底跖骨头明显突出、胼胝形成。
足底触地面积减小。
发病情况
高弓足畸形可有家族史,单侧少见,双侧畸形对称,偶可见一侧较为严重。
病因
高弓足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情况有关。
致病原因
高弓足可见于成人和儿童。双侧高弓足,通常是遗传性或先天性病因;当表现为单侧发病时,主要是创伤性疾病的并发症状。
遗传因素
当双侧足部出现高弓足表现,通常是遗传性或先天性病因。常见遗传学神经系统疾病,具体如下:
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MSN);
腓骨肌萎缩症(CMT);
脑瘫;
多发性神经炎综合征;
亨廷顿舞蹈病;
弗里德赖希型共济失调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麻风病;
腓骨肌萎缩性共济失调(Roussy-Levy综合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创伤等因素
创伤后骨骼畸形或韧带失衡或不稳定通常会导致畸形,具体如下:
距骨颈畸形;
腓神经损伤;
瘢痕组织;
烧伤;
外周血管病变;
后足不稳定;
胫骨远端骨折;
跟骨畸形愈合。
其他因素
未经治疗或治疗不足的马蹄内翻足
跗骨联合;
类风湿性关节炎;
踝关节骨关节炎;
足底纤维瘤病;
距下轴内翻;
糖尿病足综合征。
发病机制
高弓足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前足畸形、后足畸形或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足畸形
前足畸形导致的高弓足最常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是肌肉力量不平衡的结果。
胫骨前部、足部内在肌肉和腓骨短肌力量较弱,腓骨长肌失去失去对抗的肌肉,使足趾屈曲。𧿹长伸肌可以使足背屈。导致足趾抓地、足内旋。
后足畸形
后足畸形常由外伤导致,包括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pilon骨折)不愈合,距骨颈或跟骨骨折不愈合,或长期踝关节或距下关节不稳定等情况。
肌肉无力:小腿无力,导致前足跖屈,足跟背屈,通常在脊髓灰质炎后出现。
脑瘫引起的痉挛可导致多种足型,包括各种类型的弓形。
联合畸形
联合畸形包括足前段和足后段的复合畸形。
症状
主要症状
高弓足的足弓会比正常人要高,可能无临床症状,部分可随着时间推移,跖骨(脚踝与脚趾之间的长骨)开始移动,导致症状出现:
足部疼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常见的疼痛部位是足跟、骰骨区域、外侧足的其他部位和第一跖骨头,与足部异常负重有关。部分可有沿足底筋膜肌腱的疼痛,贯穿足跟和脚趾之间,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有关。
锤状趾:足趾的中间关节像帐篷一样向上弯曲。
爪形趾:屈曲的脚趾看起来像拳头一样紧握的脚趾。
其他症状
踝关节扭伤:由于脚踝后旋而导致足部不稳定,表现为频繁的踝关节扭伤。
膝盖、臀部和腰痛:高足弓导致行走时其他部位代偿受力,可能引起其他部位疼痛,如膝盖、臀部和腰部疼痛。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当出现足弓异常,并伴有足部疼痛、行走受限、关节不稳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于骨科。如果医院骨科专业分类较细,亦可就诊于足踝骨科(外科)。
神经内科
当高弓足伴随出现始于下肢并逐渐上移到上肢的肌无力震颤、疼痛、麻木,建议及时就诊于神经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高弓足一般病程较长,进展缓慢,需在出现初始症状或其他伴发症状的时候予以重视,及时就诊。
足弓高伴有走路困难、足痛等症状,应减少足部负重,多休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足部疼痛?何种动作或活动会加重或者缓解疼痛?
是否出现足部僵硬,活动不利?是否有加重或缓解的情况?
是否出现锤状趾或足趾抓地?该症状最近有无加重或减轻?
是否出现足内翻?在外力矫正的情况下关节能否完全或部分复位?
是否伴有其他不适,如呼吸困难、胸闷、恶心、呕吐、腹痛等?
是否出现下肢或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及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痛觉减弱?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类似或者相关的疾病?
是否存在先天性疾病?
是否出现全身不同部位的肌肉酸胀或者无力?若存在肌无力,是否有加重或减轻?
是否曾有过脊柱部位的外伤?是否接受规范的治疗?
是否曾有过足踝部的外伤,造成该部位的骨折或关节脱位?若存在外伤,是否接受规范的治疗?效果如何?
是否接受过足踝部的手术或其他治疗?治疗后效果如何?
是否从事重体力劳动?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血生化、脑脊液检查、骨髓检查。
足踝部的X线检查、CT检查,颅脑、脊柱及足踝部的MRI检查。
肌电图检查、电生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片。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胶囊、塞来昔布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家族遗传史,或先天性足部畸形。
可有足部创伤史或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足弓过高,常伴爪形趾畸形,还可能有跟骨内翻或轻度外翻。在足底可见跖筋膜的挛缩带。
行走时伴有足部疲劳感、足底疼痛(特别是前足)。
踝关节外侧不稳,可能有踝关节脱位及疼痛、行走困难等。
体格检查
Coleman木块试验:是确定高弓足患者前-后足关系及后足是否柔韧的一个重要方法。
如果足跟内翻可以矫正,则证明畸形是由前足导致的,且足后跟的畸形尚比较柔软,此则手术只限于前足的软组织手术、截骨术。
如果足跟内翻不可矫正,说明后足畸形较僵硬,则还需考虑后足的骨性手术,包括关节融合术。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可以判断足部的柔软性和畸形的程度,了解患足在行走和站立时不同的步态表现。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包括足、踝的负重片(负重片是指站立给予足踝负重的状态下拍摄X片)及正、侧位片。完整的侧位片需包括胫腓骨下1/3段,通过测量相关数值判断高弓足的畸形程度。
足弓侧位片,正常足距骨纵轴线与第1跖骨、舟骨和内侧楔骨处于同一直线上,足弓则向下成角。高弓足的诊断标准为内侧Bartani Coata角小于125°。
CT检查
通过对足踝进行CT检查,评估足踝部位的关节功能,便于制定手术计划,并方便对后足位置进行全面评估。
MRI检查
MRI检查用于评估外侧韧带复合体、腓骨肌腱病变、骨软骨病变和第五跖骨基底骨折等病变。
单侧高弓足排除创伤因素后,需对大脑和脊髓进行MRI检查,以排除可能的病变,如脑部肿瘤和脊髓病变
其他检查
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查
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查可用于确诊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MSN)和部分高弓足的先天性致病因素。
基因检测
对于部分已经明确的遗传性疾病或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可通过基因检测予以明确诊断。
对于部分隐匿性进展或尚未表现出症状的原发性疾病,亦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风险,做好防护措施,减少疾病并发症。
鉴别诊断
高弓足可通过临床症状、步态分析和X线检查,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矫正畸形和防止复发。
治疗原则:结合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轻度、关节活动度仍较灵活的高弓足可以先尝试规范的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则尝试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松解肌肉、筋膜、调节鞋和定制矫形器。
活动调节:主要针对的是轻度的高弓足,可以通过放松筋膜和加强薄弱肌肉来缓解症状。
一般常用的活动调节包括减轻体重、减轻足弓承重的负担;找到足底筋膜、胫骨前肌和腓骨长肌的痛点进行筋膜球定点按摩;通过弹力带、拉伸等方式增加𧿹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的肌力,增加脚往前钩、往内旋转的力量。腓肠肌伸展运动也用于预防足底挛缩。
拉伸训练可以有效保持足部的活动度,减缓高弓现象。患者只需保持坐姿,伸直双腿,然后用适当长度的橡皮筋或床单覆盖需要拉伸的双腿,最后用手、腰、下肢的力量做规律的拉伸训练,即可有效缓解高弓现象。
选择矫形鞋垫:通过适配适合于自身足弓的鞋垫来增加前脚掌支撑和分散承重,升高外侧缘,纠正足内翻
定制矫形器:畸形和症状较轻的高弓足可使用定制矫形器来进行治疗,通过调整足弓的柔性和限制后足的高度与活动度,对高的足弓起到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甾体抗炎药
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萘普生双氯芬酸、布洛芬、塞来昔布等。
主要用于止疼和抑制炎症,在疾病进展初期止痛效果确切,在疾病后期关节僵硬时对于疾病和炎症的抑制效果受限。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容易对胃黏膜产生损害,易造成消化道溃疡。
其他药物
治疗潜在痉挛的药物包括巴氯芬、丹曲林和地西泮,亦可使用肉毒杆菌毒素阻断剂,效果尚可,但难以延缓高弓足的进展。
手术治疗
目的:手术治疗要求不仅要纠正现有畸形,还需兼顾抵抗其潜在的变形力,尽可能降低复发率。通过手术治疗以恢复足及踝部的解剖相对关系,保持足部肌力平衡,恢复改善患者行走功能。
适应证:经过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或已固定的严重畸形,仍需要手术干预。
禁忌证:当存在不适宜手术或麻醉的风险时,应当取消或推迟手术。
不适宜手术的风险包括新发脑梗、心梗、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的心肺功能异常、无法控制的感染、足踝手术区域皮肤软组织调节较差等;
不适宜麻醉的风险包括凝血功能异常,脊柱占位,精神病、严重神经症以及小儿等不能合作的情况。
手术方式针对畸形部位和疾病进展不同,可选术式也不尽相同,包括软组织手术、截骨矫形术和关节融合术等,复杂的畸形有时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术式行多次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保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病程发展、改善症状。但疗效往往暂时,复发率较高。
长期使用矫形器和支具会导致肌力不平衡,会进行性加重畸形,甚至造成肌腱和关节不可逆性损害。
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恢复和改善部分功能,不同的手术选择,带来的治疗结果也不尽相同。
软组织手术可有效改善因软组织畸形、挛缩等原因造成的高弓足,最大的问题是复发,主要原因是软组织手术的纠正畸形能力弱。
截骨矫形术可有效纠正骨和关节的畸形,但手术创伤较大。
融合术稳定足部关节,矫正畸形,恢复足部功能,但关节的活动性受到影响。
预后因素
原发病因素
高弓足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原发疾病,因此如果积极治疗原发病,预后较好。若治疗仅仅针对于高弓足的症状进行缓解,其预后常常受限。
积极康复治疗可以很好地改善肢体功能,增加生活质量。
高弓足的疾病进程
前足、后足的柔韧性与畸形程度,将影响治疗的效果。足弓僵硬,偏移正常范围较多,畸形较大,关节受限,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
疾病进展后期,手术只能选择截骨矫形或关节融合,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亦影响预后。
积极治疗
高弓足是一个疾病进程长的疾病,需要持续的矫正与康复,积极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减缓高弓足的疾病进展。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注意营养均衡的原则,每日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不少于400克。
可以适当补充含钙、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大豆、海鱼等。
生活管理
穿着定制的矫正鞋和矫正支具时,要注意松紧程度,穿着矫正支具位置要准确,松紧要适度,过紧易出现压伤,过松则达不到制动目的。
对于神经肌肉性疾病,要做好定期翻身、拍背,按摩下肢肌肉,防治褥疮、坠积性肺炎和下肢深静脉血栓。
随诊复查
随诊目的:及时复诊能够及时调整支具的角度与矫正范围,让支具与被矫正的足弓与足踝更适应。若疾病进展迅速,疼痛、跛行、肢体僵硬或肌无力的症状严重,则需要相应地缩短随访间隔。
随诊时间:在进行支具矫正的过程中,应当每1~3个月门诊随访,待病情稳定后,每半年到1年随访。
复查项目:可采取X线、MRI等检查方法。
预防
如果家中有人患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或有高弓足表现,建议怀孕前进行产前咨询。
日常活动前充分热身,活动踝关节。避免磕碰损伤。如果出现关节不适,建议及时就诊,避免疾病进展。
如果患有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糖尿病,需规范诊治原发病,控制慢性炎症与血糖。
如果有家族遗传的神经肌肉疾患、脊柱脊髓疾病、脑瘫、马蹄内翻足等,积极治疗可延缓或避免高弓足畸形的发生,可有效保留和恢复足部功能,减少原发疾病对足部生长发育的损害。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