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
概述
常表现为脚跟触痛,足跟肿胀,足跟不能着地行走
多从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导致跟骨遭受垂直暴力,出现压缩或劈裂
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
早期、规范治疗,有利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跟骨骨折是什么?
定义
跟骨位于足后跟部。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骨折,多以足跟部剧烈疼痛、肿胀,足跟不能着地行走为主要表现。
分型
根据跟骨后关节面骨折块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分型。
Ⅰ型骨折:无论有几条骨折线,但没有移位。
Ⅱ型骨折:后关节面损伤成两部分的骨折。
Ⅲ型骨折:后关节面损伤,有两条骨折线,3个骨折块。
Ⅳ型骨折:后关节面损伤分成4个及4个以上的骨折块,也称为四部分关节内骨折,为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发病情况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9%,占足部骨折的30.3%。
跟骨骨折会有后遗症吗?
跟骨骨折的少数患者可能会有后遗症。
跟骨骨折在未完全愈合的情况下受到二次损伤可能会导致跟骨的愈合畸形,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在康复锻炼动作不到位时,患者也可能会出现“一瘸一拐”的后遗症。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跟骨骨折后应进行积极规范的治疗,并按医生的要求进行康复锻炼。
跟骨骨折多久可以走路?
跟骨骨折一般需要石膏固定处理,4周后进行X线检查。如果骨折对位良好,可以逐步恢复行走。一般在3个月左右,检查显示骨折线消失即可正常行走。
早期应注意使用拐杖或支具辅助行走,避免直接让患处负重,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不同患者由于身体条件不同,恢复速度也不同,老年人的恢复时间比较长,下地走路的时间也要向后延长。
跟骨骨折好转的征兆是什么?
跟骨骨折好转的征兆有:行走无疼痛、无叩痛,骨折线模糊。
如果下地行走无疼痛感且行走姿势无异常,跟骨处无叩击痛,往往说明骨折缝隙连接良好,是骨折好转的征兆。
当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时,骨小梁连续性通过骨折线,说明骨痂已经形成,跟骨骨折好转。而到骨板塑形期,骨折线几乎消失,说明骨折已经完全愈合。
病因
致病原因
常见病因:多为高处坠下或跳下时足跟着地。
其他病因:包括机动车事故、重物挤压和运动相关损伤。
高危因素
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跟骨骨折。
症状
足跟剧烈疼痛、肿胀,受压时疼痛更加明显。
骨折后足和踝有淤血或瘀斑,甚至皮肤出现水泡。
足跟不能站立、负重,不能着地行走。
当跟骨发生骨折时,可导致跟骨出现内、外翻畸形,或者足底扁平。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在发生外伤后,如果出现足跟疼痛、肿胀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果出现严重外伤、出血量较大、失去行动能力等紧急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一旦发生车祸或严重外伤,不要试行站立,建议采取平卧位,等待救援。
患者多有外伤史,就医前避免自行搬运患者,以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如患者有明显外伤、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加压包扎伤口。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足跟部疼不疼?能不能着地?
足跟着地或者受压时患处更痛吗?
脚踝、脚趾能动吗?感觉正常吗?
还有其他部位感到疼痛吗?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X线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外伤史,如高处坠落、交通事故。
临床表现
足跟部疼痛、肿胀、压痛。
足底扁平及局部畸形。
足跟不能站立、负重,不能着地行走。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跟骨骨折,但难以发现骨折碎片、位移情况以及一些细微骨折。
CT检查:X线检查结果不明确但怀疑隐匿性骨折,可采用CT检查。CT检查对于骨折碎片、位移情况以及一些细微骨折能做出正确判断,可清楚地判断跟骨骨折的部位及移位的程度,有助于骨折分型和制定手术治疗方案。
鉴别诊断
跟骨骨折一般通过外伤史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无须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恢复跟骨的整体外形、关节面的平整、正常解剖关系及后足的负重轴线。
保守治疗
适应证
主要适用于无移位或无明显移位的骨折者,或者有严重心血管及糖尿病无法麻醉手术者。
治疗方法
使用冰袋和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肿胀。
主要通过手法复位,恢复跟骨的位置角度。
复位后使用石膏等外固定装置固定。
在固定8~12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可逐步进行负重活动。
需要穿特殊定做的气垫鞋,足后跟严重畸形者应该穿矫形鞋。
注意事项
拆除石膏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踝关节功能练习,开始内外翻以及足内在肌和外在肌的等长收缩练习。
活动度恢复后,开始拄拐下地,练习患肢的负重。可以通过踩体重计,逐渐加大患肢承重。
并发症
保守治疗后也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足跟增宽、腓骨长短肌腱卡压综合征、距下关节及跟骰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腓肠神经炎、创伤后平足、创伤后足内翻、创伤后肢体变短及跟腱短缩等。
手术治疗
常用术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是跟骨骨折治疗的金标准,几乎适用于所有的骨折类型。特别适用于无法通过微创复位、伴有复杂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者。
切开复位能够更好地恢复跟骨正常解剖形态和关节面平整。
经皮复位内固定术
具有操作简单及软组织损伤小的优点,但该术式不能在直视下对骨折块进行复位操作,复位效果有限,适合部分跟骨骨折类型。
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术
该手术方式主要适用于Ⅱ~Ⅳ型骨折,特别适用于伴有关节面移位的骨折。
外支架固定术
适用于严重软组织损伤或伴有严重外周血管性疾病、糖尿病等不能耐受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跟骨骨折患者。
使用外固定支架,能够恢复跟骨高度,纠正内翻畸形,也可以作为其他复位手段的辅助治疗。
距下关节融合术
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保守治疗不能完全复位者,可做关节融合术,可缩短治疗时间、加快恢复时间。
术后注意事项
吸烟患者必须戒烟。
麻醉过后,如果疼痛难忍,可以遵医嘱服用镇痛药。
术后保持伤口干燥、洁净,避免与水接触。如果伤口出现红肿、皮缘发黑、化脓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手术后抬高患肢,有利于血液回流,减轻疼痛和肿胀。
禁辛辣刺激饮食。适当进食低盐、低脂、高钙和高能量类食物,如鱼类、骨汤等;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防止便秘。
术后积极进行康复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关节僵硬。
术后并发症
术后可能会出现切口皮缘坏死、开裂,感染,骨髓炎,腓肠神经和腓骨肌腱损伤,创伤性关节炎,足跟疼痛等并发症。
康复治疗
功能锻炼
在复位固定、充分休息后即可开始进行功能锻炼。注意不要过早负重离床及踝关节背伸、跖屈,以免影响骨折处稳定。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仰卧位或坐卧位,固定患肢,膝关节伸直、下压床垫(或可在膝下放一卷好的大毛巾,膝关节伸直、下压毛巾),绷紧大腿肌肉,感到髌骨上下滑动为有效。
每天运动3~4组,每组10~20分钟,每分钟3~5次。
直腿抬高练习
被动直腿抬高练习:用健侧踝关节托住患侧踝关节,然后用力抬高10~20厘米,抬高到最高处保持5~10秒。每次30~50下,每天3~4次。
主动直腿抬高练习:仰卧,患侧膝关节伸直,抬高患肢,抬腿高度为10~20厘米,每次最高位处保持5~10秒。每组做10~20分钟,每天2~3组。
侧腿抬高练习
侧卧,直腿抬高肢体,每次保持5秒。每组做10~20分钟,每天2~3组。
臀肌锻炼
夹紧臀部,把两边臀部收缩在一起,坚持5秒,再放松5秒,每小时5~10次。
膝关节被动/主动屈髋屈膝练习
一般从屈膝30°开始,每天2次,每次20~30分钟。
根据耐受情况,每天增加10°~15°,逐渐增加屈膝度数,并过渡到主动屈膝。
踝泵运动
早期进行踝关节背伸、屈曲锻炼,锻炼时动作要轻柔,速度不宜过快,幅度由10°~20°开始逐渐增加,以免切口裂开。
负重训练
术后4~6周:扶拐下地不负重练习行走。
术后8~12周:根据X线片情况,进行扶拐部分负重行走锻炼,循序渐进。
术后6个月:完全负重行走。
穿戴有软垫和高帮的鞋有助于负重。
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要量力而行。
不能停止运动或过激运动。
运动时要注意安全。
平时注意足部保暖,夜间抬高患肢,以利于血液循环。
预后
治愈情况
及时治疗,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基本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治疗效果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如果治疗不当,极容易导致并发症发生,导致出现功能障碍。跟骨骨折的致残率约为30%。
危害性
跟骨骨折后会出现足部疼痛、肿胀、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不恰当的治疗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足跟部持续疼痛、内翻畸形、足踝功能下降等。这一系列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日常
日常管理
运动管理
避免在硬场地进行跳、跑等运动。
长时间行走时,选择柔软、舒适、合脚的鞋子。
足部避免受凉、受潮等刺激,注意防寒保暖。
饮食管理
食用清淡、高纤维素、高钙、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比如蔬菜、豆制品、鱼汤、蛋类等,可以预防便秘,促进骨质生长。
避免饮酒、吸烟以及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
日常注意生活和生产安全,避免外伤,保证人身安全是跟骨骨折预防的关键。
多食高钙食品,如牛奶、蛋类、豆制品等,必要时补充钙剂,可避免引发骨折的疾病如骨质疏松。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