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
概述
主要表现为足跟后上方疼痛、肿胀、发红、僵硬,伴烧灼感,甚至出现结节
长时间反复或剧烈拉伸运动,超过跟腱承载负荷所致
可采取一般治疗、物理治疗、支撑垫治疗、药物治疗等,必要时手术治疗
经过治疗可改善症状,可治愈,但有可能复发
跟腱炎
定义
跟腱炎一般是指发生于跟腱及周围腱膜的无菌性炎症,典型表现为足跟后上面疼痛。
跟腱是位于踝关节后方的大肌腱,它连接小腿后方肌肉群到跟骨,支持行走、奔跑、攀登等运动。
分型
根据发病的缓急程度、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三种类型。
急性跟腱炎
起病急,发病时间在2周以内。
亚急性跟腱炎
起病较急,发病时间在3~6周。
慢性跟腱炎
起病缓,发病时间在6周以上。
发病情况
多见于长期跑步和训练不当等情况。
男性多见。
跟腱炎的疼痛位置在哪?
跟腱炎的疼痛位置在脚后跟上方。
跟腱的位置就在脚跟上方至腓长肌下端,也就是小腿后下侧。
跟腱炎属于跟腱部位的无菌性炎症,常常由于外力拉伤导致,会出现局部的充血和组织水肿,压迫周围的神经,导致脚后跟疼痛。
跟腱炎的自愈方法是什么?
跟腱炎自愈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早期用冰敷降温,消除肿胀,缓解疼痛。一到两周以后可以采用局部理疗。
与此同时,可以使用拉力带,减轻跟腱的负荷。晚上可以使用护踝,对足部起固定作用,防止无意识活动造成损伤。
配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如塞来昔布等,可以帮助缓解局部水肿,减轻疼痛感。
跟腱炎贴什么膏药好?
跟腱炎属于无菌性炎症,可以贴骨痛贴膏、氟比洛芬膏、南星止痛膏等膏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且具有止痛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贴氟比洛芬膏,有助于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促进组织炎症物质的吸收,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需要注意,如果皮肤有破损或者过敏的患者应避免贴膏药治疗。此外还需要遵医嘱采取其他治疗方法。
病因
致病原因
长时间反复或剧烈拉伸运动,超过跟腱承载负荷,导致肌腱纤维的小损伤积累而引起跟腱炎,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
急性损伤
常发生于较大爆发力的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时,如做猛力踏跳或急速起跑,使小腿肌肉强烈收缩,拉伤跟腱周围组织,造成跟腱炎。
慢性劳损
慢性劳损是引起肌腱炎的主要原因,长期或长距离跑步、行走,或者长期过度跑跳运动,都会引起跟腱劳损,诱发跟腱炎。
易患因素
有扁平足或足弓过高。
有肌腱疾病、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牛皮癣)等疾病,或跟腱受到外伤。
运动前没有充分热身、过度运动,或在硬性地面长时间跑步、爬山等。
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等。
其他:有肥胖等其他疾病。
发病机制
各种原因引起的跟腱过度使用,可导致跟腱内纤维组织发生慢性损伤,反复小损伤未经正确治疗,可演变成慢性跟腱炎症、变性甚至钙化。
症状
主要症状
跟腱疼痛
最典型的症状是足跟(脚后跟)后上方疼痛、酸痛、压痛。轻者运动时疼痛,严重者有持续疼痛,静息痛
疼痛多在早上起来下床时或剧烈运动后休息时出现,当跟腱上下两端受到牵拉时,疼痛会加重。
随着疾病的发展,牵拉跟腱的动作都会产生疼痛,如登山、上下楼梯、提踵以及走路等。
肿胀、发红
跟腱炎急性期,足跟后上方组织会出现肿胀,皮肤会发红,伴有烧灼感。
跟腱炎慢性期,走路、跑步等运动时可出现足跟处肿胀、疼痛。
僵硬、结节、凹陷
跟腱僵硬多发于清晨。慢性跟腱炎时,跟腱僵硬多长期且持续存在。
跟腱炎慢性期如出现钙化,足跟处可摸到结节。
个别患者可触及跟腱中间的小凹陷,伴有压疼,提示跟腱部分断裂。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出现足跟后上方疼痛、肿胀、发红,或僵硬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行动不便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患者可借助轮椅、拐杖等行动,以防摔伤或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足跟后上方有疼痛或者僵硬感吗?
早上起床时或者剧烈运动后疼痛会加重吗?
足跟处是否能摸到结节?
走路、跑步受影响吗?
病史清单
是否曾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是否曾长期剧烈运动?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痛药:塞来昔布、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外伤史,或长期剧烈运动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急性期足跟部疼痛、肿胀、发红、灼烧感,四种表现可不同时出现。
慢性期足跟部疼痛伴有晨僵,踝关节活动受限等,影响运动,甚至影响行走。
体征
跟腱周围可能出现肿胀、增厚、小结节、小凹陷、明确的压痛点等。
影像学检查
X线:可以检查出是否有跟腱组织钙化、踝关节骨折脱位等病变,有利于医生排除其他引起跟腱疼痛的疾病。
B超:可以检查跟腱有无断裂,跟腱滑囊有无积液,跟腱及其周围软组织有无肿胀、增粗等,还可以发现跟腱早期的退行性变,有利于医生诊断和治疗。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跟腱炎的最精准有效的检查。不仅可见跟腱内部病变的位置和范围,还可以显示跟腱内部有无明显断裂或跟腱增粗,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鉴别诊断
跟腱断裂
相似点:都有足跟部的疼痛。
不同点:跟腱断裂有明确外伤史,提踵无力,站立、行走困难。检查可见跟腱断裂的位置。
腓肠肌撕裂
相似点:轻中度的腓肠肌撕裂与跟腱炎类似,都会出现小腿下端局部的疼痛、肿胀。
不同点:腓肠肌撕裂检查可发现腓肠肌的撕裂位置相对较高。
跟骨骨折
相似点:足跟部疼痛、肿胀。
不同点:跟骨骨折足跟局部出现皮下淤血、瘀斑,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骨折线、断端移位等。
踝关节骨折脱位
相似点:足跟部疼痛、肿胀。
不同点:踝关节骨折脱位脚跟局部出现皮下淤血、瘀斑,脚踝形状改变,足跟部运动受限,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骨折线、关节脱位等。
踝关节炎
相似点:踝关节周围疼痛、肿胀。
不同点:踝关节炎的踝关节疼痛部位相对偏于前部,还可表现为关节的僵化、活动受限,时轻时重,检查发现骨质增生等。跟腱炎的肿痛不适多位于跟骨后上方。
跟腱止点损伤及止点性跟腱炎
相似点:跟骨后方疼痛、肿胀。
不同点:跟腱止点损伤及止点性跟腱炎,疼痛部位相对偏低,在跟腱止点处,而跟腱炎的肿痛多位于跟腱体部。
踝关节后撞击综合征
相似点:跟骨后方疼痛、肿胀。
不同点:踝关节后撞击综合征,疼痛部位相对深在,在跟腱前方,踝关节后方,而非跟腱本身。跟腱炎的肿痛多位于跟腱体部。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促进恢复,重返运动。
治疗原则:症状较轻者可采用保守治疗,规范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者,建议采用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期以休息为主,停止运动,配合物理治疗;慢性期控制运动量,减少跟腱牵拉,减少蹬地动作,配合物理治疗后积极康复。
物理治疗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超声波、冲击波和超短波治疗。
也可采用冰敷、温水浴、理疗来缓解疼痛。急性期采用冰敷,慢性期采用理疗。冰敷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支撑治疗
佩戴功能矫形鞋垫可抬高脚踝,减少跟腱承受的拉力。
严重者可在夜间睡眠时使用护踝,以保持跟腱固定。
如果病情严重,还可以穿跟腱靴或使用拐杖,减少跟腱活动,促进跟腱修复。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口服药:常用药物是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塞来昔布等,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肿胀。
封闭治疗: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局麻药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局部封闭药物急性损伤期禁用或者慎用,慢性疼痛期酌情使用(一般注射于跟腱周围,避免多次使用糖皮质激素)。具体用药及用量请严格遵医嘱。
手术治疗
患者对跟腱功能的需求是是否采取手术治疗的主要根据。
适应证
规范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症状无好转者。
职业运动员,虽然没有严重的局部疼痛,但是严重影响训练和比赛者。
手术方法
腓肠肌延长术:减少跟腱张力,促进跟腱愈合。切口较小,手术后恢复比较快。
病损处清理和修复手术:适用于病损范围超过肌腱50%的直径或横断面的跟腱炎。手术要切开肌腱表面,刮除病损处,再缝合肌腱,以利于肌腱愈合。病变轻者可采用关节镜下病灶清理。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要石膏固定4周,注意休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等,以防发生感染。
对于单纯跟腱周围炎,术后即可做踝关节活动,在支具的帮助下部分负重,直到行走无跛行。
对跟腱炎或跟腱部分断裂者,术后踝关节需要固定2周。
术后4周,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
可进行轻度的抗阻训练,切勿过早进行高强度训练。
根据恢复情况,酌情决定全面恢复训练的时间。
有助于缓解疼痛的动作:手推墙,脚微微用力踩;轻轻踮起脚尖,足跟向上提;伸直脚背的“踝泵”活动。
康复治疗
跟腱炎治疗后,可遵医嘱进行专业的运动康复锻炼。
离心式直膝下降
强化和拉长腓肠肌(小腿后肌肉)。
足跟悬空
受伤的脚站于台阶,膝盖保持伸直,前脚掌着地,足跟悬空。
足跟下压
缓慢降低受伤脚的足跟,直到足跟低于台阶平面。
复原
健侧脚站上台阶,用力蹬高,回到起始位置。
离心式屈膝下降
强化和拉伸比目鱼肌(小腿后外侧肌肉)。
足跟悬空
受伤脚站于台阶,膝盖屈曲约45度,前脚掌着地,足跟悬空。
足跟下压
缓慢降低受伤脚跟,保持膝盖屈曲,直到足跟低于台阶平面。
复原
健侧脚站上台阶,用力蹬高,回到起始位置。
预后
治愈情况
跟腱炎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后,都可改善症状,大部分可痊愈。
跟腱炎治疗不到位或康复不规范容易复发。即使痊愈,再次过度运动仍可造成跟腱炎复发。
危害性
活动受限
跟腱处出现的疼痛、肿胀等不适,会影响正常的行走、上下楼梯等日常活动。
跟腱断裂
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会引起跟腱钙化、滑囊钙化等,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跟腱断裂
影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
跟腱炎会影响足部和小腿的运动功能,如果治疗不及时,恢复不好,会影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没有完全康复时,一定要多休息,不要急于活动,以免病情再次加重。
抬高患肢:如坐位时双下肢置于矮凳上,平卧时双下肢垫枕头,将足跟抬高。
禁止酗酒。
选择合适的鞋子
鞋底不能太硬,后跟处不能太软,可以加硅胶垫或后跟垫。
鞋子也不能太大。
运动管理
剧烈运动前充分热身,禁止在疲劳状态下和酒后进行剧烈活动。
逐渐停止锻炼
可以先将高强度锻炼改为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强度锻炼。
逐渐减量直至停止锻炼,比直接完全停止运动效果要好。
保持乐观心态
跟腱炎保守治疗时,周期会比较长,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预防
正确的运动方式
适量运动
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突然剧烈运动。
热身和放松
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做适当的放松活动。
拉伸
每天适量伸展小腿肌肉和跟腱,有助于保持柔韧性。
合适场地
运动时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
增强肌肉力量
加强小腿肌肉锻炼,使小腿和跟腱能更好地应对在运动和锻炼中遇到的压力。
调整运动方式
建议将高应力的运动(跑、跳)与低应力运动(游泳等)交替进行。
选择合适的鞋
减震鞋
运动时穿的鞋子应提供足够的缓冲,并可以对踝关节产生足够的保护。
平底鞋或运动鞋
平时应穿舒适的平底鞋或运动鞋,少穿高跟鞋。
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果患有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高血压等原发疾病,请遵医嘱积极治疗。
避免滥用药物
遵医嘱规范使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药物,避免自行滥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