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
概述
因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骼破坏性炎症
表现为发热以及病变部位的红肿、疼痛、溃烂
主要采取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
及时治疗多可治愈,严重时可致残或致死
骨髓炎是什么?
定义
由于细菌感染引起骨骼以及骨周围组织出现炎症、骨质破坏等病变。
以上病变导致患者病变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皮肤破溃、流脓等症状,也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
分型
常用的分类体系有以下三种。
Waldvogel分类体系
血源性骨髓炎:细菌由身体其他部位病灶通过血液循环达到骨髓。
邻近病灶蔓延所致骨髓炎:邻近部位的软组织感染可蔓延至骨髓所致。
血供障碍所致骨髓炎:存在血供障碍的部位容易继发感染并引起骨髓炎。
Cierny-Mader分类体系
根据感染骨骼的解剖学类型及生理学类型分型,主要用于长骨感染。
解剖学类型
Ⅰ型:髓腔性骨髓炎。
Ⅱ型:浅表性骨髓炎。
Ⅲ型:局部性骨髓炎。
Ⅳ型:弥漫性骨髓炎。
生理学类型
A型:免疫系统正常。
B型:局部或系统的免疫缺乏。
C型:手术损伤大于疾病本身。
其他分类方法
按病程
急性骨髓炎:发病迅速,具有典型的急性感染特征。
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骨髓炎转化而来,以局部症状为主。
按患病年龄
儿童骨髓炎。
成人骨髓炎。
发病情况
目前流行病学数据尚不完整。
发达国家的患病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男性高于女性。
发病部位以胫骨和股骨的发生率最高。
脚趾骨髓炎有什么症状?
脚趾骨髓炎可能出现发高热,脚趾处红肿、疼痛、破溃流脓等症状。
脚趾骨髓炎的症状在急性期和慢性期差异较大。
脚趾骨髓炎急性期常出现全身高热、寒战、脚趾红肿、疼痛、皮肤温度升高。进入慢性期后发热、疼痛可有所缓解,主要表现为脚趾处皮肤破溃形成窦道、反复流脓、排出碎骨片、脚趾不能着地行走,甚至出现骨折。
头孢是治疗骨髓炎的特效药吗?
头孢类抗生素是治疗骨髓炎的常用药物,但治疗效果因患者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而不同,不能认为是治疗骨髓炎的特效药。
骨髓炎能治好吗?
大部分骨髓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痊愈,少数转为慢性骨髓炎,极少数患者迁延不愈。
对于急性骨髓炎患者,只要能够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大多数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获得痊愈。即使是慢性骨髓炎患者,经过长期、规范化的手术及抗生素治疗,大部分也能治愈。仅有少数病情控制差的慢性骨髓炎患者难以痊愈。
病因
致病原因
骨髓炎是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正常情况下,骨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当血液中病原微生物感染力较高、局部或全身免疫力下降时,病原微生物难以被消灭,在局部持续繁殖,就可能引发骨髓炎。
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中金葡菌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80%以上成年人骨髓炎是金葡菌所致。
其他可见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是主要感染途径,病原微生物从体内其他感染灶经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发生骨髓炎。儿童由于骨生长旺盛而血供丰富,更容易由此途径感染。
蔓延性感染:从邻近软组织直接蔓延而来,如指端感染所引起的指骨骨髓炎。
创伤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伤口侵入骨组织,如开放性骨折感染后发生的骨髓炎。
高危因素
外伤或外科操作
开放性骨折或深部刺伤(如长钉子刺穿鞋伤及足部)可能会使病原微生物进入骨或附近组织。
骨折内固定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外科操作,也可能会为病原微生物进入骨骼开辟道路。
循环障碍
当血管受损或阻塞时,身体很难将抵抗感染的细胞和抗体运至感染局部,导致抵抗力下降。较小的伤口感染也可能发展至深部,导致深部组织和骨骼受到感染。
留置管
许多情况下,需要使用医用留置管,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进行血液透析时应用血液透析管。
应用导尿管。
应用静脉留置导管。
免疫功能受损
某些疾病或药物会影响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患骨髓炎的风险加大。
进行抗肿瘤治疗。
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控制不良。
使用糖皮质激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等药物。
症状
骨髓炎的症状因不同类型、严重程度和年龄等而不同。
全身症状
全身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包括畏寒、发热(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可达39℃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头痛等,病情较重者,甚至可出现谵妄(意识清晰度降低,出现大量错觉、幻觉等)、惊厥、不能入眠。年龄较小的儿童还可因疼痛啼哭不止。
急性骨髓炎全身症状多较重,也有部分症状不典型。
慢性骨髓炎全身症状不明显,有时甚至无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
局部症状主要为病变部位皮肤发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疼痛及压痛。
急性骨髓炎通常早期局部疼痛较为剧烈,随病情进展疼痛反而可减轻,还可出现局部肌肉痉挛、拒绝活动病变部位。
慢性骨髓炎由于反复发作,可出现病变部位一个或多个窦道(骨骼通向皮肤表面的孔洞)、窦道流出大量臭味脓液、局部皮肤颜色变深(可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肢体增粗变硬且失去正常弹性,以及肢体活动障碍。
并发症
病理性骨折:炎症反复发作,可破坏正常骨结构,发生骨折,出现相应的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表现。
畸形:儿童可因骨骺板破坏影响骨骼生长发育,使肢体出现缩短畸形;由于软组织瘢痕挛缩,也可引起屈曲畸形。
关节强直:感染扩散到关节内,关节软骨面破坏,使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出现关节屈伸受限、僵硬。
中毒性休克:感染未得到控制时,可出现意识不清、昏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癌变:窦道口皮肤不断受刺激,可发生癌变,常为鳞状细胞癌,可出现局部淡红色或褐红色的斑块或结节样皮损。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如果有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疼痛及压痛等症状,无论是否有畏寒、发热、骨骼畸形、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临床症状较多者,应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及发作特点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局部皮肤是否有发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疼痛等症状?
症状持续多久了?
有发热吗?最高多少度?
疼痛明显吗?按压时痛吗?
有无骨骼畸形、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
症状在哪些情况下会加重或减轻?
病史清单
是否有感染史、外伤史、手术史、糖尿病等病史?
是否进行过抗肿瘤治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菌药物(口服):青霉素类药物、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红霉素
诊断
诊断依据
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还需要综合实验室检查、局部脓肿分层穿刺、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才能确诊骨髓炎和明确病因。
病史
部分可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史、外伤史、手术史、糖尿病等病史,或者进行过抗肿瘤治疗、服用过某些药物。
临床表现
症状: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以及病变部位皮肤发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疼痛及压痛、活动障碍等局部症状。
体征:可发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局部压痛、皮肤发红、温度升高、色素沉着,有时可见窦道,主动或被动活动肢体时疼痛,肢体活动范围减小等。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ESR):又称血沉,一般可出现血沉加快。
C-反应蛋白(CRP):升高提示存在感染,治疗后可恢复正常,可辅助诊断和观察疗效。
降钙素原(PCT):PCT可反映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还与预后相关。健康人血清中几乎不能被检测到。当严重感染,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时,PCT水平升高,随着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增加,PCT水平也明显升高,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PCT水平迅速下降。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了解骨质有无增厚和硬化,有助于诊断。
X线检查变化在感染后3~4周出现。
CT检查
若X线表现不明确,可进行CT检查明确诊断。
CT检查可确定病变骨及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但对细小骨脓肿仍难以显示。
经窦道插管注入碘造影剂还可显示出脓腔的部位、大小及延伸方向,可明确死骨或骨腔与窦道的关系。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检查可诊断部分X线与CT检查难以发现的早期病变,但通常不是常规首选检查手段。
MRI检查可显示病变部位骨内及骨外的变化,包括病变部位的骨髓损坏、骨膜反应及病灶范围等。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对早期诊断骨髓炎有一定的价值,一般发病后48小时即有阳性结果。
检查可发现病变部位,但不能明确病变性质及原因,无法区别感染、骨折和肿瘤。
局部脓肿分层穿刺
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还可指导治疗。
在肿胀和压痛最明显部位穿刺,将抽出的液体送检,发现脓细胞或细菌,即可明确诊断,同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即可帮助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
骨组织活检
可以获取病原学资料,明确病原微生物,有助于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
骨组织穿刺活检通过外科穿刺手段或开放性手术获取骨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做药敏试验,有时需要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培养或者病理学检查。
检查后可能会出现疼痛、出血、感染扩散、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鉴别诊断
蜂窝织炎
相似点:局部红、肿、热、痛表现。
不同点:蜂窝织炎病变部位为软组织,不会累及骨骼,通常无全身症状,且局部症状较为明显,影像学检查易于鉴别。
化脓性关节炎
相似点:发热等全身症状,局部红、肿、热、痛,以及活动受限。
不同点:化脓性关节炎病变部位为关节,可有感染关节的剧烈疼痛,关节穿刺检查可发现细菌感染,影像学检查可见关节肿胀、积液及关节间隙增宽等改变。
类风湿关节炎
相似点:发生在儿童的类风湿关节炎和急性骨髓炎都可出现高热(超过39℃),有时难以鉴别。
骨肉瘤
相似点:局部疼痛和压痛、皮温增高、皮色发红、活动受限。
不同点:骨肉瘤和骨髓炎相比,其骨破坏、骨膜反应的范围比较局限,但有时X线鉴别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骨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鉴别。
尤因肉瘤
相似点:发病部位类似,都可有发热、局部疼痛、皮温升高等表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都可升高,常常与骨髓炎难以鉴别。
不同点:尤因肉瘤早期不会妨碍邻近关节活动,表面血管曲张并可摸到肿块,影像学检查有时难以鉴别,需要进行骨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急性骨髓炎需要积极抗感染,应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
慢性骨髓炎则需要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同时应用抗生素。
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是急性骨髓炎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多可有效控制感染,改善全身及局部症状;也可以辅助治疗慢性骨髓炎。
抗生素一般首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同时联合广谱抗生素治疗,待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调整用药。
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避免自行应用、更换药物或调整用量。
常用药物
β-内酰胺类:是现有的抗生素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类,也被认为是治疗骨髓炎的标准药物,临床最常用的是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苯唑西林、甲氧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等)。
大环内酯类:耐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细菌对此类药物仍敏感,如红霉素。
糖肽类:如万古霉素,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主要治疗药物。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需氧菌和厌氧菌有效,常用药为克林霉素。
用药方案
骨髓炎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因此正确选择药物非常重要。针对导致骨髓炎的不同病原菌,应采取不同抗生素治疗方案,具体如下(仅供参考)。
病原微生物 | 首选 | 次选 |
---|---|---|
青霉素敏感金葡菌 | 青霉素G | 头孢唑林、克林霉素、万古霉素 |
耐药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 | 萘夫西林、苯唑西林 | 头孢唑林、克林霉素、万古霉素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万古霉素 | 利奈唑胺 |
各种链球菌 | 青霉素G | 头孢曲松、克林霉素、万古霉素 |
肠球菌 | 氨苄西林-舒巴坦 | 三代头孢类、喹诺酮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
铜绿假单胞菌 | 头孢吡肟、美洛培南 | 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厌氧菌 | 克林霉素 | 甲硝唑 |
混合感染 | 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
给药途径
目前首选静脉给药,也可以口服给药。
对病情危重者,需要先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病情稳定后可以改为口服。
停药时机
抗生素应连续应用3~4周,停用抗生素要具备下述条件:
体温正常1周以上。
局部症状、体征消失。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均正常。
在X线片上看到修复迹象。
急性骨髓炎若停药过早,虽然全身情况好转,但仍可能复发或局部病变继续发展,而转为慢性骨髓炎。
对症支持治疗
高热时需要降温,可用冰袋、温水或酒精擦浴、冷水灌肠等措施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需要使用退热药物。
输液,以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酸中毒。
有贫血时,可隔1~2天输给少量新鲜血,以增加抵抗力。
加强营养,能进食时,应采取高蛋白、高脂肪饮食。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必要时给予镇静、镇痛药物。
局部辅助治疗
手术治疗
急性骨髓炎
手术目的:引流脓液,减轻局部症状,减少败血症发生的机会;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
手术时机:宜早不宜迟,抗生素治疗后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应进行手术,也有主张提前为36小时。
手术方式:包括钻孔引流术或开窗减压术,伤口进行闭式灌洗引流、单纯闭式引流或延迟缝合伤口。
慢性骨髓炎
手术目的:清除病灶,摘除死骨或存留异物、切除硬化瘢痕及窦道。
手术禁忌证: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不宜作病灶清除术,应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积脓时宜切开引流;大块死骨形成而包壳尚未充分生成者,过早取掉大块死骨会造成长段骨缺损,不宜手术取出死骨,须待包壳充分生成后再手术。
手术方式:较多,包括碟形手术、带蒂肌肉瓣充填术、闭式灌洗、病骨整段切除或截肢、缺损骨修复等,术前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
其他治疗
也有学者提出一些方案,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负压治疗、生长因子和基因治疗,脉冲磁场或超声波治疗,以及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但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评估。
预后
治愈情况
急性骨髓炎经过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多能得到控制,全身及局部症状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多可治愈;部分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发展为慢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在经过手术治疗和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可有效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部分患者经过数年或数十年仍不能痊愈。
危害性
骨髓炎可出现多种全身及局部症状,对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骨髓炎可导致病变部位出现孔洞并流出脓液,影响美观和功能。
慢性骨髓炎病程较长,会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清淡饮食,忌肥腻、煎、炸的食物,如甜点、蛋糕、冰淇凌或含糖饮料等。
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推荐食用鸡蛋、牛奶、豆及其制品、鱼肉、禽肉和瘦红肉等,增强抵抗力。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如将燕麦、藜麦、小米、红豆等同大米一起烹制。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取。
注意补充维生素A、C、E及矿物质,必要时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膳食补充剂。
心理支持
可以用听轻音乐、深呼吸、观看娱乐节目等方法,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
一定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生活管理
禁止抽烟、喝酒。
发热期间注意卧床休息,患肢制动,减少消耗。
治疗期间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
骨髓炎治愈以后,也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防止骨髓炎复发。
其他
皮肤护理:局部有窦道的时候,要做好伤口消毒,保持伤口清洁、卫生、干燥,预防交叉感染。
随诊复查
骨髓炎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诊,以便医生了解病情,调整用药。
治疗期间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
预防感染
预防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疾病,如疖、痈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防止发生继发感染导致血源性骨髓炎。
发现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时治疗。
增强自身免疫力
适当运动,可选择游泳、快走、跑步、跳健美操等运动。
保证健康均衡的饮食,少油、少糖、少盐、多纤维素,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其他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