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
概述
一种常见的发生在股骨干与股骨颈连接处的骨折
表现为髋部疼痛、肿胀、下肢短缩或外旋畸形,无法站立或行走
多见于摔伤、车祸或高处坠落伤等
多采取手术治疗,辅以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
定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位于股骨干与颈连接处的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颈与股骨干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为大转子;股骨颈与股骨干连接处内下方的隆起,称为小转子。大、小转子连成环线的部位,称为股骨粗隆间,又称为股骨转子间,是骨折的多发部位。
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风险较小,但移位的风险较高。
分型
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型
Ⅰ型:顺转子间骨折,骨折线从小转子向上向外延伸。
Ⅰa型:骨折无移位,小转子无骨折。
Ⅰb型:小转子有骨折,但复位后内侧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
Ⅰc型:小转子有骨折,但复位后内侧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
Ⅰd型:粉碎骨折,大小转子至少有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
Ⅱ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反斜行,从小转子向外下延伸,由于内收肌的牵拉,股骨干有向内侧移位的趋势。
Jensen分类法
Jensen分类法根据小转子和大转子骨折数量分为三型。
Ⅰ型:为单纯两部分骨折,为稳定性骨折。
Ⅰa型:没有移位的骨折。
Ⅰb型:有移位的骨折。
Ⅱ型:为三部分骨折。
Ⅱa型:有大转子分离的三部分骨折。
Ⅱb型:有小转子分离的三部分骨折。
Ⅲ型:为合并有大转子和小转子分离的四部分骨折。
AO/OTA分类法
AO/OTA分类法将股骨转子间骨折归为A类骨折。
A1型:经转子间的简单骨折(两部分),包括单纯大转子骨折或小转子骨折。
A2型:经转子间的粉碎骨折,外侧壁不完整。
A3型:反转子间骨折,骨折线通过骨外侧骨皮质。
Tronzo-Evans分类方法
Ⅰ型:顺转子间骨折,骨折无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Ⅱ型:小转子骨折轻微,可获得稳定的复位,为稳定性骨折。
Ⅲ型:小转子粉碎性骨折,不能获得稳定的复位,为不稳定性骨折,约占转子间骨折的一半。
Ⅳ型:不稳定性骨折,为Ⅲ型骨折加大转子骨折。
Ⅴ型:反转子间骨折,有移位的可能,为不稳定性骨折。
发病情况
股骨转子间骨折占髋部骨折65%,好发于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及热爱运动的青少年。占成人骨折的3.4%。在我国,每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数在400万以上。
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查房是什么
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查房主要查看患者身体状况,骨折部位皮肤肿胀情况和住院期间注意事项。
1.保守治疗或术前患者:首先告知患者康复锻炼方法,早期行踝泵锻炼、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消除患肢肿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禁屈髋、屈膝锻炼。
协助患者定期翻身拍背,避免褥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于骨牵引患者,查看患者克氏针位置是否在位,给予针眼处消毒。
2.术后患者:告知患者除术前锻炼方法外,可在病床上行屈髋、屈膝、直腿抬高等锻炼,保持患者下肢中立位,避免内收、内旋。对于年轻患者,术后即可在辅助下下床活动;对于年龄较大患者,一般伴有骨质疏松,禁止早期下床活动。
出现股骨粗隆间骨折,需积极就诊,遵医嘱合理治疗。
病因
致病原因
摔伤
90%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受伤原因是摔伤。常见于跌倒或高处坠落时髋部着地的情况。
老年人由于视力弱、肌力降低、血压不稳定、反应力降低和骨与关节疾病等因素,较易摔倒。骨质疏松症患者,更容易在跌倒后出现股骨转子间骨折。
高能量损伤
高能量损伤引起,如车祸伤和高处坠落伤等可引起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于年轻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器官的损伤,如颅脑、颈椎和胸腹部的损伤。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说话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说话不清楚,最常见的情况是术后谵妄,还可能是脑部病变。
股骨粗隆间骨折,现在叫做股骨转子间骨折,常发生于年纪较大的病人。主要的症状是摔倒后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术后说话不清楚最常见的原因是因为受伤和手术的创伤(出血、麻醉等因素),而导致的术后谵妄。这种情况可以进行精神心理科的治疗(如富马酸喹硫平等药物),但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通常在术后3~5天后症状会逐渐缓解、消失。
此外,还可能并发脑部病变,如脑梗死出现
如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说话不清楚,饮水呛咳等症状,需要行头颅CT明确诊断。疗,药物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症状
受伤后,会出现髋部疼痛、肿胀、瘀斑和下肢不能活动等情况。
主要症状
髋部疼痛
大部分股骨转子间骨折人群会有髋部剧烈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活动时疼痛加重,固定后疼痛可减轻。
肿胀、瘀血
出现髋部肿胀,皮肤可见瘀血、瘀斑。
这是因为骨折造成周围软组织损伤、小血管破裂所致。
下肢畸形
下肢畸形主要出现在移位较明显的骨折,移位不明显的骨折可无畸形。
比较常见的畸形是下肢短缩、外旋。
活动受限
受伤后,可能会造成无法站立和行走。
无移位骨折的人,可能可以勉强行走,但活动时疼痛加重。
并发症
坠积性肺炎
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尤其是选择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的年老体弱者或原有肺部慢性疾病者,如果长期不活动,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压疮
有些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如果护理不当,身体骨突起处受压,如骶尾部、足跟部,局部软组织血液循环障碍,易形成压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因下肢长期制动,缺少活动,静脉回流缓慢,由于骨折的刺激,血液又处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
骨折不愈合
当股骨转子间骨折未得到及时的治疗,或治疗方式不当,可能会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不稳定的骨折,不愈合发生率高。
畸形愈合
最常见的畸形愈合是髋内翻,多见于仅采用保守治疗,通常与复位不理想有关。
髋内翻患者表现为肢体短缩,行走时左右摆动显著增加。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若发生跌倒摔伤、车祸等外伤,出现髋部疼痛,建议尽快就诊骨科。
如果医院设有创伤外科或创伤骨科,也可以就诊相关科室。
急诊科
若因车祸或高处坠落,出现髋部疼痛、瘀血、难以站立或行走、畸形等症状时,尤其是伴有大量出血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等紧急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或拨打120求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卧床,使用担架或平车进行搬运,不得自行行走。
若有外伤导致的出血,伤口可用洁净的布包扎。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髋部是否疼痛,疼痛多长时间了?
受伤部位有没有瘀血、瘀斑
受伤后能否下地行走?
行走时是否出现疼痛和步态异常
是否有下肢的短缩和外旋畸形?
病史清单
有无外伤史,如高处坠落、摔倒、车祸等?
是否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抗凝药、抗炎止痛等药物?
是否有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急诊则不必带
影像学检查:如X线检查、CT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凝药:阿司匹林、华法林。
抗炎止痛药:塞来昔布胶囊、布洛芬。
抗骨质疏松药:双膦酸盐、钙剂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明确的外伤史,如摔伤、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
临床表现
髋部疼痛,下肢活动障碍,难以行走。
肿胀、瘀血:患侧大转子比健侧升高,髋部肿胀,伴有淤血、瘀斑
畸形:下肢可见短缩、外旋畸形。
叩击足跟部,可引起患处剧烈疼痛。
在外力作用下骨折端相互摩擦可有骨擦音骨擦感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目的:可帮助了解骨折端移位情况,便于了解骨折分型,对后续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意义:若X线摄片结果显示股骨转子间有明显骨折线或骨皮质不连续,提示有股骨转子间骨折。
CT检查
目的:当怀疑为病理性骨折或普通X线片判断骨折不明确时,可进行CT检查。
意义: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提供更多诊断信息。三维CT能弥补X线检查的不足,更直观地显示骨折移位情况。
注意事项:辐射较X线强,孕妇等人群应遵医嘱进行。
磁共振(MRI)检查
目的:MRI可以显示X线不能发现的轻微骨折。
特点:MRI扫描敏感性高,明显优于X线及CT。无辐射,可用于孕妇。
注意事项:检查时要摘掉身上一切金属配饰,部分假体或支架术后的患者禁止做核磁,具体咨询医生。
鉴别诊断
部分股骨转子间骨折病史及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与下列疾病混淆,应予以鉴别。
股骨颈骨折
相似点:均有外伤史,且有髋部疼痛、瘀血、活动受限,甚至下肢短缩、外旋等表现。
不同点:股骨颈的外旋角度为45°~60°,而股骨转子间骨折下肢外旋可达90°。可通过X线检查明确诊断。
髋关节脱位
相似点:均有外伤史,且有髋部疼痛、患肢缩短等表现。
不同点:髋关节脱位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常见损伤原因为车祸等高能量损伤,大多数为后脱位,患肢呈现屈曲、内收、内旋和短缩畸形,只有少部分前脱位可呈现患肢外旋、外展畸形;两者可通过X线检查进行鉴别。
大转子或小转子骨折
相似点:均有外伤史,且有髋部疼痛、活动障碍等表现。
不同点:单纯的大转子骨折多为撕脱性骨折或暴力造成的粉碎性骨折,单纯的小转子骨折多为撕脱性骨折,大转子骨折或小转子骨折均常见于儿童或青壮年,老年人少见,而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可通过X线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复位、固定,使骨折愈合,恢复下肢功能,预防并发症等。
治疗原则:骨折后根据病情进行一般治疗和手术治疗。如果身体情况允许,首选手术治疗,辅以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一般治疗
非手术治疗卧床时间较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近几年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适应证
有严重伴随疾病或早期并发症,经系统治疗2周无效,不能耐受手术;
系统治疗后病情好转,骨折时间超过3周,患者不愿手术;
3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脑出血者,手术治疗有诱发再次发病可能。
另外,6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脑出血者,手术风险较大,为相对适应证。
治疗方法
卧硬板床休息
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患者,患侧下肢外展位,穿“丁”字鞋,维持时间约为6~8周。
一般主张先不负重下地活动,骨折愈合后开始负重行走。
皮肤牵引
置患侧下肢于外展位,重量为2.5kg,约8~12周后骨折即可愈合。
注意事项:在牵引期间患者要经常练习患侧踝关节活动。待骨折愈合后逐步扶拐下地负重。
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
适用于有移位骨折。矫正内翻、短缩和外旋畸形,肢体轻度外展位,并维持骨折复位直至骨愈合,以15%体重行胫骨骨牵引8~12周,外展位牵引。
注意事项:同皮肤牵引。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应重视护理,定期进行下肢按摩和主被动活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定期测量患肢长度,防止过度牵引造成畸形。8~12周后进行X线检查,骨性愈合后可逐渐拄拐下地活动。
手术治疗
早期手术固定、早期恢复伤前活动已成为多数医师的共识。
如果没有手术禁忌,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
建议在入院48h内手术,这时手术效果更好,包括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骨折复位
复位对于内固定后的稳定非常重要,应该力求达到解剖复位。复位方法可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无论骨折类型是否复杂,均应首先施行闭合复位。
外固定架固定
对于那些不能耐受麻醉的高风险的患者,通过局麻进行外固定架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的优点。
内固定
复位后,需要对骨折进行坚强的内固定,可选择的内固定方法有:滑动加压螺钉加侧方接骨板固定、髓内针系统固定等。
髋关节置换术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普遍存在着骨质疏松,为避免内固定困难,减少畸形愈合,可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适应证包括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如肾性骨病)、伤前已存在严重髋关节关节炎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作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敏感性减低,同时缓解无菌炎症。
常用药物:口服药有布洛芬、艾瑞昔布、塞来昔布等,外用药有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
注意事项:长期用药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或者皮疹、肝肾功能损伤等其他不良反应。
康复治疗
术后康复对于治疗结果有重要影响,一套完善的康复治疗计划不仅能使伤肢功能得到早期恢复,而且对病人体能与各脏器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对于老年患者也应同样重视肢体的功能康复与肌肉力量康复。
功能康复
术后疼痛缓解后,应早期进行关节功能训练,可首先进行被动的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度训练,活动角度应循序渐进,从小到大,逐渐增加主动活动的量;同时不能忽视膝关节、踝关节的功能活动,可在CPM机(被动训练器械)的辅助下进行。
手术后第1天,患者离床进行行走训练,允许扶助行器下地部分负重,第1周负重是正常肢体的50%。后续逐渐增加,术后3~4周,基本可实现完全负重、脱拐。
肌肉力量训练
术后早期应重视肌肉的力量训练,如大腿肌肉的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站立位髋关节内收外展训练、踝泵训练等,良好的肌肉力量训练有助于更好的功能恢复,还能防止下肢静脉血栓。
股骨粗隆间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
股骨粗隆间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包括早期康复、中期康复、末期康复。
1.早期康复:可于术后早期开展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腓肠肌功能锻炼。平躺在床上,绷紧踝关节,伸直患肢,向上抬大腿,每次抬起后坚持10S,腓肠肌功能锻炼:协助患者或借助器械床旁站立,做踮脚动作,反复踮起放下。
2.中期康复;康复训练进行1周后,若患者未感到肢体疼痛,可开展直抬腿、侧抬腿、后抬腿等练习,依次进行。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嘱其取坐位,垂腿,然后伸直,用手抱住腿部,如此反复,同时进行髋关节活动练习。
3.末期康复:末期指导患者进行强化肌力训练,嘱其取平卧位,伸直双下肢,患肢屈髋直腿抬高,屈髋位下进行屈伸膝。复查后愈合良好者可开始负重行走,评估患者骨折恢复情况,针对性调整训练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建议在医生或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切勿自行训练,以防再次受伤。
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有哪些
股骨粗隆间骨折无明显移位或者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常见的有皮肤牵引法、胫骨结节牵引以及药物治疗等。
1.皮肤牵引法:适用于骨折处无明显移位或无髋内翻畸形的患者,需要屈曲膝关节,然后从腘窝部向上牵引,小腿部位也进行皮肤牵引。
2.胫骨结节牵引:适用于骨折部位存在移位者,髋关节外展约30度,放置于支架上进行骨牵引。
3.药物治疗:疼痛明显者给予布洛芬等止疼药物,水肿明显时还可以给予消肿的药物,比如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建议去医院就诊,完善各项辅助检查,明确病情,药物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手术吗
股骨粗隆间骨折大多数是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少数不适合手术治疗的,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股骨粗隆部位有大量肌肉附着,骨折后在肌肉牵拉下容易出现移位,会造成下肢短缩畸形。经过手术评估,如果能够耐受手术,尽量进行手术治疗,特别是老年人手术后可以缩短卧床时间,避免压疮、血栓等并发症发生。一般可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如果经过评估,患者无法耐受手术,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比如进行皮牵引以及防旋鞋进行治疗,但恢复时间较长,患者痛苦较大,容易有并发症。
如果不慎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建议去医院就医检查,遵医嘱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未治疗
若移位明显,未治疗容易出现畸形愈合或者骨不连,造成步态异常,甚至难以站立,影响生活质量。
若高龄人群未进行治疗,长期卧床,容易产生压疮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后
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骨折可正常愈合,康复锻炼及时有效,髋关节功能可完全或基本恢复。
如果未能及时准确复位,可能会出现髋关节畸形,最常见的畸形是髋内翻,保守治疗最常见,其次是内固定失效和复位不理想。
部分可能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很少出现股骨头坏死,偶尔可见。
少部分治疗后不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可能出现髋关节僵硬,影响功能。
预后因素
全身因素
年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一般愈合时间较长。
健康状况:健康状况差,如患有骨质疏松、糖尿病等疾病,则愈合较慢,可能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康复介入时间:若没有及时的进行康复锻炼,可能会延长疾病的恢复时间。
局部因素
骨折类型:若骨折为不稳定的骨折,或复位不良、固定不坚强,则愈合较慢。
有无软组织嵌入:软组织会阻碍骨折两端的对合,导致骨折延迟愈合。
有无感染:感染可导致骨髓炎和软组织炎症的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愈合不良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次进行复位可损伤周围软组织和股骨骨外膜,不利于愈合。
粉碎性骨折,可造成骨质缺损致骨不愈合。
骨折固定不牢固或固定过紧,会干扰骨痂形成过程而影响愈合。
过于激进的髋关节功能锻炼,可能影响固定效果,导致骨折延迟愈合。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适当多吃些鸡蛋、瘦肉、牛奶、豆制品等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
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日常管理
术后6周内患肢活动不便,部分生活起居(如洗脸、穿衣)需要由家属或护工帮助。
手术切口拆线前,应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若切口愈合良好,可进行拆线,一般在术后两周进行。
进行牵引治疗的人群,应定期测量患肢长度,防止过度牵引或无效牵引。
卧床的人群应注意下肢的按摩和肌肉等长收缩,酌情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弹力袜等,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长期卧床建议使用气垫床,定期翻身,避免压疮产生。
外固定架治疗的患者应注意固定架出入口的清洁,防止感染。
病情监测
如果切口出现疼痛、肿胀、流脓等症状,需警惕感染的可能,建议及时就医处理。
如果出现患肢小腿的肿痛,应警惕下肢静脉血栓,不要随意进行按摩和活动,需要及时就诊。
随诊复查
复查的重要性:评估骨折愈合的程度以及评估是否发生再次移位。
随诊时间:建议治疗后分别1周、2周、4周、6周、12周进行复查。
复查的检查项目:髋部X线正位、侧位片,并与健侧进行对比。
预防
老年人,尤其是绝经期女性,应定期进行体检,日常补充钙质,防止骨质疏松。
老年人雨雪天气应减少出门活动,防止摔伤。
如果参与极限运动或对抗性运动,需要做好防护。
有骨质疏松病史者可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