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
概述
发生在上肢大臂远端近肘关节部位的骨折
表现为肘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出现畸形、异常活动等
多见于肘部直接暴力损伤或摔伤
可采取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复位内固定,辅以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定义
肱骨是上肢最粗壮的骨,上端与肩胛骨形成肩关节,下端与桡骨和尺骨形成肘关节。
肱骨髁是肱骨下端与肘关节构成关联的两个凸起部位,分为外侧的肱骨外上髁与内侧的肱骨内上髁。肱骨髁有较多韧带与肌肉附着。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内外髁上方骨骼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表现为肘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甚至出现肘关节畸形、异常活动症状。
分类
按肱骨髁上骨折处皮肤、黏膜完整性分类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和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按骨折断端移位的方向分类
伸展型
上肢伸直时肘部直接受到暴力可导致此种骨折;跌倒时手掌撑地,同时肘部伸直及前臂旋前也会导致;肘部受到直接撞击也不少见。
原始暴力和肱三头肌的牵拉可使远折端向后、近端移位;内、外上髁肌肉牵拉可造成远折端呈屈曲状态,近折端尖部可移位至肘前窝,可能损伤肱动脉、正中神经等重要结构。
根据远折断的移位方向还可以分为伸展尺偏型和伸展桡偏型。伸展尺偏型是指远折端向内侧、后侧移位;伸展桡偏型是指远折端向外侧、后侧移位。
屈曲型
跌倒时肘部处于屈曲位,肘后方受到直接暴力所致。远折端相对于肘部向前移位,近折端向后移位。
发病情况
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于5~8岁的儿童,约占全身骨折的26.7%,在儿科肘部骨折中占比大约60%。其中,大部分都是跌落时手掌撑地引起的。
病因
致病原因
直接暴力
肘部直接受到暴力打击,如击打伤、车祸撞击伤或剧烈运动过程中的撞击伤等。
摔伤
跌倒或高处坠落时,手掌或肘部撑地也可能造成肱骨髁上骨折。
症状
主要症状
局部疼痛
肘关节上方处局部疼痛。疼痛性质为撕裂样剧痛、刺痛或胀痛,伴随肿胀、压痛。
患肢活动时疼痛加重,有效固定可减轻疼痛。
肿胀
肘关节上方出现肿胀,部分可伴随皮下瘀斑
主要是由于骨折使周围的血管发生破裂,周围软组织也发生损伤,引起局部出血和水肿。
功能障碍
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受限,无法完成最基本的活动。
畸形或异常活动
发生部位:肘关节上方。
性质:骨折的远端和近端受周围肌肉和肌腱的牵拉作用,容易发生成角、缩短、旋转、侧偏等畸形。
诱发、加重因素:外力会诱发或加重畸形。
伴随症状:骨折处的异常活动。
并发症
肱动脉破裂
少部分可由于骨折端刺破肱动脉,出现急性出血;常见骨折端移位压迫肱动脉而造成肢体缺血性改变,常见于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应予积极处理,必要时行急诊手术治疗。
神经损伤
主要因骨折局部压迫、牵拉或挫伤所致,神经断裂少见,正中神经损伤多见。可表现为手部屈曲无力,拇指、食指、中指手掌侧感觉减退。
感染
多发于开放性骨折或伴有污染伤口,可能有骨髓炎的发生,骨折治疗后出现感染的概率较小。
骨筋膜室综合征
固定过紧或治疗不当可能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常见于既有髁上骨折又有前臂骨折的患儿。表现为肘部过度肿胀、瘀斑,前臂疼痛加重,手部冰冷,皮肤苍白,脉搏减弱等。需要立即就医减压治疗。
Volkmann缺血挛缩
不及时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其造成的缺血和梗死就可能会进展为Volkmann缺血性挛缩。可出现“4P”征,即疼痛(pain)、桡动脉搏动消失(pulselessness)、苍白(pallor)、麻痹(paralysis)时,称之为Volkmann缺血挛缩。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若发生跌倒摔伤、车祸等外伤,出现肘关节上方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畸形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骨科。
如果医院科室分支较细,也可以选择创伤外科。
如果为儿童出现骨折,且医院设有小儿骨科,可就诊小儿骨科。
急诊科
若因肘部外伤后出现开放性骨折、大量失血、手臂肿胀、麻木、苍白、无脉等紧急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或拨打120求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用木板固定患肢,或者用三角巾直接将患肢固定在身体一侧,防止二次损伤。
若有出血,伤口可用洁净的布包扎;若出血凶猛,怀疑肱动脉破裂出血,应近心端(大臂上端)用止血带包扎,并每小时松开10分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肘关节上方是否疼痛,疼痛多长时间了?
受伤部位有没有红肿,什么时候肿的?
受伤的肘部能不能正常活动?
肘关节上方有没有异常活动?
病史清单
有无外伤史,如高处坠落、摔倒、车祸等?
是否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抗凝药、抗炎止痛药物等?
是否有骨折疏松等疾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X线检查、CT检查等影像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凝药:阿司匹林、华法林等。
抗炎止痛药:布洛芬等。
抗骨质疏松药:双膦酸盐、钙剂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明确的摔倒时手肘撑地、肘部撞击、暴力击打等外伤史,或者运动损伤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肘关节上方有疼痛、肿胀、瘀血、活动受限等。
体征
畸形:骨折近端和远端因周围肌肉和肌腱的作用发生成角畸形等。
异常活动:肘关节上方能做出正常情况不能表现出的异常活动。
在外力作用下骨折端相互摩擦可有骨擦音骨擦感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目的:常为骨折首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了解骨折端移位情况,对后续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意义:若X线摄片结果显示肱骨髁上有明显骨折线或骨皮质不连续,提示肱骨髁上骨折。
注意事项:肘关节正位、侧位X线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CT检查
目的:进一步明确诊断,观察精准的骨折情况。
意义:对于肱骨髁上骨折能提供更多诊断信息,尤其是粉碎性骨折、较隐秘的骨折及解剖部位复杂的情况。三维CT能弥补X线检查的不足,更直观地显示骨折移位情况。
注意事项:辐射性较X线强,孕妇等人群应遵医嘱进行。
其他
怀疑血管损伤的应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怀疑神经损伤的应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
分级
伸直型髁上骨折可根据Gartland分类系统进一步分型:
Ⅰ型:Gartland Ⅰ型髁上骨折未移位或仅有2mm以下轻微移位。
Ⅱ型:Gartland Ⅱ型髁上骨折是后侧骨膜完好的移位性(>2mm)骨折。与Ⅰ型骨折不同,Ⅱ型骨折的肱骨前线向前移位,穿过肱骨小头的前1/3或完全超出其前缘,提示肱骨骨折远端向后移位。
Ⅲ型:Gartland Ⅲ型髁上骨折是前后侧骨膜均破裂的移位性骨折。Ⅲ型骨折可能会向3个方向移位:后内侧移位(最常见)、后外侧移位或前外侧移位。
鉴别诊断
部分肱骨髁上骨折病史及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与下列疾病混淆,应予以鉴别。
肘关节脱位
相似点:均有外伤史,且有肘关节附近疼痛、活动受限及畸形等表现。
不同点
肘关节屈曲呈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肘关节尖部骨性结构),三点间构成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当肘关节伸直时,上述三点成一条直线。
肘关节脱位时,三者关系发生改变,但肱骨髁上骨折,不会影响肘后三角形和直线关系。
肱骨髁骨折
相似点:均有外伤史,且有肘关节上方疼痛、活动受限及畸形等表现。
不同点:骨折的部位不一样,一种位于髁上,一种位于内髁或外髁,肱骨髁上骨折不涉及关节面,肱骨髁骨折可涉及关节面,治疗相对复杂,X线检查可予以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复位、固定,使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预防并发症等。
治疗原则:骨折后根据病情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复位内固定,辅以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
无移位或轻度移位者,如I型骨折者,可颈腕悬带或后侧夹板及悬带固定制动3周,然后开始轻柔的功能活动。6周后骨折基本愈合,再彻底去除固定。
Ⅱ型或III型骨折,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液循环障碍者,多采用闭合复位方法,一般在臂丛麻醉或全麻后进行,由专业骨科医生进行牵拉、旋转,使其复位,在X线透视下证实复位满意后,用石膏后托或小夹板固定6周。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的难度通常较大,需要专业骨科医生进行操作,复位后继续用管形长臂石膏将患肢固定6周。
手术复位内固定
适应证:①手法复位失败;②小的开放伤口,污染不重;③有神经血管损伤
手术复位内固定包括经皮穿针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开放骨折应及时行清创术,污染严重者可考虑延期闭合伤口,彻底清创后再用内固定或外固定架稳定骨折端。
经皮穿针固定
经皮穿针固定相对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造成的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儿童的肱骨髁上骨折,仅在肘关节处打孔,用克氏针插入进行撬拨复位,同时进行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指征包括:骨折不稳定,闭合复位后不能维持满意的复位;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合并同侧肱骨干或前臂骨折。
手术多后正中切口,复位后用钢板与螺丝进行固定,粉碎性骨折可能需要植骨。对成人患者应尽量选择该术式。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的作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敏感性减低,同时缓解无菌炎症。
常用的药物:口服的有布洛芬、艾瑞昔布、塞来昔布等,外用的有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
药物注意事项:长期用药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或者皮疹、肝肾功能损伤等其他不良反应。
抗生素
药物的作用:杀灭细菌,预防感染,适用于开放性骨折和术后24小时以内预防性应用。
常用的药物:头孢克肟、青霉素等。
用药注意事项:可引起患者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口服给药可发生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大剂量使用可出现头晕、头痛等中枢系统反应。
康复治疗
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后续的康复治疗是防止并发症发生和及早恢复肘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
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整个康复的过程中均可进行患肢握力的练习,可进行握拳或握力器练习,防止前臂肌肉萎缩,促进上肢血液循环,加快消肿。
术后或外固定后一周可开始进行腕关节和肩关节的活动,同时进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肉萎缩,每天可进行3次。
石膏拆除后,可对患肢进行肘关节循序渐进的屈伸活动练习,包括主动练习和被动练习,每天可进行2~3次,练习后要适当冷敷,防止肿胀。
肱骨髁上骨折的术后怎么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早、中、末期的康复训练。
1.术后早期(1~2周):术后早期主要是休息、制动,帮助组织修复,疼痛缓解后可以开始手和腕关节的主动活动,包括手指的屈伸练习、腕关节的背伸和屈曲练习,后逐渐过渡到上臂肌群的主动等长收缩练习。
2.术后中期(3~4周):可增加站立位的主动耸肩练习、三角肌保护性的无阻力收缩练习、肩关节的钟摆活动以及前臂的旋前旋后活动度练习,注意应在无痛范围内完成康复训练。
3.术后末期(5~6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上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等长肌力训练,可适当增加肘、前臂和腕的抗阻练习,更好的恢复上肢各关节的功能。
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应在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尽早介入,以免延误康复进程,影响术后生活质量。
预后
治愈情况
未治疗
若为开放性骨折,不治疗则较易发生感染,而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骨髓炎,可能导致残疾。
若移位明显,未治疗容易出现畸形愈合或者骨不连,影响生活质量。儿童受伤可能影响骨骼发育。
若未治疗,肘关节无法正常活动,可能出现关节僵硬。
治疗后
绝大多数若经过治疗,骨折可正常愈合,康复锻炼及时有效,肘关节功能可完全或基本恢复。
部分没有很好的复位,或治疗后过早活动、没有正确佩戴支具者,可能会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常见肘关节内翻畸形。
少部分治疗后不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可能出现肘关节僵硬,影响功能。
预后因素
全身因素
年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愈合较老年人快,老年人一般愈合时间较长。
健康状况:健康状况差,如患有骨质疏松、糖尿病等疾病,则愈合较慢,可能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局部因素
骨折类型:若骨折为开放性骨折,常有其他软组织损伤如血管、神经损伤,则愈合较慢。
软组织损伤程度:若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易引起周围组织粘连,如肌腱粘连,无菌炎症等,影响骨折的愈合。
有无软组织嵌入:软组织会阻碍骨折两端的对合,导致骨折延迟愈合。
有无感染:感染可导致骨髓炎和软组织炎症的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愈合不良
肱骨髁上骨折多次手法复位可损伤周围软组织和肱骨骨外膜,不利于愈合。
粉碎性骨折,可造成骨质缺损致骨不愈合。
骨折固定不牢固或固定过紧,会干扰骨痂形成过程而影响愈合,甚至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
过早或不当的肘部功能锻炼,影响固定效果,导致骨折延迟愈合。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多吃些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牛奶、豆制品、菠菜等)。
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日常管理
术后6周内患肢活动不便,部分操作(如洗脸、穿衣)需要由家属或护工帮助。
手术切口拆线前,应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可适当抬高手臂以减轻肿胀。
若用石膏进行固定,石膏松紧要适度,若过松过紧,应及时找医生调整。
病情监测
如果切口出现疼痛、肿胀、流脓等症状,需警惕感染的可能,建议及时就医处理。
伤处局部剧痛、皮肤苍白、皮温降低,需要警惕骨筋膜内压增高,需要立即就医处理,以避免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及缺血性挛缩。
随诊复查
复查的重要性:评估骨折愈合的程度以及评估是否发生再次移位。
随诊时间:建议治疗后分别1周、2周、4周、6周、12周进行复查。
复查的检查项目:肘部X线片,并与健侧进行对比。
预防
高处工作时,应扎好安全绳,预防坠落事故的发生。
监护人应看管好儿童,不要进行危险度较高的活动。
运动前需做好热身,运动时注意避免磕碰,注意防护。
老年人雨雪天气应减少出门活动,防止摔伤。
有骨质疏松病史者可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