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状血管瘤
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扩张、薄壁的静脉血管组成的团块
症状与病变部位、大小及是否有并发症相关,大多为隆起肿物或局部压迫症状
根据病变位置或症状选择保守治疗、硬化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等
总体预后良好
海绵状血管瘤是什么?
定义
海绵状血管瘤规范名为静脉畸形,主要由扩张、薄壁的静脉血管组成。
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部,四肢及躯干也可发生。
分型
根据病变的引流静脉分型
分型表现
Ⅰ型孤立畸形,无明显静脉引流。
Ⅱ型病变引流至正常静脉。
Ⅲ型病变引流至发育不良的静脉。
Ⅳ型病变主要为扩张的静脉。
发病情况
海绵状血管瘤患病率为1%~4%,好发于面部,也可见于四肢及躯干。
海绵状血管瘤要不要紧?
海绵状血管瘤的严重程度主要是取决于血管瘤的大小、生长部位、临床症状等,通常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较为严重。
如果为无症状、偶然发现的海绵状血管瘤,不严重,随访观察即可。如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出血,或导致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难治性癫痫等,则比较严重,需要采用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切除。
此外,面部海绵状血管瘤会影响容貌,咽喉部海绵状血管瘤可影响吞咽及呼吸功能,影响生活质量,也需要积极治疗。
脑部海绵状血管瘤有办法消退吗?
对无症状、偶然发现的脑部海绵状血管瘤,可定期观察,保守治疗。
如果表现为难治性癫痫、严重头痛及出血、局灶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则应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能有效地防止出血和控制癫痫的发作,多数患者手术后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或学习。
对一些有症状,但部位深在或位于重要功能区,手术危险性很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可先保守治疗,定期随访。
海绵状血管瘤最怕什么食物?
海绵状血管瘤没有最怕的食物。尽量避免高脂肪、油炸食品和辛辣刺激食物。这些食物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或刺激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壁破裂风险。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营养均衡,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多进食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制品等。
病因
致病原因
具体病因不详,有文献报道与早产、出生时低体重和孕期应用黄体酮有关。这些因素在海绵状血管瘤发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还没有明确。
症状
不同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症状不同,大多无症状。
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
局部皮肤轻微隆起的包块,柔软、无搏动,可随体位改变或静脉回流快慢而发生变化。
表面皮肤颜色可正常,或表现为蓝色或深蓝色。
小儿哭闹或用力挣扎,成人低头时可膨大,有时可在病变内触及颗粒状硬结,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触痛,反复发作。
位于口底、咽壁等部位的病变,增大时可影响吞咽及呼吸功能。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可表现为眼球突出、移位。
病程进展可压迫视神经,出现视力减退、视盘水肿、视野缩小等表现。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癫痫发作是最常见的症状,发作类型与病灶所在部位有关,可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不自主抽动、意识障碍等。
瘤体压迫神经可出现头痛,以及相关神经功能障碍,如面瘫、肢体偏瘫、视野缺损、面部疼痛、上睑下垂、眼球歪斜等。
其他症状可能有肥胖、闭经、乳汁分泌、多饮多尿、不自主发笑、发作性意识丧失、顽固性呃逆、吞咽困难等。
并发症
血栓形成:是海绵状血管瘤较为普遍的并发症,尤其是弥漫性、大面积病变者,表现为局部肿块及明显疼痛。
就医
就医科室
血管外科
如果发现皮肤异常肿物,应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未经医生许可,切勿滥用药物,以免药物影响相关检查,干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
症状出现多久了?
症状有没有减轻或加重?
肿物有没有迅速增大?
以前做过检查吗?检查结果怎样?
进行过治疗吗?怎么治疗的?治疗效果怎样?
病史清单
家人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
有没有患其他肿瘤的病史?
做过手术吗?
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超声检查
血管CT检查
磁共振成像
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体表海绵状血管瘤在出生后即可被发现,随身体发育逐渐增大。
临床表现
症状
可出现皮肤肿物、局部肿胀疼痛、病变部位功能障碍(如行走疼痛、关节屈曲受限等)、眼球渐进性突出、出血等症状。
体征
瘤体边界表现不一,质地软,表面肤色可正常或呈青紫色。
可触摸到颗粒状静脉石。
用手按压时,瘤体如海绵样被压缩,可伴有疼痛。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用于筛查。
检查可发现液性暗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表现类圆形,边界清楚,内回声强而均匀,声透性中等,有可压缩性。
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以了解瘤体内血流情况,少数患者可探及病变内血栓。
CT
CT对于骨海绵状血管瘤和静脉石敏感性高,对软组织分辨率低,不作为首选。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辅助检查。
可以明确瘤体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表现为T1加权相中低信号,T2加权相高信号。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主要用于治疗前检查,确诊前不用作首选检查方法。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主要依据。
可发现瘤体由扩张的薄壁大血管组成,管壁内为扁平的内皮细胞,腔内充满血液。血管腔内可发现新鲜或机化的血栓形成
鉴别诊断
其他肿瘤
相似点:表现为肿块,可出现压迫症状,部分病变的MRI表现与海绵状血管瘤近似。
不同点:恶性肿瘤还可出现转移症状,以及消瘦、发热等全身症状。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与海绵状血管瘤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变部位、症状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无症状、非面部及重要脏器周围海绵状血管瘤可保守观察。
保守治疗
四肢或躯干部位较大面积海绵状血管瘤可选择压力装置治疗,需定期复诊。
保守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病变进展及症状演变情况,如出现病情改变,需及时就诊。
硬化注射治疗
硬化治疗是将硬化剂通过注射到病灶血管局部,通过损伤血管内皮,达到闭塞血管的目的。
硬化治疗的药物大致分为三类:化疗药类、清洁剂类和醇类。
多数病变需要进行多次注射治疗。
不同分型的海绵状血管瘤,硬化剂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
治疗后可根据医生建议及时活动。
手术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有丰富的静脉窦腔,大面积、弥漫性病变出血难以控制,复发快。手术不是首选治疗手段。
对于需要修复达到改善外观或功能重建的静脉畸形,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在保护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的手术切除。
手术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活动。
保护伤口,定期消毒、换药,不要用手触摸伤口,防止感染。如果出现出血、异常疼痛等,应及时请医生处理。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血管瘤主要利用其热效应,扫描照射皮肤、黏膜,治疗区温度升高使蛋白凝固,并封闭细小血管和淋巴管。
由于海绵状血管瘤内血管结构杂乱,仅少数患者适用。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对于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其他治疗方式效果不佳者,可选择药物治疗。
西罗莫司
西罗莫司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起到治疗的作用。
不良反应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皮疹、贫血、关节痛、腹泻、低钾血症血小板减少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海绵状血管瘤是良性疾病,不会转移和恶变。
局限性海绵状血管瘤经治疗后预后较好。多数海绵状血管瘤很难被根治,只能缓解症状。
危害性
面部海绵状血管瘤会影响容貌,咽喉部海绵状血管瘤可影响吞咽及呼吸功能,部分患者需要积极干预。
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肿胀疼痛等症状可能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海绵状血管瘤内可发生血栓形成,多数可以自愈,大面积血栓形成者需积极进行药物治疗。
腓肠肌内海绵状血管瘤可出现马蹄足畸形,影响行走功能。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未治疗者,应避免外伤、剧烈及对抗性运动等,防止畸形的血管破裂、出血。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如果需要长期卧床,应当注意卫生,及时更换床单、被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翻身、按摩和活动下肢,防止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饮食管理
均衡膳食,保证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均衡摄入,适当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量,避免过量饮酒以及食用辛辣食物。
其他
保持良好心态,尤其是观察随访者,避免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可以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帮助调节情绪。
非手术治疗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复查,一般每半年到1年复查一次,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手术者复查时间遵医嘱,一般为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复查,之后每年复查一次。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