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
概述
好发于头、面、颈及手背皮肤等部位的低度恶性肿瘤
与长期日晒、电离辐射、有害物接触等有密切关系
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激光、冷冻、药物等
经系统治疗后多预后良好
定义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是起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上皮性低度恶性肿瘤。
是人体最常见的局部生长性皮肤肿瘤,也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
多见于面部,也可见于躯干。
缓慢发展,主要侵犯局部,极少转移。
分型
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等因素,临床上主要将基底细胞癌分为以下5型。
结节型
最常见,约占所有基底细胞癌的80%,好发于面部。表现为凸起的淡红色或肤色光滑丘疹、斑块或结节,皮损较大时可有溃疡。
浅表型
硬斑病样型/浸润型
硬斑病样型占所有基底细胞癌的5%~10%,特点是有扁平、轻度萎缩或边界不清的硬质斑块。浸润型更少见。
色素型
占1%~7%,外观与结节型类似,但色素更明显。
纤维上皮瘤型
较少见,典型皮损为光滑的淡红色结节或斑块。
发病情况
基底细胞癌占全部皮肤恶性肿瘤75%,且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在逐渐上升。
主要发生在老年人,50岁以上多见,男女发病数基本相等。
80%肿瘤发生于面部,可能是受长期日晒的影响。
少数基底细胞癌患者有家族史。
病因
目前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紫外线辐射、电离辐射、化学性致癌物和遗传因素有关。
致病原因
目前基底细胞癌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高危因素
本病的发生与紫外线辐射、电离辐射、化学性致癌物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也称为基底细胞癌的高危因素。
紫外线辐射
长期日光曝晒者,好发于身体的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部,主要在眼角、鼻部、鼻唇沟和颊部,躯干和四肢等非暴露部位少见。
长期使用晒黑灯、医疗紫外线治疗也可能与基底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电离辐射
在长期X线放射部位发生放射性皮炎处,易产生基底细胞癌。
化学性致癌物
长期摄入无机砷或含砷较高的饮水、食物等也可能与基底细胞癌发病有关。
其他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的PTCH基因出现异常,可能与基底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抑癌基因p53突变是个可能的相关因素,基底细胞癌中p53基因突变率超过50%。
某些遗传病患者发生基底细胞癌的风险升高,包括着色性干皮病、皮肤白化病等。
症状
也可表现为淡红色珍珠样丘疹或斑块,可伴有小而浅表的糜烂、结痂或浅表溃疡。
主要症状
以下按不同分型来介绍。
结节型
损害一般为黄豆大小、浅褐色半透明状、质硬的单个丘疹或结节,表面常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轻微外伤后易出血。
结节通常缓慢增大,中央凹陷,常形成糜烂或溃疡。
典型皮损为缓慢扩大的溃疡,周边环绕着珍珠样隆起的边缘。溃疡向周围或深部侵袭,边缘可继续扩大。
严重者可破坏局部软组织和骨骼。
浅表型
好发于躯干等非暴露部位,特别是背部。
表现为一个或多个红斑或脱屑性斑片,边界清楚。肿瘤生长缓慢,向周围扩大。
斑片表面通常可见小的浅表糜烂、溃疡和结痂。痊愈后可留瘢痕。
硬斑病样型/浸润型
好发于头面部,颈部或胸部也可发生。
表现为单发的、大小不一、扁平或稍隆起的硬化斑块,灰白色至淡红色,表面轻度萎缩,生长缓慢。
表面平滑且长期保持完整,少有破溃。
色素型
外观与结节型类似,但色素更明显。
病灶有黑褐色斑点状色素沉着,灰褐色至深黑色,分布不均匀,边缘部分较深。
纤维上皮瘤型
多发生在躯干下部,特别是腹部、腰部和腹股沟。
损害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或斑块,淡红或棕色,表面光滑,生长缓慢,较大损害的中央可萎缩或破溃。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基底细胞癌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常首诊于皮肤科。
整形外科
确诊为基底细胞癌后,若肿瘤体积较大或侵犯广泛,不能通过激光等治疗方式达到理想效果时,建议就诊于颌面外科或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病变、恢复功能和外观。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建议穿方便穿脱的衣物,以便于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可记录皮肤损害初起的时间和症状、演变过程及时间等相关信息,最好拍摄记录皮肤损害初起、发展和加重时候的图片,供医生辅助诊疗。
建议家属陪同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持续多年缓慢发展的皮肤损害?
皮肤损害是否逐渐增大?
是否有头面部或瘢痕处的溃疡性结节?
是否有不明原因的色素沉着斑块?
溃疡结痂后是否留有瘢痕?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恶性肿瘤病史?
是否长期日晒、紫外线照射?
是否有X线照射、烧伤瘢痕、放射性皮炎病史?
是否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皮肤组织病理结果。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CT检查、磁共振(MRI)。
诊断
基底细胞癌初步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皮肤镜等检查结果,最终确诊需行皮肤活检病理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情况,但有以下情况者并非都是基底细胞癌:
有恶性肿瘤家族史。
长期日晒、紫外线照射史。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临床表现
头面部等日光长期照射的部位出现皮肤损害。
起初为小的色素性斑块、丘疹、结节。
后期逐渐增大,可伴有色素沉着、溃疡、硬化、结痂,有时病变周围呈堤状隆起。
影像学检查
皮肤镜技术
皮肤影像学检查可作为无创性初筛的选择。
能够清楚观察病灶特征,并有助于判断分型。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基底细胞癌的癌细胞在共聚焦显微图像下有特征性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皮肤组织病理
皮肤活检易于操作,也是诊断的金标准。
分级
危险度分级
由于基底细胞癌常局限于皮肤局部,因此一般不使用肿瘤中普遍采用的TNM分期。
根据一些高危因素可将基底细胞癌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有任何一项高危因素的患者都属于高危型。包含高危因素越多,则危险级别越高,预后越差。
高危因素 | 低危型 | 高危型 |
---|---|---|
部位及病变大小 | L区<20毫米 | L区≥20毫米,M区,H区 |
边界 | 边界清楚 | 边界不清 |
原发/复发 | 原发 | 复发 |
免疫抑制 | 无 | 有 |
是否为先前放疗部位 | 否 | 是 |
病理类型 | 结节型、浅表型、纤维上皮瘤型、伴有附属器分化型 | 微小结节型、硬斑病样/浸润型、基底鳞癌型、伴有肉瘤样分化型 |
神经周围浸润 | 无 | 有 |
注:根据不同风险程度,将肿瘤在体表的分布部位分为L、M、H区。
L区:躯干或四肢,不包括手、足、胫前。
M区:颊部、前额、头皮、颈部和胫前。
H区:“面罩”区,即面中部、眼睑、眉毛、眶周皮肤、鼻、唇部皮肤或唇红、下颌、耳前和耳后皮肤、颞部及耳部;以及生殖器、手、足。
鉴别诊断
毛母细胞瘤
相似点:均发生于皮肤,具有极相似的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别是组织标本较小时,有时仅凭HE染色较难诊断。
不同点:
毛母细胞瘤是皮肤附件的良性肿瘤。
借助一些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肿瘤免疫标记物可区分,例如BCL-2、CD10、CD34等。
毛发上皮瘤
相似点:均发生于皮肤,组织病理镜下两者表现十分相似。
不同点:
毛发上皮瘤是皮肤附件的良性肿瘤。
临床表现不同,例如毛发上皮瘤皮损是小米到豌豆大的圆形或卵圆形坚实丘疹,正常皮肤颜色或略带淡黄、淡红色。数目可有几个到成百个,一般只发生于面部。
治疗
基底细胞癌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及类型,可选用手术、药物、冷冻、光动力、激光及放射等疗法。
手术治疗
标准手术切除
适合低危型基底细胞癌。
标准切除后复发风险低,切除伤口通常在1~2周内愈合。
治愈率高,且从长期美观和功能效果角度,手术切除优于放疗。
Mohs显微描记手术
优势是可以最大限度保存正常组织,满足功能和美观需求。
缺点是花费较大,不适用于低危型基底细胞癌。
国内研究发现,Mohs显微描记手术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疗效高于传统手术方法,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慢Mohs显微描记手术
适合高危型基底细胞癌,国内报道有效率高达97.6%。
优势为不需要处理冰冻切片的专业设备及人员。
缺点是可导致手术切口延迟闭合。
电干燥和刮除术
适合低危型基底细胞癌,尤其是不方便就医或担心形成瘢痕的低危型患者。
优点是快速、便捷、经济,缺点是缺乏肿瘤边界的组织学评估。
不能用于毛发旺盛区域,若病变累及皮下脂肪层,仍需选择手术切除。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外用药物
咪喹莫特
外用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的美容效果较好。
需关注局部刺激反应,如疼痛、瘙痒、红肿、出血等。
氟尿嘧啶
仅限于非高危区的浅表型基底细胞癌治疗。
疗效劣于咪喹莫特,部分患者可能会在治疗2~3周时出现强烈的局部炎症反应。
皮损内注射治疗
通常仅用于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特别是高复发风险的患者。
冷冻疗法
用于低危型基底细胞癌的治疗。
不同文献报道的复发率差异很大,且可能造成永久性色素沉着或瘢痕。
光动力疗法
可用于低危型基底细胞癌的治疗。
单用光动力疗法治疗基底细胞癌的5年清除率低于手术,但光动力疗法联合手术治疗可降低5年复发率。
局部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疼痛、灼烧感、红斑、水肿、溃疡及暂时性色素变化,通常在2周内消失,很少形成瘢痕。
放射治疗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侵袭性或高危型基底细胞癌,尤其是有神经周围浸润的患者,放疗可作为辅助治疗。
对于既往放疗后复发的基底细胞癌,放疗应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
需要防治放射性皮炎。
激光治疗
剥脱性激光对于小的浅表型基底细胞癌可能有效,但仍需要更多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其他治疗
如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目前已有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尚未应用于我国临床。
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方法
基底细胞癌治疗方法有手术、药物、放疗、激光治疗等,临床上治疗基底细胞癌仍首选手术切除。
1.手术切除:侵袭性溃疡深或长在凹凸不平的特殊部位,不宜做其他治疗时,可进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植皮术、Mohs显微外科手术等。
2.药物治疗:基底细胞癌对化疗药物不敏感,因此药物治疗主要指局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咪喹莫特、维A酸、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
3.放射治疗:基底细胞癌对放疗敏感,适合于手术无法完全切除或老年人等不愿手术者。
4.激光治疗:主要采取二氧化碳激光。
以上治疗方法,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制定。
基底细胞癌怎么确诊
基底细胞癌是通过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的。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表皮基底层及其附属器的常见皮肤癌,好发于老年人,其临床症状表现为丘疹、斑片或结节。该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日晒密切相关,大剂量X线照射、烧伤瘢痕等与本病的发生、发展亦可能有关。
基底细胞癌主要的检查有皮肤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前者是为了观察到基底细胞癌的一些特征,后者是用于确诊。有时为了确定癌症是否有扩散,还可能进行CT、MRI(磁共振成像)等检查。
如果出现丘疹、斑片等症状,结节增大,溃疡出血,迁延不愈,应及时就医检查。
基底细胞癌术后皮肤痒怎么办
基底细胞癌术后皮肤痒可能是伤口愈合导致,也可能是伤口感染、接触性皮炎等疾病导致。患者可以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
1.伤口愈合:基底细胞癌术后出现皮肤痒的现象可能是术后伤口正在愈合导致,由于患者的伤口内有新生肉芽组织以及血管增生,会刺激患者的局部神经,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痒的症状,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建议患者保证伤口干燥清洁,不能抓挠患处。
2.伤口感染:如果患者刚做完手术出现皮肤痒的症状,可能是术后护理不当导致创口出现感染的现象,患者有皮肤痒的表现。建议患者遵医嘱口服阿莫西林胶囊、罗红霉素胶囊、外用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接触性皮炎:局部接触致敏物质出现瘙痒,可以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治疗。
基底细胞癌术后患者出现皮肤痒的症状时,建议及时医院就医,遵医嘱治疗。
预后
总体来说,基底细胞癌极少发生转移,经系统治疗后,治愈率较高,预后较好。
治愈情况
基底细胞癌发展缓慢,可在20~30年都处于较稳定状态。
据文献报道,低危型基底细胞癌标准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大于95%。
如果不予治疗,常破溃并侵犯深部组织,但很少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基底细胞癌的转移率仅有0.0029%~0.55%。
【特别提醒】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年后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5年生存率等统计学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
患者的生存期需要结合其发病时的分期、身体状况、是否及时接受了规范的治疗和规律的复查等因素综合分析,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基底细胞癌的预后因素,除了分型外,还有是否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
如果发生转移,则预后不良,中位生存期仅有10个月。
日常
基底细胞癌患者的饮食没有特殊事项,均衡营养即可,生活中需要重视日常防晒、远离紫外线和化学致癌物等,注意定期复查。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避免长期暴露在有紫外线、电离辐射、化学致癌物等高危因素的环境中,外出注意防晒,尤其是肤色较浅者。
上午11时~下午4时属于日晒较强烈时间段,若非必要,建议减少外出。
术后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复查。
心理支持
家属需多鼓励和开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可以让其有更好的心态面对疾病。
患者自身应保持心情舒畅,正视疾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患者平时可与病友进行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随诊复查
随访内容:包括皮肤原发病灶处检查有无复发。
随访间隔:治疗后的前5年每6个月随访1次,此后每年1次,终生随访。
其他:建议每月例行自我皮肤检查。
预防
目前基底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因而没有确切预防手段。做到以下几点,尽管不能完全防止肿瘤发生,但有助于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
改善生活方式
日常应做好防晒,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
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石油、沥青、焦油、砷化物等化学物质。
从事接触X线或热辐射工作的人员,应注意防护。
积极治疗溃疡、炎症、烧伤瘢痕等皮肤慢性病。
早发现、早治疗
高危人群
一般人群
对于临床怀疑基底细胞癌,但难以鉴别的情况,应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必要时活检确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