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
概述
脊柱肿瘤是指发生于脊柱的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包块、畸形等
多与胚胎组织异位残存恶变、基因突变、其他部位原发肿瘤转移至脊柱有关
治疗以手术为主,并结合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
定义
脊柱肿瘤是对发生于脊柱部位肿瘤的总称,大致可分为原发性脊柱肿瘤和转移性脊柱肿瘤两类。
脊柱肿瘤一般指发生在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等区域的肿瘤。脊柱是骨骼转移性播散的好发部位,以腰椎最易受累。
凡50岁以上,突起腰痛而无外伤等诱因,卧床休息不能缓解,血沉升高而未查及其他病因时,应怀疑肿瘤转移所致,有恶性肿瘤病史者则可能性更大。
广义的脊柱肿瘤还包括椎骨内肿瘤,本词条不包括这部分内容,建议参考阅读椎管内肿瘤。
分型
肿瘤来源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大类。每类都可根据肿瘤性质再细分。
原发性脊柱肿瘤
指来源于脊柱的肿瘤,又可分为良性肿瘤、瘤样病变、中间性肿瘤及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主要有骨血管瘤骨样骨瘤骨软骨瘤等。
瘤样病变主要包括嗜酸性肉芽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
中间性肿瘤主要是骨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
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孤立性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脊索瘤,其他的少见肿瘤还包括尤文肉瘤软骨肉瘤、骨肉瘤等。
转移性脊柱肿瘤
指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脊柱,常见原发肿瘤为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肝癌、肾癌、直肠癌、子宫癌等。
转移性肿瘤均为恶性。
发病情况
原发性脊柱肿瘤
原发性脊柱肿瘤较罕见,所占比例不超过5%。
其中,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多见,约占60% [2]
转移性脊柱肿瘤
转移性肿瘤约占脊柱肿瘤的95%以上。
脊柱是恶性肿瘤转移最常见的部位,约30%~70%的恶性肿瘤转移会出现脊柱转移。转移部位以胸椎多见(约占70%),腰椎、颈椎、骶椎顺序降低。
乳腺癌的脊柱转移率最高。
病因
致病原因
不同类型的脊柱肿瘤病因不同,具体如下:
原发性脊柱肿瘤
目前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慢性刺激(如放射线、放射性同位素、化学物质等)、胚胎组织异位、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
转移性脊柱肿瘤
大多病因明确,是由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转移至脊柱所致。
多为血行转移,少数为邻近器官恶性肿瘤直接侵犯。
原发肿瘤最多为乳腺癌,其他包括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
提示:关于更多病因内容,请参考阅读相应疾病的病因部分。
症状
脊柱肿瘤早期多无特殊临床症状,病情常在不知不觉中加重。
【提示】关于更多脊柱肿瘤的详细症状,请参考阅读相应疾病的词条。
主要症状
疼痛
疼痛是脊柱肿瘤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80%~95%的原发性脊柱肿瘤在确诊时,疼痛是首发甚至是唯一症状。
其可能与骨的浸润和破坏,病变组织的压迫,椎体破坏继发病理骨折,病理骨折后脊柱节段不稳定,脊髓、神经根或神经丛的压迫和侵蚀等原因相关。
良性脊柱肿瘤疼痛病程一般较长,可为数月至数年。恶性脊柱肿瘤疼痛病程相对较短。
常表现为夜间痛,且疼痛难以忍受,用一般止痛药物难缓解。
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功能障碍是脊柱肿瘤早期临床表现之一。
脊髓神经受压可由肿瘤本身直接压迫引起,也可由肿瘤破坏骨性结构导致的不稳、畸形等继发引起。
多表现为运动功能损害、肌无力等。
多为不全瘫(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感觉或运动或括约肌功能不完全丧失)、痉挛瘫(又称为硬瘫,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患侧下肢呈剪刀步态)或弛缓瘫(表现为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为阴性)。
如未及时治疗会很快转为全瘫(完全性瘫痪,肌力为0级)。
肿块
脊柱肿瘤多发生在位置较深的椎体,体表难以发现,所以首发表现为肿块的患者并不多见,主要见于颈椎或脊柱后部附件结构肿瘤。
恶性脊柱肿瘤的包块因为增长较快,对周围组织常形成压迫等,故常有局部疼痛不适等表现。
转移性脊柱肿瘤有原发病灶存在,且一般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较快,常在形成较大包块前就因先出现疼痛和神经症状等而被发现。
畸形
肿瘤对椎体和(或)附件的破坏、周围组织的痉挛性反应、肿瘤体积较大挤压周围结构等原因均可引起脊柱畸形,表现为侧凸畸形、后凸畸形等。
全身症状
早期脊柱肿瘤患者全身症状并不明显,出现贫血、消瘦、低热、乏力等恶病质临床表现常是原发性脊柱肿瘤和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的晚期全身症状。
其他症状
转移性脊柱肿瘤由其他肿瘤转移而来,因此患者可有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以常见的乳腺癌和肺癌为例。
乳腺癌
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乳头乳晕异常等。
肺癌
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喘鸣、发热、体重下降等。
提示:关于更多症状内容,请参考阅读乳腺癌、肺癌的症状部分。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患者出现脊柱局部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如肌无力等),或包块、畸形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可选择骨科或神经外科。
肿瘤内科
患者被确诊为本病时,可选择肿瘤内科就医,进行内科药物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就诊时,可能需要进行X线或CT检查,请避免穿带扣子的衬衫、有装饰亮片的上衣、带拉链扣子的连衣裙等含金属服饰。
记录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后背疼痛?
是否有肌无力、运动感觉障碍等症状?
是否有脊柱对应部位的局部包块?
是否有脊柱侧凸、脊柱后凸等畸形?
是否有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些症状多久了?
有无导致症状缓解或者加重的因素?
病史清单
有无其他肿瘤病史,如乳腺癌、肺癌等?
是否有病毒感染,放射线、放射性同位素、化学物质等慢性刺激?
有无恶性肿瘤家族史?
有无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核素扫描。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血沉、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尿本周蛋白
其他检查:病理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原发肿瘤病史,如乳腺癌、肺癌等。
放射线、放射性同位素、化学物质等物质慢性刺激史。
病毒感染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患者可能有局部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包块、畸形等症状。
体征
患者可有肌力下降肌无力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可出现局部疼痛、包块。
可有脊柱畸形
可有腋窝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等浅表淋巴结肿大
可触及乳腺肿块
可观察到乳房皮肤呈橘皮样变,或出现酒窝征、乳头内陷、皮肤溃烂等。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可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是否适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常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离子测定、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
特异性检查
血沉在良性脊柱肿瘤正常而在恶性几乎都是升高的;
碱性磷酸酶是成骨活跃程度地反应,在脊柱成骨性肿瘤升高;
酸性磷酸酶在前列腺癌脊柱转移时升高;
尿本周蛋白阳性则骨髓瘤的可能性极大;
嗜酸性肉芽肿患者血嗜酸性细胞可升高。
肿瘤标志物
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等,可为确诊乳腺癌和肺癌提供补充证据,也用于术后复发或转移的监测。
影像学检查
超声
乳腺超声适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有助于初步判断有无异常。
浅表淋巴结彩超可明确有无淋巴结肿大、融合等。
X线
X线检查是脊柱肿瘤基本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初步了解病变情况。
多数脊柱肿瘤在X线上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边界不清晰。
CT
CT是目前脊柱肿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治疗后随诊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可以有效发现早期脊柱肿瘤,并进一步评估肿瘤所在的部位、累及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临床分期。
其他部位包括脑、肝、肾上腺的CT检查,可帮助医生明确是否有远处转移。
MRI
可帮助判定脊柱肿瘤侵犯范围、部位等,也可用于治疗后疗效评估及复查检查。
并能同时显示肿瘤与脊柱周围毗邻组织的关系,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其他部位MRI可判定有无发生转移。
骨核素扫描
简称骨扫描,是判断骨转移与否的常规检查。
当骨扫描检查提示骨可疑转移时,需对可疑部位进行MRI、CT或PET-CT等检查验证。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PET-CT是诊断、分期与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的最佳方法。
还可用于放疗定位及靶区勾画。
骨髓检查
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常用检查。
包括骨髓细胞学涂片、骨髓活检+免疫组化等。
病理检查
取部分肿瘤组织进行检查帮助明确病变性质。
活检通常通过CT、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进行,所以需提前去除身上的金属或磁性物品。
分期
脊柱肿瘤的外科分期系统目前为止尚未统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Enneking分期
Enneking分期最初用于指导四肢骨肿瘤软组织肿瘤的切除,由于脊柱肿瘤解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与四肢骨肿瘤和软组织肿瘤有很大差别,直接把该分期系统用于脊柱肿瘤并不合适。有临床医师将Enneking分期改良后应用于原发性脊柱肿瘤以指导肿瘤切除。
原发性良性脊柱肿瘤的Enneking分期
1期(stage 1),静止性生长,肿瘤有明显分界和完整包膜,无临床症状,一般不需手术,有神经压迫症状时才手术。
2期(stage 2),生长缓慢,肿瘤包膜不完整或有假包膜,临床症状轻微,肿瘤限于间室内可行囊内切除,也可行整块切除或广泛切除,术后复发率低,辅以局部治疗(冷冻、栓塞、放疗等)可使术后复发率进一步降低。
3期(stage 3),肿瘤生长迅速,有侵袭性且向间室外生长,包膜菲薄或非常不完整,常有反应带形成的假包膜,单纯行囊内刮除易复发,应行整块切除或广泛切除,术后进行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
原发性恶性脊柱肿瘤的Enneking分期
Ⅰ期,低度恶性,可分为ⅠA期(局限于椎体内)和ⅠB期(侵入椎旁间室),肿瘤没有包膜,但周围有反应带形成的假包膜,假包膜外围存在卫星病灶,故单纯沿假包膜切除肿瘤局部易复发,手术应整块切除或广泛切除为主,特别是ⅠB期,术后同时辅以有效的综合治疗。
Ⅱ期,高度恶性,可分为ⅡA期(局限于椎体内)和ⅡB期(侵入间室外),肿瘤生长迅速,反应带多不完整,易产生跳跃性转移,周围存在卫星病灶和跳跃性转移灶,应尽量做到广泛的切除边界,术后辅以化疗、放疗等,以减少复发和远处转移。
Ⅲ期,恶性晚期,有远处转移,应以综合治疗为主,不宜手术或仅行局部姑息手术。
WBB分期
WBB分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脊柱肿瘤分期方法之一。
WBB分期是在术前脊柱肿瘤的CT、MRI等影像资料的基础上,详细判断肿瘤的侵袭范围,进而制订合理的肿瘤切除边界,力求在兼顾脊柱肿瘤总体切除的同时保护脊髓这一重要结构。
WBB分期包括三部分内容:
分区
在脊椎横断面上依顺时针方向呈辐射状分为12个区,其中4~9区为前部结构,1~3区和10~12区为后部结构。
分层
由浅表向深部分为5层,即A(骨外软组织)、B(骨性结构浅层)、C(骨性结构深层)、D(椎管内硬膜外部分)和E(硬膜内部分)。
侵犯范围
肿瘤涉及的纵向范围(即侵犯的节段)。
一般脊柱肿瘤都根据其侵犯的扇形区位置、侵犯层数及椎体数进行术前评估。
建议当肿瘤侵蚀4~8区(或5~9区)时行椎体切除,侵袭2~5区(或7~11区)时行矢状或扇形切除,侵袭10~3区时行脊椎后弓切除,侵袭3~10区(或4~9区)时行全椎节切除。
鉴别诊断
脊柱肿瘤需要与脊柱退变性变、化脓性脊柱炎、脊柱结核、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等疾病进行鉴别。
脊柱退变性变
相似点:均可以出现疼痛、畸形、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不同点:
脊柱退变性变主要是由于骨质过度增生以及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化、消失而出现的病变。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帮助鉴别。
化脓性脊柱炎
相似点:均可以出现疼痛、畸形、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不同点:
化脓性脊柱炎可出现高热、寒战。
相关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较高。
患者的X线,CT,磁共振检查,可以观察病变位置,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脊柱结核
相似点:均可以出现疼痛、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不同点:
脊柱结核还可表现为低热、疲倦、消瘦、盗汗、食欲不振与贫血等症状。
脊柱结核往往存在骨质钙化现象,而脊柱肿瘤较少出现。
脊柱肿瘤一般椎间盘不受累,若附件完整而椎间盘、软组织受累则一般源自脊柱结核。
脊柱结核血沉多明显升高,抗结核治疗有效。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相似点:均可以出现疼痛、畸形等症状。
不同点:骨质疏松以绝经后女性为多见,常发生压缩性骨折,其X线片上可表现为双凹或楔形改变,后缘高度相对正常,椎间隙多无狭窄。
治疗
治疗目的:良性肿瘤是以治愈为目的,恶性肿瘤主要是缓解疼痛以及神经压迫带来的痛苦,提高生存期间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恶性脊柱肿瘤采用个体化和综合性治疗的原则。根据肿瘤的特点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联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
特别提醒:良性脊柱肿瘤极其罕见,且一般通过外科治疗可治愈,故治疗部分内容主要以恶性脊柱肿瘤为主。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
切除肿瘤病灶
尽量做到充分的整体切除,可减少肿瘤复发,解除脊髓、神经根的压迫,防治神经功能损害,推迟或避免截瘫。
重建脊柱稳定性
可以解除疼痛,利于综合治疗,最大可能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明确诊断
原发瘤不明者能明确病理诊断,指导临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手术适应证
椎体不稳或塌陷已经引起脊髓受压、神经功能损害或顽固性疼痛者。
预期生存期能达到6个月以上者。
经正规放疗、化疗、激素治疗不敏感和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者。
原发部位不明的单发或孤立性转移性肿瘤。
手术方法
椎体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及椎体转移瘤等。
椎体成形术是指在影像系统的辅助下,利用较细的骨穿刺针经皮穿刺,经椎弓根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缓解腰背痛、稳定和加固椎体、恢复椎体强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的作用。
姑息性手术
当肿瘤进行性长大或伴发病理性骨折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时,进行椎板甚至部分肿瘤组织切除以减压脊髓神经,并行内固定达到恢复脊柱稳定性等目的的手术。
该手术可以明确病理诊断,减轻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等,但效果通常有限。
肿瘤囊内切除术
是一种囊内刮除或切除的手术,但由于局部肿瘤组织残留及术区肿瘤组织污染,术后存在较高的局部复发率。
全脊椎分块切除术
是一种囊内切除的方法。通过前后路联合或单纯后路将整个病椎的所有部分以分块咬除的方式进行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较高。
全脊椎大块切除术
因为脊椎解剖结构特殊,椎弓根是连接椎体前后方的最狭窄部位,此处截骨量最小,手术时必须选择经此截骨将环状的脊椎结构打断才能进行全脊椎大块切除术。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
是一种将脊柱病灶作为一个整体连同周围正常组织一起切除的术式。
属于肿瘤的边缘切除或广泛切除,是肿瘤学意义上的整块切除。
对于孤立或单发并累及椎体及附近的肿瘤(即WBB分期9~4区或10~5区),Tomita分型Ⅰ~Ⅴ型的病例,这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化疗
部分脊柱肿瘤科可进行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以便缩小肿瘤,利于手术切除。也可用作姑息化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如在肺癌脊柱转移中,可使用以顺铂卡铂为基础的含铂双药方案。
激素治疗
对前列腺癌、乳腺癌等转移所致脊柱肿瘤,激素治疗(如)大多有效。
常用药物有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非甾体类(阿那曲唑和来曲唑)、甾体类(依西美坦)、ER调变剂(他莫昔芬和托瑞米芬)等。
双膦酸盐类药物
双膦酸盐具有调节骨转换的能力,能够阻止骨溶解,减少肿瘤骨转移患者的骨骼相关不良事件(如骨折等)的发生,并能缓解骨痛。
常用药物有唑来膦酸伊班膦酸等。
镇痛
轻到中度疼痛的患者首先使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若最大剂量仍不能止痛,则应加入可待因或氢可酮类药物。
中到重度疼痛的患者可给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和非甾体抗炎药。
对于顽固性疼痛的治疗,可采用多种给药方式使用阿片类药物,
提示:如果药物效果不好,可考虑其他干预方法,如体感神经阻滞术、神经松解术、躯体神经毁损术、脊髓神经切断术、经皮神经电刺激以及心理治疗等。
放射治疗
对于脊柱肿瘤来说,放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手术等联合使用。
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放疗可能有助于清除部分肿瘤病灶,同时也可能起到镇痛效果。
有研究报道,将椎体成形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结果显示该术式不仅具有创伤小、迅速缓解疼痛和增强控制局部肿瘤进展能力等优势,而且骨水泥可以加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
但上述方法有一定局限性,仅适用于部分患者,能否使用,需要专业肿瘤医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预后
治愈情况
不同类型的脊柱肿瘤,治愈情况差异悬殊。
原发性脊柱肿瘤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
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70%,60%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可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脊索瘤
骶尾部脊索瘤平均生存8~10年,其他部位脊索瘤为4~5年,可转移到肝、肺、局部淋巴结、腹膜等。
动脉瘤样骨囊肿
可通过手术治疗切除病灶,但复发常见,可高达25%。
转移性脊柱肿瘤
多处于疾病晚期,预后相对较差。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预后好的因素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能够明显降低术后局部的复发率,预后要比分块或姑息切除具有明显的优势。
脊柱恶性肿瘤病变尚局限在椎体内的患者,手术切除相对容易,复发率较低,预后相对较好。
下胸段、胸腰段脊椎手术显露相对容易,肿瘤切除相对容易,复发率低,预后较好。
肿瘤恶性程度较低,则预后较好。
预后差的因素
病变已突破椎体界限或浸润破坏累及椎板,则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
上颈段、上胸段脊椎的恶性肿瘤,手术显露相对困难,切除较难,则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
转移瘤灶在3个以上者死亡危险性增加2.9倍,预后较差。
两处以上脊柱骨转移患者的预后要比孤立脊柱转移病灶的患者预后差。
合并有其他器官转移则提示肿瘤已进入终末期,预后较差。
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则预后较差。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主。
建议多摄入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羊肉、鱼肉、鸡蛋、牛奶等,为身体补充足够的能量。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避免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炸鸡、奶油、动物内脏等。
生活管理
戒烟戒酒,避免劳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健康的体重,适当活动,如慢走、太极拳、气功、呼吸操等,避免到人多拥挤处。
放疗期间,皮肤忌摩擦、抓挠,保持清洁干燥,洗澡也禁用肥皂、毛巾搓擦。
心理支持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学会向朋友和家人倾诉,避免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疾病,必要时可求助心理医生。
正视疾病,不盲目地乐观或悲观,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
家人给予患者充分的陪伴,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安慰患者,帮助其度过难关。
病情监测
患者日常应注意关注自身情况,若疼痛、包块、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加重或再次出现,应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随诊的重要性
定期随诊有助于及时发现脊柱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随诊时间
建议患者积极治疗后,每3~6个月左右进行复查。具体请遵医嘱。
复查项目
复查时需要做肿瘤标志物、胸部CT、腹部CT、颅脑CT、PET-CT、骨核素扫描等检查。
预防
脊柱肿瘤目前尚无准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从其病因出发,主要有以下几点:
避免危险因素
如放射线、放射性同位素、化学物质等致癌物质。
体检筛查
对于有乳腺不典型增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原发病的患者,有原发肿瘤病史或家族中有肿瘤病史的人群应定期体检或复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