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滤泡癌
概述
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甲状腺癌的10%以内
多数在早期没有症状,体检时可发现甲状腺肿块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辐射、碘异常等因素有关
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辅以甲状腺内分泌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
定义
甲状腺滤泡癌是甲状腺癌比较常见的类型。
甲状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细胞的恶性肿瘤,也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甲状腺癌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四种类型,其中乳头状癌、滤泡癌统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
甲状腺滤泡癌预后较甲状腺乳头状癌略差,恶性度较乳头状癌高,易发生血道或淋巴道转移。
流行病学
发病率
甲状腺滤泡癌是甲状腺癌第2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所有甲状腺癌的10%以内。
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甲状腺癌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我国城市地区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
好发人群
多见于50~60岁的女性。
解剖结构
甲状腺为红棕色质软的腺体,呈蝴蝶型,由左、右两侧叶和峡部构成。约半数存在锥体叶,多起于峡部。
侧叶位于喉与气管的两侧,其上极的高度多在环状软骨上方,下极位于第5~6气管软骨环,峡部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面。
甲状腺的周围结构
侧叶的背面有甲状旁腺,它产生的激素具有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功能。
腺叶内侧面与喉、气管、下咽和食管相邻,外侧与颈总动脉相邻。
喉返神经行于腺叶后内侧的气管食管沟内。
疾病类型
根据浸润程度不同,分为微小浸润型和广泛浸润型,大部分甲状腺滤泡癌是微小浸润型滤泡癌。
微小浸润型:镜下见局部血管或包膜微浸润(4个以下血管或包膜浸润)。
广泛浸润型:预后较差,复发及转移风险高,易转移到骨、肺部,偶尔转移到软组织、肝脏或脑。
病因
致病因素
甲状腺滤泡癌的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其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放射因素
射线照射是目前唯一明确的致癌原因。
甲状腺对放射较为敏感,射线照射可引起甲状腺细胞癌变,特别是幼年时接受过较大剂量颈部照射的患者更易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生。
遗传因素
部分甲状腺滤泡癌有家族遗传性。
碘异常
甲状腺滤泡癌的发生可能与缺碘饮食有关。
性激素
女性发病率大约是男性的3倍。性激素可能在病因学中起作用。
有研究发现甲状腺组织中存在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且甲状腺癌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和良性甲状腺病变,因此认为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可能是影响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甲状腺良性病变
甲状腺的某些良性腺瘤长期发展可能恶变为滤泡癌。
发病机制
甲状腺滤泡癌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基因改变有关。
研究表明,3号染色体短臂中的基因缺失或重排是甲状腺滤泡癌中最常见的分子遗传学缺陷。滤泡癌常伴有RAS基因突变和PAX8-PPARy基因重排。
症状
大多数甲状腺滤泡癌患者早期没有临床症状。通常在体检时通过甲状腺触诊和颈部超声检查而发现甲状腺肿块。
主要症状
颈部无痛性结节或肿块:较小结节不易发现,较大结节可有隆起、随吞咽上下移动等特征。
肿块突破甲状腺被膜后,可能活动较差。
声音嘶哑:当肿瘤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
呼吸困难或咯血:当肿瘤侵犯气管时,可引起呼吸困难或咯血。
吞咽困难:当肿瘤压迫或浸润食管,可引起吞咽障碍
耳、枕、肩疼痛:当肿瘤侵犯颈丛可出现耳、枕、肩等处疼痛或其他症状。
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受压引起霍纳综合征,表现有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等。
其他症状
当甲状腺滤泡癌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易激动、心慌、多汗、失眠、消瘦等新陈代谢加快相关的症状。
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为代谢减慢,出现精神萎靡、乏力、食欲差、嗜睡、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转移情况
易发生远处转移,常经血液转移至肺和骨。淋巴结转移一般较晚发生。
肺转移:可出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转移:可出现骨痛、骨质破坏等症状。
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颈部无痛性结节,可活动。
就医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常规体检或做其他检查时,超声发现甲状腺有结节或占位病变时,请到普通外科或甲乳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甲状腺滤泡癌是甲状腺癌的一种类型,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所以有甲状腺癌家族史者应做好定期体检。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现甲状腺结节多长时间了?
有没有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
有没有吃饭时感到吞咽困难?
是否有乏力伴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甲状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如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甲状腺穿刺活检、甲状腺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甲状腺超声、CT检查、磁共振(MRI)、PET-CT。
诊断
疾病诊断
病史
儿童期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者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有全身放射治疗史。
生活在低碘地区。
甲状腺癌家族史。
也可以无明确的上述病史。
临床表现
存在颈部无痛性肿块,多数随吞咽上下移动。
少部分有声嘶、吞咽困难及压迫感,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可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筛查甲状腺滤泡癌最常用且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用
颈部超声检查可证实甲状腺结节存在与否, 可确定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量、位置、囊实性、形状、边界、钙化、血供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还可评估颈部有无异常淋巴结及其部位、大小、形态、血流和结构特点等。
甲状腺结节恶性征象
微小钙化、边缘不规则、纵横比>1。
实性低回声结节、晕圈缺如、甲状腺外侵犯、伴有颈部淋巴结异常超声征象等。
TI-RADS分类:超声医生一般使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对甲状腺结节恶性程度进行评估。
TI-RADS1类:阴性,无任何异常,恶性率0。
TI-RADS 2类:确认良性病变,恶性率0。
TI-RADS 3类:无可疑超声表现,恶性率<5%。
TI-RADS 4类
4a:1个可疑超声表现,恶性率5%~10%。
4b:2个可疑超声表现,恶性率10%~50%。
4c:3个或4个可疑超声表现;恶性率50%~85%。
TI-RADS 5类:超过4种恶性征象,尤其是有微钙化和微分叶者;恶性率85%~100%。
TI-RADS 6类:经病理证实的恶性病变。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增强扫描,可帮助医生判断甲状腺肿瘤的范围、血供、与周围重要结构(如气管、食管、颈动脉)的关系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
对于甲状腺再次手术的病例,了解残留甲状腺、评估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评价甲状腺局部及颈部的复发很有帮助。
胸部CT增强还可早期发现有无肺转移。
磁共振成像(MRI)
可对结节良、恶性进行评估。但对钙化不敏感,检查时间长,易受呼吸和吞咽动作影响,故目前在甲状腺的影像检查方面应用不多。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PET-CT检查能更早地发现颈淋巴结转移。还可用于进行131I治疗前评估,如果PET-CT代谢增高的病灶摄取碘能力差,那么患者可能不适合131I治疗。
该检查价格昂贵,一般不推荐作为甲状腺癌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放射性核素诊断
甲状腺核素扫描
鉴别良恶性:尤其是甲状腺功能代谢成像,对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有一定的帮助。
治疗前评估:在进行131I治疗之前,通常需要明确患者术后残留甲状腺的大小和功能情况,一般会进行甲状腺显像。
异位甲状腺体诊断:对于怀疑为异位甲状腺体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骨扫描:必要时行全身骨扫描,可发现是否已经存在骨转移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测
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其他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是否适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需要进行有创检查或手术治疗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凝血功能等检查。
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血清钙/磷、24小时尿钙/磷、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测定,有助于医生评估甲状腺、甲状旁腺功能。
甲状腺激素检测
包括血液中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T4(FT4)和游离T3(FT3)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测定。
TSH检测是明确甲状腺功能的重要初筛试验,临床普遍将TSH作为判断甲状腺功能紊乱的首要依据。
所有甲状腺结节患者,特别是甲状腺癌高度疑似或确诊患者均应检测血清TSH水平。
在需要应用甲状腺核素显像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时,血清TSH水平降低是指征之一。
在进行TSH抑制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中,也需要定期检测血甲状腺激素水平,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左甲状腺素(L-T4),L-T4最终剂量的确定有赖于血清TSH的监测。
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
检测项目: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主要有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
检测意义
在甲状腺滤泡癌患者中,TgAb是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实验。
TPOAb的出现通常早于甲状腺功能紊乱,参与桥本甲状腺炎和萎缩性甲状腺炎发病中的组织破坏过程,引起临床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
TRAb检测结果阳性提示患者存在针对TSH受体的自身抗体。
甲状腺癌肿瘤标志物检测
检测项目:甲状腺球蛋白(Tg)等。
检测意义:Tg是甲状腺产生的特异性蛋白,某些情况下有助于了解是否存在肿瘤残留或复发,帮助医生监测患者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有一定意义。
病理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
检查方法: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其取材方法分为以下2种。
触诊引导的细针穿刺:仅适用于可触及的实性结节,由医生直接穿刺取标本。
超声引导的细针穿刺:对于不可触及的结节,囊实性结节或先前有过不满意的细针穿刺的结节均需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
检查意义:细针穿刺利用细针对甲状腺结节进行穿刺,从中获取细胞成分,通过细胞学诊断对目标病灶性质进行判断,有助于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但是,临床大多数情况下,细胞学检查对甲状腺滤泡癌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组织学检查
甲状腺的病理诊断贯整个诊疗过程,根据标本来源不同,可分为术前穿刺病理诊断、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及术后石蜡病理诊断。
术前穿刺病理诊断
术前超声定位粗针穿刺,可以收集肿瘤组织送检组织病理学诊断,在标本充足、形态典型的情况下可以明确诊断。
由于细针穿刺在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组织学穿刺一般不作为常规,在部分可疑少见类型的病例可作为补充使用。
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对术前未做穿刺病理诊断或病理诊断不明确的甲状腺结节定性,对淋巴结有无转移进行明确,以决定甲状腺切除的术式或淋巴结清扫的范围。
术后石蜡病理诊断:是对于手术后切除的甲状腺标本进行病理检查,一般术后病理报告中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病理类型:判断甲状腺癌是哪一类型。
病灶数目:判断甲状腺内有几个明确的癌灶。
甲状腺被膜:判断其受累情况,与临床分期有关。
血管、神经侵犯情况。
淋巴结: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淋巴结被膜外受侵情况,与临床分期有关。
pTNM分期:一般使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定的TNM分期。
分子生物学检查
甲状腺滤泡癌经常有RAS突变、PAX8/PPAR gamma基因重排、PTEN和PI3KCA突变。
目前,甲状腺滤泡癌临床分子检测尚未常规开展,其检测的重点是PAX8/PPAR gamma基因重排和RAS基因突变。
其他检查
术前、术后喉镜检查可以评估声带活动情况,明确喉返神经损伤情况,为医生提供手术指导。
术前评估
术前常规进行喉镜检查,以评估双侧声带活动情况。
若出现声带活动减弱甚至固定的征象,则高度怀疑肿瘤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在术前做好相应的手术预案,术后可能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或气管造瘘。
术后评估:术中发现肿瘤侵犯喉返神经,或术中喉返神经检测提示喉返神经功能受影响,术后可行喉镜检查评估声带运动恢复情况。
分期
对甲状腺滤泡癌进行分期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地评价疗效,判断预后。甲状腺滤泡癌的分期方法与甲状腺癌的分期方法相同,具体分期如下。
TNM分期
目前甲状腺癌TNM分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联合制定的分期系统,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主要是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
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1~4等,数字越大,一般表示越严重。
临床分期
根据不同的TNM分期,最后确定出患者总的临床分期(预后分组),用罗马字母Ⅰ、Ⅱ、Ⅲ和Ⅳ期表示。
根据TNM分期进行组合,可分为以下各期。
年龄<55岁的患者
临床分期TNM分期
Ⅰ期任何T、任何N、M0
Ⅱ期任何T、任何N、M1
年龄≥55岁的患者
临床分期TNM分期
Ⅰ期T1N0M0,T2N0M0
Ⅱ期T1~2N1M0,T3a~3b、任何N、M0
Ⅲ期T4a、任何N、M0
Ⅳ期T4b、任何N、M0,任何T、任何N、M1
鉴别诊断
甲状腺乳头状癌
相同点:甲状腺肿块。
不同点: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滤泡癌的常见区别如下。
超声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目前较为成熟,其典型的表现为实性低回声、边缘模糊或有毛刺、纵横比大于1、微钙化等,这些诊断标准对于甲状腺滤泡癌并不适用。
甲状腺乳头状癌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而甲状腺滤泡癌更容易出现肺、骨等转移,很少出现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滤泡腺瘤
相同点:早期无明显症状,偶可触及甲状腺内结节。
不同点:甲状腺滤泡腺瘤也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但甲状腺滤泡腺瘤是具有滤泡分化、包膜完整、无脉管侵犯的良性肿瘤。典型甲状腺滤泡腺瘤的超声表现多为形态规则、周边多见纤细的声晕、呈等回声或稍高回声、内部回声均匀,钙化少见。
治疗
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五年生存率?
1
100085
获取详细治疗指南
甲状腺滤泡癌分期自测
治疗原则
外科手术切除是甲状腺滤泡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术后酌情辅以内分泌治疗(TSH抑制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某些情况下需辅以放射治疗、靶向治疗。
甲状腺滤泡癌对化疗不敏感,一般不需要进行化疗。
外科治疗
手术方法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或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淋巴结是否受侵犯情况,来判断是否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方法选择
原发灶的处理
T1、T2期:肿瘤T分级为T1、T2的病变,多局限于单侧腺叶,一般需要进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
有高危因素:对于部分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多灶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家族史、幼年电离辐射接触史等),可能需要进行全甲状腺切除。
术后核素治疗:一些考虑术后有必要行核素治疗的患者,也可行全甲状腺切除。
峡部肿瘤:对于位于峡部的肿瘤,肿瘤较小者可行扩大峡部切除,肿瘤较大或伴有广泛淋巴结转移者可考虑全甲状腺切除。
T3病变:肿瘤较大或已侵犯甲状腺被膜外肌肉,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或扩大切除。
T4病变:已经侵犯周围结构器官,一般建议全甲状腺切除并根治性颈部廓清术。
区域淋巴结的处理
区域淋巴结转移包括颈部和上纵隔的淋巴结转移,临床上颈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
对于临床颈淋巴结阴性者,一般不进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对于临床颈淋巴结阳性者,一般需要进行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并发症
术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并发症:
出血
发生率1%~2%, 多见于术后24小时以内。
主要表现为引流量增多, 呈血性, 颈部肿胀,自觉呼吸困难。
如果引流量>100ml/h, 考虑存在活动性出血, 应及时行清创止血术。
出现呼吸窘迫时应首先控制气道,急诊情况下可进行床旁气管切开。
喉返神经损伤
一侧喉返神经损伤,表现为术后同侧声带麻痹, 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
双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可出现呼吸困难,危及生命,手术同期应行气管切开术,保证气道通畅。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可使用钙剂缓解症状, 必要时加用骨化三醇
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者,需要终身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类药物。
切口感染
怀疑切口感染,应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有脓肿积液的,应开放切口换药。
淋巴漏
双侧喉返神经损伤, 术后可出现呼吸困难, 危及生命, 手术同期应行气管切开术, 保证气道通畅。
出现淋巴漏后,应保持引流通畅。
首先可采取保守治疗,一般需禁食,给予肠外营养,数日后引流液可由乳白色逐渐变为淡黄色清亮液体,引流量也会逐渐减少。
如果保守治疗1~2周无明显效果或每日乳糜液>500ml,则应考虑进行手术探查和结扎。
局部积液
术区留置引流管有助于减少局部积液形成。
内分泌治疗
甲状腺滤泡癌的内分泌治疗,又称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主要用于全甲状腺切除后,治疗作用尚不肯定。
基本原理
通过给药的方式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以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而且能够抑制垂体产生的TSH,防止或抑制该病复发和转移的作用尚未得到临床的证实。
常用药物
常用甲状腺激素类药物有左甲状腺素片和甲状腺素片。
注意事项
术后应坚持常规服用,进行长期抑制治疗,尤其是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者应终身服药。
服药期间应遵医嘱定期监测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
放射性核素治疗
大部分甲状腺滤泡癌具有摄取131I的功能,131I发出的射线具有破坏甲状腺滤泡细胞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常采用131I作为辅助手段来治疗被证实有摄碘功能的甲状腺滤泡癌。
分类
根据治疗目的,131I治疗可分为甲状腺切除术后的清除甲状腺残余治疗和远处转移灶的内照射治疗两种。
清甲治疗
用放射性碘(131I)清除手术残留的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治疗。
甲状腺滤泡癌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术后,应用131I摧毁残留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主要目的在于为怀疑或明确有远处部位转移131I治疗准备条件。
术后颈部残留的淋巴结转移、复发,不可以再手术切除时,可用131I姑息治疗。
内照射治疗
对于甲状腺滤泡癌的远处转移灶和不能手术的原发病灶,只要病变能摄碘均可采用131I内照射治疗。
治疗指征
医生一般利用复发危险分层系统,判断是否对甲状腺滤泡癌患者进行131I治疗。
高危分层患者:《2015ATA指南》对高危复发危险分层患者强烈推荐131I治疗。
中危分层患者:对中危分层患者可考虑131I治疗。但部分中危患者经碘131I治疗后未能改善总体预后,可不行131I治疗。需要医生综合衡量。
低危分层患者:不推荐行131I治疗。
注意事项:具有这些高、中风险特征的患者,临床的确会导致复发风险增加。131I的使用是否会给患者带来益处,医生会进行综合衡量后再做判断。
治疗禁忌证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计划6个月内妊娠者。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在131I治疗后4~12小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2~3天后会自行好转。
颈部肿胀:甲状腺周围组织水肿主要由射线所致。较少出现此类症状,且程度较轻,一般可自行消失。
尿急、尿痛、腹痛:建议口服消炎药或大量饮水,以加速尿液排出,缓解不适。同时还可清洗会阴部,1次/天。
急、慢性腮腺炎:服药后一段时间内大量饮水,适量食用酸性食物,同时用热毛巾湿敷双侧脸,用手适度按压双侧腮腺区,有助于缓解不适。
其他不良反应:脱发、消化不良、皮肤瘙痒、便秘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通常3个月内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
注意事项
饮食
治疗前:在进行治疗前,需坚持低碘饮食1~2周,因为地区的差异和食物偏好,部分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低碘饮食。常见的不可食用的食物如下:
海盐、碘盐。
牛奶或其他奶制品。
海产品,如海鱼、海藻、海贝等。
含红色食品染料的食物或药物。
碘盐腌制的食物,如泡菜、辣椒酱和豆瓣酱。
碘盐制作的小吃、坚果。
腌制罐装食物,如火腿、咸牛肉、罐装鱼、罐装水果。
复合维生素。
治疗期间
多饮水。
以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为主,不宜吃鱼、排骨等带骨头食物或带核水果,且对探视时间和次数进行控制。
服药
患者在口服131I溶液后可视为放射源,由于131I发射出的γ射线穿透力强,对患者近距离接触的人群均会产生一定辐射照射。因此,131I治疗前, 患者需要入住核素治疗隔离病房。
服药前2小时禁水、禁食,服药后2小时即可进食进水。
生活管理
口服131I溶液后,需要静卧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随便离开病房,以防止患者之间的相互辐射。
不能随地呕吐、吐痰,如果衣服、床单等被排泄物或呕吐物污染,需单独放置一段时间经辐射测定无射线后才可送洗。
及时排尿,保持大便通畅。由于大部分131I会随尿液排出,因此对入池后的大小便需用大量水反复冲洗,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放射治疗
甲状腺滤泡癌对放射治疗敏感性差,单纯放射治疗对甲状腺滤泡癌的治疗并无好处,外照射放疗仅在很小一部分患者中使用。
放射治疗原则上应配合手术使用,主要为术后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的适应证:甲状腺滤泡癌术后不摄取131I的局部肿瘤残留病灶和远处转移灶等。
靶向治疗
检测靶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RET异位、BRAF V600E突变、RAS点突变等。
常用药物:索拉非尼等。
适应证:局部复发或转移的进展性的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滤泡癌。
治疗效果:作用于这些靶点的多激酶抑制剂可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并使部分患者的肿瘤缩小。
中医治疗
作用
中医可配合手术、放疗, 减轻化疗、放疗以及术后的负荷,在减轻不良反应、提高体力、改善食欲、抑制肿瘤发展、控制病情等方面起到辅助治疗及终末期支持治疗作用
还可作为不接受手术和放化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治疗方法
中药:包括汤药、中药制剂、中成药,如先天身体虚弱或手术、放化疗后损伤正气者,可服用八珍汤、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加减等汤药。
其他中医疗法:外敷、针灸等。
注意事项
中医疗法需要专业中医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秘方、偏方、民间土方等方法治疗没有科学依据,适应证、有效性也不明确,安全性难以保证,不建议使用。
预后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甲状腺滤泡癌重要的预后因素有组织类型、原发肿瘤大小、局部浸润、远处转移等。
组织类型
甲状腺滤泡癌通常有微滤泡结构,由于滤泡细胞浸润至包膜或血管而诊断为癌,浸润至血管者预后比浸润包膜者更差。
原发肿瘤大小
肿瘤<1.5厘米者发生远处转移可能性较小,而较大肿瘤30年内复发率为33%。
肿瘤<1.5厘米者30年死亡率为0.4%,而较大肿瘤 (>1.5 厘米) 为7%。
局部侵犯
10%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滤泡癌)可出现局部侵犯,造成局部器官功能不全,增加死亡率。
远处转移
远处转移是引起致死的主要原因。
生存率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其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年后再次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据国内研究资料统计,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6%和87.5%。
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8.98%、88.92%、79.50%和41.51%。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等统计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复发与转移
甲状腺滤泡癌易出现血行转移,如肺、骨、肝、脑等处,很少出现淋巴结转移。
日常
治疗相关护理
术后护理
接受甲状腺全切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时应用甲状腺激素,基本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状态,不用特别限制饮食。
放射性核素治疗护理
出院后1个月内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与配偶分床睡。
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治疗后3~6个月进行复查,以了解治疗效果;治疗后1年内,需采取一定的避孕措施。
放疗护理
放疗前,患者需要去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并穿着宽松、质软棉制衣服。
放疗时会出现皮肤干燥、发痒,要避免放疗部位皮肤受到强热或冷刺激,不用热水袋,避免阳光直射。出现蜕皮和结痂时,不要用手撕剥。
清洁放疗部位皮肤时,用软毛巾,动作应轻柔,避免使用刺激性物品,如肥皂、酒精等。
生活管理
心态与情绪调整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饮食调节
术后:以流质饮食为主,温度不可过热或过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减少对手术伤口刺激。较大的手术后恢复期间,宜多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日常:正常饮食即可,没有必要刻意偏好或禁忌某种食物,来达成期望的防癌、抗癌愿望。甲状腺癌治疗恢复后,完全可以一如既往,回归原有的正常的饮食习惯、生活规律。
休息与运动
积极进行自我日常生活管理,适度运动,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者应注意肩颈部位的功能锻炼。
复查随诊
通过复查随访,可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如早期发现复发,仍有再行手术治疗的机会。通过复查还可以客观评价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项目包括甲状腺功能和Tg测定、颈部超声、必要时穿刺活检及131I全身扫描等。
按医嘱定期进行复查即可。
预防
甲状腺癌的确切病因并不确定,因此目前本病无确切预防方案,但可通过定期体检和筛查及早发现甲状腺癌的发生,提高治愈和生存率。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减少和消除危险因素
甲状腺相关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如果需要长期服药,一定要遵照医嘱,长期治疗。
避免长期被放射线照射,如果是工作需要,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二级预防(发病学预防)
主要是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有如下病史时需要高度警惕甲状腺癌,尽早进行筛查。
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全身放射治疗史。
有以下疾病既往史或家族史。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
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 、Carney综合征、沃纳综合征加德纳综合征等。
三级预防(康复预防)
主要通过临床治疗,定期复查随诊,防治转移,监测新的病灶。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