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髓样癌
概述
为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的恶性肿瘤,占甲状腺癌的2%~4%
多数在早期没有症状,体检时可发现甲状腺肿块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辐射、碘异常等因素有关
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辅以甲状腺内分泌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
定义
甲状腺髓样癌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甲状腺癌的一种。
甲状腺癌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四种类型,其中乳头状癌、滤泡癌统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相比,甲状腺髓样癌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转移发生率,具有易复发、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
流行病学
发病率
甲状腺髓样癌占甲状腺癌2%~4%。
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甲状腺癌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我国城市地区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其中髓样癌发病率相对稳定。
好发人群
多见于50左右人群,女性发病率大约是男性的3倍。
解剖结构
甲状腺为红棕色质软的腺体,呈蝴蝶型,由左、右两侧叶和峡部构成。约半数存在锥体叶,多起于峡部。
侧叶位于喉与气管的两侧,其上极的高度多在环状软骨上方,下极位于第5~6气管软骨环,峡部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面。
甲状腺的周围结构
侧叶的背面有甲状旁腺,它产生的激素具有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功能。
腺叶内侧面与喉、气管、下咽和食管相邻,外侧与颈总动脉相邻。
喉返神经行于腺叶后内侧的气管食管沟内。
疾病类型
根据疾病的遗传特性,将甲状腺髓样癌分为散发性和遗传性两大类。
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占甲状腺髓样癌的75%~80%,好发于50~60岁人群。
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占甲状腺髓样癌的20%~25%,发病年龄轻。又分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MEN2A)和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B型(MEN2B)。
病因
致病因素
甲状腺髓样癌的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其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放射因素
射线照射是目前唯一明确的致癌原因。
甲状腺对放射较为敏感,射线照射可引起甲状腺细胞癌变,特别是幼年时接受过较大剂量颈部照射的患者更易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生。
遗传因素
25%的患者呈现家族聚集的特点,称为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
性激素
女性发病率大约是男性的3倍。性激素可能在病因学中起作用。
有研究发现甲状腺组织中存在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且甲状腺癌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和良性甲状腺病变,因此认为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可能是影响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甲状腺良性病变
甲状腺的一些良性增生性疾病,如结节性甲状腺肿,经长期发展,尤其老年后,少部分可恶变为癌;桥本甲状腺炎也可以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
甲状腺腺瘤恶变与病理类型有关,胚胎型及胎儿型滤泡性腺瘤较易恶变。
发病机制
甲状腺髓样癌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基因改变有关。
RET基因的种系突变,与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的发生有关。50%有RET基因突变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患者到50岁时可发生甲状腺髓样癌,到70岁时则达70%。
症状
大多数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早期没有临床症状。通常在体检时通过甲状腺触诊和颈部超声检查而发现甲状腺肿块。
主要症状
颈部无痛性结节或肿块:较小结节不易发现,较大结节可有隆起、随吞咽上下移动等特征。颈部肿块可以先于甲状腺局部肿块被发现。
肿块突破甲状腺被膜后,可能活动较差。
声音嘶哑:肿瘤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
呼吸困难或咯血:肿瘤侵犯气管时,可产生呼吸困难或咯血。
吞咽困难:肿瘤压迫或浸润食管,可引起吞咽障碍
耳、枕、肩疼痛:肿瘤侵犯颈丛,可出现耳、枕、肩等处疼痛或其他症状。
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受压引起霍纳综合征,表现有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等。
其他症状
甲状腺髓样癌本身可产生降钙素和5-羟色胺,可引起腹泻、心悸、面色潮红等症状。
甲状腺髓样癌偶尔还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异位库欣综合征的发生,引起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等症状。
甲状腺髓样癌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易激动、心慌、多汗、失眠、消瘦等新陈代谢加快相关的症状。
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为代谢减慢,出现精神萎靡、乏力、食欲差、嗜睡、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转移情况
甲状腺髓样癌可在早期转移至区域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肝、肺和骨)。
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颈部无痛性结节,可活动。
肝转移:可出现黄疸(眼睛、皮肤或小便发黄)、腹痛等症状。
肺转移:可出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转移:可出现骨痛、骨质破坏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常规体检或做其他检查时,超声发现甲状腺有结节或占位病变时,请到普通外科或甲乳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甲状腺髓样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所以有甲状腺癌家族史者应做好定期体检。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现甲状腺结节多长时间了?
有没有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
有没有吃饭时感到吞咽困难?
是否有乏力伴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甲状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甲状腺穿刺活检、甲状腺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幽门螺杆菌(Hp)检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甲状腺超声、CT检查、磁共振(MRI)、PET-CT。
诊断
疾病诊断
病史
儿童期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者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有全身放射治疗史。
生活在低碘地区。
甲状腺癌家族史。
也可以无明确的上述病史。
临床表现
存在颈部无痛性肿块,多数随吞咽上下移动。
少部分有声嘶、吞咽困难及压迫感,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触到肿大淋巴结。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甲状腺最常用且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用
颈部超声检查可证实甲状腺结节存在与否, 可确定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量、位置、囊实性、形状、边界、钙化、血供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可评估颈部有无异常淋巴结及其部位、大小、形态、血流和结构特点等。
甲状腺结节恶性征象
微小钙化、边缘不规则、纵横比>1。
实性低回声结节、晕圈缺如、甲状腺外侵犯、伴有颈部淋巴结异常超声征象等。
TI-RADS分类:超声医生一般使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对甲状腺结节恶性程度进行评估。
TI-RADS1类:阴性,无任何异常,恶性率0。
TI-RADS 2类:确认良性病变,恶性率0。
TI-RADS 3类:无可疑超声表现,恶性率<5%。
TI-RADS 4类
4a:1个可疑超声表现,恶性率5%~85%。
4b:2个可疑超声表现,恶性率10%~50%。
4c:3个或4个可疑超声表现;恶性率50%~85%。
TI-RADS 5类:超过4种恶性征象,尤其是有微钙化和微分叶者;恶性率85%~100%。
TI-RADS 6类:经病理证实的恶性病变。
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
增强CT扫描,可帮助医生判断甲状腺肿瘤的范围、血供、与周围重要结构(如气管、食管、颈动脉)的关系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
对于甲状腺再次手术的病例,了解残留甲状腺,评估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评价甲状腺局部及颈部的复发很有帮助。
胸部强化CT还可早期发现有无肺转移。
磁共振成像(MRI)
可对结节良、恶性进行评估。但对钙化不敏感,检查时间长,易受呼吸和吞咽动作影响,故目前在甲状腺的影像检查方面应用不多。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
有助于治疗前分期,以及术后出现降钙素升高时查找转移灶。
该检查价格昂贵,一般不推荐作为甲状腺癌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测
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其他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是否适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需要进行有创检查或手术治疗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凝血功能等检查。
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血清钙/磷、24小时尿钙/磷、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测定,有助于医生评估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激素检测
包括血液中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T4(FT4)和游离T3(FT3)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测定。
TSH检测是明确甲状腺功能的重要初筛试验,临床普遍将TSH作为判断甲状腺功能紊乱的首要依据。
所有甲状腺结节患者,特别是甲状腺癌高度疑似或确诊患者均应检测血清TSH水平。
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
检测项目: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主要有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
检测意义
在甲状腺髓样癌患者中,TgAb是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实验。
TPOAb的出现通常早于甲状腺功能紊乱,参与桥本甲状腺炎和萎缩性甲状腺炎发病中的组织破坏过程,引起临床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
TRAb检测结果阳性提示患者存在针对TSH受体的自身抗体。
甲状腺癌肿瘤标志物检测
检测项目:降钙素(Ctn)、癌胚抗原(CEA)等。
检测意义:术前常规筛查血清Ctn、CEA能提高甲状腺髓样癌的检出率。CEA在甲状腺髓样癌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但可用于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术前危险分层及术后肿瘤进展的监测。
病理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
检查方法: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其取材方法分为以下2种。
触诊引导的细针穿刺:仅适用于可触及的实性结节,由医生直接穿刺取标本。
超声引导的细针穿刺:对于不可触及的结节,囊实性结节或先前有过不满意的细针穿刺的结节均需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
检查意义:细针穿刺是利用细针对甲状腺结节进行穿刺,从中获取细胞成分,通过细胞学诊断对目标病灶性质进行判断,有助于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
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解读:甲状腺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采用TBSRTC报告系统。在此报告系统中,细胞学诊断分为六级。
I级,不能诊断/不满意。
Ⅱ级,良性。
Ⅲ级,意义不明的非典型细胞/意义不明的滤泡性病变。
Ⅳ级,滤泡性肿瘤/可疑滤泡性肿瘤。
Ⅴ级,可疑恶性。
Ⅵ级,恶性。
恶性风险及临床管理:不同细胞学诊断分级的患者其恶性风险不同,临床管理措施也不同。
甲状腺TBSRTC各诊断分级的恶性风险及临床管理
诊断分级恶性风险临床管理
不能诊断/不满意5%~10%重复细针穿刺(超声引导下)
良性0~3%随诊
意义不明的非典型细胞/意义不明的滤泡性病变10%~30%重复细针穿刺/分子检测/手术
滤泡性肿瘤/可疑滤泡性肿瘤25%~40%分子检测/手术
可疑恶性50%~75%手术
恶性97%~99%手术
组织学检查
甲状腺的病理诊断贯穿整个诊疗过程,根据标本来源不同,可分为术前穿刺病理诊断、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及术后石蜡病理诊断。
术前穿刺病理诊断
术前超声定位粗针穿刺,可以收集肿瘤组织送检组织病理学诊断,在标本充足,形态典型的情况下可以明确诊断。
由于细针穿刺在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组织学穿刺一般不作为常规,在部分可疑少见类型的病例可作为补充使用。
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对术前未做穿刺病理诊断或病理诊断不明确的甲状腺结节定性,对淋巴结有无转移进行明确,以决定甲状腺切除的术式或淋巴结清扫的范围。
术后石蜡病理诊断:是对于手术后切除的甲状腺标本进行病理检查,一般术后病理报告中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病理类型:判断甲状腺癌是哪一类型。
病灶数目:判断甲状腺内有几个明确的癌灶。
甲状腺被膜:判断其受累情况,与临床分期有关。
血管、神经侵犯情况。
淋巴结: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淋巴结被膜外受侵情况,与临床分期有关。
pTNM分期:一般使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定的TNM分期。
分子生物学检查
甲状腺髓样癌患者RET基因突变最为常见。
随着精准医疗的推进,对于甲状腺髓样癌的高危人群可开展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便早期筛查出RET基因突变,及早干预和治疗。
其他检查
术前、术后喉镜检查可以评估声带活动情况,明确喉返神经损伤情况,为医生提供手术指导。
术前评估
术前常规进行喉镜检查,以评估双侧声带活动情况。
若出现声带活动减弱甚至固定的征象,则高度怀疑肿瘤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在术前做好相应的手术预案,术后可能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或气管造瘘。
术后评估:术中发现肿瘤侵犯喉返神经,或术中喉返神经检测提示喉返神经功能受影响,术后可行喉镜检查评估声带运动恢复情况。
分期
对甲状腺髓样癌的分期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地评价疗效,判断预后。甲状腺髓样癌的分期方法与甲状腺癌的分期方法相同,具体分期如下。
TNM分期
目前甲状腺癌TNM分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联合制定的分期系统,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主要是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
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1~4等,数字越大,一般表示越严重。
临床分期
根据不同的TNM分期,最后确定出患者总的临床分期(预后分组),用罗马字母Ⅰ、Ⅱ、Ⅲ和Ⅳ期表示。
根据TNM分期进行组合,可分为以下各期。
临床分期TNM分期
Ⅰ期T1N0M0
Ⅱ期T2~3N0M0
Ⅲ期T1~3N1aM0
Ⅳ期T4任何NM0; T1~3N1bM0; 任何T任何NM1
鉴别诊断
甲状腺未分化癌
相同点:甲状腺肿块。
不同点:甲状腺未分化癌与甲状腺髓样癌的区别如下。
甲状腺未分化癌瘤细胞常呈弥漫分布,核分裂象多见,核异型更明显、间变明显,常见坏死灶;而髓样癌间变不明显,核分裂象少,坏死灶少,间质内常有淀粉样物。
免疫组化显示未分化癌Tg阳性,CT阴性、CEA常弱阳性或不表达;髓样癌Tg阴性、CEA、CT阳性。
甲状腺低分化滤泡癌
相同点:甲状腺肿块。
不同点:免疫组化显示甲状腺低分化滤泡癌CT、CEA阴性,Tg阳性;而髓样癌免疫组化CT、CEA阳性,Tg阴性,电镜见胞质中神经分泌颗粒及特染、甲基紫、刚果红等染色可资鉴别。
副节瘤
相同点:甲状腺肿块。
不同点:副节瘤免疫组化一般表达NSE、NF和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如CgA、Syn等, 而不表达CT、CEA、CK。另外副节瘤瘤细胞团周围有S-100蛋白阳性表达的支持细胞, 而髓样癌没有。
治疗
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五年生存率?
1
100086
获取详细治疗指南
甲状腺髓样癌分期自测
治疗原则
甲状腺髓样癌以外科治疗为主,术后辅以激素替代治疗。
某些情况下需进行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化学治疗。
外科治疗
手术方法
甲状腺部分切除术。
全甲状腺切除术。
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方法选择
原发灶的处理
对于基因检测已明确或有明确家族史的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无论肿瘤大小,单侧还是双侧病灶,均应行全甲状腺切除术。
对于基因检测已明确的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可行全甲状腺切除术;若病灶局限于单侧甲状腺,且无其他危险因素,可行腺叶切除术全甲状腺切除术。
对于未行基因检测、无明确家族史的甲状腺髓样癌,除较早期的单发病灶外,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术。
颈淋巴结清扫
根治性颈清扫术:适用于N2及以上患者。切除包括腮腺下极、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颈外静脉、颈内静脉、副神经和颈丛神经等以及颈部Ⅰ~Ⅴ区的所有淋巴结及脂肪结缔组织。保留迷走神经和颈总动脉。
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为根治性颈清扫术的改良,术中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副神经三个非淋巴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
择区性颈清扫术:根据原发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和局部侵犯范围的不同,施行择区性颈清扫术。所有择区性颈清扫术均常规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及副神经。
上纵隔淋巴结清扫
对于中央区淋巴结较大或较多者,建议行选择性上纵隔清扫。
对于有明确的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证据的患者,须根据临床特征进行区别处理。
术后并发症
出血
发生率1%~2%, 多见于术后24小时以内。
主要表现为引流量增多, 呈血性, 颈部肿胀,自觉呼吸困难。
如果引流量>100 ml/h, 考虑存在活动性出血, 应及时行清创止血术。
出现呼吸窘迫时应首先控制气道,急诊情况下可进行床旁气管切开。
喉返神经损伤
一侧喉返神经损伤,表现为术后同侧声带麻痹, 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
双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可出现呼吸困难,危及生命,手术同期应行气管切开术,保证气道通畅。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可使用钙剂缓解症状, 必要时加用骨化三醇
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者,需要终身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类药物。
切口感染
怀疑切口感染,应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有脓肿积液的,应开放切口换药。
淋巴漏
双侧喉返神经损伤, 术后可出现呼吸困难, 危及生命, 手术同期应行气管切开术, 保证气道通畅。
出现淋巴漏后,应保持引流通畅。
首先可采取保守治疗,一般需禁食,给予肠外营养,数日后引流液可由乳白色逐渐变为淡黄色清亮液体,引流量也会逐渐减少。
如果保守治疗1~2周无明显效果或每日乳糜液>500 ml,则应考虑进行手术探查和结扎。
局部积液
术区留置引流管有助于减少局部积液形成。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即外放射治疗。
对于临床分期较晚的患者,在进行规范化手术后还应辅以体外放射治疗(EBRT),以清除根治性手术后局部残留的微小镜下病灶或者姑息性手术难以清除的残留病灶,降低局部复发率。
随着体外放射治疗技术的提高,一定的放疗剂量可以有效地作用于高危区域,同时最小程度地降低周围关键组织结构的副损伤。
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是利用生物技术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甲状腺髓样癌的生物治疗包括激素替代治疗、靶向治疗等方法。
激素替代治疗
全甲状腺切除术后,应常规进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将术后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即可。
常用药物为左旋甲状腺素。
注意事项
术后应坚持常规服用,尤其是甲状腺全切除者应终身服药。
服药期间应遵医嘱定期监测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
靶向治疗
甲状腺髓样癌的靶向治疗进展迅速,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为甲状腺髓样癌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和远处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可进行分子靶向治疗,建议此类患者筛选参加相关的临床试验。
已在国外上市的靶向药物凡德他尼、卡博替尼已取得较好效果,但二者均未在中国上市。
盐酸安罗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药物,研究结果显示该靶向药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中具有持久的抗肿瘤效果和可控的不良反应,为晚期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索拉非尼对晚期甲状腺髓样癌也有一定疗效。
化疗
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甲状腺髓样癌的反应率较低,且维持时间较短。
对于无法参加临床试验和应用靶向药物的患者,也可以使用5-氟尿嘧啶达卡巴嗪联合化疗方案治疗。
其他治疗
远处转移病灶的局部治疗
甲状腺髓样癌易出现远处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肺及纵隔、骨、脑、肝等,根据转移部位不同,可采取相应的局部治疗方式。
肺及纵隔转移:局限性、有症状的肺及纵隔转移可考虑局部治疗;多发、进展性的肺及纵隔转移首选系统治疗。
骨转移: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可进行激素冲击治疗和手术减压。放疗可缓解骨转移导致的骨痛症状,还可使用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治疗。
脑转移:单发脑转移可进行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多发脑转移可进行全脑放疗。
肝转移:多发肝转移可行肝动脉栓塞化疗。
激素相关症状的治疗
腹泻:晚期患者往往伴随腹泻,腹泻可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故腹泻严重者应予对症治疗。
禁酒、限制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果不能改善,则考虑药物治疗。
治疗药物包括洛哌丁胺、山莨菪碱可待因等,不良反应较小。
异位库欣综合征:治疗方法如下。
治疗肝脏转移灶(手术或化疗栓塞)。
药物治疗:可使用酮康唑米非司酮、氨基谷氨酰胺、甲吡酮或米托坦等药物。
双侧肾上腺切除术。
复发性甲状腺髓样癌的治疗
二次手术
对于明确甲状腺局部或区域淋巴结残留/复发者,应考虑二次手术。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可涉及中央区、侧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
对于术前未诊断出甲状腺髓样癌,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髓样癌者,建议详细追问病史,有条件者可进行基因检测。
若怀疑为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则建议行补充性对侧腺叶切除术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若考虑为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且无明显危险因素,则无须常规行补充性对侧腺叶切除术。
放射治疗
对于无法手术的局部区域残留/复发病人,在权衡疗效和不良反应后,可考虑放疗。二次手术后的辅助放疗处理原则可参考初始治疗。
中医治疗
作用
中医可配合手术、放疗, 减轻化疗、放疗以及术后的负荷,在减轻不良反应、提高体力、改善食欲、抑制肿瘤发展、控制病情等方面起到辅助治疗及终末期支持治疗作用。
还可作为不接受手术和放化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治疗方法
中药:包括汤药、中药制剂、中成药,如先天身体虚弱或手术、放化疗后损伤正气者,可服用八珍汤、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加减等汤药。
其他中医疗法:外敷、针灸等。
注意事项
中医疗法需要专业中医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秘方、偏方、民间土方等方法治疗没有科学依据,适应证、有效性也不明确,安全性难以保证,不建议使用。
预后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存活率与肿瘤的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治疗情况和个人体质等有关。
肿瘤分期中,属于临床早期的患者较临床中晚期的预后好。
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预后比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好。
及早进行正规治疗的患者,较晚治疗的患者预后好,治疗效果好的患者,较治疗效果差的患者预后好。
个人身体情况好的患者,较身体差的患者预后好。
生存率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其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年后再次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据国内研究资料统计,甲状腺髓样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8.75%。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等统计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复发与转移
甲状腺髓样癌可在早期转移至区域淋巴结和远处器官(如肝、肺、骨)。
日常
治疗相关护理
术后护理
接受甲状腺全切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时应用甲状腺激素,基本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状态,不用特别限制饮食。
放疗护理
放疗前,患者需要去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并穿着宽松、质软棉制衣服。
放疗时会出现皮肤干燥、发痒,要避免放疗部位皮肤受到强热或冷刺激,不用热水袋,避免阳光直射。出现蜕皮和结痂时,不要用手撕剥。
清洁放疗部位皮肤时,用软毛巾,动作应轻柔,避免使用刺激性物品,如肥皂、酒精等。
化疗护理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时,会更容易发生感染,化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着凉,减少与人群的密切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厌食、恶心呕吐:少食多餐,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服用止吐的药物。
发热:低于38℃的发热,可不用退热药物,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如体温超过38℃,并有明显头痛或全身不适,应及时去医院复诊。
全身乏力:这种乏力往往和贫血有关,需要充足的休息并且加强营养,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能帮助缓解不适。必要时,可以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纠正贫血。
脱发:化疗时可能会有脱发,在治疗结束后,头发还会再长出来,不用过于担心。
生活管理
心态与情绪调整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饮食调节
术后:以流质饮食为主,温度不可过热或过凉,以减少对甲状腺的刺激。较大的手术后恢复期间,宜多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日常:正常饮食即可,没有必要刻偏好或禁忌某种食物,来达成期望的防癌、抗癌愿望。甲状腺癌治疗恢复后,可以一如既往,回归原有的正常的饮食习惯、生活规律。
休息与运动
积极进行自我日常生活管理,适度运动,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者,应注意肩颈部位的功能锻炼。
复查随诊
通过复查随诊,可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如早期发现复发,仍有再行手术治疗的机会。通过复查还可以客观评价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所有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均应进行终身随诊。医生会根据基因突变、TNM分期、手术切除效果等情况,确定随访内容和随诊间隔。按医嘱定期进行复查即可。
复查项目包括甲状腺功能和Tg测定、颈部超声、必要时穿刺活检等。
预防
甲状腺髓样癌的确切病因并不确定,因此目前本病无确切预防方案,但可通过定期体检和筛查及早发现甲状腺癌的发生,提高治愈和生存率。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减少和消除危险因素
甲状腺相关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如果需要长期服药,一定要遵照医嘱,长期治疗。
避免长期被放射线照射,如果是工作需要,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二级预防(发病学预防)
主要是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有如下病史时,需要高度警惕甲状腺癌,尽早进行筛查。
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全身放射治疗史。
有以下疾病既往史或家族史。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
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 、Carney综合征、沃纳综合征加德纳综合征等。
三级预防(康复预防)
主要通过临床治疗,定期复查随诊,防治转移,监测新的病灶。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