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母细胞瘤
概述
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
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偏瘫、感觉障碍、癫痫发作等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脑外伤、电离辐射等相关
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
定义
肿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皮质下白质,好发脑叶为颞叶、顶叶、额叶、枕叶。
病情进展迅速,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瘫痪、感觉减退及癫痫发作、脑功能减退。
分类
按照是否继发于星形细胞瘤分类:
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最常见,直接以胶质母细胞发展成肿瘤。
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主要由低级别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转变形成。
发病情况
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占恶性脑肿瘤的12%~15%。
我国每年新发胶质母细胞瘤病例约为3~4例/10万人。
本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以成年人多见,发病的高峰期是45~70岁。
男性较女性更为常见,男女发病比例为1.5∶1。
病因
致病原因
胶质母细胞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脑外伤:脑外伤患者发生胶质母细胞瘤风险较高。
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病史者患本病风险较高。
电离辐射、放射治疗、大剂量的放射性检查等。
症状
主要症状
本病进展较快,患者的症状与肿瘤的位置、大小等因素有关。
头痛
多表现为晨醒、咳嗽、用力和大便时加重。
呕吐后可暂时缓解。
恶心、呕吐
多在清晨出现,较为猛烈,呈喷射状发作。
感觉障碍
感觉敏感度下降,对外界刺激感受力呈降低的状态。
如强烈的疼痛、冷热刺激,只引起轻微感觉甚至无感觉。
智力减退
逐渐失去计算、阅读、语言等能力。
精神障碍
逐渐出现烦躁、易怒及性格改变、幻觉等。
运动障碍
常表现为肢体无力、平衡能力丧失,甚至出现瘫痪。
尿失禁
逐渐丧失排尿自控能力,尿液不能顺利排出或不自主漏尿。
视力障碍
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失、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吞咽障碍
出现进食费力、饮水呛咳等,严重者甚至无法进食。
癫痫发作
可出现多种类型的发作,常表现全身或部分肢体的肌肉发作性抽搐,可出现或不出现意识丧失。
并发症
脑水肿/脑疝
最常见,不管是肿瘤本身,还是手术或放疗都可能引起。
早期症状为恶心、呕吐、嗜睡或反应迟钝。严重者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或骤停、昏迷等。
梗阻性脑积水
随着肿瘤体积的逐步增大,肿瘤占位影响脑脊液回流,导致脑积水。
表现为头痛、易疲劳、嗜睡、步幅小、抬腿困难和步距宽,走路缓慢且不稳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外科
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偏瘫、感觉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出现癫痫发作持续状态、意识丧失等症状时,建议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若患者全身抽搐,应移开周围危险物品,不可强行撬开口腔或在患者嘴里塞毛巾、筷子等。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特别提示:头痛剧烈时,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头痛性质如何?持续多长时间了?
是否出现过恶心、呕吐?
肢体运动是否出现障碍?
有出现过全身抽搐的情况吗?
看东西清楚吗?视野是否完整?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过此病?
是否有神经纤维瘤的病史?
是否曾经受过脑部外伤?
是否有结节性硬化症的病史?
是否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检查(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其它检查:脑电图、病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胶质母细胞瘤家族史,神经纤维瘤史或者脑部外伤史等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瘫痪、感觉障碍、智力减退、性格改变、癫痫发作等症状。
体征
医生通过体检了解生命体征、运动、感觉、吞咽等脑神经功能,以及神经反射是否出现异常。
生命体征:检查血压、心率、脉搏、瞳孔、呼吸是否正常、稳定。
运动功能检查: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皮肤感觉检查: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对感觉的敏感性,评估感觉障碍的程度。
吞咽功能检查:观察喝水时有无呛咳来评估吞咽功能。
腱反射检查:观察敲击肘关节、膝关节的肌腱时上臂、大腿肌肉收缩情况。
实验室检查
常见项目: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等。
检查目的:了解全身状态,如是否出现贫血、肝肾功能损伤、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
部分检查需要在空腹时进行。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
检查目的: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对周围脑结构的影响,以及有无脑积水等其它情况。
头颅磁共振检查(MRI)
检查目的: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对周围脑结构的影响,以及有无脑积水等其它情况。比CT对于肿瘤及脑组织的显示更加清晰。
检查结果:病灶T1、T2像信号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周围可以看到水肿带,增强检查可看到病灶的不规则强化表现。
注意事项:有假牙、体内有金属植入者,如心脏支架等,需告知放射科医生,根据具体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检查目的:与头颅CT及MRI检查目的大致相同,同时还可观察病灶的代谢状况,利于恶性程度的判定。
检查结果:PET可见肿瘤部位的代谢较正常脑组织明显增高。
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结果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可明确肿瘤的分型、分级,对于肿瘤的恶性程度判定、肿瘤短期内复发及预后的判断、术后的放化疗,甚至化疗药物的选择,均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等。
病理检查可分为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组织检查和开颅手术活组织检查两类。
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组织检查适用于位置深在、功能区的病变,以及不愿或不能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而开颅手术活组织检查适用于位置浅表的病变,能够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
其他检查
脑脊液检查:仅限于排除淋巴瘤时,通过取脑脊液进行鉴别。
脑电图:出现肢体抽搐发作时需检查,以确诊癫痫。
鉴别诊断
部分胶质母细胞瘤病史及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与下列疾病混淆,应予以鉴别。
脑脓肿
相似点:均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
不同点:脑脓肿会有发热、肌肉酸痛等全身感染表现,脑脊液外观混浊,抗生素治疗有效。
脑转移瘤
相似点:均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
不同点:常合并有身体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如肺、肠道等。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相似点:均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
治疗
治疗目的:抑制肿瘤生长,或消除肿瘤,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
治疗原则:首选手术治疗,辅以术后放疗及化疗;对于不能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可直接选择化疗、放疗;少部分不能接受上述治疗的患者可采用姑息疗法,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出现昏迷、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可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呕吐者暂停进食、饮水。
避免用力排便、咳嗽,排便费力时可给予缓泻剂疏通大便。
手术治疗
保留神经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将肿瘤完全切除;如无法实现,也可能选择次全切除或单纯活检;肿瘤复发时仍争取再次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主要包括肿瘤切除术和活组织检查术。
手术适应证
肿瘤切除术
适合以下情况:
头颅CT或MRI提示颅内占位。
存在由于肿瘤占位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
有明确癫痫发作史。
活组织检查术
适合以下情况:
老年患者、有严重合并疾病或术前神经功能状况较差。
肿瘤位于重要部位、病变广泛浸润或侵及双侧半球,无法满意切除。
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禁忌证
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复发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
其他不适合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的禁忌证。
新型手术辅助技术的运用
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边界、手术切除程度,进行术中功能保护,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
主要类型包括神经影像导航、功能神经影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术中MRI实时影像神经导航、荧光引导的显微手术、术中B超影像实时定位等。
化学治疗
根据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结果选择化疗方案。
化疗应在手术基础上进行,不宜单独进行,特别是具备病理诊断的前提下进行。术后应尽早开始、足量治疗。
常用方案为:替莫唑胺(TMZ)的Stupp方案;甲基苄肼(PCB)+洛莫司汀(CCNU)+长春新碱(VCR)的PCV方案。
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疲乏、骨髓抑制、贫血、发热等。
放射治疗
需病理诊断明确,通常在手术后2~6周内开始,与化疗同步进行。
推荐采用三维适形(3D-CRT)或适形调强技术(IMRT)。
对于复发的胶质母细胞瘤需要再次评估治疗安全性。
电场治疗
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分裂抗肿瘤的治疗方法。
可通过贴敷于头皮的转换片产生中频低场强治疗磁场。
推荐用于治疗新发和复发的胶质母细胞瘤。
靶向治疗
贝伐珠单抗是用于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靶向药物。
通过阻止肿瘤血管生成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对其他胶质瘤的作用并不明确。
对症治疗
降低颅内压治疗
目的: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注意事项:在用药期间需要监测尿量、电解质,避免出现低钠血症、肾功能损伤等。
抗癫痫治疗
目的:控制癫痫发作,避免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注意事项
可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全身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可能需要长期服药。
严格遵照医生要求,按时、按量、规律服药,禁止擅自停药、减药或改药。
止痛治疗
终末期患者常因颅内压升高不能缓解,表现出剧烈头痛症状。
对仍有意识和情感的终末期患者,可通过阶梯镇痛治疗缓解疼痛。
常用药物:可待因、氨酚羟考酮、吗啡、芬太尼等。
注意事项:存在呼吸抑制作用,需严格遵医嘱剂量使用。
康复治疗
胶质母细胞瘤会导致患者出现失语、偏瘫、认知障碍等症状。
在术后或者接受其他治疗后,生命体征比较稳定时,可以开展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主要内容包括言语吞咽治疗、肢体功能训练、认知治疗等。
预后
治愈情况
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术后复发率极高,基本为100%。
经规范治疗,生存期一般在14个月左右,5年生存率约10%。
预后因素
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年龄≤65岁。
术前功能状态较好。
肿瘤切除程度高。
对放、化疗反应好。
肿瘤分子标记物MGMT、IDH1/2阳性。
危害性
肢体运动、感觉、吞咽障碍,可导致不能翻身、坐起,难以独立穿衣、吃饭,造成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严重而不可逆的残疾状态、极差的预后会带来巨大的心理障碍,引发焦虑、抑郁情绪。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如鸡蛋、鱼禽肉、新鲜蔬果等)。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易胀气及过于油腻的食物。
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大便通畅。
戒烟、戒酒,不饮浓茶、咖啡。
昏迷、吞咽障碍的患者可以经鼻饲管进食。
运动管理
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强度以锻炼后不感到疲惫为宜。
参与某些娱乐活动,如打牌、下棋、唱歌、跳舞等。这些运动可以缓解患者紧张忧虑的情绪,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生活管理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注意做好翻身、护理等工作,避免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以及褥疮等。
患者存在肢体无力、视物模糊、癫痫发作,需加强保护措施,防止跌倒致头部和四肢发生外伤、骨折损伤。
尿失禁患者,可使用接尿器或纸尿裤,勤换洗,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心理支持
接受健康教育,了解胶质母细胞瘤的相关知识,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
有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要及时向亲友倾诉,也可以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必要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避免由于心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患者亲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患者心理变化。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随诊、复查,通常每2~4个月随诊1次,放疗后2~4周应随诊1次,持续2~3年,再以后随诊间隔可适当延长。
随诊内容:患者应进行临床基本情况复查,主要包括全身情况、认知和精神心理状况、神经系统体征及体格检查、影像学复查。
预防
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很难有效预防,但通过以下措施有可能降低发病风险:
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检查,远离辐射源。
有胶质瘤家族史者,应定期体检。
注意生活安全,避免发生头部外伤。
注意卫生,勤洗手。
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是佩戴口罩,避免发生病毒传染。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