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类癌
概述
结肠类癌是源于结肠黏膜隐窝深部颗粒细胞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早期多无症状,进展期多为腹痛、呕吐、排便习惯改变等
病因不明,可能与生活方式、饮食及大肠相关疾病有关
手术是结肠类癌首选治疗方法,晚期可采用化学、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
定义
结肠类癌是源于结肠黏膜隐窝深部颗粒细胞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呈巢状排列,被称为类癌,有潜在恶性的特点,但生长缓慢,为低度恶性肿瘤,能分泌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
结肠可分为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和升结肠。
分类
根据类癌细胞排列结构特征可分为4型。
腺样型:细胞排列呈腺管样,菊团样或带状,此型最多见。
条索型:细胞排列呈实性条索。
实性团块型:细胞排列呈实性团块状。
混合型:细胞排列呈腺管、实性条索、实性团块。
发病情况
结肠类癌占全部类癌的5%​~6%。
主要分布在右半结肠(包括升结肠、右半横结肠)。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
致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神经内分泌瘤、息肉、炎性肠病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结肠类癌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疾病因素
消化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大肠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等,使结肠长期处于病理状态,容易发生结肠病变最终导致结肠类癌。
环境因素
接触有毒物质如苯可使颗粒细胞发生癌变,导致结肠类癌。
饮食因素
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食物如动物内脏等,以及多食腌制食物均会增加发生结肠类癌的风险。
症状
早期,多数类癌体积较小,且结肠肠腔较大,因此多无明显症状。
随着肿瘤进展,可以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大便习惯改变等。
少数合并肝转移时,可以出现类癌综合征的表现。
主要症状
大多数结肠类癌患者都有症状,与结肠癌的症状相似:
常见的有腹痛、腹泻、便血、呕吐: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腹痛,可能与肝转移或肠梗阻有关,便血时血多附在粪便表面,色鲜红,量不多,混有黏液。
如果肿块增大时,腹部可出现腹块、腹胀。
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消瘦、厌食、体重减轻。
并发症
类癌综合征
阵发性皮肤潮红
多发生于颜面、颈部、上胸部等,表现为散在的界限清楚的皮肤片状潮红,2~5分钟可自行消退。
多由情绪激动、过劳或进食等诱发,是类癌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腹泻、腹痛
多在进食后或清晨,为稀便或水样泻,每天5~6次,最多可达20~30次。
多伴有腹痛,严重者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气喘
多伴随腹泻或阵发性皮肤潮红发生,一般持续约10分钟,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关。
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的症状
纤维组织增生常发生于浆膜或内膜,如腹膜、右心内膜(三尖瓣、肺动脉瓣)、胸膜、心包膜以及一些小血管的外膜等。常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三尖瓣或肺动脉杂音,胸痛等。
类癌危象
指类癌者短期内出现明显血压异常(低血压或高血压)、持续性皮肤潮红、哮喘发作、窒息、意识模糊及昏迷等征象,若不及时处理常危及生命。
肠梗阻
结肠类癌肿块在肠腔内进行性增大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肠梗阻的症状,需要积极手术解除梗阻。
肿瘤、盆腔广泛浸润
可导致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痛和闭孔神经痛的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或消化内科
有下列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
近期出现持续性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或腹泻。
便血或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
腹部肿块。
急诊科
出现持续性腹部疼痛、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四肢湿冷等紧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进行直肠指检,建议选择宽松的衣着,以便配合医生更好地完成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痛、腹泻?多长时间?
是否有排便习惯改变?
近期有无黑便或大便带血?
近期有无皮肤阵发性潮红、气喘等?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肠癌等恶性肿瘤家族史?
是否经常食用高脂肪、高蛋白以及腌制食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肠镜检查及活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gA、β-HCG、24小时尿5-H1AA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CT、腹部彩超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
导泻药:如乳果糖等。
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等。
诊断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出现,但缺乏特异性,常需气钡双重造影、B超、结肠镜等检查以协助诊断,病理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会有以下病史,但不是所有具有下列病史的人群都会患结肠类癌。
有结肠类癌家族史。
过度摄入高蛋白、高脂肪以及腌制食物。
临床表现
有原因不明的进行性贫血、消瘦、乏力或食欲减退。
出现便血或甲床、皮肤黏膜苍白等贫血征。
近期出现排便习惯改变。
近期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
可扪及腹部肿块。
实验室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对本病的诊断虽无特异性,亦非确诊手段,但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普查筛检或早期诊断的线索。
结肠类癌患者在诊断时、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一般需要检测嗜铬粒蛋白A(CgA)、24小时尿5-H1AA(5-羟吲哚乙酸)、β-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10]
结肠类癌患者CgA、β-HCG、24小时尿5-H1AA一般会升高。
术后CgA、β-HCG、24小时尿5-H1AA仍持续增高的患者,常提示可能仍有残留病灶,预后较差。
术后CgA、β-HCG、24小时尿5-H1AA恢复正常,但以后再次增高常提示肿瘤复发。
影像学检查
气钡双重造影:可表现为多个结节融合、充盈缺损样、肠段浸润狭窄或钡剂通过受阻等表现。对原发灶的定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可明确肿瘤的部位,并能够发现多发灶[11-13]
CT检查:有助于了解进展期病变的范围、有无肝和腹腔淋巴结转移以及估计手术范围有重要价值。
腔内超声检查:可协助探测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和临近脏器受累的情况,对术前评估和选择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内镜检查
对所有怀疑结肠类癌者均需要做内镜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肛缘距离等情况,并可取少许活检组织,送病理学诊断,以便最终确诊。
表现为半球形无蒂息肉状向肠腔内隆起,壁僵硬,表面黏膜大部分光滑,灰黄色,中央常见凹陷。
是诊断该病的安全、有效和可靠方法。
结肠镜检查是术前常规的检查项目。
病理分级标准
目前结肠类癌的分级采用的是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级标准。采用核分裂计数(个/2mm2)及Ki-67指数%评估细胞的增殖活性,级别越高恶性程度越高。
G1级(低级别)核分裂计数<2、Ki-67指数<3
G2级(中级别)核分裂计数2​~20、Ki-67指数3​~20
G3级(高级别)核分裂计数>20、Ki-67指数>20
鉴别诊断
结肠息肉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结肠内的肿块,引起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不同点:一般通过结肠镜检查,行活检病理,可明确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点:都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不同点:溃疡性结肠炎腹泻重者每日可达10余次,轻者仅有大便稀烂,每日3-​4次;结肠癌有时可能为便秘或腹泻交替。
克罗恩病
相似点:都有腹痛、腹泻和体重下降等表现。
不同点:克罗恩常伴有发热,可由全身多个系统损害,有杵状指、关节炎、红斑等肠外表现。
治疗
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同时联合化疗、放疗等降低手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治疗目的:缓解临床症状,控制肿瘤生长,提高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类癌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控制肿瘤生长。
腹泻者可给予抑制色胺酸羟化酶活性的药物5-氟色氨酸
皮肤潮红者可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如酚苄明酚妥拉明、H2​受体阻断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发作性皮肤潮红伴严重低血压者可用血管紧张素。
发作性哮喘者禁用肾上腺素,可用异丙肾上腺素喷雾及氨茶碱
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可用于控制原发肿瘤或转移灶过量自分泌激素或神经分泌引起的临床症状,如颜面潮红、水样腹泻综合征及低血糖等。
手术治疗
是治疗结肠类癌的最重要方法。
手术适应症
临床高度怀疑结肠类癌,经各种检查确定为结肠类癌者。
手术方式
内镜下微创治疗
少数肿瘤直径≤1cm、局限于黏膜下层、未浸润肌层的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根治性手术
肿瘤直径>1cm、浸润肌层的肿瘤,切除两侧至少5cm的肠段、区域系膜和淋巴结。
对合并有肝转移者应争取切除,如无法切除可行肝动脉栓塞、肝动脉插管化疗等。
对无法耐受手术或已有广泛转移者,可考虑行捷径手术或近端肠造口术,以解除梗阻。
术后并发症
术后可出现吻合口瘘、肠粘连、下肢静脉血栓等。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注意伤口的护理,尽早下床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内压力骤然升高导致吻合口瘘。
化学治疗
结肠类癌对化学治疗多不敏感,主要用于广泛转移、不能耐受手术或行姑息性切除者。
常用药物有5-氟尿嘧啶多柔比星达卡巴嗪顺铂、卡莫司汀、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其中5-氟尿嘧啶加链佐星或5-氟尿嘧啶加洛莫司汀联合应用较为有效。
预后
治愈情况
肿瘤患者的治愈情况常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其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
结肠类癌较其他胃肠道类癌差,5年生存率约为40%。
无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77%,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时为65%,有远处转移时仅为17%。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等统计学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
患者的生存期与肿瘤侵犯深度、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和肝脏转移、身体状况、是否及时接受了规范的治疗和规律的复查等因素有关。
复发与转移
一般来说,早期肿瘤复发转移的概率相对较低,而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的概率明显升高。
预后因素
结肠类癌的预后因素是指可能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一系列因素。
临床因素
患者性别、年龄、身体及心理素质。
病程、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等。
肿瘤:部位、大小、生长方式。
治疗方式:如早诊早治、手术方式等。
病理因素
肿瘤的浸润深度、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及系膜扩散程度。
淋巴结转移及其转移数目。
远处转移。
日常
日常管理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每日定时排便,逐渐养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
术后1​~3个月,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
调整饮食结构,少吃高脂肪、高热量、腌制食物。
随诊复查
结肠类癌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随访复查的内容应包括生化指标(血浆CgA、β-HCG、24小时尿5-H1AA)、常规影像学检查(CT/MRI)以及内镜检查
G1-2患者,每年复查1次。
G3患者,肿瘤<2cm者,每年复查1次。
G3患者,肿瘤>2cm者,第1年每4~6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年复查1次。
预防
改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食物。
积极治疗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戒烟戒酒,规律作息,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结肠类癌筛查
有结肠类癌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等高危因素者,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