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
概述
起源于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类型
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多为乳腺无痛性肿块
病因尚不明确,存在遗传风险
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
定义
浸润性乳腺癌是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或腺小叶的恶性肿瘤。
浸润性乳腺癌以浸润性生长、有远处转移倾向为特点。
解剖结构
整个乳房呈半球形,已哺乳者趋于下垂而稍扁平,年老妇女的乳腺则逐渐萎缩。两侧乳房大小相似,但不一定完全对称。
乳头位于乳房顶部,周围有环形的色素沉着,称乳晕,直径为3~4厘米。
乳房主要是由乳腺、脂肪及结缔组织构成。每个乳房内有15~20个乳腺小叶。每一乳腺叶有一条排泄管称输乳管。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与乳腺相关的淋巴结主要包括:腋窝淋巴结、胸肌间淋巴结、胸骨旁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等。
分型
根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乳腺癌分类标准,浸润性乳腺癌可分为浸润性特殊癌、浸润性非特殊癌、其他罕见癌。
浸润性特殊癌
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浸润性非特殊癌
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
此型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其他因素。
其他罕见癌
除上述常见的病理组织分型之外,还有一些罕见的乳腺癌,病理组织分型多源于肿瘤的镜下特征而非其生物学特征,如黏液表皮样癌、神经内分泌癌等。
发病情况
发病率
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类型。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11.7%。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0年的数据显示,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超过了肺癌的220万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每年约有30万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
好发人群
从发病年龄来看,乳腺癌在25岁以后发病率逐渐上升,45~50岁为发病高峰。
病因
致病因素
浸润性乳腺癌的确切原因至今不明。
高危因素
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危险因素相关,而且危险因素越多,患病的风险就越高。
内分泌因素
催乳素在乳腺癌发病过程中有促进作用。
月经及婚育因素
月经初潮年龄小、绝经晚和月经周期短是患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终生不育、首次生育年龄大于30岁和生育后未进行哺乳,可导致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高。
乳腺本身疾病
乳腺重度不典型增生和乳头状瘤发生乳腺癌的风险较大,被视为癌前病变。导管内乳头状瘤有可能发展为导管内乳头状癌。
一侧乳腺癌患者,其对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3~4倍。
营养因素
有研究证实,脂肪和高能量饮食与乳腺癌的发生呈正相关,且有资料表明50岁以后肥胖者发生乳腺癌的概率增大。
饮酒可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和生物利用度,每日饮酒3次以上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50%~70%。
物理因素
乳腺对电离辐射较敏感。30岁之前接受胸部放射治疗者,未来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
遗传因素
如果某女性一级亲属中(包括母亲、女儿、姐妹)有成员患有乳腺癌,该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
有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突变者,发生乳腺癌的概率可超过80%。
症状
早期浸润性乳腺癌多无明显症状。患者通常在体检或乳腺癌筛查中发现乳腺肿块后就诊。
主要症状
乳腺肿块
乳腺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大多数乳腺癌肿块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常在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
肿块有逐渐增大的倾向。
【特别提醒】
乳腺癌并不总是出现新发乳腺肿块。部分乳腺癌没有可触及的乳腺肿块,是通过乳腺X线钼靶摄影发现的。
乳头溢液
多数乳头溢液是良性原因造成的。依据乳头溢液表现的特点,可将其分为正常产乳(泌乳)、生理性乳头溢液(溢乳)或病理性(可疑的)乳头溢液。5%~15%的病理性乳头溢液是由癌症引起的。
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行乳管镜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乳房皮肤改变
橘皮样改变:若癌细胞阻塞了真皮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又称“橘皮征”。
皮肤卫星结节: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又称“卫星征”。
皮肤溃烂
肿瘤侵犯皮肤时,可呈红色或暗红色样变。
当肿瘤继续增大时,局部可缺血、溃烂或发生菜花样改变,这时称为“菜花征”。
炎症样改变:表现为整个乳腺皮肤充血、红肿、局部皮温增高,酷似炎症,称为“炎性乳癌”。炎性乳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肿瘤,预后差。
乳头、乳晕异常
乳头回缩: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
湿疹样变
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酷似湿疹。
转移症状
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可单发或多发融合,早期可推动,晚期活动差。
隐匿性乳腺癌在体检时触摸不到乳腺肿块,多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触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其他转移
晚期还可转移到肺、骨、肝、脑等位置,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肺转移可出现咳痰、咳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转移可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骨痛等症状。
脑转移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乳腺外科
女性一旦发现有乳房肿块、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异常时,建议及时就医。
普外科
乳腺癌风险人群,建议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或防癌体检,可选择综合性医院的普外科或甲乳外科等科室。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医生一般会进行乳房检查,建议选择宽松适宜的衣服,以便更好地完成检查。
2、就医准备清单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乳腺癌家族史。
有乳腺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乳头状瘤病史。
有乳腺结节或肿块治疗史。
有胸部放射治疗史。
临床表现
乳房肿块。
乳头溢液。
乳头有湿疹样改变、糜烂、结痂、瘙痒等。
有乳头内陷、乳房皮肤出现凹陷等。
腋窝及锁骨上、下可有肿块。
实验室检查
生化检查
乳腺癌的生化检查早期无特异性血生化改变。
肿瘤标志物
CA15-3和CEA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乳腺癌,也用于术后复发或转移的监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乳腺X线检查常用的是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既可诊断分析又可作为随诊依据。
检查意义
能发现临床医生难以触摸到的肿块。
能识别临床医生触摸到但不典型的肿块。
乳腺X线检查可用于乳腺癌的筛查,发现早期病变。
特别提醒
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查体未见异常的妇女,不建议将乳腺X线作为首选筛查手段。
妊娠期女性不能进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
乳腺超声
乳腺超声适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可同时进行乳腺和腋窝淋巴结的检查。乳腺超声的结果评估一般使用BI-RADS分类标准,从轻到重可分为6类。
0类:无法评估,现有影像未能完成评估,需要其他影像检查进一步评估或与既往检查比较。
1类
阴性,无异常所见(如有发现乳内、腋前正常形态淋巴结,亦属于1类)。
建议常规体检(每年1次)。
2类
良性病变,包括单纯性囊肿、积乳囊肿;乳房内移植物;稳定的术后改变;复查后无变化的纤维腺瘤。
建议定期复查(每6个月至1年1次)。
3类
良性可能大。恶变率<2%。
建议短期随访(每3~6个月一次),2年随访无变化者可降为2类。
4类:可疑恶性。
4A表示低度可疑恶性(2%≤恶性概率≤10%);
4B代表中度可能恶性的病灶(10%<恶性概率≤50%);
4C代表恶性可能较大(50%<恶性概率<95%),但不如5类那样典型的恶性。
5类
高度可疑恶性,超声有特征性的异常征象,恶性的危险性≥95%。
建议开始进行确定性治疗。
6类
已行活检证实为恶性。
主要是评价活检后的影像改变,或监测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影像改变。
磁共振检查(MRI)
疑似病例
主要用于经过临床乳腺检查、乳腺钼靶或乳腺超声等检查后,确诊困难但仍然怀疑乳腺癌的患者。
乳腺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作为补充检查手段。
确诊患者
对于乳腺癌患者,该检查能发现多病灶、多中心或双侧乳腺癌病灶。
能同时显示肿瘤与胸壁的关系、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复查:乳腺癌术后的定期复查MRI,可帮助鉴别治疗后瘢痕与肿瘤复发。
CT检查
有助于判断乳腺癌患者的分期,判断癌细胞是否转移到了胸部、腹部、盆腔的器官。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检查
PET-CT对于临床局部晚期、分子分型预后差,或有症状可疑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的治疗前分期有重要意义。
在术后,PET-CT还有助于查找复发或转移灶。
乳管内视镜
对于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患者,应用乳管内视镜有助于诊断乳管内微小病变和乳管内病变的定位。
骨放射性核素显像(ECT)
骨ECT检查是骨转移的初筛诊断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早期发现、全身显像不易漏诊的优点,但也存在特异度较低等缺点。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和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
组织活检
针吸细胞学检查
也称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该法简便快速,准确率在90%以上,可用于防癌普查,对直径小于1厘米的肿块检查成功率较低。
不能确定组织学类型,对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证实针吸穿刺不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空芯针穿刺活检
应用较粗的活检针(粗针穿刺),依靠外套管的锋利边缘获得肿瘤组织,术前可以明确肿瘤性质及各项免疫组化指标的检测。
真空辅助穿刺旋切活检可增加活检组织量,对做新辅助化疗者,更有助于组织学诊断及免疫组化检查。
切除活检
通过手术切除部分肿块进行活检,或将整个肿块全部切除来进行活检。
如证实为恶性,根据检查情况进行辅助治疗及实行根治性手术。
组织学分级
组织学分级是重要的预后因素。多项研究显示,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组织学分级与预后明确相关。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浸润性乳腺癌病理分级系统是改良Scarff-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将浸润性癌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
浸润性乳腺癌的危险评估体系中,低级别是低度危险指标。一般随着组织学分级增高,乳腺癌的恶性程度也相应增高。
免疫组化检测
一般会对所有浸润性乳腺癌进行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ki-67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其中HER2结果为“2+”时,需进一步做原位杂交检测(如FISH检测)。
分子分型
分型内容:目前,根据ER、PR、HER2和ki-67的检测结果,将乳腺癌分为4种分子亚型,即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及三阴型。
分型意义
评估ER、PR状态的意义在于确认内分泌治疗获益的患者群体以及预测预后。
ER和/或PR阳性患者可采用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内分泌治疗。
分子分型 | 标志物 | 备注 |
---|---|---|
Luminal A型 | Luminal A样\nER/PR阳性且PR高表达HER2阴性\nKi-67增殖指数低 | 上述不满足Luminal A样条件的Luminal样肿瘤均可作为Luminal B样亚型 |
Luminal B型:HER2阴性 | Luminal B样(HER2阴性)\nER/PR阳性\nHER2阴性\nKi-67增殖指数高或PR低表达 | |
Luminal B型:HER2阳性 | Luminal B样(HER2阳性)\nER/PR阳性\nHER2阳性(蛋白过表达或基因扩增)\n任何状态的Ki-67 | |
ERBB2+型 | HER2阳性\nHER2阳性(蛋白过表达或基因扩增)\nER阴性和PR阴性 | |
Basal-like型 | 三阴性(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nER阴性\nPR阴性HER2阴性 | 三阴性乳腺癌和Basal-like型乳腺癌之间的吻合度约80%;但是三阴性乳腺癌\n包含一些特殊类型乳腺癌如髓样癌(典型性)和腺样囊性癌。 |
分期
浸润性乳腺癌的分期与乳腺癌相似,具体分期方法如下。
TNM分期
目前乳腺癌TNM分期是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分期系统,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主要是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
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1~4等,数字越大,一般表示越严重。
临床分期
根据不同的TNM分期,最后确定出患者总的临床分期(预后分组),用罗马字母Ⅰ、Ⅱ、Ⅲ和Ⅳ期表示。
总体分期 | TNM分期 |
---|---|
0 | TisN0M0 |
ⅠA | T1N0M0 |
ⅠB | T0N1miM0、T1N1miM0 |
ⅡA | T0N1M0、T1N1M0、T2N0M0 |
ⅡB | T2N1M0、T3N0M0 |
ⅢA | T0N2M0、T1N2M0、T2N2M0、T3N1M0、T3N2M0 |
ⅢB | T4N0-2M0 |
ⅢC | 任何T、N3M0 |
Ⅳ | 任何T、任何N、M1 |
鉴别诊断
乳腺囊性增生病
相似点:乳腺肿块。
不同点:乳腺囊性增生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且常常与月经周期有关系。月经来潮前数天开始有肿痛感,月经来潮后胀痛轻时,肿块会缩小。乳腺钼靶和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相似点:乳头溢液。
不同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多见于中年女性,乳头溢液以暗红色最常见,这是因为肿瘤合并炎性感染渗血所导致的。多数情况下,按压肿物不明显,但可见乳管开口溢液。
积乳囊肿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乳腺肿块。
不同点:积乳囊肿常见于哺乳后期或断奶后多年的女性。临床表现为乳腺圆形肿块,中等硬度(类似于鼻尖的硬度),针吸可见乳汁样液。
乳腺结核病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乳腺肿块。
不同点:乳腺结核病多见于中年女性。肿块增大缓慢,类似慢性炎症的表现。部分患者可同时有腋窝淋巴结和肺部结核。确诊有赖于病理。
乳腺恶性淋巴瘤
相似点:都可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生长迅速。
不同点:乳腺恶性淋巴瘤好发于50~60岁的女性,常为单发,偶尔可双侧同时发生,确诊需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治疗
浸润性乳腺癌一般采用个体化和综合性治疗的原则。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联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兼顾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
全身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包括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激素治疗)及靶向治疗等。
外科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保留乳房手术(保乳手术)
基本条件:临床Ⅰ期、Ⅱ期的乳腺癌;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经术前治疗降期后达到保乳手术标准时也可以考虑行保乳手术。
附加条件:患者有保乳意愿,乳房有适当体积,肿瘤与乳房体积比例适合,术后能够保持良好的乳房外形。
该术式可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但需要接受术后辅助放疗。
乳腺癌根治术
手术切除乳房、胸大肌和胸小肌,并行腋淋巴结清扫。主要用于治疗局部晚期胸肌受累的乳腺癌。目前很少使用。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该手术的特点是保留胸大肌、胸小肌,大都采用横切口,皮瓣分离时保留薄层脂肪。
术后乳房可有较好的功能及外形,便于需要时做乳房重建手术。
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适用于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或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的不适合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
乳房单纯切除术
仅切除乳腺组织、乳头、部分皮肤和胸大肌筋膜。
适用于有保乳手术禁忌或保乳手术失败的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
腋窝淋巴结处理
处理腋窝淋巴结是浸润性乳腺癌标准手术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前哨淋巴结活检与腋窝淋巴结清扫。
主要目的是了解腋窝淋巴结的状况,以确定分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前哨淋巴结活检
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具有创伤小、相关并发症少等优点。
SLNB技术能够准确地进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分期。
对于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无明确转移的患者,进行SLNB后,淋巴结阴性者无需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以减少上肢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若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需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腋窝淋巴结清扫
通常情况下,对于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首选Ⅰ级和Ⅱ级淋巴结清扫。
清扫腋窝淋巴结一般要求在10个以上。
乳房切除后的重建
又称乳房再造,基本方法包括皮肤覆盖的再造和乳房体积的再造。
乳房体积的再造方法包括:假体乳房重建、自体组织瓣乳房重建、游离自体脂肪移植等。
乳房再造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满意度。
术后护理
患侧肢体功能恢复
功能锻炼对于恢复患者肩关节功能和预防及减轻水肿至关重要,但必须严格遵守顺序,不可随意提前,以免影响伤口的愈合。
术后1~2天,练习握拳、伸指、屈腕。
术后3~4天,前臂伸屈运动。
术后5~7天,患侧的手摸对侧肩、同侧耳(可用健肢托患肢)。
术后8~10天,练习肩关节抬高、伸直、屈曲至90°。
术后10天后,肩关节进行爬墙及器械锻炼,一般应在1~2个月内使患侧肩关节功能达到术前或对侧同样的状态。
预防上肢淋巴水肿
预防感染
保持患侧皮肤清洁。
洗涤时戴宽松手套,避免长时间接触有刺激性的洗涤液。
避免负重
术后2~4周内避免上肢负重,一般不超过500克(1斤)。
术后4周,需缓慢、逐渐增加肌肉及肌耐力的活动,但仍需避免提、拉、推过重的物品。
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较剧烈的体育活动。
注意睡姿
避免上肢近端受压和患侧卧位。
平卧位患侧肢体垫高,手臂呈一直线,手掌高度要超过心脏平面。
健侧卧位,患肢放于体侧或枕头垫高超过心脏水平。
避免穿紧身衣,戴首饰或手表时一定要宽松。
避免高温环境:避免烫伤;患侧手臂不要热敷,沐浴时水温不要过高等。
其他注意事项
尽快恢复手臂功能,不要忽视轻微的手指、手背、上肢的肿胀。
乘坐飞机或长途旅行时戴弹力袖套。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避免过度疲劳。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利用细胞毒性药物消灭癌细胞的全身治疗手段,可分为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与术后化疗(辅助化疗)。
术前化疗
术前化疗是为降低肿瘤临床分期,提高切除率和保乳率,在手术或手术加局部放射治疗前,首先进行的全身化疗。
术前化疗验证了浸润性乳腺癌化疗的敏感性,为术后辅助化疗提供依据。
通常在2个疗程结束,第3疗程开始前评估化疗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再决定下一步治疗。
适用情况
临床分期为ⅢA(不含T3、N1、M0)、ⅢB、ⅢC期。
临床分期为ⅡA、ⅡB、ⅢA(仅T3、N1、M0)期,对希望缩小肿块、降期保乳的患者,也可考虑术前治疗。
化疗方案
原则上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均可应用于术前化疗,推荐含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常用的化疗方案如下。
以蒽环类为主的化疗方案。
如CAF、FAC、AC、CEF和FEC方案。
蒽环类与紫杉类药物联合方案。
如A(E)T、TAC方案。
A:多柔比星,或用同等剂量的吡柔比星。E:表柔比星。T:多西他赛;C:环磷酰胺。
蒽环类与紫杉类药物序贯方案。
如AC→P或AC→T。
A:多柔比星,或用同等剂量的吡柔比星。C:环磷酰胺。P:紫杉醇;T:多西他赛。
序贯方案通常是多柔比星(A)+环磷酰胺(C)连续4个疗程,再单用紫杉醇(P)或多西他赛(T)4个疗程。
其他化疗方案。
如PC方案。
P:紫杉醇。C:卡铂。
术后化疗
术后化疗指在手术后所做的全身化疗,目的在于杀灭手术无法清除的微小病灶,减少肿瘤转移或复发,提高患者生存率。
适用情况
术后化疗一般适用于浸润性肿瘤大于2厘米或淋巴结发生转移者,此外组织学分级为3级者也建议进行术后化疗。
化疗方案
以蒽环类为主的方案。
如CA(E)F、A(E)C、FEC方案。
C:环磷酰胺。A:多柔比星。E:表柔比星。F:氟尿嘧啶。
蒽环类与紫杉类联合方案。
如TAC方案。
T:多西他赛。A:多柔比星。C:环磷酰胺。
蒽环类与紫杉类序贯方案。
例如AC→T/P或FEC→T
A:多柔比星。C:环磷酰胺。T:多西他赛。P:紫杉醇。F:氟尿嘧啶。E:表柔比星。
TC方案。
T:多西他赛。C:环磷酰胺。
适用于老年、低复发风险、存在蒽环类禁忌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化疗护理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时更易发生感染,化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着凉,减少与人群的密切接触,降低感染风险。必要时,应及时使用升白细胞药物。
厌食、恶心呕吐:少食多餐,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服用止吐的药物。
发热:低于38℃的发热,可不用退热药物,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体温超过38℃,并有明显头痛或全身不适,应及时去医院复诊。
全身乏力:这种乏力往往和贫血有关,需要充足的休息并且加强营养,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能帮助缓解不适。必要时,可以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纠正贫血。
脱发:化疗时可能会有脱发,在治疗结束后,头发还会再长出来,不用过于担心。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放疗)是乳腺癌局部治疗的手段之一,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辅助性放疗、保乳术后放疗及姑息性放疗。
由于胸壁和锁骨上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约占所有复发部位的80%,所以这两个区域是术后放疗的主要靶区。
辅助性放疗
术前放疗:主要用于乳腺癌局部晚期患者,可使部分不能手术的转变为“可手术的乳腺癌”。
术后放疗:乳腺切除术后的辅助放疗,可根除可能残存的病变,预防和降低复发。
保乳术后放疗
原则上,所有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均需接受放疗。
放疗范围是全乳,可根据病情加量放疗。
年龄>70岁、乳腺肿瘤≤2厘米、无淋巴结转移、ER阳性、能接受规范内分泌治疗的女性患者,可以考虑省略保乳术后放疗。
姑息性放疗
主要用于晚期复发、转移灶的姑息治疗,有助于缓解疼痛。
放疗护理
放疗前,患者需要去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并穿着宽松、质软棉制衣服。
放疗时会出现皮肤干燥、发痒,要避免放疗部位皮肤受到强热或冷刺激,不用热水袋,避免阳光直射。出现蜕皮和结痂时,不要用手撕剥。
清洁放疗部位皮肤时,用软毛巾,动作应轻柔,避免使用刺激性物品,如肥皂、酒精等。
内分泌治疗
乳腺内分泌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或抑制雌激素的作用,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
绝经前辅助内分泌治疗
方案选择:他莫昔芬;卵巢功能抑制+他莫昔芬;卵巢功能抑制+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疗程通常为5年。
避孕:使用他莫昔芬的患者,治疗期间要避孕,并每6~12个月做一次妇科检查,通过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
延长服用:服用他莫昔芬5年后,患者仍处于绝经前状态,部分患者(如高危复发)可考虑延长服用期至10年。
绝经后辅助内分泌治疗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等。一般至少需要应用5年。
检测骨密度:使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前,常规推荐骨密度检测,且之后每12个月检测一次骨密度。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分子为靶点,利用分子靶向药物特异性阻断该靶点的生物学功能,选择性从分子水平来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清除肿瘤目的的治疗方法。
主要药物
目前,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进行靶向治疗,国内主要药物是曲妥珠单抗。
研究证实,曲妥珠单抗对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有良好效果,可降低乳腺癌术后的复发转移风险,提高无病生存期。
曲妥珠单抗可显著改善预后。使用一年后,乳腺癌的复发风险减少46%~52%,死亡风险降低33%。
其他药物
帕妥珠单抗:与曲妥珠单抗及紫杉醇类药物联合使用是目前HER2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首选用药方案。
拉帕替尼:与曲妥珠单抗无交叉耐药,且能通过血脑屏障,对曲妥珠单抗耐药及脑转移的患者是一种新的选择。
吡咯替尼:与卡培他滨联合使用,适用于HER2阳性、既往未接受或接受过曲妥珠单抗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TDM-1
是曲妥珠单抗与一种细胞毒药物美登素结合的复方制剂。
单药适用于接受了紫杉类联合曲妥珠单抗为基础的新辅助治疗后仍有残存侵袭性病灶的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辅助化疗。
也用于既往接受过曲妥珠单抗或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CDK4/6抑制剂
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的抑制剂。
用于治疗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应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作为绝经后女性患者的初始内分泌治疗。
免疫治疗
目前常用免疫治疗药物主要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阿替珠单抗。
阿替利珠单抗(PD-L1单克隆抗体),是第一款获批的乳腺癌免疫治疗药物。
晚期治疗
晚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治疗手段以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必要时考虑手术或放射治疗等其他治疗方式。
HER2阳性
未使用曲妥珠单抗,推荐THP方案,即紫杉类+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
曾用曲妥珠单抗但符合再使用的,推荐TXH方案,即紫杉类+卡培他滨+曲妥珠单抗。
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的,推荐吡咯替尼+卡培他滨或T-DM1治疗。
HER2阴性
蒽环类治疗失败的患者,推荐联合方案,如TX(紫杉类+卡培他滨)、GT(吉西他滨+紫杉类)等。也可用单药紫杉类,如白蛋白紫杉醇等。
蒽环类和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患者,推荐联合方案,如NP(长春瑞滨+铂类)、GP(吉西他滨+铂类)等。也可用单药方案,如卡培他滨等。
乳腺癌骨转移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
长期使用唑来膦酸、伊班膦酸等双磷酸盐联合治疗时,应该每日补充钙和维生素D。
乳腺癌脑转移
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目标是治疗转移灶、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药物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优先考虑手术或放疗,同时结合全身治疗。
放疗包括全脑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
中医治疗
作用
中医治疗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助于减轻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和体质状况,改善癌症相关症状和生活质量,可能延长生存期。
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
中医疗法需要在专业中医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秘方、偏方、民间土方等方法治疗没有科学依据,适应证、有效性也不明确,安全性难以保证,不建议使用。
预后
治愈情况
总体来说,早期浸润性乳腺癌预后较好,中晚期预后相对较差。
5年生存率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其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年后再次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据统计,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如下:
Ⅰ期可达到90%~95%。
Ⅱ期70%~80%。
Ⅲ期50%~60%。
Ⅳ期大约10%左右。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等统计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复发
所有类型的乳腺癌均可能出现复发的情况。
积极治疗可降低复发率或延长复发时间,其中乳腺原位癌预后较好,复发率低,甚至不复发。
远处转移
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为骨。其他常见的转移部位还有肝、肺、脑等。
如果在乳腺癌发现时就已经处于中晚期,在后期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出现复发转移的可能性要比早期乳腺癌大得多。
在晚期乳腺癌中,骨转移的发生率为65%~75%。
淋巴转移
临床上最多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腋下淋巴结,也是较早出现的转移部位,约占60%。
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0%~50%,癌细胞向内侧侵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癌栓亦可反流引起胸膜或脊柱转移。
血行转移
癌细胞可直接侵入血管引起远处转移。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年龄、合并症、疾病分期和肿瘤生物学。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可能比具有相反特征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结局:
确诊和复发之间的无病间隔期长。
激素受体阳性。
对初始治疗应答良好。
局限性病灶。
肿瘤小。
HER2 阴性。
日常
日常管理
心理支持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建议家属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饮食管理
饮食应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偏食。少吃油腻、辛辣、盐腌、烟熏、火烤、烤糊、焦化、变质食物。
推荐低脂饮食、选用优质蛋白(如牛奶、鱼、鸡蛋、大豆等),可提高机体抗癌能力,纠正负氮平衡。
控制脂肪摄入,少吃油炸、红烧、肥肉、肥肠等食物,饮食宜清淡。
进食适量糖类,补充热量。选用含有膳食纤维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如马铃薯、地瓜等),替代部分主食以补充热量。
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谷类、豆类等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
其他方面
乳腺癌患者可进行健康及适度的性生活,但治疗期间需要避孕,推荐物理屏障避孕法(如男性使用避孕套),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避孕。
生育一般不会影响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但需要充分考虑疾病复发的风险和治疗对胎儿的影响。
在全身治疗前也可考虑采取胚胎冻存、冻卵、低温保存卵巢组织等方法,保留生育功能。
随诊复查
一般复查
临床体检:最初2年每3个月1次,其后3年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1次。
乳腺超声:每6个月1次。
乳腺钼靶:每年1次。
胸片或胸部CT:每年1次。
腹部超声:每6个月1次,3年后改为每年1次。
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以上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基线骨显像检查,全身骨显像每年1次,5年后可改为每2年1次。
血常规、血液生化、乳腺癌标志物的检测每6个月1次,3年后每年1次。
应用他莫昔芬的患者每年进行1次盆腔检查。
乳房再造复查
乳房再造应从术后开始,至术后5年以上,根据乳房再造方式不同,按医嘱定期进行复诊。
观察指标:包括乳腺癌的肿瘤学检查、乳房外形与对称性、切口瘢痕、供区功能、假体完整性、包膜挛缩、其他并发症。必要时还应包括心理变化、生活质量变化等。
检查项目:肿瘤学检查、乳房体表测量值、供区运动功能测定、乳房假体包膜挛缩分级,必要时行超声、磁共振等特殊检查。
预防
浸润性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无确切的预防方法。但主动接受筛查,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浸润性乳腺癌,对于提升5年生存率有极高的价值。
高危风险人群
建议乳腺癌高危风险人群提前主动进行筛查(小于40岁),推荐每年筛查1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乳腺X线检查之外,还可以应用乳腺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手段。
对有早发乳腺癌家族史且自身携带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的乳腺癌高危风险女性,推荐每年1次乳腺MRI检查。
对40岁以上无早发乳腺癌家族史或不携带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的其他乳腺癌高危风险女性,推荐每年1次乳腺超声筛查;当乳腺超声筛查阴性时,建议补充乳腺MRI检查。
45岁以上其他乳腺癌高危风险女性,推荐每年1次乳腺X线联合乳腺超声筛查;当乳腺X线及乳腺超声筛查均阴性时,建议补充乳腺MRI检查。
一般人群
建议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每年1次临床检查。
40~69岁的女性,推荐每2年1次乳腺X线筛查。
致密性乳腺优先推荐超声筛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